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又是一年雙十一,也是雙十一開創者天貓的十週年,電商個個賺得盆滿缽滿,記錄年年刷新。

據雙11交易數據顯示,2018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再次破紀錄,最終成交額2135億。在11月11日15:49:39,成交額超1682億元,超越2017年天貓雙11全天成交額紀錄!而京東在11月1日00:00至11月11日24:00期間,累計下單金額達1598億,再次創造新的紀錄。(初步數據,未經審核)

今年是第十個雙十一了,天貓已經把“雙十一”做成品牌化的活動了,一提及雙十一,大家的腦海中浮現的關鍵詞就是優惠,買買買,熬夜清空購物車,瘋搶等,買回來一些可能並不是那麼需要的東西,還有圖便宜囤到過期的洗髮露、洗衣液……在買的那一刻幾乎喪失了理智,覺得不買就虧了,那麼便宜四捨五入約等於不要錢。

本文主要解析電商的活動套路,扒開營銷的外衣看本質,看電商是怎樣通過活動佔領用戶心智,培養起用戶習慣,怎樣通過活動刺激用戶消費,最大程度釋放用戶的消費能力的。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一、為什麼電商喜歡做活動?

曾經我無法理解,電商為何如此酷愛做活動,幾乎每個節日都有活動,活動形式也差不多就是換湯不換藥,打折,滿減,滿贈等,卻還是能在活動期間達到近期銷售額的峰值。

而作為最盛大的電商活動雙十一更是全民狂歡,這樣的大型活動帶來的不僅是平臺銷售額的增加,對平臺、消費者、商家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可謂多方共贏,當然這樣的活動才更具有研究價值。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對於商家來說:

1.去庫存:囤積了大半年的貨,就等著這個打折促銷日清空庫存。

2.提升品牌曝光度:通過平臺的整合包裝,低成本進行了一次品牌宣傳。

3.拉新:巨大流量下,平日無人問津的商家,在這一天也能分得部分流量,對很多店鋪來說也是一次較低成本的拉新。

對於消費者而言,這一天成為最有儀式感的購物節,給自己一個理由肆意買買買,而且覺得自己佔了便宜,買到了實惠,以後還會持續性在平臺剁手。

對於平臺而言,平臺承擔著中間人的角色,通過這樣的營銷活動去連接消費者與商家,一方面整合商家,包裝品牌,炒熱氛圍,告訴廣大消費者,這裡有眾多的品牌,豐富的產品,優惠的價格,可以滿足用戶需求,以此匯聚規模化的流量,然後將這些流量分流到商家,提升銷量和盈利。

通過這樣的活動,平臺可以獲取新用戶,提升老用戶的活躍度及粘性,並且使平臺得到廣泛傳播。比如今年天貓通過一個“雙十一合夥人計劃”帶上阿里生態系的所有產品來了一次強勢曝光。

二、電商是怎麼做活動的?

那麼作為一個運營人員去看這樣的活動,成功的活動都有哪些關鍵因素呢?當我們去做活動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做呢?我簡單總結了五個要素:目標設定、活動節奏、活動主題(噱頭和利益點)、活動玩法、結果分析與總結

其中最需要打磨的就是活動玩法,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吸引用戶參加,以達到活動目的,這個也是活動的爆點。好的活動能引起廣泛傳播,用戶都不願意參與進來玩的活動就是失敗的活動,後面會詳細介紹電商常見的活動玩法。下面是我總結的活動五要素。

1、目標設定

任何活動都應該帶有目的性,沒有目的就沒有主心骨,也沒法去設定KPI,當然就沒辦法去朝著這個目標實施,這是在做活動之前就應該想清楚的問題。比如是為了拉新,還是為了轉化,確定目標之後,就需要拆解目標,然後一步步實施以完成目標。

