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對改革開放40年成就與問題的判斷——基於中國經濟學人調查問卷的分析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摘要

經過不斷探索,40年的改革開放成果顯著,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貿易總量穩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但是社會發展的不充分與不平衡逐步顯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學人》(《China Economist》)雜誌在2017年12月從以“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維度考察中國在教育、醫療、社保、住房、就業、消費、收入分配、環境等方面取得的成績與不足。調查發現,中國已基本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求,進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攻堅階段,但距離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還存在不小差距。40年的努力,人民在教育、健康、收入、就業、生活環境、人口流動性等方面顯著提升,但高房價、教育及收入分配的公平問題成為現階段制約充分而平衡發展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

改革開放;民生;主要矛盾;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優勢學科(產業經濟學)

一、引言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回首40年改革歷程,中國取得顯著成就,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小康社會建設與民生福祉事業全面發展,和諧社會建設與以人為本發展理念深入人心。1978年至今,中國已經持續了將近40年的高速及中高速增長,截止到201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由1978年的307.76美元增長到7329.09美元,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2942.75億美元增加到95042.08億美元(如圖1)[數據來源:世界銀行數據庫世界發展指標(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貿易總量穩居世界前列[人均GDP與GDP為2010年不變價美元折算後的2010年定基數據,GDP增長率為按照人民幣當年價格計算增長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是社會發展的不充分與不平衡,環境承載能力下降、社會矛盾凸顯、收入差距擴大、公平問題難以解決等一系列矛盾,已經成為改革開放40年後擺在中國發展道路上的新問題。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面對著複雜的國內外環境,深化改革和“以人為本”發展理念越發重要。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成功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向大會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歷經幾代中國人努力奮鬥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中的重大成就,這一成就與中國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戰略密不可分。改革開放的40年,中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建立起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制度、文化、社會全面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判斷既是對中國前期發展的肯定,也指明瞭當前中國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困境。首先,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生產力顯著提升,由改革開放之初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到現階段已經能夠基本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這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同時,進入歷史新階段的中國,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是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主要瓶頸,也是中國現階段努力所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主要奮鬥目標。

改革開放40週年,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節點,為了解經濟學人對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及現階段不足的思考與判斷,2017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與《China Economist》聯合進行了一次對中國經濟學人的問卷調查。此次調查中對《China Economist》經濟學人數據庫中的經濟學人進行郵件問卷調查和“中國經濟學人”微信公眾號定向調查,在兩週的時間內共收到166份調查回饋,其中有效樣本共162份,如圖2所示,受訪經濟學人有39.62%為高校老師,12.96%來自社科院、政府及其科研機構以及黨校等機關、事業單位及科研機構,20.99%來自金融機構、企業及諮詢公司等企業部門,另有25.79%的被調查者為高校學生。[此處,高校學生不僅包括在校經濟學本科生,還包括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後,其主要來源為中國經濟學人微信公眾號訂閱者群體,本文認為受過嚴格經濟學訓練的經濟學學生具備一定的經濟學知識,具有對本調查判斷的基本能力,對其的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本調查從改革開放40年中國民生改善出發,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維度考察中國在教育、醫療、社保、住房、就業、消費、收入分配、環境等方面取得的成績與現階段不足之處。同時,考察中國發展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充分不平衡之處,以及現階段距離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還有多大差距。

二、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現狀

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不斷探索,中國逐步認識到發展不僅僅是簡單的經濟增長,更是人民福祉的提升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進入新世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明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0年來,中國從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生產難以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求的低收入國家發展為中高收入國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穩步邁向小康社會,中國經濟社會實現飛躍發展,物質、精神、政治、文化、生態建設有序推進,人民的需求從基本物質文化需求轉為對充分而公平地享有美好生活的權利嚮往。

