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小土2
打更是我國古代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專門負責打更的人叫做更夫,俗稱打更的。
更夫是個非常普遍的職業,因為長期以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頭除了春節等幾個節日,夜晚缺少娛樂活動,都是早早就睡了。
但古人得早起勞作啊,不可能睡到太陽曬屁股才起床,那是要餓死的。不過在古代,如何確定時間是個難題,白天還可以根據太陽、日影判斷,可到了晚上,月亮可沒這功能。有條件的可以用沙漏、點香等計時,沒條件的廣大人民群眾怎麼辦?只能組織一下公共報時服務,也就是打更。
打更的起源
關於打更的起源,普遍認為是來自於巡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專門的巡夜人員,即擊柝者,圍繞這個職業還產生了好幾個成語。比如重門擊柝,出自《周易·繫辭傳》:“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意思是建了重重門戶,夜晚進行巡更。比喻嚴加提防,防患於未然。
不過先秦時期和秦朝的擊柝者主要是服務於軍隊,民間很少,而且從先秦記載來看,這時候民間的報時,可能是憑自己的感覺。
打更的發展
到了漢朝,曆法計時有了新的發展,漢武帝太初年間,漏刻計時已經普遍使用,更夫這個職業才逐漸發展壯大,不過此時更夫自己的計時也比較模糊,關於更點制度的詳細記載,還要到唐初。
儘管更點制度出現得比較早,但更點制度的計算方法非常繁雜,據《新唐書·志第十八上·歷志上》記載:“各倍夜半漏,為夜刻。以減百刻,餘為晝刻。減晝五刻以加夜,即晝為見刻,夜為沒刻。半沒刻加半辰,起子初算外,得日出辰刻。以見刻加而命之,得日入。置夜刻,五而一,得每更差刻。又五除之,得每籌差刻。以昏刻加日入辰刻,得甲夜初刻。又以更籌差加之,得五夜更籌所當辰。其夜半定漏,亦名晨初夜刻。”
簡單來講,今天和明天的“一更”時間是不一樣的,兩個更點中間的時間差,也是不一樣的,具體的算法要參考一個晨昏時刻表,而晨昏時刻表得根據季節移動的晨昏標準線來確定。
這種方法,普通讀書人也難以掌握,更何況文盲貶低的普通大眾,所以民眾自己計時是不現實的。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官府和寺廟等提供時間標準,並設立鼓樓等設施,將時間信號傳達給周邊的更夫,然後更夫再打更。
更夫的其他職責
更夫的本職工作是打更,相當於夜晚的時鐘,但由於其上夜班的工作特性在古代非常突出(絕大部分人都睡了),所以巡夜的職責也交給了他們,如果在打更過程中發現有人偷盜、行兇或發生火災等,都可以喊人。此外,古代婦女外出不便(尤其是晚上),如果家中有人犯了急病,還可以讓更夫幫忙叫人,另外在迷信盛行的年代,晚上往往是被認為鬼祟出沒的時間,而鬼魅往往害怕響聲,於是更夫又兼職了一個驅邪。
至於更夫的級別,其實並不算公務員,因為他們並不是由官府招募的,往往是由里正,村正等募集,收入來源由本地人籌措。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
古代缺乏有效的計時工具,白天可以依據傳統經驗或者使用日晷等儀器計時。到了晚上,由於沒有了日光,計量時間就變的比較困難,這個時候打更職業就應運而生了。
一、打更人是怎麼計量時間的呢?
