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绿水青山,美丽大连这样走来

蓝天绿水青山,美丽大连这样走来

蓝天绿水青山,美丽大连这样走来

在11月初的一天清晨,市民李先生再次来到马栏河运动公园慢跑,河道水流清澈,沿岸不时可见绿植景观,下游临近入海口处,几名市民正在惬意垂钓。

将时间闪回到七八年前,同样是马栏河沿岸,“臭味昭著”让市民避之不及,河道内污水四溢,黑泥堆积,个别地段垃圾遍布。

40年,时光流转,城市在变,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转化为铿锵行动,一座重工业城市实现向美丽宜居城市的华美转身。曾经污水直排“三龙”入海,如今水清沙白岸绿景美;曾经频频遭遇雾霾笼罩,如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在其背后,凝聚的是大连这座城市40年愚公移山一样追求美好生态环境锲而不舍的努力。

难闻的气味将许多树木都熏死了

日前,大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院长刘凤喜向记者回顾起自己的工作经历,娓娓道来大连的环境保护史。

198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刘凤喜进入大连市化工局环保监测站工作,从此33年的职业履历全部扎根在环境保护一线,对城市生态环境变化有着非常切身的体会。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连的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印染等行业飞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增多,且呈无序状态。全市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气达数十亿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量达1亿多立方米。市内多处海滨浴场的沙滩上油迹斑斑;市内马栏河、春柳河、自由河被污染,变成臭水沟。

八九十年代,寺儿沟、甘井子、解放广场一带异味频发。比如寺儿沟地区,由于大连染料厂、大连油脂化学厂两个污染大户的存在,“难闻的气味将周边的许多树木都熏死了”。刘凤喜说,当时国家及地方也投入了巨资进行环境治理,但始终难尽如人意。

两次决定性战役,近几年力度最大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大连环境的整治历程,刘凤喜认为决定性的大战役有两次:第一次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2010年前后的大规模企业搬迁改造;第二次是近几年来大连实施的大规模拆炉并网、城市污水厂建设及中央环保督察案件整改。

“其中,治理力度最大、效果最好最明显的是第二次。第一次战役中,大量污染企业搬离让市区摆脱了工业污染的困扰。第二次战役将目标锁定在燃煤锅炉、生活污水、黑臭水体等非工业污染源,展开大规模治理并取得明显成效,让大连实现了向美丽宜居城市的华美转身。”刘凤喜说。

资料显示,在刘凤喜所说的第一次战役中,先后有数百家企业关闭、搬离。大染和油脂化学厂迁出寺儿沟,大化、大钢迁出老甘井子,红星化工厂、大连制药厂、大连中药厂、煤气一厂、鞍钢石灰石矿、大机床、大水泥……在这个名单中,记者看到了一大批老大连人熟悉的厂名。

“对城市环境带来最深刻变革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刘凤喜说,“这几年,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

大连“气质”北方第一,绝对实至名归

“现在在朋友圈晒大连的天空,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让外地的同学朋友非常羡慕。”刘凤喜说,“这一成绩的取得均来自近三年来,大连展开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

2015年,大连空气质量省内排名在朝阳、丹东之后。2016年,大连奋起发力,深入实施“四控一调”蓝天工程,共拆除燃煤小锅炉1416台,提标改造1377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42663台,报废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这两项工作使主要污染物大幅减少,使2016年大连收获299个蓝天,比2015年整整增加了一个月的好天。

2017年大连再接再厉继续攻关,收获300个蓝天,在北方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虽然仅仅比2016多了一天,但质量和程度却提高不少。2018年前9个月,大连成为全国169个重点城市大气环境排名榜中,唯一进入前20名的北方城市。“从这两份榜单可以看出,大连气质北方第一,绝对实至名归。”刘凤喜说。

“美丽中国”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励精图治,四十不惑,一座城市实现华丽转身。

刘凤喜说,2012年,当时中国雾霾已经相当严重了,他去上海开会,与一位国内知名的大气污染治理专家深聊过。他问专家:您认为中国的大气环境治理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成效。专家回答说:至少需要10年。“当时我特别失望。但是您看看现在这天,可以说,大气环境治理效果已经非常明显,比专家预言提前了至少5年。”

刘凤喜说,“当然,环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任务依旧相当繁重,但我相信,依照现在的治理路子走下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美丽中国必将铺展无比壮美的图景。”

说到这里,具有33年“环保工龄”的刘凤喜对未来依旧像年轻人一样充满干劲、满怀信心。

文/新商报记者 吴耀辉 图/新商报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