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关于中国珠宝零售行业分析,比较靠谱的一篇!

近期看了很多关于中国珠宝零售行业的行业前景分析,个人感觉一篇比较靠谱的是《亚洲珠宝》原作者:杜海燕,非常符合目前珠宝行业的境况,在今日头条上,也有很多做珠宝行业的朋友,希望找寻新的出路和方法,个人认为中国珠宝行业将逐渐改变目前依靠消费者与商家信息不对等的利润模式,特别是小型珠宝商,找到出路比等待大环境转好,更有意义!

《中国珠宝零售品牌发展路向》全文,如下:

近几年中国内地大部分珠宝零售商深感压力,不少传统的综合性珠宝零售商销售业绩大幅缩减,甚至出现单店单日销售额为零,同时深圳不少大型制造商和批发商也深入零售市场,推出特色系列产品,以专柜植入模式分得一杯羹,这些号称产品品牌的不少已在全国拓展500个以上专柜,规模不容小觑。同时微商在各地疯长,号称的珠宝订制几乎遍布各个城市的角落。面对消费升级,品牌细分呼声很高,未来中国内地珠宝零售市场将何去何从?《亚洲珠宝》专访著名国际精品品牌战略专家暨国际精品品牌战略理论创始人卢晓,从国际品牌高度,分享深刻见解,有些观点新鲜大胆甚至辛辣,但本着良药苦口,希望能对行业发展有借鉴意义。

当前中国内地珠宝零售市场低迷,不少传统的综合性珠宝品牌正在走向衰落,业内普遍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细分品牌,转型对当前这些综合性品牌来说挑战很大,您有何建议?

中国珠宝产业发展有其特殊性,是随着香港和台湾的代工产业转移到内地发展起来,不是按照自主思路发展起来。而目前中国内地珠宝零售市场,甚至包括日本、韩国和香港等在内的亚洲,按照国际品牌标准衡量,都没有真正的珠宝品牌。目前市场所谓的品牌其实只是零售商,他们各处开店,集中各路的货铺到店内销售,主要是卖材质。而所谓珠宝品牌,要有独特的经营理念、审美标准和设计等,目前在这些零售商上看不到这些,或者只具备一部分,没有形成系统。

这些综合性大而全的零售商在衰落,而同时卡地亚、蒂芙尼和梵克雅宝等这些真正的珠宝品牌日子越来越好,其实十年前,我就预见到这个问题了,但当时这些零售商日子还不错,无心建立品牌,甚至几年前,他们还试图大规模开店,通过上市来变现,但这条路现在也走不通,所以现在是时机创建品牌了。其实是时代淘汰了他们,以前他们靠多开实体店铺,最大优势是市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要买品质好的首饰没有其他途径,加上他们在零售端执行力比较强,商标历史相对久,得到当地消费者信任,但现在时代变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更新换代,生活方式的升级以及零售的变化淘汰了他们。

现在中国大力发展电子资讯产业,甚至连沙漠里都有电子信号,现在中国即使偏远山区和角落,都可以获得资讯和产品的同步和同权情况,一哄而上的各具特色的网商和微商全国遍地都是。互联网带来了资讯透明,无论产品材质、款式还是价格,加上网商和微商投入成本低得多,部分品质也同样有保证,给零售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所以这些简单的批发货品来销售、按旧思维建立起来主力发展实体店的商业模式优势已经失去。如果他们不变革和创新,就会出现当年汽车来了,把马车替代的结果。

看过的关于中国珠宝零售行业分析,比较靠谱的一篇!

国际精品品牌战略专家暨国际精品品牌战略理论创始人卢晓

其实对于电子商务,这些零售商也有积极跟进,有的一拼吗?

相对来说,小型微商对市场反应更灵敏,能真正深入地研究消费需求、变化和审美等,而这些零售商创新动力不足,比如上市公司通常以财务为导向,注重销售数位,主要以股价维持公司经营,对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尝试动力不足。而其他大型全国性连锁品牌及区域龙头也都没有实现根本创新,经营上对前者照猫画虎,加上百货商场人流量大幅下降,所以在当前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竞争中,他们的优势已不存在。

那这些零售商的创新方向在哪里?

把产品从同质化恶性竞争的状态调整到个性化突出有自己特色的竞争状态。这一轮市场调整,并不是周期性的,而是革命性的。原有零售商需要从根本商业模式和发展思路上做变革,否则仅在零售端变来变去没有任何意义。转到国际领先的商业模式,即走国际精品品牌路线,才有变革方向。

何为国际精品品牌路线?

国际精品品牌路线战略理论是解决品质为优先商业模式的必经之路,是消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任何一个消费制造业品类,如果没有品牌,即使零售端再强,生产端再强,最后还会在市场变革中处于劣势。品牌是一套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管理体制,国际精品品牌发展战略就是按照国际品牌运营的体系,来建设自己的品牌。没有建立品牌的企业,就好比地面部队推进是一点点的,呈蚕食状态,而品牌是好比海陆空一体配合卫星的部队,全盘都看得非常清楚,可以制订最直接的发展方向,综合统筹。

看过的关于中国珠宝零售行业分析,比较靠谱的一篇!