古代人的智慧絲毫不輸於現代,他們可以藉助外物如燃香、滴水、流沙等方法計量時間。除了藉助於外物,還有一些很有技術含量的方法如依靠天上的星辰,這個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的。
由此可見,打更也是一門技術活。
二、打更的口號和時刻
打更是有口號的。電視劇裡最常聽到的便是那句熟悉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除了這個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如關門關窗,防偷防盜等。大抵就是提醒人們注意一些安全,防止隱患等等。但口號也不是亂喊的,一般是到了具體的時刻才會喊。
一更(19點-21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二更(21點-23點)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三更(23點-1點) 平安無事
四更(1點-3點) 天寒地凍
五更(3點-5點)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三、打更的人員組成
民間的打更,一般是兩人一組。待更鼓過後,其中一人執鑼,另一人手拿梆子,按一定的節奏敲打,走過各個街道,各個巷口。除了給人們通報時間以外,還兼有巡邏和保安職責。不管天氣如何,打更人常年如一日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但是收入卻很少。而且一旦遇到險情,打更人自然是首當其衝,危險係數很高。
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進步,鐘錶等儀器的發明,人們早已不需要人工的報時。打更這個職業也慢慢的退出了自己的舞臺。但在一些偏遠的村落,夜裡還是偶爾能夠聽到打更的聲音,“天干地燥,小心火燭”。小時候聽到這句,心裡總是莫名的踏實,不由自主的便進入了夢鄉~
奇點歷史
打更人一出現,意味著有事情發生,這是電視劇裡的經典橋段。打更人過去又叫更夫,很早很早以前,打更主要是為了驅鬼,它的起源是巫術,這個打更可不是隨便誰就能夠打,需得是巫師來做。
後來,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白天可以依靠自己的經驗或者日晷等儀器來判斷時間。但晚上,黑燈瞎火,月黑風高,怎麼判斷時間?更夫的作用便體現出來了,手持一燈籠,穿著一馬褂,提著一銅鑼,沿著街道敲打銅鑼,邊走邊喊,猶如商販的吆喝。
“咚—咚”,一快一慢,高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意味著一更天了,也就是晚上七點;接著“咚!咚!”打一次,又打一次,高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意味二更天,晚上九點到;之後“咚—咚!咚!”一慢兩快,高喊“平安無事”,意味三更天,是十一點整;然後“咚—咚!咚!咚!”一慢四快,高喊“天寒地凍”,意味四更天,第二天凌晨一點至;最後“咚—咚!咚!咚!咚!”一慢四快,高喊“早睡早起,保重身體”,意味五更天,三點了。
聽到什麼聲音,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成了一種習慣。古時候的人早睡早起,打更也只到五更天,凌晨三點,紛紛起床,做家務,皇帝也準備上朝,新的一天就此開始。
除了報時,打更還充當110、119、120、巫師這四種配角。月黑風高,便宜行事,打更是在警醒,遇到偷盜則報案,遇案子則協助,遇到起火則喊人,遇到人生病則叫大夫,一聲聲“咚……”,是在驅鬼辟邪。
所以說“更夫”地位極其重要,而“打更”也是一個高危職業,一旦危險降臨,首當其衝。同時,也是累活。從晚上七點起,到第二天凌晨三點結束,不但要盯著時間,還要敲鑼吆喝。累不累?
老百姓根據“打更”確定時間,更夫又根據什麼確定呢?更夫屬於公務員,或者是官方人員,那官方肯定會給予一定條件,可以通過燃香、沙漏等來計時。
後來,隨著鐘錶的普遍,“更夫”這種職業也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上。
非常茴香豆
看了幾個答案,基本沒說到點上。為什麼要打更?不簡單的只是報時,官府安排人打更,所負責的任務還不少內。報時只是這些更夫任務中的一項而已。
打更報時的同時還要巡夜,維持治安,古代絕大部分時段裡是實行宵禁的,到了規定的時間,就不允許出門上街了。更夫會聯合巡夜的對違反宵禁的人進行監察和管理的。另外,更夫走街串巷,還負責防火防盜的事情,有更夫巡夜,會對小偷有震懾作用,小偷就不能為所欲為了。古人取暖照明都用火,房子有多為木質結構,容易發生火災,有更夫巡夜,哪裡有了火情也會及時發現。
有更夫的巡夜,大家晚上睡覺才踏實,否則還得防賊防火的睡不踏實。所以有時候巡夜的也會喊幾嗓子,有時會喊【平安無事】或者【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等提示性內容。
古代沒有鐘錶的時候,自己很難製備計時工具,更夫的報時就可以使百姓合理安排休息和起床的時間。
此外在更早的年代裡,人們還認為巡夜的燈籠火燭和銅鑼還有驅鬼的作用,有打更的人巡夜,邪門歪歲的東西也會躲開。所以古代很重視打更,因為除了報時,還有保障一方安寧的作用。
山野論史
打更,是古代民間一種傳統的夜間報時系統,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叫更夫,據考證,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原先就是一個更夫。
在當時,一個晚上共分為五更,每更約是兩小時,更夫打更每次說的內容也完全不同,如一更天(晚上7點到9點),是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二更天(晚上9點-11點),防盜防偷,關門關窗;子時(11點—1點)平安無事;丑時(1點—3點)天寒地凍;寅時(3-5點),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在歷史上,打更制度最初興於漢代,距今有2000年曆史。初期僅在皇宮皇城裡面實行,到元朝才逐漸滲透入民間,雖然古人很早就發明日晷來測量時辰,甚至還發明瞭滴水計時的神奇方法,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用得起,夜晚的打更報時制度,普通人家也能知道夜間時間。
五更天,朝中的官員和皇帝要準備起床上早朝,普通的平民百姓要開始一天的勞作。慢慢的,打更與衙門巡防制度合流,更夫就有了巡邏的職責。這多少還有點神秘,要知道,當年打更最初發明時,是要巫師才能巡防驅鬼的,普通人可真是不敢。怎麼樣,是不是令人感到奇妙呢?
