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羅斯坦克都要“背”一根木頭呢?

第一軍情


這個就是偏見了,背木頭可不是俄羅斯坦克的專利,我國的59式、96式甚至是99式坦克也經常會揹負一根或者數根木頭,看起來很滑稽,其實作用巨大。



這根木頭的學名叫“自救木”,誕生於坦克大規模上場的二戰時期,那時的坦克受制於發動機技術的限制,功率普遍不高,但是坦克重量卻不斷增加,例如納粹德國最引以為傲的“虎式”坦克,重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6噸,然而使用的邁巴赫12缸發動機,功率卻只有700馬力,平均下來每噸只有12.8馬力,推重比(原諒我使用這個不太專業的詞,便於理解)嚴重不足,這就導致了虎式坦克機動性很差,在蘇德戰場大面積的沼澤和其他泥濘地帶中很容易陷進去,然後被T34群毆。
虎式這一機動性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於二戰大部分坦克身上,於是在發動機技術一時無法得到突破的情況下,專家們想到了一個土辦法,那就是在沼澤路面上鋪設木頭,增加受力面積,加大摩擦力,這樣就可以讓大部分坦克脫困了,所以我們在戰爭電影中經常能看到二戰各國坦克身上揹著一根或者好幾根自救木。

而到了現在,其實大部分國家的坦克發動機功率相對於虎式來說並沒有多大提高,但是坦克重量卻在不斷增加,如美國M1A2坦克最大重量達到了71噸,我國的99式主戰坦克也達到了58噸。而在坦克動力上,西方確實比蘇系流派要強很多,西方普遍使用強大的燃氣輪機作為動力裝置,而蘇系則大多使用技術含量較低的柴油機,如80年代就服役的美軍M1A1主戰坦克使用的是1500馬力的萊康明(Lycoming)Textron AGT-1500燃氣渦輪機,而我國99式在初期只有1200馬力,到了後期的99改才正式換裝了1500馬力的動力裝置,而俄羅斯則更慘,他們現在的T90用的還是最大功率882馬力的V-99柴油機。
這就導致了什麼樣的情況呢?西方坦克因為動力強勁,依靠自身動力就可以通過大部分地形,已經基本告別了自救木,而蘇系坦克則由於動力不足仍然廣泛攜帶自救木,我國坦克之前也深受動力不足的困擾,但是目前坦克柴油機技術已經大幅提高,不光是99大改,連96B都已經換裝了1200馬力的裝置,所以目前的自救木在我國坦克身上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軍史吐槽君


我們在國際坦克比賽中經常看到俄羅斯的坦克攜帶者一根圓木,似乎感覺這種東西與科技感十足的坦克十分的不搭配,那為什麼俄羅斯的坦克非要“背”著它呢?這其實說起來就歷史悠久了,從前蘇聯時期開始,蘇式坦克基本在後背都要“背”根圓木,那它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這根圓木用專業術語可以稱之為“自救木”,當坦克陷入泥潭時就把它連在履帶上,這跟木頭就會與地面產生的巨大摩擦力,從而使坦克脫離險竟,當然如果坦克陷的太深就不行了。有時候它也用於墊鋼纜以防止沙土捲入絞盤,有時候還能當翹棍使用,還能提高坦克後部的裝甲防護力。

那為什麼只有蘇式坦克才會有“自救木”,而美式坦克卻沒有這一“原始裝備”呢,這就要從坦克發動機的功率來說了。在前蘇聯時期,由於發動機技術的制約,發動機的功率都比較小,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駛也就罷了,但在泥濘的沼澤地區就顯得力不從心了。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就發明創造了“圓木”技術。在平時充當外掛裝甲,遇到淤陷情況就能夠幫助坦克脫困,一舉兩得。

而到了現在,雖然坦克的發動機技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還是不及美英等國。就像美國的M1坦克,它裝備的是一臺燃氣輪機,因此使M1坦克獲得了1500馬力和27.5超高推重比,再加上其使用的硅膠履帶,因此在遭遇一般的淤陷只可通過坦克車體的調整完成脫困,而不用“自救木”。但蘇式坦克從實際出發,繼續配備這一“原始裝備”。(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