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將在2103年超越西方

最近看到一本書,《西方將主宰多久》。作者伊恩·莫里斯以自創的“社會發展指數”作為參考標準,以能量獲取、城市化、信息處理、發動戰爭的能力這四項標準來為不同階段的文明打分,對人類歷史上東西方文明的發展進程進行了縱向比對,預判了東西方文明下一次交換領先地位的時間:2103年。

這是一本另闢蹊徑的書,用量化標準來考評東西方文明的發展。雖然這個標準的設定,以及對東西方的劃分,都只是莫里斯的一家之言,但這種研究方法還是很新鮮也很有啟發性的。此書於2010年一經出版,就獲得了《紐約時報》年度傑出圖書、《經濟學人》年度圖書等獎項,這也證明了社會各界對這本書的認可。通讀此書,不僅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東西方文明發展的印象,也可以學習作者通過量化標準來發現抽象規律的思維方式。

先要明確的兩個問題

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兩點:一是莫里斯對所謂東方、西方是怎麼劃分的?二是他的社會發展指數是怎麼編制的?

現在普遍接受的所謂東方、西方,其實是以歐洲人的視角來劃分的,本書也是如此。不過,作者把傳統上被稱為近東、中東的埃及文明、兩河文明也都劃到西方去了,這樣一來,所謂東方就只剩下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瞭。後文提到的西方、東方都是按照這個標準劃分的,就不一一強調了。從全書來看,莫里斯的用意並不在於吹捧西方、貶低東方,我們不必糾結於他的劃分方法,而應該在意他評判的標準

,也就是所謂“社會發展指數”究竟是怎麼回事。

東方將在2103年超越西方

吉薩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莫里斯的社會發展指數包含四個主要指標,分別是能量獲取、城市化、信息處理、發動戰爭的能力,將四個分數合在一起的總分數,就是社會發展指數。那這個具體數值是怎麼算出來的呢?作者把2000年全世界最大最發達的城市紐約作為基準,以紐約為1000分,並且假定四項分指標都是250分,其他國家和其他時代都參照紐約來打分。

莫里斯這套算法的數據採集,是從公元前14000年~公元前4000年,每1000年測量一次;從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500年,每500年測量一次;從公元前2500年~公元1400年,每250年測量一次;1400年~2000年,每100年測量一次。

根據這個算法,東西方文明的交替領先就可以大致分成五個回合。

第一回合,從公元前14000年~公元前1500年,在這一萬多年裡,西方一直領先東方,各種影響重大的發明和進步基本都先出現在西方,發展分數遙遙領先。

第二回合,從公元前1500年~公元514年,西方的第一代文明衰退,東方文明崛起,並且世界進入軸心文明時代,東西方各文明幾乎同步實現了文明的飛躍,雙方的發展分數也非常接近,西方只有微弱優勢。

第三回合,從514年~1400年,東方文明史上第一次超越了西方。

第四回合,從1400年~1773年,西方文明穩步前進,後發制人,在這個時代的最後時刻,再次反超東方。

第五回合,從1773年~2000年,西方仍然處在主宰地位,東方一度被遠遠甩開,但20世紀中期之後,東方的發展速度逐漸超過西方。如果這個趨勢能保持下去,在2103年,東方將再次超越西方。

第一回合:西方遙遙領先

第一回合的跨度很長,長達一萬多年,但其實沒有太多可說的,因為作者把埃及和兩河文明都劃到西方,這就註定了西方的優勢是壓倒性的。

從公元前30到20世紀,埃及和兩河接連形成了大帝國,也就是歷史學家們所稱的“第一代帝國”。這時候,中國和印度的文明才剛剛起步。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500年,西方的指數從之前的不到1分直線上升到24分。當時,西方的中心,蘇美爾的烏魯克和埃及的孟菲斯等城市,居民人口都已經超過7.5萬,而東方的偃師等城市僅有3.5萬人。在這個時間段,東方文明的最高點也就只有18分。希臘愛琴海文明的加入,讓西方所擁有的文明地區佔到當時全世界的70%。再對比一下文明成就,莫里斯說,現在的考古發現顯示,除了簡易的陶器和大量的陪葬品這兩項東方出現比較早外,其他如馴化狗、人工種植、原始文字、村莊、農業化、城鎮大型建築等等這些重大成就都是先出現在西方,在這些項目上,東方平均要比西方晚了2000年左右。