(一)改革開放滿足了中國物質文化需求,卻也帶來了環境的破壞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實現小康,社會生產力顯著提升。但是,發展不僅是簡單的生產提升和經濟增長,更是民主的增強、法制的完善、公平的維護、正義的伸張、安全的保障和環境的提升。那麼,在經濟學人眼中,改革開放究竟是否實現了社會的全面發展呢?調查發現(如表1),絕大多數(87.65%)經濟學人都認為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中國物質文化有顯著提升,相比於物質文化的顯著提升,多數經濟學人認為中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與安全為有所提升,佔比分別達到46.30%、47.53%、37.65%、40.12%和40.12%。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公平和正義兩項調查,認為顯著提升的經濟學人分別只有16.05%和15.43%,而認為下降的經濟學人卻佔到27.78%和23.46%。改革開放釋放出的經濟活力有效促進了中國生產效率的提升,但是公平和正義方面卻也因此而受到影響,尤其在收入、住房等民生根本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現階段不充分不平衡發展的主要因素。與之前幾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更多的經濟學人(54.32%=29.63%+24.69%)認為中國環境較改革開放前下降了,而認為環境得到改善的經濟學人僅有37.04%(9.88%+27.16%)。中國曾經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雖然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卻也導致了環境汙染的加重,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僅是金山銀山,更是綠水青山,環境保護越來越被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綠色發展理念應成為今後中國發展的主要方式。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二)改革開放有效改善中國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社會繁榮使人民能夠嚮往更加美好的生活,但美好生活具有廣泛的內涵,不僅僅是硬需求的改善,人們更加嚮往的是更好的教育與醫療,更滿意的收入、更舒適的住房、更穩定的就業、更優美的環境和更加自由的發展空間。根據調查,經濟學人普遍認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在改善民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表2所示,多數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在教育、醫療、居民購買力、住房、就業、生活環境、人口垂直流動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幸福感更足。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尤其在教育和醫療方面,經濟學人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這兩項工作取得巨大突破,認為居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提升的經濟學人佔到96.91%(77.78%+19.14%),而認為醫療衛生水平得到提升的經濟學人也佔到91.98%(59.26%+32.72%)。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人力資本的重要構成,而人力資本的提升又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中國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由1978年的65.8歲快速上升到2015年的76.1歲,[數據來源:WDI。] 小學至大學預期受教育年限(School life expectancy, primary to tertiary)由1978年的8.9年上升至2015年的14年。[數據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IS數據庫: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aspx?DataSetCode=EDULIT_DS&popupcustomise=true&lang=en] 中國人力資本的快速積累和提升成為改革開放戰略實施的有力保障。此外,雖然多數(70.37%)經濟學人認為居民幸福感是提升的,但相較於其他幾項,認為居民幸福感顯著提升的經濟學人僅有17.90%,而有16.67%(12.35%+4.32%)的經濟學人甚至認為中國居民幸福感較改革開放之初出現了下降,這一結果與中國發展重速輕質的事實相符,高速度經濟增長並不一定等同於人們充分而公平地享有發展成果,也說明中國現階段發展的目標應是讓更廣泛的人們能夠分享發展成果,切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現階段中國與發達國家尚存差距

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第一製造業大國,但是“大國”並不是“強國”,中國人均GDP仍然位居中高收入國家行列,與發達國家存在較明顯差距。為能對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有一個客觀認識,本調查就現階段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所處地位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如圖3),經濟學人普遍認為中國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明顯差距,沒有經濟學人選擇中國在多數領域已經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水平,而有56.79%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現階段處於展中國家中上游水平,但仍然全面落後於發達國家,有34.57%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部分領域已經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水平。該結果說明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仍然面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中國在教育、健康、養老、社保等軟實力與發達經濟體人存在顯著差距。在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硬實力的顯著提升後,中國應更加註重軟實力的培育,這也是中國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必由之路。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綜合以上觀點,本期調查受訪經濟學人認為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物質文化、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全都不同程度得到完善,人民受教育水平、居民健康水平、居民購買力、居民住房條件、整體就業水平、居民生活環境、人口垂直流動能力等都實現快速發展和提升。但尚存不足,一是發展重速率輕質量;二是國家硬實力顯著提升,但軟實力與發達國家仍然差距較大;三是粗放型的發展對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綠色發展勢在必行;四是居民幸福感有待提升,人民應更充分而平等地享有發展成果。

三、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顯著

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已經從落後、封閉的計劃經濟國家轉變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社會各個領域改革,從構建市場體制釋放經濟活力到建設美麗家園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僅實現了經濟的飛速提升,也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的正當權益得到尊重與保護,法制社會建設進程加快,人的生命價值、健康價值、尊嚴價值更受重視,改革開放40年後,不應僅關注耀眼的數字,而更應關注人文社會的建設與人本關懷的提升。

基於此,本期《中國經濟學人》調查就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教育、健康、就業、收入、環境、住房等問題向經濟學人進行了調查。探討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改善民生工作中的主要成就。

(一)減貧脫貧和國家安全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給予人民最大的福祉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顯著,但民生福祉是改革的真正目的,本期《中國經濟學人》調查就民生福祉改善向經濟學人展開調查,究竟在經濟學人眼中,哪些工作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民生改善的最大成就?調查發現,如圖4所示,有61.73%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在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取得的最顯著成就是“減貧脫貧取得巨大成就”,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81年至2015年,中國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28億,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區脫貧人口僅有1.52億。僅2016年中國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240萬,中央專項扶貧資金667億元,同比增長43.4%,28個貧困縣“摘帽”。[《扶貧藍皮書:中國扶貧開發報告(2017)》發佈,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ex.cssn.cn/zx/201712/t20171227_3796785.shtml] 驚人數字的背後是中國40年來持續探索減貧脫貧道路,加大對貧困人口扶持的努力,中國為世界減貧事業和後發國家脫貧提供了參考。52.47%的經濟學人選擇“國家實力提升,人民安全感不斷增強”,改革開放激發經濟活力,釋放出的經濟活力帶動經濟實力的提升,經濟實力推動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同時中國不斷增強治安能力,提升社會安全,健全法律,為人民營造出安全的社會環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治安環境最好的國家之一。37.04%的經濟學人選擇“生態環境逐步改善”,這一結果與上節表1中認為環境改善的經濟學人比重吻合。環境問題已經得到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將綠色發展納入五大發展理念,近年來中國對環境的改善也得到了三分之一被調查經濟學人的認可。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排在後三位的分別是“住房條件不斷改善”(11.11%)、“實現穩定的就業增長”(19.75%)以及“收入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極大改善”(20.37%),可見經濟學人對中國在居民住房、就業以及收入等民生改善方面認可度不高,尤其是住房和收入,高房價佔用了大量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嚴重影響內需提升的同時,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較大的居住壓力。而收入的提升未能與經濟增長同步,吃、穿、住、行的消費水平快速上升,尤其是住房壓力下,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雖然比改革開放前有顯著提升,但實際支配水平提升有限。其次,伴隨經濟效率的提升,收入差距較改革開放之初有擴大之勢,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基尼係數由1979年的0.31上升到2016年的0.465,[“統計局:2016年基尼係數為0.465較2015年有所上升”,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01-20/8130559.shtm] 分配的相對不公平也顯示出中國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