亦文亦物出品,原創不易,關注看更多有趣、經典、實用的傳統文化小知識
亦文亦物
現代人有鐘錶,所以不是很明白古代人對於打更人的需要。打更一般兩人一組,19:00落更,21:00二更,23:00三更,1:00四更,3:00就是五更了。古代人因為睡覺都比較早,所以一般打完五更就會起床準備一天的事情,就連皇帝也是如此。當然除了報時之外,打更人還有其他的任務。
首先,打更有驅鬼驅邪一說。這就要說到打更的起源了,打更起源於秦朝,成形於漢朝。這種在夜間敲打報時的方式,最開始是巫師驅除逗留在宮中的邪靈的。剛開始的打更者都不是普普通通的人,最起碼是個有點驅鬼能力的巫師。直到後來才慢慢出現更夫這個專門的職業,更夫一般是兩個人,兩人互相為對方壯膽。再打了五更之後,據說逗留在民間的鬼怪就要四散而去。
古人因為對科學認知的有限,對黑夜有種天然懼怕的心理,對於膽小的人來說,更夫報平安的聲音讓他們感覺安心。當然,讓大家心安的還有更夫的另一個職責,這就是巡夜防火。
打更人走街串巷,不僅僅是報時,還要注意家家戶戶的動靜。在古代人們夜裡取暖或者照明用的都是柴火或者煤炭,而家中的傢俱包括房屋的結構都主要是木質的,窮人家們更是在床上鋪著稻草,所以對於古人來說防火非常關鍵。如果出現了意外,火勢迅速蔓延,睡在木頭稻草之中的人們迅速斃命,一家燒起來馬上就牽連成片房屋,逃都沒時間逃。所以打更人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注意家家戶戶的情況,提醒熟睡的人們提防家中的取暖設備,防止火災發生。
另外打更人大聲呼喊,對正在作案的盜賊也有震懾作用。作為證人,如果打更人能夠幫助官府抓到不法罪犯,還能得到一筆賞金。從這兩方面來說,更夫工作關係到家家戶戶的安全,所以這個職業在古代還是比較受人尊重的。
至於打更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古代人的時間都是通過日升日落來計算的,到了晚上,通過月亮大約能算出時辰,但是如果遇到陰雨天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後來更夫們計算時間就開始使用漏刻,漏刻的毛病就是冬天是容易結冰,漸漸的,就出現了沙漏。兩人輪流守著沙漏,到了點就出門巡夜打更,這就是更夫每天的工作內容。
木劍溫不勝
我們常在電視劇裡看到這樣的橋段,夜深人靜的巷子裡,一或兩個人手提著燈籠,邊走便敲打著梆子,長聲呼喊著當下的時間和注意事項,這就是打更。打更,是在夜晚為人們提供時間參照的一種職業,在鐘錶並不普及的古代,甚至是近現代一些欠發達的小村落裡,打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社會,雖然並沒有像現在這麼精確的時間概念,但仍要參考時間來進行一天工作的規劃。在白天,人們可以依據傳統經驗或日晷等儀器來掌握時間,到了晚上,失去了日光的參考,掌握時間就變得十分困難。為了讓人們在夜間也能對時間有個大致的把握,打更的職業便應運而生了。
有些人會疑惑,日落而息,太陽落了不就應該睡覺嗎,打更報時又有什麼用呢?除了報時,每更得呼號也不相同,比如戌時一更的呼號為“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個時候是人們要熄燈就寢的時刻,因此提醒大家注意防火;亥時二更的呼號為“關門關窗,防偷防盜”,這個時間段盜賊活動頻繁,喊兩嗓子告訴他們有人在巡邏,不要為非作歹;三更“平安無事”,四更“天寒地凍”,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體”催促大家起床。除了這些提醒作用以外,打更的更夫還肩負著第一時間發現險情併發起警報的責任,所以說,打更是為了讓大家的夜間能更好的休息,古時的社會治安與現如今不同,一聲聲更夫的吆喝,能讓人們心裡踏實許多。
那麼更夫是怎麼判斷時間的呢?我們可以猜想一下,除了太陽和鐘錶,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計時呢?古人的智慧從來不輸我們,他們有自己的招法。有滴水法、流沙法、燃香法、觀星法等等,前幾種只要有傢伙事兒就能做到,只要定時去查看水漏沙漏的流量情況就能判斷時間,觀星法則技術含量高許多,一般情況下並不多用。
打更為古時人們的夜晚帶來了便利,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鐘錶電子產品的應用和普及,打更這一職業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國家人文歷史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消失了。
別看小小的打更,那可還有許多講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
晚上不能睡覺
,而要守著滴漏(一種記時的東西)或燃香(也是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的職業雖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時也常拿打更的開涮,有句俗話叫“打更人睡覺——做事不當事”就是明證。還有句話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錯了。其實,打更的歷史源遠流長,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著名的《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就參曾經是打更的,可他卻培養出孫中山這樣傑出的人物。在孫中山南洋紀念館裡,至今還保存著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讓人引發多少打更的思緒。
紳士動漫社
大家都看過不少古裝劇,更夫在劇中那可是一個非常重要(高危)的角色,直接推動了整個劇情的進展。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提著燈籠,敲著梆子,嘴裡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種事時候,往往會有大事發生。這個時候的更夫,大概率要去領盒飯;小概率會逃過一劫,然後成為重要的證人!
