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为什么要打更?

尘小土2


打更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专门负责打更的人叫做更夫,俗称打更的。

更夫是个非常普遍的职业,因为长期以来,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除了春节等几个节日,夜晚缺少娱乐活动,都是早早就睡了。

但古人得早起劳作啊,不可能睡到太阳晒屁股才起床,那是要饿死的。不过在古代,如何确定时间是个难题,白天还可以根据太阳、日影判断,可到了晚上,月亮可没这功能。有条件的可以用沙漏、点香等计时,没条件的广大人民群众怎么办?只能组织一下公共报时服务,也就是打更。

打更的起源

关于打更的起源,普遍认为是来自于巡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专门的巡夜人员,即击柝者,围绕这个职业还产生了好几个成语。比如重门击柝,出自《周易·系辞传》:“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意思是建了重重门户,夜晚进行巡更。比喻严加提防,防患于未然。

不过先秦时期和秦朝的击柝者主要是服务于军队,民间很少,而且从先秦记载来看,这时候民间的报时,可能是凭自己的感觉。

打更的发展

到了汉朝,历法计时有了新的发展,汉武帝太初年间,漏刻计时已经普遍使用,更夫这个职业才逐渐发展壮大,不过此时更夫自己的计时也比较模糊,关于更点制度的详细记载,还要到唐初。

尽管更点制度出现得比较早,但更点制度的计算方法非常繁杂,据《新唐书·志第十八上·历志上》记载:“各倍夜半漏,为夜刻。以减百刻,余为昼刻。减昼五刻以加夜,即昼为见刻,夜为没刻。半没刻加半辰,起子初算外,得日出辰刻。以见刻加而命之,得日入。置夜刻,五而一,得每更差刻。又五除之,得每筹差刻。以昏刻加日入辰刻,得甲夜初刻。又以更筹差加之,得五夜更筹所当辰。其夜半定漏,亦名晨初夜刻。”

简单来讲,今天和明天的“一更”时间是不一样的,两个更点中间的时间差,也是不一样的,具体的算法要参考一个晨昏时刻表,而晨昏时刻表得根据季节移动的晨昏标准线来确定。

这种方法,普通读书人也难以掌握,更何况文盲贬低的普通大众,所以民众自己计时是不现实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官府和寺庙等提供时间标准,并设立鼓楼等设施,将时间信号传达给周边的更夫,然后更夫再打更。

更夫的其他职责

更夫的本职工作是打更,相当于夜晚的时钟,但由于其上夜班的工作特性在古代非常突出(绝大部分人都睡了),所以巡夜的职责也交给了他们,如果在打更过程中发现有人偷盗、行凶或发生火灾等,都可以喊人。此外,古代妇女外出不便(尤其是晚上),如果家中有人犯了急病,还可以让更夫帮忙叫人,另外在迷信盛行的年代,晚上往往是被认为鬼祟出没的时间,而鬼魅往往害怕响声,于是更夫又兼职了一个驱邪。

至于更夫的级别,其实并不算公务员,因为他们并不是由官府招募的,往往是由里正,村正等募集,收入来源由本地人筹措。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

古代缺乏有效的计时工具,白天可以依据传统经验或者使用日晷等仪器计时。到了晚上,由于没有了日光,计量时间就变的比较困难,这个时候打更职业就应运而生了。

一、打更人是怎么计量时间的呢?

古代人的智慧丝毫不输于现代,他们可以借助外物如燃香、滴水、流沙等方法计量时间。除了借助于外物,还有一些很有技术含量的方法如依靠天上的星辰,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够掌握的。

由此可见,打更也是一门技术活。

二、打更的口号和时刻

打更是有口号的。电视剧里最常听到的便是那句熟悉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除了这个之外,其实还有一些如关门关窗,防偷防盗等。大抵就是提醒人们注意一些安全,防止隐患等等。但口号也不是乱喊的,一般是到了具体的时刻才会喊。

一更(19点-21点)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二更(21点-23点)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三更(23点-1点) 平安无事

四更(1点-3点) 天寒地冻

五更(3点-5点)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三、打更的人员组成

民间的打更,一般是两人一组。待更鼓过后,其中一人执锣,另一人手拿梆子,按一定的节奏敲打,走过各个街道,各个巷口。除了给人们通报时间以外,还兼有巡逻和保安职责。不管天气如何,打更人常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但是收入却很少。而且一旦遇到险情,打更人自然是首当其冲,危险系数很高。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钟表等仪器的发明,人们早已不需要人工的报时。打更这个职业也慢慢的退出了自己的舞台。但在一些偏远的村落,夜里还是偶尔能够听到打更的声音,“天干地燥,小心火烛”。小时候听到这句,心里总是莫名的踏实,不由自主的便进入了梦乡~


