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類對宇宙的概念,(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第一節

遠古時代,人類對宇宙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那時候都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構造進行推測。

  • 在我國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就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這個學說又發展了,出現了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蓋天說”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種宇宙。
古代人類對宇宙的概念,(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第一節

這個就是我國古代對宇宙的認知

我國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創作的論文集《淮南子》收入了“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精衛填海”等許多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有關天地日月的神話。

其中的《淮南子·俶真訓》一文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意思是說,世界有它的開闢之時,有它的開闢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闢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一文則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混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

古代人類對宇宙的概念,(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第一節

淮南子·天文訓

公元2世紀時,古希臘的學者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托勒密創建的“地心說”曾在歐洲盛行了1000多年。

古代人類對宇宙的概念,(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第一節

地心說

在我國漢語字典中 “宇宙”的含義

在漢語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所以,“宇宙”這個詞即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

總結:宇宙的概念,其實字典已經解釋很清楚了,宇宙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

2018年1月12日美媒稱,宇宙已經138億歲了

古代人類對宇宙的概念,(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第一節

歡迎大家關注,轉發,收藏,我們下一篇文章推送,

《古人如果觀察宇宙》第二節

每天瞭解知識,樂享生活,歡迎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