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蒲市古镇)(2676字)

沅水在如梦令的四仄韵一叠韵中变成长江的一部分,他伸长手臂将蒲市古镇紧紧的搂在怀里。蒲市古镇像一个不动如山的将军,守护着神秘湘西文化水路交通的东南大门,把7800年前的高庙文化遗址当成一段回忆来铭记,也把3000年的人文历史都融入城市骨子里,让蒲市古镇兼具传承与发扬的真谛。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也许还有一种声音被收藏,被回收,那就是链接凤凰古城的通道,把一种神秘古老的文化收入灵魂的宏大叙事中,也把一种淳朴和善良的呐喊加入其中。这是一座“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这是众多繁星中最闪亮的那一颗,现在的城市急功近利,油污和急躁沾染了天空,早就看不到星星的全家福了,只有那么一颗闪亮的星星守护着月亮,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白炙灯忠实的亮着,朋克式的秩序和规律得以与古韵古味融为一体。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蒲市古镇连接着西南云贵川渝四省,像珍珑棋局中最重要的那一颗棋子,又像是哈利波特中的巫师棋,这个欧洲历史中最重要的刘易斯棋,把所有的沧海桑田功过成败都纳入襁褓。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这是一座文化底蕴深邃的城,历史上很多文人骚客为他写诗作文:有写离骚跳汨罗江让我们每年有粽子吃的文学鼻祖屈原,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唐代大诗人王昌龄,这位大诗人还有一句诗也特别脍炙人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也是这位仁兄写的,这也是我可以脱口而出的少数几句唐诗之一。也有写边城的大作家沈从文,那个带着眼镜,微笑内敛的老爷爷,我有个好朋友特别喜欢他爱人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三》,很久没联系我这位好朋友了,前日在路上碰到,互相说了你好就没话说了。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蒲市古时候是一个军事重镇,后来因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商业发达,慢慢的就越来越富裕,这里四通八达,水路畅通,是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我偶然的机会知道苗族人家里都供奉着蚩尤,蚩尤大王是苗族人的祖先,那年蚩尤大王带领九黎部落大战我炎黄二帝和华夏民族还历历在目,现在我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56个兄弟民族中的一分子好兄弟,拿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身份证,真是造化弄人啊。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蒲市古镇是个4A级旅游景区,用岳云鹏的话说是:4个尖炸景区。镇子内有200多座明清古宅,这是多么丰厚的一笔历史遗产呀,窖子屋蕴藏着风水的密码,这是一座素有“小南京”称谓的古镇,他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殷实,还有一座“蒲阳书院”保存完好,传说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辰沅水靖兵备道道尹傅鼎在其增设书院,并从屯田项拨谷420石,作为师生的膏火费。书院初名“浦阳书院”,师生寄住文昌阁(今浦市医院)。嘉庆十八年(1813年)才正式在大定门(今浦市中心小学)修建书院。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上课采用大课堂。主讲者多为山长,有时成绩优秀的学生也登台讲授。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还有高山坪古驿道位于泸溪浦市到高山坪段,长约10公里、宽1~1.5米,青石板铺砌,是湖南境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驿道修建于明洪武年间,源于明王朝廷“防苗,治苗”的民族歧视政策。2011年3月,高山坪古驿道被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还有很多文物古迹,名胜仙葩因为资料中没有出现笔者不知道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这里也有很多特产和美食比如:浦市铁骨猪,浦市铁骨猪属于湘西黑猪类群,原产泸溪县浦市镇,是湖南省地方猪优良品种,因其骨质紧密、坚硬如铁而得名,经测定它的骨强度列全省地方猪之最。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浦市人习惯把馄饨叫做饺儿,实因其与饺子都是用面粉做皮,内里包肉的缘故。为了区别,便把个头略小的馄饨叫做了饺儿。当然还有人会在饺儿的前面加一个小字,唤做小饺儿。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蒲市甜橙,传统名果,主产于泸溪县浦市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果形端美观,果皮色泽橙红鲜艳,果肉细嫩化渣,汁多籽少,风味香甜浓郁,是上佳水果。