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一時的健身房“互聯網+”,為何還沒撐起行業變革的野望?

火熱一時的健身房“互聯網+”,為何還沒撐起行業變革的野望?

文丨黃盛

來源丨人民創投(renminct)

A4腰、麒麟臂、馬甲線……一系列健身熱詞躥紅的背後,是都市人群對塑形減脂的熱衷和健身行業的火熱。伴隨著健身人群的增多以及消費升級的浪潮,樂刻、光豬圈、Liking Fit、超級猩猩等借住互聯網技術的、小而美的智能化健身房成為創業中的一支隊伍。這些健身房在資本的助力下,通過改善場景體驗、提升服務質量以及設置次卡、月卡等零售形式,為傳統健身商業模式帶來了一定的改變。然而,在軟硬件基礎較差、誠信度低的現實面前,這些改變並未觸及到行業痛點的實質,新興的業態要在規模漸開的市場中實現商業價值,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火熱一時的健身房“互聯網+”,為何還沒撐起行業變革的野望?

市場初開,祈望變革

光豬圈、樂刻運動、超級猩猩、Liking Fit、蜂狂運動等小型化、智能化、零售化的健身房集中於2015年出現在人們眼前,在接下來兩年多的時間裡,這些新興的健身房紛紛迎來資本的熱潮,融資輪次和數額也不斷刷新著行業的紀錄。IDG資本、高瓴資本、復星銳正、華晟資本、光控眾盈、紅杉中國和華人文化聯合發起的體育基金、凱信資本 等知名投資機構也在這場局中頻頻嶄露頭角。

在資本湧入的背後,是健身市場規模的擴大和政策對該行業的支持。國家體育總局在《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體育服務業佔比將超過30%。而在智研諮詢發佈的《2017-2022年中國健身房行業市場需求預測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中,2015年我國健身房市場產值為700億元,但到2017年,健身房市場規模將逼近900億,未來五年有望保持12%的年複合增長率,到2020年將達到1230億元。

同時,《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於2016年印發後,“到2020年,每週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4.35億”的計劃,也讓健身市場的潛力漸大。

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利好中,互聯網健身房在傳統健身房高成本、低收入、獲客難、粘性差、坪效低的行業弊端中,試圖靠著常見的200-300平米的小型化、智能化、零售化的特點打開市場空間。

據樂刻向人民網創投頻道(ID:renminct)分析,小型化的互聯網健身房對用戶而言,在門店佈局上密度更高,使得距離上更加貼近日常工作生活場景,用戶的體驗更加便捷,對健身房來講則降低租金成本,增加坪效;而智能化有利於健身房提高線下運營效率,零售化的付費模式則增加用戶的購買靈活性、降低健身門檻。

在近期 披露B、C兩輪共計融資3.5億元的Liking Fit創始人徐志巖看來,用戶通常按照自己生活的區域就近選擇健身房,便利店式的互聯網健身房應該圍繞用戶擴大密度大。而就坪效而言,徐志巖告訴人民網創投頻道(ID:renminct),Liking Fit的次卡、月卡等收費價格其實和傳統健身房的收費標準並無太大差別,但由於店鋪面積小,租金、維護和智能硬件取代的人工服務成本相對較低;再加上24小時營業,用戶容載量更高。

關注健身行業的傳媒人士唐歡表示,中國健身業從年卡預售制的健身俱樂部時代,正開始向零售制、多業態的健身業過渡 。不過他也曾撰文認為,如果把傳統健身俱樂部比作健身1.0,小型社區健身房比作2.0,那麼“重獲客輕服務”的1.0時代健身,正在走向“獲客服務均衡”的2.0時代,但1.0到2.0的跨越,中間依然隔著浩大的用戶培養工程。

火熱一時的健身房“互聯網+”,為何還沒撐起行業變革的野望?

行業基礎差,盈利模式尚待創新

在互聯網健身房獲得資本青睞的另一面,關於傳統健身房“老闆跑路”的消息貫穿了整個2017年的時光。

在預付費無法保證資金安全、課程推銷過於頻繁、私教水準參差不齊、用戶維權無門的種種聲音中,預付卡+課程收費是傳統健身房單一的營收模式,而這種模式下的盈利難題也一直是懸在從業者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一位健身行業內人士以近期發生的北京市海淀區卡姆健身與修健身“老闆跑路”、用戶和員工維權無門的事件為例向人民網創投頻道(ID:renminct)稱,處於北五環以北的修健身2000平方米左右的場地,每月租金在20萬左右,而收入來源只是會員辦理的年卡費用和購買的私教課費用,而這些費用還要用來支付上水電費以及保潔、私教、銷售等員工的工資支出,能否盈利就要看健身房工作團隊裡各個人的能力與“發揮”。

而就付費門檻相對較低的小型化互聯網健身房而言,能否長期活下去自然也面臨著盈利模式的挑戰。

目前以直營模式為主的樂刻,其主要靠會員卡、團課、私教課和電商帶來的營收;採取“合營加盟”模式的Liking Fit主要靠加盟店的運營管理費來增加收入。徐志巖稱,加盟店盈利後,Liking Fit會從中抽取7%的管理費,“不賺錢的話則不會抽取,以此來為加盟商‘保本’,但加盟店的店面選址、裝修和後期運維,則由Liking Fit掌握,以保證標準統一。”

但徐志巖向人民網創投頻道(ID:renminct)坦言,眼下互聯網健身房還不能談對行業的創新與顛覆。他認為,零售化、智能化的互聯網健身房在解決了用戶體驗問題、提高了健身房的密度、實現讓用戶完全自主消費等基礎工作後,再去考慮其他附加商業價值。

“不要一上來就把互聯網健身房捧得太高,因為健身行業基礎太差,誠信度太低,建立起行業口碑才能發展其他商業模式。”徐志巖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