第二回合:西方衰退,東方追趕

我們都熟悉一個傳統的說法,“四大文明古國”,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在國際上也不常用,更科學的表述方法是“四大文明區域”,分別是公元前35世紀開始的兩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1世紀開始的埃及文明、公元前25世紀開始的印度河文明,以及公元前21世紀開始的中華文明。東方的印度河文明和中華文明,比西方兩大文明區域起步晚了差不多1000年,所以在上一個階段,東方被西方全面碾壓,但當東方兩大文明興起時,西方卻遭遇了第一次衰退期。

關於衰退的原因,作者用了一個說法:天啟五騎士。這是一個基督教的典故,《聖經·啟示錄》裡,把四種災難:戰爭、瘟疫、饑荒和死亡,比喻成四位騎士,稱它們將帶來世界末日。這個“天啟四騎士”的說法,在基督教世界可以說是人盡皆知。而這裡,莫里斯又加上了一個氣候變化,他認為,這五種因素是導致文明衰退的“天啟五騎士”。

東方將在2103年超越西方

天啟四騎士

在公元前20世紀到公元前12世紀,正是這五種因素一起結束了西方社會發展指數的上升趨勢:寒冷的天氣席捲全球,反常天氣令世界到處都出現了饑荒,北方的雅利安人和西邊的海上民族等野蠻民族趁機攻城掠地,而這又造成大量的死亡以及瘟疫。那些很早起步的西方帝國,紛紛被打回原形,比如古埃及被入侵的喜克索人佔據;而位於今天土耳其的赫梯帝國瓦解,兩河流域的強國中亞述王國也分裂成了諸多小國。這種衰退持續了大約200年,直到公元前1000年,西方才恢復元氣。

同一時期的東方,印度河文明在這次大衰退中消失,入侵的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0世紀建立了印度文明。注意,印度河文明和印度文明是兩個概念,今天的印度更多的是繼承了印度文明,而印度河文明已經消失了。中國由於地理因素,受的影響相對較少,雖然這個時間段經歷了從商到周的改朝換代,但並沒引起文明的崩盤,反而持續發展。

公元前1000年,作者為西方打出的分數是22分,為東方打出的分數是19分,僅有3分之差。

接下來就進入更加振奮人心的軸心文明時代了,這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的概念,他指出,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希臘、希伯來、波斯、印度、中華等幾大主要文明都迎來了重大發展,影響持續到今天。比如,中國思想文化最活躍的諸子百家時代,希臘城邦的黃金時代,都出現在這段時間裡。這是因為這500年有三個基礎變量獲得了完全且同時的釋放,這是前所未有的。這三個基礎變量分別是:哲學思想、宗教和重新建立帝國。

第一個基礎變量是哲學思想。在西方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希臘哲學家,東方的代表人物則是孔子等諸子百家,東西方同時實現了哲學思想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二個基礎變量是宗教。在西方的代表是大衛和所羅門建立的猶太教、瑣羅亞斯德建立的祆教,而猶太教的發展也為基督教的誕生創造了一切條件;在東方,則出現了孔子建立的儒教、釋迦牟尼建立的佛教等。

第三個基礎變量,是重新建立帝國。在西方是短暫的亞歷山大帝國與長久的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東方則是短暫的秦帝國與長久的漢帝國。

歷史學家把羅馬和漢稱為“第二代帝國”,在這兩個帝國的統治下,新秩序產生了,社會發展指數穩步上升。作者測算,在公元元年的時候,西方是43分,東方是34分,西方再次擴大優勢。作者舉了一個例子,當時羅馬一個城市人口就達到了100萬,相比之下,東方的長安僅有50萬人。

公元300年到500年,出現了小冰河期氣候,極端天氣迫使北方遊牧一批批內遷,進入兩大帝國腹地,此時東西方的歷史出現了神同步:在東方,西晉內亂,匈奴、羯、羌趁機崛起,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政權,就是所謂“五胡十六國”,東晉等漢人政權被擠壓到江南;在西方,日耳曼蠻族也滅亡了西羅馬,羅馬帝國只剩下東半部在苟延殘喘,這就是後來的拜占庭帝國。這樣的亂世讓人民看不到未來,他們轉而向宗教尋求心靈的歸宿,因此,佛教和基督教分別在東西方快速發展。從公元50年開始,基督教僅用了300年,信徒便達到了1000萬人,佛教則用了500年。

雖然這段時間東西方都混得很慘,但作者仍然認為,西方受到的影響更大,這也給了東方超越西方的機會,那麼東方是怎麼做到的呢?