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还有曲腔幽雅,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辰河高腔,这是一个流传地区较广而颇有声誉的传统戏曲剧种。初步考证,辰河高腔发源地是泸溪浦市镇,形成时期系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代,是从弋阳而来,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辰河高腔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是以堂会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辰溪最早的围鼓堂是"桂和堂"成立于清代咸丰年间,后来又成立了"积庆堂"、"协和堂"、"佳和堂"、"少和堂"等等,高腔就是在这种堂会形式下,不断研讨、实践,改造而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剧种,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山花。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还有苗族挑花,苗族挑花主要流行于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等地区苗族中。花线有的喜用深蓝色和水红色,有的喜用橙黄色套以其它杂色。挑花针法与刺绣不同,是以平布作底,挑制时,先用线勾出轮廓,再按图案隔一根纱或几根纱插针,不能错乱,而且多是背面挑,正面看。花纹多呈几何图形,常常是纹形不同的几小朵花拼成一大朵,外套菱形方格。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还有踏虎凿花,踏虎凿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因起源于该县踏虎村而得名。踏虎凿花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花样繁多、品种齐全,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铰出来的,是用刻刀凿制完成的。多用于绣花底样和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在湘西苗族服饰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踏虎凿花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其实蒲市古镇是一位阿娜多姿土家族少女和一位正值妙龄的苗族少女,她们在百花丛中,绽放着属于她们的美丽。她们和她们的人民将苗岭斗篷山的起源当作标杆和传奇,将大鲵的出生和死亡放入沅水的时间窗内。把未来和现在持平成一条地平线,将那些稀少的细胞放入安全的名词中,让活跃和小确幸成为一个个终极的关怀。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将长生鳜鯮胭脂鱼的命运悉数珍藏,将蒲市古镇的天空驼在一面镜子上,也包括云烟做的水袖,把青衣的吟唱也穿在身上以及她的妖娆和美妙,也包括她的小情绪她的唱念做打,小小的闪电和雷鸣。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其实蒲市古镇的乡愁是一只苍鹰,也是小天鹅舞,也是一只游历在母亲臂弯里的大鲵,这个贪玩的孩子,总是觊觎夕阳后边的寰宇。只有在深邃的眼睛后边才能找到光的方向,蒲市古镇总是停留在那里等我,在我伸手可触的心脏。其实我不该过早的煽情,我要写很多的名词,比如那6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让它们在我的字句中永生成一个童话。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和国家地理,物理和生物一起活在蒲市古镇的世界,沅水的怀抱里。我会疏远它们,让它们与地球另一边的我拥抱。还有植物和鱼类我都要拥抱,要让它们成为笔下的印象派油画,我要莫奈在沅水中复活把柔软的苍穹一点点装入它的音容笑貌中,让一次想念来的柔韧而刚强。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古老的东方早已把她的含蓄隐匿在她的灵魂,而西方船舱装满了舶来的长风与她的肌肤碰撞,这些智慧的花千树布满了人们的夜晚,也把几百年征战攻伐沉戟折箭消散于夕阳西下,历史的天空总有无数巧合且覆水难收。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人间的青萍之末总是晚于爱情和懂得,原谅她吧明亮于夜晚的月亮都稍稍岑寂,那些绿了沅水两岸的新草年年都来,那些囚禁在典籍中典故又跳上古渡头,那些引人向善的禅宗公案都忘了白苹洲。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蒲市古镇是永远的家不管路途多远游子都会抵达,蒲市古镇是一个精神的山总要攀上高峰,

他是灯塔给迷路的人以希望,蒲市古镇是风筝,沅水是风筝线,不管走了多远家乡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在榆林写的散文7」(蒲市古镇)(2676字)作者:北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