比如根據電商萬能公式GMV=瀏覽UV*轉化率*客單價,提升不同的指標,採取不同的方式。

要提升客單價,採取買2贈1的方式,要提升轉化率,首頁放上秒殺,爆款等直接利益吸引點。

另外,設定了目標之後方向就有了,這時候就需要去分析平臺自身和用戶,以找到最完美的契合點,確定活動類型。

第一步分析平臺類型,平臺類型決定了策劃活動的大範圍。

比如天貓和京東,天貓的活動是一場大的品牌盛宴,全商家、全顧客一起狂歡,聚集所有流量引爆。而京東的活動則是由一個個的超級品類日組合而成的,在各個時間段,分別將流量導入不同品類。本質就是平臺類型不同,天貓是平臺,像商場運營方,主要為商家拉來流量,幫助商家賣貨;京東有部分自營,像一個超市,由各個品類分別做促銷。

第二步分析用戶,用戶喜歡什麼樣的產品?怎樣去滿足用戶貪便宜的心理?怎樣的方式用戶才會參與進來?

針對不同用戶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活動針對的用戶類型進一步縮小活動範圍,比如天貓和京東都有針對會員和非會員的不同活動方式,京東的會員日+會員價+會員優惠券等會員特權是個很好的方式,有助於快速識別出核心用戶。

2、活動節奏

活動就像在佈一個局,不同時間點做不同的事,等局布好了,就等著收穫了。而把握好活動節奏,是活動成功的關鍵。

活動節奏通常分為:造勢期(非必須)、預熱期、正式期、發酵期(非必須)、尾聲。

當然,影響力不大的公司可以忽略造勢期,畢竟用戶沒那麼多耐心。事件營銷看中發酵期,通過利用槽點等引發討論,造成二次傳播,而電商則往往沒有發酵期,

以天貓為案例分析關於活動的節奏如何把控。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造勢期(10.20-10.31):

預熱期開始前5-10天,炒熱氛圍,帶來巨大曝光度,透露活動亮點,引發用戶猜測和關注。比如雙11全球潮流盛典,線上線下的廣告投放,強調今年“十週年”,讓大家猜測天貓會有大動作。

預熱期(11.1-11.10):

正式期前3-5天,活動亮點及利益點公佈,在電商主要表現為曝光活動商品、預售、玩遊戲領優惠券和紅包等。

正式期(11.11):

通常1-3天,將聚集流量轉化,優化至轉化環節的各個細節。

尾聲期(11.12-11.15):

對內總結覆盤,對外宣佈此次活動圓滿結束,包裝活動的亮點、爆點,做一次漂亮的公關。雙十一剛過,淘寶給我發了這樣一份戰報,還有類似於會員返場的活動,有趣又有料,如下圖所示。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3、活動主題(噱頭+利益點)

大家為什麼樂此不疲的去參加這些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利用了人的獵奇心理包裝了一些吸引人的噱頭,利用人愛貪便宜的心理包裝了一些大的利益點。

噱頭和利益就像孿生兄弟一樣,噱頭吸引眼球,要一開始就提起用戶興趣,用戶才會去進一步瞭解,然後給出利益點,讓用戶享受到好處,引導用戶完成我們的目標。

如下圖所示: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4、活動玩法

我總結了一下,電商常見活動套路主要為促銷活動、限時活動、社交活動、趣味活動四大類。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 促銷活動:常用基礎活動策略。滿贈、滿減、優惠券。
  • 限時活動:使用時間作為活動載體進行相應促銷設計。預售、限時搶購、秒殺。
  • 社交活動:通過社交/遊戲等進行擴散和傳播的活動策略。拼單、團購、砍價……活動形式多樣。
  • 趣味活動:通過有趣的方式達到目的。AR、虛擬空間,趣味活動的目的就是讓用戶忍不住想要去分享。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每種活動都有其特定目的,每一種活動類型都可以加入一些玩法,老瓶裝新酒,活動還是那些活動,只是換了展現形式。最容易引起廣泛傳播的是社交活動,各大電商也真正的把社交電商玩得爐火純青,社交電商通常能加入更多新奇有趣的玩法,有助於分享傳播。

活動玩法體現了“影響力六要素”之一稀缺對人的影響,稀缺表示某個東西是有限且有價值的,並且針對特定人群在某個特定時間段有效。玩法的精髓就是去找自身什麼東西對於用戶而言是稀缺的,或者造出稀缺的東西去影響用戶。