(二)義務教育廣泛普及,基礎教育成效顯著,中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顯著提升

調查顯示(如圖5),有44.44%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義務教育範圍擴大,基礎教育水平全面提升”,28.40%的經濟學人認為是“平均受教育年限顯著提升”。1986年全國人大頒佈《義務教育法》標誌著中國義務教育體系建設進入規範化、制度化。進入新世紀,中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覆蓋小學及初中基礎教育階段,這一決策有效提升了中國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和經濟建設提供人力保障。14.81%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創新服務能力明顯增強”,高端人才培養及高水平大學建設是應對中國進入創新發展階段對高素質勞動力和創新人才需求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選擇其他選項的經濟學人佔比都十分有限,說明中國在這些方面的教育工作仍需提升。教育法制建設始終滯後於教育事業發展,人民受教育的權益無法有效保證;教師整體素質有待提升,尤其是偏遠、落後地區師資匱乏及教師素質有限成為中國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障礙,也使得這些地區人口無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權;職業教育滯後,教育供給與需求不能有效銜接;素質教育推薦成效不足,中國很多地區仍然逃不開應試教育的束縛,素質教育相對滯後,阻礙了學生的創新發散思維。這也是中國教育後續發展有待完善之處。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三)覆蓋城鄉的全民醫保體系初步建立,人均壽命顯著提升

健康是人類發展的前提,更是人類實現自身社會價值,追求社會地位的先決要素。隨著經濟的增長,當個人物質資本積累到一定水平之後,更傾向於關注自身健康資本的追求(劉長生、簡玉峰,2011)。高水平的醫療保障,不僅關乎個人的發展,也是涉及全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問題。人民生存質量的保證與健康程度的提升是人力資本提升的保證,而人力資本的有效供給和質量提升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績的重要因素。在經濟學人看來(如圖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醫療衛生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制度初步建立”(53.09%),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關注民生健康問題,致力於發展醫療保障事業,經過40年的努力,中國已構建起人口全覆蓋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中國統計年鑑(2017)》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城鎮基本醫療參保人數已達74391.55萬人,《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2016)》數據顯示:2014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為6.7億人,基本實現了城鄉人口的全覆蓋。對人民健康的重視和醫保體系的完善使得中國人口壽命顯著提升,21.60%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人均壽命顯著提升”。同時,有9.26%的經濟學人選擇“全面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條件”,8.64%的經濟學人選擇“建立起廣泛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中國自建國起就已經建立起遍佈農村和基層的醫療服務網點,改革開放後更是加快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改革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最大限度地實現居民就近就醫。有7.41%的經濟學人選擇“醫藥生產、流通、監管體系逐步理順”,改革開放以來,衛生部門的職能發生了由“辦醫院”向“監管者”的轉變,加強了對醫療服務和藥品質量、價格的監管,但整體監管體制尚不完善,醫藥價格改革仍需推進。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四)就業穩定增長,創業環境良好

40年改革開放激發出的經濟活力保證了中國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穩定的經濟增長帶來了穩定的就業水平。本次調查就中國穩定就業的主要成就向經濟學人發起調查,結果顯示(如圖7),52.47%的經濟學人認為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在穩定就業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持續的經濟增長保證就業水平的穩定”,27.78%的經濟學人認為是“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鼓勵創業”,10.49%的經濟學人認為是“為企業用人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同時規範裁員行為”,4.94%的經濟學人認為是“建立公共就業服務體系”,4.32%的經濟學人選擇“提升就業人員素質”。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經濟穩定增長可以創造出穩定的就業機會,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持續(中)高速經濟增長為穩定就業和控制失業創造了條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登記失業率雖有震動,但幾乎都維持在5%以內,[1978年和1979年兩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略高,分別為5.4%和5.9%,其餘年份均未超過5%。] 穩定的就業也是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對創新的扶持力度,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青年人創業,而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認為創業環境良好的經濟學人,30歲以下的比重最高,達到34.92%,這也說明年輕人對中國創業環境的認可。同時,30歲以下經濟學人中,選擇“為企業用人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同時規範裁員行為”也是最高的,說明中國在規範企業行為,約束企業裁員方面不斷改善,而伴隨被調查對象年齡的上升,選擇“持續的經濟增長保證就業水平的穩定”的經濟學人逐步增加,50歲以上經濟學人選擇該項的比重達到64.00%,這與傳統的就業觀念相符,相對穩定的就業是年長受訪群體認為較好的就業方式,因此,穩定的經濟增長帶來的穩定就業機會是他們更為認可的。

