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这个优秀的编剧艺术家

李世民这个优秀的编剧艺术家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在玄武门外杀死了哥哥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然后命尉迟敬德带兵囚禁父亲李渊,逼迫李渊交出权力。

当天,即有诏书下达:国家大小事,都有秦王说了算。几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十几天后,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

依靠玄武门外的冷血杀戮,李世民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残酷也最具代表性的宫斗大戏。

杀死兄弟、囚禁父亲,这本是罪大恶极的暴行,但有意思的是,在几乎所有历史记载中,李世民都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形象。

而玄武门之变,只不过是李世民这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的无奈反抗。

总之,所有的责任都在不仁不义的兄弟以及那个糊涂的爹身上。

至于李世民,虽然背负着血债,但他是一个有情有义、有理有节的圣人。玄武门血案,用现代法律术语来说,他只是正当防卫,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这当然是李世民这个优秀的编剧艺术家的功力使然,通过优秀的编剧创作,李世民完美地完成了善与恶的转换。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编创这部大剧的?

第一步,将主人公塑造为大唐帝国真正的缔造者。

在各种历史的记载中,大唐帝国的起点——晋阳起兵,是李世民部署的。

据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但李渊一直按兵不动、犹豫不决。这时候,李世民多次撺掇李渊起兵,但李渊依然下不了起兵的决心。

李世民没有办法,伙同刘文静、裴寂把李渊灌醉,然后找了两名晋阳宫中的嫔妃侍奉李渊。

睡皇帝的女人,这是大忌。李渊醒来一看,完了,没办法了,不反也得反了,罢了罢了,只好起兵了。

所以,大唐基业之奠定,李世民才是幕后操盘手。

唐军攻下长安之后,又是李世民带兵,平定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打下了大唐帝国的半壁江山。

而李渊、李建成看上去只是坐享其成。

所以,于大唐帝国,李世民是立了大功的,坐天下是理所当然、当之无愧的。

第二步,塑造主人公谦退、忍让的优良品质以及不居功、不自矜、无非分之想的高尚人格。

按理说,作为大唐帝国真正的缔造者,李世民很有资格争一番帝位吧;更何况中国传统有“立嫡以贤”的操作方式。想当年,周太王放弃长子泰伯,次子仲庸而立季历为继承人,开创了两周八百年基业。

所以,李世民即使争上一争,别人也无话可说。但他偏偏没有。

在历史的记载中,李世民没有在任何场合表现出对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的不满,以及自己取而代之的渴望。

相反,他只是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的事,辛辛苦苦地为他人作嫁衣裳。

如果说他有所图谋,那也只是自保。例如,他派自己的心腹去经营洛阳,目的只在于万一将来在长安没有容忍之地,就去洛阳避难。

看看,就是这么简单的诉求与纯洁的动机。

第三步,将主人公塑造成受害者、弱者。

这里的言下之意是:虽然天下是老子打下的,虽然老子没有非分之想,不想争,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坏人就是不放过老子。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这部大剧最重要的情节。

在这部大剧中,一号、二号反派就是李建成与李元吉,除了这两个反派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两个帮凶,李渊的两个老婆张婕妤与尹德妃,以及李渊这个帮凶。

反派是怎么迫害主人公李世民的呢?

首先,败坏李世民的名声。这一工作主要由李渊的两个老婆——张婕妤与尹德妃操作。

李世民攻下洛阳城之后,李渊派了张婕妤与尹德妃跟着李世民去接受洛阳宫中的金银财宝。

本来,作为接收大员,中饱私囊是理所应当的,两位嫔妃也是冲着这个去的。但李世民很正派,很有原则。不好意思,这些财富要论功行赏,赏赐给有功的将士,你们没有啥功劳,凭什么多拿多得?

所以李世民拒绝了两位嫔妃占良田、分财宝的无理要求,这就得罪了二位嫔妃。二位嫔妃回去之后就在李渊耳边吹枕头风,给李世民差评。

更有甚者,这二位嫔妃还恶人先告状。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府中的属臣杜如晦路过阿鼠府邸的大门,因没有下马,便被看门的一帮门子拖下马痛殴了一顿,导致一指骨折。

当然,与所有小人行径一样,尹德妃恶人先告状,到李渊那里颠倒是非。而李渊偏听偏信,偏偏相信老婆的话,不听李世民的辩解,对李世民的意见越来越大。

其次,挖李世民的人。

秦王府的阵容经过多年血与火的历练,是在太豪华、太犀利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每每想起,就睡不着觉,遂处心积虑挖李世民的墙角。

对于秦王府的人,反派李建成与李元吉拟定了三个策略:外调、收买、刺杀。

首先,尽可能地将李世民阵营中的谋士外派到外地做官;其次,对于特别重要的人物,则收买之;再次,如果实在不能收买,那就刺杀之。

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先后被调出秦王府,派到外地做官。建成、元吉试图收买尉迟敬德,可惜尉迟敬德是李世民铁粉,收买不成。他们遂派刺客刺杀,只是刺客太弱,刺杀不成。