電商活動玩法就是不讓用戶白白得到利益點,而是讓用戶參與一些有趣的任務之後再給,由於損失厭惡心理,用戶付出勞動後得到的優惠也更容易被使用而非閒置。這樣通過在各類活動中加入特定玩法,將利益點分出去。下面詳細分析天貓和京東的活動類型及玩法。

天貓

以前天貓的活動包括:逛品牌街領紅包、紅包雨、裂變紅包(點亮火炬紅包)……今年基本玩法還是這些,因為思路差不多。

今年升級的點是雙十一合夥人計劃,算是火炬紅包的升級版,理想城算是品牌街的升級版。天貓活動豐富,基本上述四種活動都有,再配合上有趣的玩法,採取營銷組合拳的方式,長期刷屏,所以大家參與度高。

常規促銷活動基本都有,不詳細說明,下面分析主要的幾種方式。

  • 限時活動

預售&定金膨脹,是一直延續的方式,它的好處有以下三點:

(1)拉長戰線,增加銷售額。預售期用戶下單動力不足,僅靠雙十一當天交易遠遠不夠,流量不能充分利用,預售能提前轉化一部分流量。

(2)促銷搶先一步。提前優惠能較其他平臺先抓住一部分用戶,而且預售的通常是爆款,可以作為引流品,提前為店鋪帶來更多流量。

(3)提前備貨,緩解庫存壓力。

根據預售情況可以預估銷量,有計劃的備貨,不至於出現備貨過多過少的情況。

  • 社交活動

雙十一合夥人計劃

雙十一合夥人計劃是今年病毒式刷屏的活動,持續時間長,影響力巨大,就算你不想參加,也會被帶入這場漩渦中,幾乎每個人都成為傳播源,雖然大家吐槽聲不斷,但不可否認其參與人數眾多,對於阿里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活動。

首先它幾乎捎帶上阿里系所有產品,來了一次大曝光。其次,其中設置的遊戲機制,讓大家每天打開天貓/淘寶APP,毫無抵抗力的自發加入,自發傳播。另外,獲取到用戶及其人脈數據,也許有助於某個用戶模型的建立。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 趣味活動

理想之城

理想之城是品牌街的升級,以前就是逛逛品牌街,去領店鋪優惠券,現在加入了趣味玩法,就不只是簡單發個券,而是通過進店後為店鋪投注的方式,將流量精準導入各個店鋪,且讓用戶在店鋪停留時間變長,刺激用戶去瀏覽店鋪,為店鋪帶來更多收益。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天貓還有其他很多的活動,比如超級紅包,簽到紅包,都是讓用戶每天去逛逛,簽到就能領紅包,主要還是提高用戶活躍度,以及各種邀請好友領券領紅包,都是在做社交,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在橫向活動上,加入了包括內容營銷、直播導購,以及明星密令紅包等,多層次多維度做了一次活動組合,這才有了巨大的流量,以及創紀錄的銷售額。

京東

京東的玩法沒有天貓那麼複雜,相對而言比較簡單粗暴,基本每天都是一個品類的大促,再配合一些間接發的優惠券和京豆,相比去年來說玩法更為豐富,包括:京東福利官、集汪卡分10億京豆、頭號京貼、超時空來電,搖一搖領券,搜搜有驚喜……

個人覺得今年的“京東福利官”這個專題做得比較豐富,主要是用社交玩法,形成傳播,達到拉新等目的。

  • 社交活動

京東福利官

福利一:拼團瓜分京豆

300京豆6人分。拼團成功後,分享者可得270京豆,其他位好友各得10京豆。這個主要是社交拼團的玩法,但個人覺得太過單一,缺乏一定趣味性,且利益點不夠吸引人。

福利二:邀新得驚喜

領取邀新任務,生成自己的專屬邀新海報並分享;新用戶通過此二維碼完成首單並確認收貨,分享者將獲得福袋獎勵,拆福袋可得大額京豆(最高1500京豆)。這個是社交邀請玩法,主要目的是拉新,個人覺得這個活動易操作,且對用戶的利益刺激較大。

福利三:助力贏免單

用戶選擇想要免費領取的商品,發起砍價並邀請好友助力,砍到0元即可獲得無門檻京券,直接免費獲得該商品。這個是社交砍價的玩法,類似拼多多的模式,0元拿比拼多多更具吸引力。

