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洪洞道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之一,流行在晋南洪洞县一带,原称“道腔”。1961年,田汉根据元代戏剧评论家芝庵所著《燕南芝庵论曲》等资料记载“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依据,建议改称“道情”,洪洞道情由此得名。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临汾周末剧场经典剧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洪洞道情《梁祝》

洪洞道情原为民间长期流行的说唱艺术。清咸丰年间,道家以传道形式,在洪洞县及周边县市活动。咸丰元年(1851 年)后,民间第一个戏班把这种说唱形式,结合蒲剧舞台艺术,吸收当地民间小调,将“道情”搬上舞台,在本县范围进行演出。据资料记载洪洞道情的第一个职业班社是由洪洞尹壁村道士尉广甲组建。尉广甲原系文人,酷爱戏曲,因功名难就,便出家入道云游,曾到河南、河北、陕西等搜集道歌,返乡后,邀集民间艺人组成“同乐班”班社,排演了《龙虎山》、《郭巨埋儿》、《三世修》等五个本戏和《小姑贤》、《打灶君》、《桂香研磨》等小戏到各地演出。音乐仍袭用曲牌联缀体,打击乐则从蒲州梆子借用,但未能延续下来。

清宣统年间,尹壁村师秉焱组成第二个道情班,名“三盛班”。拥有艺人王五斤(彩旦)、王全根(青衣)、张三海(正生)、刘富(小生)、李锦堂(小旦)、张吉云(小丑)、琴师并元等。上演的剧目有《三英卷》、《断乌盆》、《十万金》、《石花景》等十四本大戏和《林英降香》等小戏,还用秧歌形式演出了《挂神子》、《拐银匠》、《卖豆腐》。除在晋南一带演出外,还先后活动于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区,不论演员阵容、道具戏箱可谓盛极一时,社会广传赞语“新戏箱、强人马,本戏折子没麻杂;韵调好,把式真,夏安台口到寒冬”。但由于社会长期动荡不安,该团无法生存下去,再一次解散。第三个戏班于1923 年成立, 名“兴盛班”。民国十二年(1923 年),洪洞县曹生村的程元奎、南秦村的杜丁儿,邀集艺人,再次成立起名为“兴胜”的道情班。兴胜班行当整齐,剧目丰富,又受蒲州梆子、晋南眉户的影响,表演技艺明显提高。如李锦堂在《断乌盆》中饰张北古妻的跻功,《林英降香》中的扇子功,《送茶》中的裙子功,均颇有特色。演出时间达六年之久,后一方面因国内战事频仍,另一方面因无力与蒲州梆子竞争而散班。道情艺术一度衰落。洪洞道情历经三次兴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洪洞道情艺术一直没有专业班社行世,只有一些零星业余活动。

(照片由临汾市影剧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