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军人告诉你看不到的西藏

高原军人告诉你看不到的西藏

西藏,多少文艺青年魂牵梦萦的地方。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神秘、文艺、浪漫,这是世人给西藏贴上的标签。

然而,在高原军人眼里,西藏却是一副风狂沙驰的粗犷模样。

或许,你去过西藏,但却未必听说过以下这些故事。

或许,你上过雪山,但却未必亲眼见过雪山之颠的兵车行。

或许,你迷恋这片神奇的土地,但如果不懂得下面这群人,你便不算真正读懂雪域高原。

听听高原军人的平凡故事,吃吃高原军人的粗茶淡饭。我们希望,你能记下哪怕一两个名字,记住哪怕一两个故事……

高原军人告诉你看不到的西藏

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嘎拉乡,是一个充满美丽传说的地方,这里有美轮美奂的多情湖,昂霄耸壑的神女峰。嘎拉兵站,就坐落于此。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里的风夹杂着沙砾,还有兔子……”兵站站长段克武的一番话,与其说是幽默,不如说是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2014年,兵站现代化营院在这个海拔4484米的大风口立起,官兵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变,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尽管风沙长年肆虐,但挥不去他们奋斗的足迹!

咋办?厕所屋顶被风吹跑了

“快看,那里有只兔子!”

持续3个小时的狂风夹着杂沙砾袭过,战士王红惊喜地在围墙角落发现一只兔子,四脚朝天躺在地上,皮毛已被风沙吹得凌乱不堪。

这家伙从哪里来?怎么会出现在这里?战士们一脸狐疑。

“起大风前,兔子还没来得及躲进洞里,就被大风从山坡上吹进了院子里。”在兵站教导员雷宣明眼里,这事早就不稀罕,在兵站多年,他见了不知多少回。

一度,兵站取暖难、吃水难、用电难、娱乐难、出行难、通信难、洗澡难。那些时日,这里除了不缺大风沙和寒冷,好像什么都缺。

日喀则大站干事张振启毕业便被分到这个兵站。一次,他眼睁睁地看着厕所屋顶被大风卷跑了,风停后用3个多小时才在5公里外的山坡上找到。

衣服绑着绳子晒,是官兵对抗恶劣天气想出来的不得已的办法。

一天上午,风停。一位来队军嫂悄悄搜罗了官兵换下来的衣服,抓紧时间清洗干净晾了出去。没想到,大风骤起,20多件衣服瞬间被卷上了天,无影无踪。

在这里晾衣服,就像与大风打仗。清晨,趁大风尚未刮起,官兵就要把头天洗好的衣服晾出去,用背包带或一些细小绳子将衣袖、裤腿绑在铁丝上。

绑不紧不行,要被大风吹掉;绑的方法不对也不行,大风会把衣服刮烂。一次,一个新战士因为没掌握绑衣服技巧,等去收衣服时,铁丝上只剩下两只袖子,衣身被大风生生地撕掉了。

前几年,在兵站四处都可以看到风沙肆虐留下的痕迹:没有一扇玻璃窗是完整的;屋顶铁皮呈现多种颜色,那是被大风刮掉后官兵一次次补上的;院内的小树,生长了数年,高不过一米。

“没有风沙,这里就不叫嘎拉。与风沙斗,其乐无穷!”官兵总是把艰苦的生活讲述得“如诗如画”。在他们的言谈中,有欢乐有囧事,却听不出一点苦的味道。

高原军人告诉你看不到的西藏

哟嚯!冬天不用盖3床被子了

兵站官兵深受大风之苦,揪紧了各级领导的心,西藏军区后勤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此事。2012年,兵站营房改建破土动工。

如今,低矮的“干打垒”只能在历史图片里看到,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二层新楼。大半年离不开牦牛粪炉子取暖,一天到晚都裹着大衣、夏季都要盖两床被子,这些都成为昨天的记忆。