奇点历史


打更人一出现,意味着有事情发生,这是电视剧里的经典桥段。打更人过去又叫更夫,很早很早以前,打更主要是为了驱鬼,它的起源是巫术,这个打更可不是随便谁就能够打,需得是巫师来做。



后来,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白天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或者日晷等仪器来判断时间。但晚上,黑灯瞎火,月黑风高,怎么判断时间?更夫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手持一灯笼,穿着一马褂,提着一铜锣,沿着街道敲打铜锣,边走边喊,犹如商贩的吆喝。



“咚—咚”,一快一慢,高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意味着一更天了,也就是晚上七点;接着“咚!咚!”打一次,又打一次,高喊“关门关窗,防偷防盗”,意味二更天,晚上九点到;之后“咚—咚!咚!”一慢两快,高喊“平安无事”,意味三更天,是十一点整;然后“咚—咚!咚!咚!”一慢四快,高喊“天寒地冻”,意味四更天,第二天凌晨一点至;最后“咚—咚!咚!咚!咚!”一慢四快,高喊“早睡早起,保重身体”,意味五更天,三点了。

听到什么声音,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成了一种习惯。古时候的人早睡早起,打更也只到五更天,凌晨三点,纷纷起床,做家务,皇帝也准备上朝,新的一天就此开始。

除了报时,打更还充当110、119、120、巫师这四种配角。月黑风高,便宜行事,打更是在警醒,遇到偷盗则报案,遇案子则协助,遇到起火则喊人,遇到人生病则叫大夫,一声声“咚……”,是在驱鬼辟邪。



所以说“更夫”地位极其重要,而“打更”也是一个高危职业,一旦危险降临,首当其冲。同时,也是累活。从晚上七点起,到第二天凌晨三点结束,不但要盯着时间,还要敲锣吆喝。累不累?

老百姓根据“打更”确定时间,更夫又根据什么确定呢?更夫属于公务员,或者是官方人员,那官方肯定会给予一定条件,可以通过燃香、沙漏等来计时。

后来,随着钟表的普遍,“更夫”这种职业也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非常茴香豆


看了几个答案,基本没说到点上。为什么要打更?不简单的只是报时,官府安排人打更,所负责的任务还不少内。报时只是这些更夫任务中的一项而已。

打更报时的同时还要巡夜,维持治安,古代绝大部分时段里是实行宵禁的,到了规定的时间,就不允许出门上街了。更夫会联合巡夜的对违反宵禁的人进行监察和管理的。另外,更夫走街串巷,还负责防火防盗的事情,有更夫巡夜,会对小偷有震慑作用,小偷就不能为所欲为了。古人取暖照明都用火,房子有多为木质结构,容易发生火灾,有更夫巡夜,哪里有了火情也会及时发现。

有更夫的巡夜,大家晚上睡觉才踏实,否则还得防贼防火的睡不踏实。所以有时候巡夜的也会喊几嗓子,有时会喊【平安无事】或者【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提示性内容。

古代没有钟表的时候,自己很难制备计时工具,更夫的报时就可以使百姓合理安排休息和起床的时间。

此外在更早的年代里,人们还认为巡夜的灯笼火烛和铜锣还有驱鬼的作用,有打更的人巡夜,邪门歪岁的东西也会躲开。所以古代很重视打更,因为除了报时,还有保障一方安宁的作用。


山野论史


打更,是古代民间一种传统的夜间报时系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叫更夫,据考证,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原先就是一个更夫。

在当时,一个晚上共分为五更,每更约是两小时,更夫打更每次说的内容也完全不同,如一更天(晚上7点到9点),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二更天(晚上9点-11点),防盗防偷,关门关窗;子时(11点—1点)平安无事;丑时(1点—3点)天寒地冻;寅时(3-5点),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在历史上,打更制度最初兴于汉代,距今有2000年历史。初期仅在皇宫皇城里面实行,到元朝才逐渐渗透入民间,虽然古人很早就发明日晷来测量时辰,甚至还发明了滴水计时的神奇方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用得起,夜晚的打更报时制度,普通人家也能知道夜间时间。

五更天,朝中的官员和皇帝要准备起床上早朝,普通的平民百姓要开始一天的劳作。慢慢的,打更与衙门巡防制度合流,更夫就有了巡逻的职责。这多少还有点神秘,要知道,当年打更最初发明时,是要巫师才能巡防驱鬼的,普通人可真是不敢。怎么样,是不是令人感到奇妙呢?