第三回合:東方超越西方

作者認為,中國曾經領先了全世界長達1000年。這要從公元541年說起。

541年,西方出了一件大事,拜占庭帝國爆發了查士丁尼大瘟疫,查士丁尼是當時的拜占庭皇帝,這場瘟疫導致半個世紀裡1/4的西方人死亡,社會發展指數不斷下降,公元600年降到26分,幾乎倒退回了一千多年前的水準。此時,波斯帝國接過拜占庭的接力棒,成為西方核心區域,但他們很快被異軍突起的阿拉伯人征服,阿拉伯一度成長為地跨三洲的龐大帝國,但也很快分裂成很多各自為政的小政權。

而同一時間段的東方,隋朝於589年統一中國,比西方提前一步進入“第三代帝國”,這時作者打出的分數是32分。後來隋亡唐興,大唐盛世的最高點,唐玄宗在位的8世紀中葉,社會發展分數已達40分,而同時的西方只有28分。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但同時代的西方更衰,控制西歐大部分領土的法蘭克王國,最高只有30分,跟羅馬鼎盛時期的43分簡直不能比。

11世紀後,歐洲基督教世界和西亞北非的伊斯蘭世界,又爆發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殘酷宗教戰爭,這就是十字軍東征。戰爭把歐洲的法國、羅馬帝國、英國,以及西西里、威尼斯、拜占庭這些大國富國都拖下水,當然還包括伊斯蘭世界的一些主要國家,總之,大家都在戰爭中耗盡了國力,社會沒有任何進步。因此從900年~1300年,西方的社會發展指數一直在28~32分之間波動。

而這時候的中國,則迎來了另一個盛世。960年,宋朝建立,雖然宋的軍事實力和版圖面積,都比不上之前的漢唐,還總被周邊的遼、西夏、金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欺負,但除了軍事領域,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穩居前列。這時候的中國和公元元年的羅馬帝國並駕齊驅,分數都是43分。作者承認,到1200年,東方要比西方先進至少一個世紀。從人口上比較,南宋都城杭州人口有80萬,西方的君士坦丁堡只有25萬人。

就在這個時候,蒙古崛起了。蒙古人對東方和西方世界雙線出擊,在兩個世紀裡,他們幾乎踏遍了東西方的所有核心地區,導致東西方社會發展指數同步直降:東方35分,西方30分——這是1400年的數字。雖然是難兄難弟,但截至此時,東方仍然有微弱優勢。

第四回合:西方穩步前進後發制人

1400年以後,西方接連發生了諸多大事件,如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宗教改革以及工業革命。傳統上認為,這些是西方實現彎道超車、再次壓倒東方的關鍵之所在,並且這種結論經常伴隨著不乏惋惜的疑問:為什麼這些都出現在西方,而不是在當時社會發展更先進的東方?作者仔細研究東方的歷史後提出一個新結論:這些情況在東方不是沒發生,而是發生得太早了。

首先,關於文藝復興,這是最值得討論的。作者把宋代儒學的發展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這個可能跟我們的直觀感覺有很大差異,因為歐洲的文藝復興是擺脫教會的桎梏,而中國宋代發展起來的理學,是加強了儒家思想對社會的控制,這怎麼能一樣呢?作者闡釋的角度是,文藝復興本質上“是在更高的基礎上去理解千年以前的理論,用這些理論來解釋現代所面臨的問題。”

東方將在2103年超越西方

朱熹(資料圖)