走进接待过往官兵的客房,新潮的布艺沙发、50英寸液晶电视、造型时尚的茶几、充满时代感的水晶吊灯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卫生间配有抽水马桶、陶瓷洗脸台、贮水式电热水器……各项设施一应俱全。

2013年,这里可不是如今这个样子。昏暗的屋子中间,摆着一只火炉,里面烧着从草地上捡回来的牦牛粪,房间烟尘弥漫;为抵抗风沙,官兵在窗户内外都钉了好几层厚厚的塑料布,阳光照不进来,整个房间既憋闷又昏暗。

班排宿舍更是变化大:柜式空调取代了火炉,崭新制式高低床取代了破旧木制单人床,还有液晶电视、户户通卫星电视接收器、便装柜、军装柜、床头柜,一样不缺。

“在这待了12年,过惯了艰苦的日子,真没想到临近退伍,还能有这么好的生活。特别是这空调,即使冬天,睡觉也不用盖3床被子了。”士官王刚的话语充满喜悦。

高原军人告诉你看不到的西藏

等了5天坐上一辆车——那是过去

中午起床号还没响,四级军士长扈月明提着行李箱从营门外走了进来,人还没进院子,就听他在大声喊道:“江孜到嘎拉的班车开通啦,真是太方便了!”

3年多前,嘎拉兵站门口通的唯一班车是从日喀则市到亚东县的,且每天只有一班。

2009年8月底,干事张振启带着来队的妻子小孩返回老家休假,一连4天都没拦到一辆车。第5天,好不容易拦下班车,但只有2个位子,司机拿着规定给张干事看,说什么也只能坐2个人,无奈之下,他只好让妻子小孩先去日喀则。直到第10天,张振启才赶到日喀则与母女会合。

此后不久,解决嘎拉兵站官兵“出行难”被列入西藏军区后勤部年度工作计划,他们派出专人与地方相关部门进行协调。

2014年初,江孜县城到嘎拉乡开通班车;2015年初,日喀则市也开通了到嘎拉乡的班车。现在,每天3趟班车从兵站门口路过,而且在兵站门口都设立了站点。

随同“出行难”一起解决的,还有困扰官兵多年的多个老大难问题。海拔高、炊事能力不足一直制约着嘎拉兵站保障能力。下午,班长陈征征在一排不锈钢灶具旁忙个不停,没见火苗腾跳,锅里却腾腾地冒着热气。

“今天征求大家意见,晚饭大部分人想吃包子,我正在蒸包子哩!”陈班长边忙边说,“这叫高原节能灶,是总部配发的,既干净又卫生,还节能,做起饭菜来又快又好。”

段站长介绍,最早,兵站做饭用的是烧柴火的土灶,一餐饭要用两个多钟头,菜里充满了柴烟味;后来,用上红外线汽油炉灶,但给汽油炉加压却是个体力活,一顿饭做下来,大家都会累得筋疲力尽;高原节能灶3年前就配发了,由于当时厨房太窄无法安装,一直闲置没有使用。

“现在做饭,是既省人力又省时间,6个灶分别有蒸、煮、炒等功能,兵站保障能力比以前提高了一倍。”司务长甯万里说,遇到大项保障任务,再也不用为人手紧而发愁了。

伙房后面的洗衣房,3台全自动洗衣机正在工作,它们可帮了官兵大忙,大家再不会因洗衣服冻伤手了。

洗衣房外面是阳光晒衣棚,里面挂满了衣被,不管外面风沙多大,里面的衣被都安然无恙,绑着绳子晒衣服的风景再也看不到了。

谈起兵站变化,官兵如数家珍:2011年7月,通上了长明电,电视再不是摆设;2014年6月,60米深水井打成,安装了净水设备,吃水再不用去3公里外的小水沟抬了;2013年10月,移动、联通、电信的信号已经全部覆盖营区,告别了“通信难”。

朋友,如果你有一天经过这里,请一定记得,向这群可爱的兵挥挥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