(五)商品供給不斷豐富,基礎設施趨於完善

人民生活的改善不僅是收入的簡單提升,更是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吃的放心、穿的舒心、住的安心、行的開心全方面的生活環境提升。調查顯示(如圖8),就中國在改善民生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就而言,34.57%的經濟學人選擇“消費品不斷豐富”,物資產品的滿足是人民生活質量的基本要求,伴隨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社會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徹底改變改革開放前消費品供不應求的局面,從調查結果看,經濟學人認為這一變化在民生改善中十分凸顯。32.10%的經濟學人選擇“配套基礎設施完善便利”,過去二十多年間,中國的基礎設施獲得了跨越式發展,不止遙遙領先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也並不遜色。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我經濟類基礎設施存量為1113億元(以1953年不變價格計算),2014年已達103962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93倍,與此同時,社會類基礎設施存量也由1978年的142億元上升到2014年的17052億元,上升120倍(周煒、秦宇,2017)。快速發展的基礎設施既可以拉動投資,也可以降低運輸——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有效促進中國經濟增長。12.96%的經濟學人選擇“社會治安水平顯著提升”,這一判斷與表1結論相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治安不斷向好,社會更加穩定。8.02%的經濟學人選擇“住房條件顯著改善”,1978年,中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僅有6.7平方米,到2016年全國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0.8平方米,其中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為36.6平方米,住房條件改善明顯。[國家統計局: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之七,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7/t20170706_1510401.html。] 選擇“社區及街道環境顯著提升”和“國家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經濟學人佔比最低,均是6.17%。選擇這兩項的經濟學人較少,反映出中國城市化快速擴張的同時,城市管理水平和社區治理能力有限,社區環境亟待提升。分地區調查結果看,東部地區物質生產能力要強於中西部地區,發達的市場經濟使得居民消費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而西部則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成效突出,西部地區相對落後,國家大力扶持使得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六)住房配套設施齊全,住房面積和質量不斷提升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住房問題一直是民生保障之重。中國在保障人民“住有所居”工作中成績顯著。住房質量不斷提升,環境持續改善,對困難群眾幫扶力度加大,表1數據顯示,85.5%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居民住房條件較改革開放之初顯著提升或有所提升。在經濟學人眼中,中國保障“天下寒士”盡得廣廈的工作中最突出成就是什麼?本次調查就此向經濟學人發起調查,結果顯示(如圖9),有40.12%的經濟學人選擇“市政設施全面升級,為居住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務”,與圖8結果吻合,中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成績突出,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而中西部地區經濟學人選擇該項的比重要高於東部地區經濟學人,可見國家在扶持中西部城市建設,平衡區域間發展中作出的努力,中西部地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較改革開放前有更加顯著的提升。28.40%的經濟學人選擇“住房面積穩步提升,住房質量不斷改善”,如上文所述,中國人均住房面積較改革開放前有質的提升,極大的擴展了人民的居住生活空間。東部地區經濟學人選擇該項的比重略高於中西部地區經濟學人也與地區收入水平和發展狀況相一致。19.14%的經濟學人選擇“安居工程保障民生,幫助困難群眾住有所居”,10.49%的經濟學人選擇“住房體系基本完善,既保民生又促經濟”。中國保障低收入群體“住有所居”成果顯著,2015年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783萬套,基本建成772萬套,2016年,全國棚戶區改造計劃開工606萬套,完成投資1.48萬億元。[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和住房建設部,http://www.mohurd.gov.cn/index.html。] 2017年計劃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人民網,李克強:2017年要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2017-1-5,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7/n1/2017/0305/c411237-29124118.html。] 城鄉聯動,保證人民對住房的需求。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綜合以上觀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減貧脫貧和國家安全提升方面成果突出;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覆蓋基礎教育階段,有效地提升了中國人口受教育水平;覆蓋城鄉的全民醫保體系初步建立,基本滿足人民對健康醫療的需求,人口壽命大幅提升;經濟穩步增長,創造出穩定的就業機會,創業環境不斷改善,年輕人創業積極性較高;居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基本滿足,基礎設施趨於完善,居民生活質量,住房環境與社區配套不斷改善,對困難群眾“住有所居”的幫扶力度加強。

四、中國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中國社會生產能力極大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要判斷。面對中國經濟社會這一深刻變革,經濟學人如何看待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認同中國人民物質文化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如何理解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以及中國現階段距離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還有多遠?本期《中國經濟學人》調查就以上問題向經濟學人進行廣泛了調查。

(一)中國已可以基本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

本調查就經濟學人是否贊成中國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設置問題“您是否贊成,現階段中國已經基本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向經濟學人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如圖10),81.5%的經濟學人認為現階段中國已經可以基本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僅有13.6%的經濟學人認為尚無法滿足。這一結果充分說明改革開放之初“落後的社會生產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一主要社會矛盾基本得到解決,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極大豐富,具備了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社會基礎、生產能力和物質文化產品供應水平。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二)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勝期