更阴险的是,建成与安吉还试图利用与突厥作战的时机,调走秦王府中的文臣武将,并在战场上找机会一网打尽。

再次,直接在肉体上消灭李世民。

历史记载,武德九年六月的一个晚上,李建成邀李世民到府中饮酒,试图用毒酒毒死李世民。所幸李世民命大,虽然吐了好几升血,但居然没有死。

此后,李元吉多次在李渊面前撺掇杀死李世民,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可以看出反派杀李世民之心不死。

实际上,建成、元吉试图利用与突厥作战的机会,将秦王府文官武将一网打尽就等于置李世民于死地。所以,这件事也成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直接动因。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绝境下,李世民依然不愿意发起反击。他依然顾虑兄弟情分,依然是那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

但最终有两个因素促使李世民下定了反击的决心:一是秦王府众人的撺掇,二是为了大唐社稷考虑。

历史记载,齐王李元吉之所以如此热衷地帮助李建成,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帮助李建成夺得天下后控制住李建成,进而自己当皇帝。据说,李元吉私下里对人说,自己名字中的“元吉”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个“唐”字,这预示着自己才是真龙天子。

但李元吉极其残暴荒淫,这样的人如果当了皇帝,必然会是大唐社稷的不幸,是天下苍生的不幸。

所以,为了避免李元吉当皇帝,为了不让天下苍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必须铲除李建成、李元吉集团。

看看,多么伟大、无私的动机。

这是李世民编创这部旷世大剧的第四步。

所以,整个故事就是:在反派的不断迫害下,大唐帝国的真正缔造者,绝对有资格当皇帝但谦退、忍让的弱者李世民,在谋士的撺掇下,为了大唐社稷的安定、天下苍生的福祉,大义灭亲,发动玄武门兵变,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废黜了昏庸、糊涂的李渊。

谁能说他残忍,谁能说他有哪一点做得不对?

不仅不能指责他,还要为他的做法点赞、叫好。

因为这位优秀的编剧艺术家不仅编创了《玄武门之变》,还编创了《贞观之治》这部大剧。

在《贞观之治》这部大剧中,君明臣直,魏征直言极谏,房谋杜断奉公尽忠,他们都是后世官员的楷模。

在《贞观之治》这部大剧中,天下太平、四海乂宁,少数民族纷纷纳贡称臣,开创了千年未有之大局。

在《贞观之治》这部大剧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中华大地成为王道乐土。

《贞观之治》这部大剧用事实证明了《玄武门之变》这部大剧的正义性与必要性。

啧啧,这高超的编剧艺术,当今虐主剧以及宫斗剧如《甄嬛传》的编剧们相比之下弱爆了。

《甄嬛传》虽然也创造了一个备受迫害的主人公为自保而反抗的故事,但太小我,不够大我,往往围绕着个人苦难做文章,没有上升到为天下苍生福祉的思想高度。

各行各业都有奉祖师爷的风俗,当今的编剧们,应该要奉李世民为祖师爷的。

不过,历史的残忍总在不经意之间显现出来。

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后,毫不犹豫地诛杀了建成、元吉的所有儿子,血腥而残酷。

李世民似乎还不太满足,还试图诛杀建成、元吉的旧部人马,这个时候,反而是尉迟敬德这个马上讨生涯的武将劝止了李世民。

李渊被废黜以后,被李世民遣至潮湿、低矮的大安宫,黯然度日。对此,甚至连朝臣都看不过去,几年以后,名臣马周在他的上疏中,第一条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而且,虽然离得不远,但李世民长期不去看望老爹,以至于某年某月某日李世民带着老婆儿子去看望父亲,居然被郑重地记载下来了,可见这个事情有多难得。

李世民有情有义、有理有节的人设逐一崩塌。

最后,我们读几则后人的评论。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得天下之时则不逆,应人以其时则志定,时者,圣人之所不能违也。唐之取天下,迟回以起,若不足以争天下之先,而天时人事适与之应以底于成,高祖意念之深,诚不可及也。”

意思就是说:什么时候发兵是要看时机的,不是越早越好,来得早不如来得刚刚好。如果时机成熟了,取天下就容易多了。而李渊,就是看准了时机,他之所以一直犹豫,就是因为时机未到。所以,李渊的境界才是深不可测啊。

至于贞观之治,《哈佛中国史》中说:“到7世纪30年代,太宗开始自觉皇位稳固,便停止了对德行、节俭及其他优秀品质的畅行。太宗统治的最后20年充满了与官员的争吵,甚至他自认为最为成功的外交政策也因对朝鲜半岛高句丽政权发动的几次战役中遭遇的灾难性失败而黯然失色。649年太宗的及时薨逝使他免于重蹈上一位入侵朝鲜半岛的皇帝隋炀帝的覆辙。”

也就是说:幸好李世民去世的早,否则他就是第二个隋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