卢晓带领国际精品品牌管理课程学员参访上海爱马仕之家

其实对于电子商务,这些零售商也有积极跟进,有的一拼吗?

相对来说,小型微商对市场反应更灵敏,能真正深入地研究消费需求、变化和审美等,而这些零售商创新动力不足,比如上市公司通常以财务为导向,注重销售数位,主要以股价维持公司经营,对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尝试动力不足。而其他大型全国性连锁品牌及区域龙头也都没有实现根本创新,经营上对前者照猫画虎,加上百货商场人流量大幅下降,所以在当前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竞争中,他们的优势已不存在。

那这些零售商的创新方向在哪里?

把产品从同质化恶性竞争的状态调整到个性化突出有自己特色的竞争状态。这一轮市场调整,并不是周期性的,而是革命性的。原有零售商需要从根本商业模式和发展思路上做变革,否则仅在零售端变来变去没有任何意义。转到国际领先的商业模式,即走国际精品品牌路线,才有变革方向。

何为国际精品品牌路线?

国际精品品牌路线战略理论是解决品质为优先商业模式的必经之路,是消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任何一个消费制造业品类,如果没有品牌,即使零售端再强,生产端再强,最后还会在市场变革中处于劣势。品牌是一套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管理体制,国际精品品牌发展战略就是按照国际品牌运营的体系,来建设自己的品牌。没有建立品牌的企业,就好比地面部队推进是一点点的,呈蚕食状态,而品牌是好比海陆空一体配合卫星的部队,全盘都看得非常清楚,可以制订最直接的发展方向,综合统筹。

其实不少零售商、生产商已经在管理系统上做了很大投入,引入ERP和CRM等先进系统,管理上也比较先进了,还缺乏什么吗?

这些属于管理资讯体系,属于操作层面,但他们缺乏品牌理念和品牌体系,这是在精神层面建立起来的,比如卡地亚的经营理念是什么?核心战略体系是什么?审美体系是什么?

这是源源不断创造价值的体系,没有它,无法指导设计、产品及店面设计,做市场行销。

这个战略是建立以品质为优先的,高附加值的商业模式,要以品牌为中心,建立起一套先进的体系,这个体系要有战略性思维,是从上到下贯彻的。好比建个百层高楼,要先设计出来,结构支撑起来,细致的图全部绘出来,才能施工。如果没有之前的规划,懵懂上马代价很大。中国的许多企业国际化不成功,就是因为没能建立精品品牌,商业模式在国际市场不具备先进性。

国际精品品牌路线,适合中国国情么?

早在2000年我就进入法国路威酩轩奢侈品研究中心开始精品品牌管理的专项研究,是中国做这个事的第一人,当时我就认为这个领域必然要有中国品牌发展出来,我们总结了这些西方品牌两三百年的发展规律,创建了国际精品品牌战略思想和精品品牌管理理论,我是创建者之一。给大量国际品牌包括卡地亚、爱玛仕、路易威登和迪奥等做过战略咨询,后来我把这个理论引入中国并进一步发展,希望推动中国精品品牌的建立和发展,去年还成立专门研究院,致力于该理论的推广和应用。我的工作之一是给中央各部门提供走精品品牌思路的政策建言,“中国制造2025”中品质为优先的商业模式的提出,是对我们理论的认同。在企业合作方面,有多个成功案例。

客户华为手机更是在这个理论的应用指导下,确立了高精尖的方向,才有如此力度在全球推广先进技术,有如力度一代代迭加新品,先切割了山寨机市场,接着是全球知名品牌市场,如果没有坚实理论支持、实际方案和测算,华为手机不可能有这个力度往上冲。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珠宝行业辅导的TTF,最近在全球时尚之都巴黎万多姆广场开设旗舰店,把精度高度标杆插到欧美最高水准。因为,巴黎万多姆广场是国际高级珠宝的最高地,TTF建立了清晰有高度的品牌理念,设计有世界水准的独特性,工艺是万多姆广场珠宝品牌中的国际高水准,所用的材质是东方顶级材质,在顶级珠宝品牌里具有独特性。

看过的关于中国珠宝零售行业分析,比较靠谱的一篇!

卢晓与路威酩轩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吴越(左)就中国品牌精品发展之路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国际精品品牌当年的发展,跟中国商家当前面临的市场状况是否相近?

他们花了两三百年时间才等到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当中,成千上万的企业被淘汰掉。而中国珠宝企业面临的发展格局和机遇比他们先进得多,遇到了五千年不遇的机会,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功,进入转型升级,消费端已经升级,现在市场问题的实质不再是有好东西买不起,而是高水准的需求,已经被落后的、没有特色的、没有自主知识财产的供应所拖累,导致中国的消费外流。像中国消费者在海外市场抢购奢侈品成风,中国的零售商适应不了日益增长的消费端的国际水准的需求。品牌数量由市场容量决定,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从市场测算上说,必然会产生大量国际精品品牌。希望有更多的亚洲珠宝企业能换轨超车,创建精品品牌,成为世界500强品牌中的100强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