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其中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基本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物質文化需求基本滿足。在此基礎上,建設“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成為現階段中國主要戰略目標。距離2021年還有3年時間,本次調查就中國是否已經達到小康水平向經濟學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如圖11),37.04%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人民整體生活水平已經基本達到小康水平,而有51.85%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現階段尚未達到小康水平。這一結果說明,中國距離全面小康社會還存在差距,未來三年時間將是中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和攻堅期。分地區看,認為中國已經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的東部地區經濟學人比重最高,達到41.12%,但仍低於其選擇尚未達到的比重(50.47%),中部地區經濟學人次之,佔比達36.00%,西部地區經濟學人佔比最低,僅有24.14%。這一趨勢與中國現階段地區間發展相對不平衡一致,2021年同步進入小康的關鍵是後發地區實現同步小康,決勝期應加大對落後地區的幫扶和對困難群眾的救助。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三)改革開放為“美好生活”打下堅實基礎,但道路尚長

既然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那麼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中國下一階段主要目標,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們距離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還有多大差距呢?本次調查以“美好生活”為10分滿分,請被調查經濟學人對現階段中國狀況打分。結果顯示(如圖12),76.6%的受訪者認為可以達到6分及以上水平,但沒有受訪者打出滿分,而有22.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現階段離美好生活的目標差距較大。換算為百分制,可得經濟學人對中國現階段“美好生活”水平打分為62.8分。如果60分為及格分,則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現階段“美好生活”水平基本合格,也充分肯定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但62.8分距離滿分尚存在較大差距,同時也沒有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已經達到“美好生活”水平(10分),說明在物質文化生產快速提升的同時,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進一步發展的桎梏,如何讓人民更加公平地享有發展成果,實現地區間、城鄉間、階層間更公平地發展,成為中國面對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亟待解決的困難。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四)收入差距擴大制約中國實現平衡而充分的發展

由上文可知,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社會主要矛盾存在於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經濟學人看來,現階段中國人民生活中面臨不平衡不充分的最大挑戰是什麼?調查顯示(如圖13),61.11%的經濟學人選擇是“收入差距”,遠高於其它選項。如本文第3節第1小節論述,改革開放40年,伴隨中國人民收入水平整體提升的是收入差距的逐步擴大,而由此引發的關於分配不公和階層分化導致的社會公平性下降對中國人民公平而充分地分享發展成果產生負面影響,下一階段應該著手改革分配機制,既要注重分配效率,更要注重分配公平,同時加大對後發地區,困難群眾的轉移支付力度。改革開放之初是“保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改革開放40年後,需要兌現“先富帶動後富”的承諾。同時有17.90%的經濟學人選擇“教育”,如前文所述,中國義務教育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基本覆蓋基礎教育,人口受教育年限提升顯著。但這背後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現象日益突出,尤其是基礎教育資源過度集中於發達地區和主要城市地區,後發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教育水平與發達地區差距明顯。8.02%的經濟學人選擇“住房”,5.56%的經濟學人選擇“醫療”,在收入水平差距擴大和地區間資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影響下,住房逐步成為中國居民生活中主要的“壓力”,高房價佔據了大量可支配收入,人民實際獲得感受到影響。選擇“司法”與“就業”的經濟學人相對較少,也反映出中國改革開放對於法治國家建設的成效得到認可,正如第3節第4小節所述,經濟的持續增長帶來了穩定的就業增長,創業環境良好,就業壓力相對較小。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五)分配體制和地區差異是導致中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重要因素

如上文所述,現階段中國存在著收入、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本調查就造成這些發展矛盾的原因對經濟學人進行調查。調查顯示(如圖14),42.59%的經濟學人選擇“分配體制不合理帶來的收入差距擴大”,結果與本節第4小節的結論相符,由分配機制導致的收入差距擴大是造成中國現階段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重要因素。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和生產、消費行為的消極對中國持續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也與中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不符。在40年更注重經濟效益的增長後,人們開始更加關注公平,而過大的收入差距不利於社會公平體系的維繫,不利於中國平等而充分地發展。其次,27.16%的經濟學人選擇“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地區差異”,地區差異原因有三,一是中國經濟發展導致資源不斷向生產效率更高的地區集中,中國仍然處於資源集聚過程,輻射效應相對有限;二是各地區間的地域競爭導致行政阻斷資源跨區域間自由流動;三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中西部地區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但東部地區反哺中西部地區發展十分有限。同時要看到,中國平衡地區間差距的努力,相繼提出“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近年來也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落後省份的扶持,努力實現同步小康。19.75%的經濟學人選擇“行政干預阻礙資源有效流動”,可以看出1.地區保護主義仍然存在,行政干預阻礙了資源有效流動;2.相較於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計劃經濟體制對經濟的干預程度,現階段中國行政干預對於經濟的影響已經大幅度下降,而更趨於有序引導,通過宏觀調控,使資源更有效流動。最後,選擇“二元經濟結構帶來的城鄉差異”的經濟學人僅佔到10.49%。說明這一曾經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羈絆得到有效解決,伴隨城鄉戶口界限被打破,國家對於農村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二元經濟體制的弊端正逐步消除。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六)就業機會、教育、醫療更加公平,收入與住房出現分化