沒有更夫的存在,反派那“驚世駭俗”的神功怎麼能體現出來沒有更夫的存在,案子口破不了了!
所以說,更夫的存在,是為了讓電視劇更有看頭!
好吧,開個玩笑,還是來說點正經的。
打更這一行為,最高可能不是用來報時的,而是用來驅邪驅鬼的,而手中的梆子則是驅邪的法器。所以在比較很長的時間,更夫都是由巫師來擔任的,地位那是相當之高。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打更的作用開始了發生了變化。驅邪的作用在淡化,計時的作用開始凸現。因為打更要從一更天(晚上7點)打到五更天(凌晨5點),整夜不能睡覺,所以非常辛苦,更夫的地位也不高。
古代沒有手錶之類的東西,計時主要靠日晷、沙漏和燃香。但是晚上沒有太陽,日晷不能用;晚上也不可能守著沙漏〈沙漏的沙子只能流固定時間〉;香則是燃完了就沒了。所以到了晚上的時間就難以把握。這個時候就需要更夫了!
晚上打更主要方便人們明確時間,根據時間來安排自己的作息。封建時代的城市往往都會存在宵禁,比如說到了晚上幾點就不能外出晃盪,而晚上的時間只能通過更夫打更的聲音頻率來判斷。
打更都是有講究的:
一更天,咚、咚……二更天,咚咚、咚咚……三更天,咚咚咚、咚咚咚(一慢兩快)……四更天,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慢三快)……五更天,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慢四快)。
與此同時,更夫還要身兼著巡邏的任務,集報時員和巡邏員於一身!
胡史亂翔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在一些古裝劇裡面聽到過,無論哪朝哪代夜晚都是有更夫的,更夫的任務有很多,可不只是報時間這一個,只能說報時只是他眾多任務之一,除此之外他夜晚還有很多的職責。
眾所周知,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到了夜晚都是會緊閉城門,實行宵禁,到了時間誰也不能上街,如果被捉到不免就要挨一頓板子,說不清為什麼上街那可就慘了。打更的同時更夫相當於是在巡夜看看有沒有什麼不法的事情,更夫如果遇到違反宵禁的人會立馬捉住他,然後聯合專門巡夜的人對其進行審問。
更夫每晚走街串巷,他們還要負責防火防盜,古時候可不像現在,百姓們無論是取暖或者是照明都是要用火,古代房屋全是木質結構,就容易引起火災,如果睡熟了真的有火災不能第一時間發現,那損失可不小。更夫在巡夜的時候如果發現有火災,可以早早處理。
古時候夜晚還是有盜賊出沒的,這種問題即使現在都沒有徹底根除,如果有巡夜的會發現,其實更為重要的作用是震懾這些小偷,讓他們不敢去盜竊。有的時候更夫還會喊平安無事,百姓們聽到這句話會睡得更加踏實,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古人非常迷信,認為打更的拿著火燭和銅鑼會有驅鬼的作用。
那麼打更的在夜晚怎麼確定時間,每隔一更就出去敲鑼呢?第一種辦法是滴漏,第二種是沙漏這兩個原理都是相同的,相當於是一個時鐘。第三種辦法是用香,古時候一直有人在形容時間的時候說半柱香的時間,報時的香都是專門製作出的,香上有刻度的花紋,這種香叫做百刻香,造價相比普通香略微昂貴。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