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二戰德國在北非戰場的成與敗

淺談二戰德國在北非戰場的成與敗

北非戰場一直都不是德國的戰略重點,而1940年墨索里尼為重塑羅馬帝國的榮光貿然發動的北非戰役,憑藉著兵力和裝備優勢的意大利軍隊,卻在劣勢重重的英國軍隊面前節節敗退,德國面臨著失去北非和地中海的危險,而一旦失去這裡,英國在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大量兵員與戰略物資,將不再需要繞過整個非洲,可以源源不斷的就近輸送到英國本土,那麼德國面對英國的壓力必當成倍增加。因此,希特勒明知北非戰場的艱難也必須迎難而上。

淺談二戰德國在北非戰場的成與敗

1941年初,23萬意大利軍隊被6.6萬英國軍隊打敗,北非乃至整個地中海都有傾覆的可能。正在籌備巴巴羅薩計劃的希特勒,不得不從緊張的作戰部隊中抽調了一個坦克師和一個輕步師以及一部分航空兵組成了德國非洲軍團,並委派了在法國戰役中有出色表現的隆美爾擔任軍團指揮官,殊不知這一舉動卻為人類戰爭史添上了一顆格外閃耀的星。

淺談二戰德國在北非戰場的成與敗

戰役初期,隆美爾在戰爭準備相對充足的情況下,利用英軍對德軍到達北非還不完全瞭解的情況,對英軍發起了強勢突擊,憑藉著突尼斯背靠意大利良好的後勤保障,以及歐洲西線戰役以來,德軍高漲的士氣,給予了英軍沉重的打擊,在物資保障和武器裝備方面與德軍相差並不十分明顯的北非英軍由於並未真正見識過德國閃擊戰的威力,甫一交戰,即被德軍在優勢的空軍力量和快速機動的機械化部隊聯合打擊之下潰不成軍。隆美爾也因此被英軍稱之為沙漠之狐。

淺談二戰德國在北非戰場的成與敗

然而,北非畢竟沒有任何工業基礎,千里沙漠,資源貧瘠,因此德軍的物資,基本上都是通過地中海運至突尼斯,然後再通過千里沙漠轉運到前線的,由此可見制空權,制海權的重要性。但是,地中海的制海權與制空權,一直都是橫梗在德國心口上的一把利刃。由於意大利在戰爭初期,混亂的戰略安排及消極避戰的海軍,未能在戰爭初期就將馬耳他佔領,使得英國人能夠擁有充裕的時間來武裝馬耳他,並以此威脅德國在整個地中海的交通運輸線。以至於北非戰役中期,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在突飛猛進中最遠打到了埃及亞歷山大港附近的阿拉曼地區,但終究由於不穩定且漫長的運輸補給線,造成後繼無力,無法繼續發動強有力的進攻,錯失了將英國人趕出埃及,進佔蘇伊士運河,威脅中東的最好時機。

淺談二戰德國在北非戰場的成與敗

後勤補給的缺陷,在北非戰役後期顯得尤為突出。1942年至1943年,由於蘇聯戰場的局勢惡化,德軍主要的軍事力量,被用於蘇聯戰場,一些先進的武器裝備,後勤補給和作戰補充部隊,也被大量優先投入到蘇聯,此時的德國已經無法為非洲軍團補充足夠的裝備和人員,而被日本襲擊後正式加入盟軍的美國,則加大了對英國的援助,其將原定用於中日戰場的美國第10航空隊調往北非,提升了英軍的空軍力量,自此地中海的制海權和制空權,開始轉移到英美手中,英美利用海空優勢,完全切斷了德軍的主要海上油料彈藥供應線,使德軍陷入極大被動,後勤補給的不足,使得隆美爾不得不多次在有利形勢下停止追擊行動,戰場主動權逐漸轉移到了英軍手中。

淺談二戰德國在北非戰場的成與敗

此時,美國則從北非西海岸摩洛哥登陸,使德國北非軍團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英軍則在獲得美國補充後,擁有各式坦克超過1100輛,飛機1200架,總兵力增至23萬,而德國非洲軍團和意軍,經過兩年的戰鬥,未能得到足夠的補充,僅剩下12個不滿員的師,540輛坦克,350架飛機,此時的戰爭天平,已向英軍傾斜。最終盟軍在成功的封鎖了德國北非軍團所有重要的補給線後,憑藉6倍於德軍的地面兵力,15倍的裝甲部隊,最終在突尼斯將不可一世的德國非洲軍團消滅。

淺談二戰德國在北非戰場的成與敗

​綜合整場北非戰爭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英國能在北非戰勝德軍,依靠的不是蒙哥馬利所謂的指揮才能,而是在戰役前期,牢牢抓住戰略節點馬耳他島,控制了地中海的中樞交通線,之後在美國的大力支援和對德國後勤補給線的毀滅性打擊對盟軍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沒有安全的補給線和大量充足的物資補充,英軍根本不可能獲得北非戰場的優勢,蒙哥馬利的英國軍隊也不可能戰勝由隆美爾指揮的非洲軍團,如果德國的非洲軍團在後勤補給上能夠得到保證,那麼北非之戰,或許是另一番面貌,而德國也就不會面對三面作戰的可悲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