福利四:推薦拿福袋

系統根據用戶瀏覽、購買、加購物車的行為數據自動生成小店,用戶可選擇添加或刪除商品DIY自己的專屬小店,將小店分享給好友,好友逛店即有機會獲得福袋獎勵,福袋可隨機開出京豆。

個人覺得這是四個活動裡最值得一玩的活動了,首先用戶在分享之前就會去判斷被分享人可能需要些什麼,由用戶在自己的人脈圈去推薦的商品會更加精準,更滿足需求,其次,分享人去推薦的商品,被分享人會更加信任,有點類似口碑營銷的作用,更容易去下單。

另外,對於分享人來說,活動足夠有趣,分享的東西體現了自己的品味,會找到認同感,且還能獲得利益回報,因此會樂於去參與。

不好的地方在於,這次京東福利官露出並不明顯,只有一個懸浮按鈕,導致很多用戶不知道這個活動。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另外,頭號京貼也屬於社交活動,用戶需邀請一定數量的好友助力即可領取京貼。

不同的助力人數對應不同的無門檻京券,可疊加京東所有優惠使用,根據京享值不同,最高可領30元。主要也採取拉人的方式,拉11人10元,22人20元,33人30元,總體來說簡單易操作,但只是簡單的拉人,也知道後續獎勵,沒有持續的刺激機制,也沒有神秘感,利益刺激不算大,可能大部分人拉到11人就放棄了。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 促銷活動

常規促銷活動基本都有,這裡說一下京東發放優惠券一個比較聰明的做法,做到了精準發放,對於那些有明確購買意向用戶,促進使用,且增加銷售。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 趣味活動

超時空來電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超時空來電模擬與明星視頻通話,有互動,可合照,趣味性強。

親自試驗後,發現模擬很有真實感,最後生成合照附二維碼,與明星合影對用戶來說是一件很有逼格的事,從而願意去分享傳播。能讓更多人打開京東APP體驗這個活動,吸引新用戶,激活老用戶,為平臺帶來更多流量。 另外,與品牌結合,進行廣告軟植入,是對品牌的良好宣傳。

千億雙十一,電商活動背後究竟有哪些邏輯?

5、結果與分析

最後一個活動的要素是結果與分析,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卻極易被忽略。

身為一個運營人,活動做完了,就需要去覆盤總結,回顧活動整個過程,去看活動數據有沒有達到預期,沒達到預期的去分析為什麼沒達到預期,能沉澱出一些經驗及教訓,好的地方好在哪裡,不好的地方如何去改進,這樣以後的活動才會越做越好。

三、我們能從這些活動中學到什麼?

總體來說,兩大電商各有優勢,各自的玩法也有很大區別。

阿里的所有營銷活動自成體系,層次豐富,玩法多樣,聲勢更浩大,用戶參與度也更高,但活動規則也是越來越複雜,很多用戶因為覺得麻煩而放棄,還有因為點贊而損傷的人脈,但用戶都是參與完了才發現原來自己無形中一直在為天貓吆喝。

而京東玩法規則相對簡單,對用戶來說直接優惠或者領券買東西或許更方便省事,但大家都默默的買,所以感覺沒有引起討論與傳播。

但毋庸置疑的是,兩大平臺對於用戶的洞察及深刻理解,結合用戶的數據,呈現出的商品與我們的需求匹配度特別的高,所以我們感覺平臺好像越來越懂我們,也越買越愉快。說明真正去洞察用戶需求,深入研究用戶,才是留住用戶的不二法門

另外,兩大平臺對社交電商的基本玩法也為行業做出了範本,值得大家去深入研究.。

“雙十一”已經被打造成了一個品牌,公司沒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沒有厲害的團隊,沒有強大的資源,想要復刻這麼大型的活動基本不可能。這麼大型的活動背後是無數團隊的協作,以及一些看不到的細節。

我們能做的就是去研究學習一些基本的思路,我稱之為“道”,總結提煉一些套路和亮點,結合自身的定位和特性,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我稱之為“術”。有借鑑,有創新,最後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