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说,我们要的太多,已经忘记了“不要”两个字

海德格尔在1953年的报告里面就说,

“人制造自己,加工自己的时代,马上到来了。”

海德格尔说,现在我们要的太多,

已经忘记了‘不要’这两个字。

“他说对我们个人而言,

既要对这个技术世界说Yes,

同时要对技术世界说No。”

在20世纪的所有哲学家当中,

海德格尔提供了一种对技术最深刻的思考。

他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孙周兴

海德格尔说,我们要的太多,已经忘记了“不要”两个字

《海德格尔文集》(30卷)

我们为什么要读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文20世纪是最伟大的两个哲学家之一,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三个哲学家之一。第一个是马克思、第二个尼采,第三个海德格尔。

为什么要读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名声大,但是这不是理由。

海德格尔名声大到什么地步呢?

海德格尔是1976年去世的,但是关于海德格尔的研究文献数量,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名。

这话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柏拉图2000多年前的哲学家,康德是300年前的哲学家,还有马克思在苏联、在中国,那么多读者,那么多研究者。

但是现在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哲学家研究的文献——海德格尔是第一名。他刚刚去世没到50年,再过9年到50年。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么多人研究海德格尔,但是海德格尔怎么来说?人也长得不大好看,政治上也不太清白,个人作风也不大好,对个人来说没有什么优点。

他的思想引起了全世界知识界,包括民众的关注,这个关注不是一点点的关注。使人难以置信的现象,他逝去40多年以后,研究文献名列第一。

海德格尔说,我们要的太多,已经忘记了“不要”两个字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

第一,他开创了一种对我们世界的一个新的认识

这个认识我们现在叫做现象学的认识,以前20世纪开始,20世纪有几个重要的哲学,一种哲学叫分析哲学,一种哲学叫马克思主义,一种叫现象学,这是最大的几种哲学。但里面讲马克思主义实际上19世纪的,分析哲学是19世纪留下来的,只有现象学是20世纪新的哲学。这种哲学实际上我觉得,简单说对欧洲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我个人把它叫做关联性思维,比较接近于我们中国的思维。

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这个想法听起来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很简单,我们谁不知道,任何事物是关联在一起的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偏偏欧洲人不是这样想的。

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典到近代,到20世纪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古典的哲学假定事物的存在,事物的意义,事物的本身有结构,有一个构成。文艺复兴以后把事物的存在和事物的意义,设定为主体给他的,这是我们大家都接受的关系,这是一个话筒我赋予的,我叫他话筒,所以有话筒的意义,这是近代哲学开始的。现在接受了这一套,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我的对象,都是我赋予它意义的。

到20世纪海德格尔开始不是这样想的,事物的意义,事物的存在,是我跟事物怎么发生关系的,我跟事物和事物相互之间的观念,构成了一个世界,构成一个概念。这种变化对我们中国文化来说是重要的机会,我们发现中国文化最讲关联。

所以以前欧洲的哲学,我们欧洲的文化,我们叫做超越性思维,其实是马克思也好,后来好多哲学家,都把它叫做对象性思维,但是到20世纪有了新的局面,他们开创出来对事物,对世界的一种新的理解,这个新理解里面,包括对人的理解,这种理解在20世纪最有力量的是所谓的存在主义,一直到60年代,7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慢慢消除下去。

后来变成我要自由,我要选择,发生了欧洲学生运动,我们讲中国66年搞文革的时候,欧洲思想后面是存在主义哲学,这后面主要的哲学家是萨特,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是对海德格尔的哲学一种解释。

海德格尔说,我们要的太多,已经忘记了“不要”两个字

第二,对人性,对个体问题作出了讨论

对个体的理解,成为60年代、70年代欧洲学生运动的一个基础。这种个体性今天来说依然来说很有意义的,个体问题最难讨论的,海德格尔利用哲学的方式,给出了一个讨论。

我们哲学知识的目标是对普遍东西的讨论,谈到个体的时候比较麻烦了,一个个体每天都在变化,我说一句话,这不是我说这句话之前的我,个体都在变化。还有个体和个体都不一样,世界没有两个意志是一样的。

但是海德格尔有一种方法,一种哲学,现在叫做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这样一种说法。

第三,海德格尔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未来的思考,这种思考是跟技术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

最近几年我们对技术问题无比的关心,尤其是现在的人工智能,还有一个是生物技术,这两个东西的发展,我们人对技术的关注前所未有,这两年开始的,有的说我们要长生不老的,不会死掉的,大家听了也很兴奋,兴奋以后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我们钱校长说我们可以活到720岁,比较保守的说法我们可以活到150岁。这个可能的。

1900年,我们人类的平均寿命是39岁,到现在大概是79岁,已经翻了一翻,再过20年到50年再翻一翻,这应该不是问题。但是你想好多问题出来了,我们活着怎么办?我们干什么去?好多问题出来了,我们怎么打发我们这个无聊漫长的时间,人类面临好多好多的问题。

技术带给我们的福祉,跟我们对未来的规划都成为问题。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因为我们人文学科,对技术很抵抗。这有问题的,你说我们人类大家都在追求哲学也好,宗教也好,最终的问题是长生不老,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希望自己不死。这是人类文化几千年的一个共同的目标,宗教也是解决这个问题,哲学上也在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在技术的帮助下面,我们且不说不死,至少我们做到了一点,把寿命延长了1倍,再延长一倍完全有可能。延长一倍的人,已经不再是自然的人了,是另外一种人了。

所有这些问题都出来了,海德格尔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种哲学的思考,他在1953年的那个报告里面就说,“人制造自己,加工自己的时代,马上到来了”

。现在回过头看这个话,这个话我觉得说得很牛。

当时基因工程,生物工程还没有开始,大家都沉浸在对原子弹爆炸这样一个事件的恐慌当中。原子弹1945年8月6日在日本爆炸的,爆炸两个原子弹,在十几秒钟之内,20万人就变成骷髅。正常人无法理解这一点。当时好多人彻底改变了世界观,好多哲学家开始反思技术的问题。

但是海德格尔在二战当中,1935年开始进入对技术的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我认为目前20世纪哲学家当中,海德格尔提供了一种对技术最深刻的思考。因为他把技术当作了从近代以来,近代的主体哲学为基础的发展而来的一个文化现象。现在技术哲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最近几年或者未来几年当中,他这方面的思考,越来越受到我们的关注。

精彩书摘:

  • 一切无用的东西都是可怕的,因为我们把有用的东西视为唯一有效的和能以其效用来安抚我们的东西。但有用的东西为何有用?

  • 人始终只能是趋向他尚未拥有的东西。但他只能拥有他所归属的那个东西。

  • 技术发明释放了自然力,自然力已经在一种涵盖整个地球的消灭过程中爆发出来。

  • 自上个世纪以来,甚至于殊为多样的世界观也都急着要为自己谋取一个科学基础,或者要与科学保持一致。

  • 劳动是现代人的生活要素。不同于古人,对古人们来说,所有劳动都只不过是休闲的中断,也就是休闲的否定,即neg-otium[事务、劳动]。

【以上摘自海德格尔《乡间路上的谈话》】

孙周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德格尔说,我们要的太多,已经忘记了“不要”两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