這樣看來,歐洲文藝復興的思想資源是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思想解放,而中國理學依賴的思想資源是儒家思想,並且把儒家思想的應用範圍擴大了,從社會到自然都納入到儒家的體系當中去理解,這就構成了一套以儒家禮教為框架的社會秩序,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從本質上說,東西方的文藝復興都是“託古改制”,到古代去尋找理論和啟發。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為什麼把宋代理學興起稱為是東方的文藝復興了。而且從效果上說,東方文藝復興也和歐洲的文藝復興一樣,大大有助於社會財富的發展,所以宋代的中國富甲天下。但是,宋代的文藝復興被蒙古入侵打斷了。

再說大航海。實際上,唐宋兩代中國的海外貿易就非常活躍,更不用說明代鄭和的航海壯舉,可後來明代的統治者們認為這個活動的代價太過高昂,終止了航海,掌握海權的機會就這樣拱手讓給西方。

關於工業革命,作者說,在南宋末期和明代,中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和規模都具備了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甚至他認為,當時中國距離工業革命幾乎就差臨門一腳了。可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呢?其實這個現象早就引起過研究者的注意,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1600年~1800年,歷史給了東方最後一次機會。那時候,東方的社會發展指數再次達到40分,同時西方的分數正在38分徘徊。這個時候的中國正值明末清初,歐洲的傳教士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數學、機械學和天文學知識,但西方知識的傳播先是被明末清初的亂局給耽誤了,而等到清朝的統治穩固下來,康熙皇帝認識到了西方科學的先進,還創立了算學館。可是後來,他擔心西方人傳教影響社會穩定,於是又疏遠了他們。

李約瑟曾經提出,如果康熙繼續接納傳教士,並把他們從西方帶來的先進知識用在社會發展上,就能讓中國在18世紀同樣成為與歐洲諸國一樣的強國。對此,本書作者不這麼認為,他說,就算康熙接受了一切,東方也絕對不可能出現西方那樣的騰飛。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提倡在古文字中查考一切,用2000年前的孔子思想來理解當今世界。而中國的知識分子,儘管也有人提出過反思,像清代的學者戴震,他就提出過“自然是機械化的,它不以任何意圖或者目的而運行”,這就跟西方一樣,把世界的客觀性作為思考的前提。但一是這樣的人太少,二是他們本身也是讀書-做官這個知識變現產業鏈的一部分,所以並沒有足夠的決心和意願去嘗試打破這種定式。這就是作者對李約瑟難題的看法,他還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世界就像鐘錶一樣,但中國的時間卻是靜止的。”大環境如此,也不能讓康熙一個人背鍋,但他畢竟是決策者,作者從這個角度評價康熙,認為他不是一個偉大的皇帝,甚至是一個固執的傻瓜。

東方將在2103年超越西方

康熙皇帝,千古一帝?

說到這,再回頭看剛才關於文藝復興的話題,我們可以這樣總結:東西方都試圖從古人那裡尋找智慧,但西方是尋找方法,東方是直接尋找答案,或許這是導致東西方發展截然不同的原因。

下面來看打分,根據作者的計算,在1773年這一年,西方的社會發展指數達到47分,超過了東方。那一年是中國的乾隆三十八年,所謂盛世,已接近尾聲。

第五回合:西方主宰世界

第五個回合其實已經沒有懸念了。19、20兩個世紀,西方無論科技還是社會,進步都一日千里,跟東方的直接對抗也是佔盡上風,東方的幾個核心,印度變成英國直接殖民地,中國變成列強瓜分的半殖民地,日本也是被西方用武力威脅打開了國門。但在這個回合結束之前,出現了新的變化,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47~1991年的冷戰給了東方機會。

日本是第一個為東方追分的選手,隨後又有亞洲四小龍迅速發展,而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也實現了經濟持續發展的奇蹟。按照這個趨勢,未來東西方競速的前景是這樣的:1900年東方社會發展指數為80,西方為180,比值為1:2.4;而在2000年,東方的社會發展指數為580,西方為910,比值為1:1.6,差距仍然很大,但在接近;照這個比例發展,2103年,東方將再次領先於西方。

作者還強調了城市規模與社會發展指數成正比,在這五個回合裡領先的一方,必然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今天世界上人口數最多的城市是東京,比西方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多出1000萬人。這個硬指標,也是作者預言未來100年內東方必然超過西方的重要依據,而那時候,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可能不是東京,而是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