改革開放有效改善了民生,創造更多就業,提升教育、醫療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優化居住條件。但是卻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效率提升的背後,是否存在公平性的損失?本次調查就此向經濟學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如表3),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公平性提升最明顯的是就業機會,67.28%的經濟學人認為就業機會更加公平,僅16.05%的經濟學人認為就業機會公平性有所下降,開放的市場更加看重勞動者的自身素質,任何有能力的人可以進入嚮往的領域和崗位,而改革開放前分配就業的體制卻對勞動者產生了束縛。其次是醫療均等性,46.30%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醫療更加公平,27.16%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醫療公平性有所下降。國家在加大醫保力度的同時,加強對醫藥行業的監管,有效促進了中國醫療領域的健康發展,人民看病難問題正逐步改善。但是醫療資源仍然過度集中,部分地區醫療資源不足,醫療水平有限,看病難;醫療價格仍然處於高位,低收入群體難以承擔醫療費用,看病貴。42.59%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教育更加公平,而有33.33%的經濟學人認為教育公平性在下降。較改革開放前,教育公平性整體得到改善,但地區間、城鄉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卻在擴大,使得不同地區、不同戶籍、不同階層人民難以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權。收入分配和住房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卻出現了下降,其中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最為嚴重,49.38%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收入分配公平性下降,認為更加公平的經濟學人僅有32.10%。如本節第4小節所述,收入的快速提升卻伴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而不斷加劇的收入分配問題已經影響到社會的公平性。42.59%的經濟學人認為住房資源配置公平性有所下降,僅有30.25%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住房分配更加公平。這一現象與高房價帶來的購房壓力不無關係。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現階段中國已經基本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社會主要矛盾開始發生轉變,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中國人民邁向“美好生活”主要阻礙,更使得中國現階段與“美好生活”的願景存在不小差距。中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社會矛盾尤其表現在收入分配、住房、教育等領域,從而帶來社會公平性的下降。

五、改革開放成就背後仍存不足

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深刻變革,變革背後,一是要肯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提升社會生產和改善民生中所做的努力與取得的成就,二則也應看到現階段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矛盾。中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民生改善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基於此,本期《中國經濟學人》調查就中國現階段所存問題,以及各項問題中亟待完善之處向經濟學人進行調查。

(一)房價、教育和收入等矛盾亟待解決

對於現階段中國人民生活仍然面臨的主要問題,調查顯示(如圖15),69.14%的經濟學人認為是“高房價帶來的生存壓力”,48.77%的經濟學人選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46.30%的經濟學人選擇“收入差距擴大”,位列前三。這一結果與上文結論吻合,高房價嚴重擠佔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尤其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房價持續走高,給居民生活帶來較大壓力。調查顯示,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經濟學人選擇“高房價帶來的生存壓力”的比重分別為57.45%、100%和83.33%,上海和廣東的比重遠高於全國水平,北京雖然低於全國水平,但仍有超過半數的經濟學人選擇,說明1.三地房價確實對該地區居民生活造成不小壓力;2.不僅北京、上海、廣東,高房價給居民造成的壓力已是全國性普遍問題,亟待解決。與此同時,選擇“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人民缺乏安全感”、“失業帶來的不安定因素”和“戶籍對人口流動的束縛”三個問題的受訪者佔比最少,說明中國在保證社會治安,穩定就業、保障人口流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其中選擇“戶籍對人口流動的束縛”的被調查經濟學人中有57.1%的人來自北京、上海、廣東三地。這與三地控制城市過快擴張,限制人口流入相關,其他地區經濟學人選擇戶籍束縛的比重為12.90%(12/93),說明現階段戶籍對中國人口的束縛較輕。與上文結論一致,中國治安狀況良好,社會安定,失業率較低為中國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內外部環境。需要指出的是,由圖14可知,中國表現較好的領域恰是一個唯有依靠堅強政黨、有為政府和穩定製度才能夠得以實現的社會大局的穩定,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房價、教育、收入等問題在合理制度安排下、通過有效的社會治理相對容易解決,這也是中國具備處理好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基礎的原因。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二)房價高,居民購房壓力大

上文分析可知,經濟學人認為過高的房價是中國現階段人民生活面臨的主要壓力,本調查就住房問題向經濟學人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如圖16),超過半數(51.85%)的經濟學人認為“房價過高,購房面臨巨大壓力”是現階段中國人民在住房方面面臨的最主要矛盾,這一結果再次驗證了上文的結論。尤其在東部地區,53.33%的經濟學人認為房價過高已經帶來了生存壓力,這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房地產市場化程度較高、人口過渡集聚而導致地區房價過高有關。2016年,東部地區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為11094元/平方米,遠高於中部地區的5491元/平方米和西部地區的5055元/平方米。[數據來源:2017年中國統計年鑑。] 不僅是高房價,房屋資源配置缺乏公平性也是中國居民面臨的重要住房問題,22.22%的經濟學人“房屋資源為少數人掌握,分配不均現象嚴重”,表3數據顯示42.59%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房屋資源配置公平性下降,下一步房地產的調控應更加註重公平。17.28%的經濟學人選擇“住房保障體系不健全,對低收入者的扶持不夠”,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兩地區經濟學人選擇該項人數佔比分別為20.00%和20.69%,高於全國整體水平,更高於東部地區的16.19%。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部分落後地區困難群眾在“住有所居”方面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的關注,相對於先進地區相對完善的住房保障體系,後發地區更應該注重住房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三)教育資源地區間、階層間配置公平性有待提升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但仍有48.77%的經濟學人認為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夠均衡。教育是國之根本,是提升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是人類兩大權利之一——發展權的基礎,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權是人民對於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調查就影響中國教育公平性的因素向經濟學人進行調查,數據顯示(如圖17),38.27%的經濟學人認為“地區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是影響中國人民公平享有受教育權的主要因素,中國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化導致區域間教育水平差異明顯,尤其近年來,落後地區教育資源的快速流失使得這一差距更加明顯。27.16%的經濟學人認為是“社會階層之間的教育不公平”,教育呈現明顯的代際遺傳特性,優勢階層具備將各種優勢資源轉化為子女獲得優勢教育機會的能力與動機,而轉型時期的中國,各階層佔有的資源呈現明顯差距(孫天華、張濟洲,2017),這一趨勢將導致階層間獲得教育資源的公平性下降,而基於此制定的教育制度又加大了弱勢群體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和進入高等教育機構的難度(劉慧珍,2007)。14.81%的經濟學人選擇“精英教育與普通教育重視程度不對等”,基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受眾面更廣,對國民基本素質的提升舉足輕重,高等教育是國家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是國家尖端技術和先進理論的源泉,2016年,中國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18747.65元,而中學和小學則分別僅有12865.60元和9557.89元,[教育部文件《教育部 國家統計局 財政部關於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http://www.moe.edu.cn/srcsite/A05/s3040/201710/t20171025_317429.html。中學數據有初中數據與高中數據加權平均而得。] 教育發展不應偏頗,在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應同等重視基礎教育。11.73%的經濟學人選擇“城鄉教育水平差異過大”,這一結果說明1.中國確實存在農村教育資源落後的客觀現象,國家應給予農村教育、農村教師更多的關注;2.伴隨著中國二元經濟體系的弱化,城鄉間的教育資源分配差異對中國整體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影響在逐步減弱。選擇“低收入家庭不易接受教育”的經濟學人僅有6.79%,也肯定了中國義務教育的普及性與對低收入家庭的幫扶。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四)房價、環境、社保關係人民生活質量

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僅是物質需求的滿足,更是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滿足,但現階段中國距離“美好生活”仍有不小的差距,本次調查就影響中國居民生活質量的最主要問題向經濟學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如圖18),選擇高房價的經濟學人依然最多,佔到33.95%,過高的房價通過擠佔居民的消費空間已經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24.07%的經濟學人選擇汙染,環境不僅直接關係人民的健康,環境的好壞還關係到人民居住和生活水平。14.81%的經濟學人選擇社會保障不完善,改革開放40年,中國社保體系已經初步建立,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投入規模仍然存在不小差距,社保制度沒能形成完善的運行體系,部分弱勢群體(如農民工)難以有效納入社保範圍。11.73%的經濟學人選擇壓力過大帶來的負面影響,反映出現階段社會過分注重效率,對人的關懷需要進一步提升,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選擇信任、收入、物價的經濟學人佔比相對較少,說明1.中國社會整體信任水平良好;2.伴隨經濟增長,人民收入快速提升,但收入分配機制公平性尚需提升;3.物價相對穩定,改革開放帶來了社會生產的顯著提升,人民物質需求基本可以滿足。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五)醫療價格高,醫療資源配置矛盾突出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醫療事業快速發展,人口壽命顯著提升,但在快速發展的背後卻存在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而這也阻礙了中國人民公平而有質量地享有健康權。本次調查針對這一現象向經濟學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如圖19),40.74%選擇“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地區醫療水平差距加大”,首先,中國優質的醫療資源絕大多數分佈在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資源十分匱乏;其次,貧困地區醫療條件有限,與發達地區差距不斷擴大;第三,醫療資源出現向中心城鎮過渡集中趨勢,偏遠地區就醫十分困難,高水平醫療服務不足。25.31%的經濟學人選擇“醫療服務價格過高,看病貴”,改革開放後,醫療改革市場化放開雖有利於醫療行業效率的提升,但也帶來了市場監管的缺失,醫療價格快速增長,人民看病貴問題突出。19.75%的經濟學人選擇“醫療服務的公平性下降,不同階層看病難易程度有別”,高昂的醫療價格將低收入群體擋在優質醫療服務門檻之外,人民享有醫療服務的水平與收入掛鉤帶來公平性的下降。選擇“醫療水平和技術發展難以滿足人民需求”的經濟學人僅有9.88%,說明中國改革開放後整體醫療服務水平提升,建立起遍佈社區、村鎮的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能夠滿足人民對醫療的基本需求。而這也要歸功於中國幾乎建立起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險體系,尤其是對於農村居民和貧困地區群眾的幫扶力度,使人民能夠看得起病,因此,選擇“醫療保險覆蓋不足,各地區差異大”的經濟學人僅佔4.32%。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六)就業供需矛盾突出,行業間收入差距擴大

如上文所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水平穩定,就業機會公平性上升。因而經濟學人對現階段中國就業方面面對的最主要矛盾的判斷沒有特別突出的選擇,各選項間差別較小。如圖20所示,27.16%的經濟學人認為“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供需不對稱”是中國現階段就業存在的最大問題,在整體就業供給水平提升的同時,如何有效調整就業結構,匹配市場需求,引導勞動者就業將成為下一步促進就業的重要方向。21.60%的經濟學人選擇“行業間收入差距過大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與收入分配矛盾類似,不同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不利於中國社會的穩定和行業間資源的有效調配。15.43%的經濟學人選擇“對弱勢群體就業關注不夠,就業難”,中國現階段對弱勢群體——如殘疾人——就業的保護措施十分有限,企業用人歧視現象嚴重,這將導致這類人群就業的困難。11.73%的經濟學人選擇“勞動力市場城鄉分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中國每年都有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城鄉分割的制度體系使得這類人群成為遊離在制度保障體系之外的弱勢群體,但隨著近年中國城鄉二元經濟體系逐步削弱,這種現象正逐步好轉。10.49%的經濟學人選擇“勞動者權益保障法律不健全”,中國法律對於勞動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保護力度有待提升。8.02%的經濟學人選擇“對低素質勞動力培訓不足”,伴隨中國教育水平的提升,中國國民整體素質得到提高,但仍存相當數量的低素質勞動者難以符合勞動要求,國家對低素質勞動者的培訓應進一步擴大範圍、降低門檻、加大力度。4.94%的經濟學人選擇“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缺失”,說明中國就業服務體系建立相對完善,但仍需加強就業引導和調整供需矛盾工作。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展中仍然存在諸多不平衡不充分之處,住房、教育和收入分配問題成為現階段中國人民生活面對的“三座大山”。過高的房價擠佔了居民大量的消費空間,給人民生活造成較大壓力;教育資源地區間配置不平衡,不同階層受教育機會差距明顯;醫療價格高,醫療資源配置矛盾突出,人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亟待解決;就業結構矛盾突出,供需不平衡,行業間收入差距擴大,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和可持續發展。

六、結論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基本實現小康,社會生產力顯著提升,民生改善取得巨大成就,不只是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全等社會發展各方面都得到提升。國家減貧脫貧取得巨大成就,人民收入顯著提升,居民購買力增強;教育事業和醫療水平快速發展,人民受教育年限和預期壽命明顯增加,人民發展權和生存權得到保證;就業穩定,社會治安良好,人民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物質文化豐富,基本滿足人民消費需求,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更加便捷;整體住房條件得到改善,人均住房面積明顯提升,居住環境衛生便捷;人口垂直流動能力增強,具備較充分的自由選擇空間,人民幸福感增強。

在人民對物質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同時,中國現階段依然存在發展不充分與不平衡,與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尚存一定差距。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了環境惡化和社會公平性的忽視,房價居高不下,嚴重擠佔中國人民消費空間,過渡市場化開發導致房屋資源配置不盡合理,人民購房壓力增加。收入差距擴大,帶來的階層分化成為中國社會現階段不充分不平衡發展的重要矛盾,嚴重影響中國社會公平性,不利於中國社會的安定和可持續發展。教育與醫療整體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時仍然存在地區間、階層間資源分配不合理的矛盾,發達地區資源富集,後發地區資源匱乏,不同地區人民難以公平地享有生存權與發展權;階層分化,優勢階層更容易獲取優質的教育及醫療資源,而低收入群體獲取優質資源相對困難,上學難、看病難問題依然存在。就業水平穩定提升,但存在內部結構性矛盾,市場供需不平衡,而弱勢群體就業保障不足,就業難度依然很大,行業間收入差距擴大,不利於社會安定。下一階段,中國在保證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更應注重發展的公平性,使人們能夠公平地享有發展成果。

現階段,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開始發生轉變,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而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卻與現實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相矛盾,收入差距擴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高房價以及看病難、看病貴、就業結構矛盾、社會保障不夠全面、司法體系尚待完善等問題成為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現形式。下一步的發展應該注重地區間、階層間、城鄉間以及行業間的協同發展,合理配置資源在不同部門間有效流動,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肯定,改革開放前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社會生產能力極大提升,現階段已經基本能夠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國家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社會發展能力都取得巨大突破,已經十分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但是中國依然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全面實現小康是現階段重要戰略目標,中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的決勝期和攻堅期。經過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人民距離“美好生活”更進一步,現階段基本達到“及格”水平,但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問題使得中國距離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還有不小的差距。中國應堅持改革開放發展戰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堅定更加公平、更加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努力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中國減貧成就令世界讚歎[N].人民日報,2017-03-13(003).

[2] 中國社會科學院,《扶貧藍皮書:中國扶貧開發報告(2017)》發佈,http://ex.cssn.cn/zx/201712/t20171227_3796785.shtml.

[3] 劉長生,簡玉峰.壽命預期、教育資本與內生經濟增長[J].當代財經,2011(4):15-25.

[4] 周煒,秦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與經濟增長關係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45-55.

[5] 國家統計局: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之七,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7/t20170706_1510401.html.

[6] 人民網,李克強:2017年要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2017-1-5,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7/n1/2017/0305/c411237-29124118.html.

[7] 孫天華,張濟洲.社會階層結構與高等教育機會獲得——基於山東省的實證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7(01):171-177.

[8] 劉慧珍.社會階層分化與高等教育機會均等[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17-22.

秦宇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博士後。

李鋼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