亦文亦物出品,原创不易,关注看更多有趣、经典、实用的传统文化小知识


亦文亦物


现代人有钟表,所以不是很明白古代人对于打更人的需要。打更一般两人一组,19:00落更,21:00二更,23:00三更,1:00四更,3:00就是五更了。古代人因为睡觉都比较早,所以一般打完五更就会起床准备一天的事情,就连皇帝也是如此。当然除了报时之外,打更人还有其他的任务。

首先,打更有驱鬼驱邪一说。这就要说到打更的起源了,打更起源于秦朝,成形于汉朝。这种在夜间敲打报时的方式,最开始是巫师驱除逗留在宫中的邪灵的。刚开始的打更者都不是普普通通的人,最起码是个有点驱鬼能力的巫师。直到后来才慢慢出现更夫这个专门的职业,更夫一般是两个人,两人互相为对方壮胆。再打了五更之后,据说逗留在民间的鬼怪就要四散而去。

古人因为对科学认知的有限,对黑夜有种天然惧怕的心理,对于胆小的人来说,更夫报平安的声音让他们感觉安心。当然,让大家心安的还有更夫的另一个职责,这就是巡夜防火。

打更人走街串巷,不仅仅是报时,还要注意家家户户的动静。在古代人们夜里取暖或者照明用的都是柴火或者煤炭,而家中的家具包括房屋的结构都主要是木质的,穷人家们更是在床上铺着稻草,所以对于古人来说防火非常关键。如果出现了意外,火势迅速蔓延,睡在木头稻草之中的人们迅速毙命,一家烧起来马上就牵连成片房屋,逃都没时间逃。所以打更人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注意家家户户的情况,提醒熟睡的人们提防家中的取暖设备,防止火灾发生。

另外打更人大声呼喊,对正在作案的盗贼也有震慑作用。作为证人,如果打更人能够帮助官府抓到不法罪犯,还能得到一笔赏金。从这两方面来说,更夫工作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安全,所以这个职业在古代还是比较受人尊重的。

至于打更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的时间都是通过日升日落来计算的,到了晚上,通过月亮大约能算出时辰,但是如果遇到阴雨天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后来更夫们计算时间就开始使用漏刻,漏刻的毛病就是冬天是容易结冰,渐渐的,就出现了沙漏。两人轮流守着沙漏,到了点就出门巡夜打更,这就是更夫每天的工作内容。


木剑温不胜


我们常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桥段,夜深人静的巷子里,一或两个人手提着灯笼,边走便敲打着梆子,长声呼喊着当下的时间和注意事项,这就是打更。打更,是在夜晚为人们提供时间参照的一种职业,在钟表并不普及的古代,甚至是近现代一些欠发达的小村落里,打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社会,虽然并没有像现在这么精确的时间概念,但仍要参考时间来进行一天工作的规划。在白天,人们可以依据传统经验或日晷等仪器来掌握时间,到了晚上,失去了日光的参考,掌握时间就变得十分困难。为了让人们在夜间也能对时间有个大致的把握,打更的职业便应运而生了。

有些人会疑惑,日落而息,太阳落了不就应该睡觉吗,打更报时又有什么用呢?除了报时,每更得呼号也不相同,比如戌时一更的呼号为“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个时候是人们要熄灯就寝的时刻,因此提醒大家注意防火;亥时二更的呼号为“关门关窗,防偷防盗”,这个时间段盗贼活动频繁,喊两嗓子告诉他们有人在巡逻,不要为非作歹;三更“平安无事”,四更“天寒地冻”,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催促大家起床。除了这些提醒作用以外,打更的更夫还肩负着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并发起警报的责任,所以说,打更是为了让大家的夜间能更好的休息,古时的社会治安与现如今不同,一声声更夫的吆喝,能让人们心里踏实许多。

那么更夫是怎么判断时间的呢?我们可以猜想一下,除了太阳和钟表,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计时呢?古人的智慧从来不输我们,他们有自己的招法。有滴水法、流沙法、燃香法、观星法等等,前几种只要有家伙事儿就能做到,只要定时去查看水漏沙漏的流量情况就能判断时间,观星法则技术含量高许多,一般情况下并不多用。

打更为古时人们的夜晚带来了便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钟表电子产品的应用和普及,打更这一职业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国家人文历史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解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远非打更可以满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别看小小的打更,那可还有许多讲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

晚上不能睡觉

,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的职业虽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时也常拿打更的开涮,有句俗话叫“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就是明证。还有句话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错了。其实,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著名的《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就参曾经是打更的,可他却培养出孙中山这样杰出的人物。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让人引发多少打更的思绪。

绅士动漫社


大家都看过不少古装剧,更夫在剧中那可是一个非常重要(高危)的角色,直接推动了整个剧情的进展。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提着灯笼,敲着梆子,嘴里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种事时候,往往会有大事发生。这个时候的更夫,大概率要去领盒饭;小概率会逃过一劫,然后成为重要的证人!


没有更夫的存在,反派那“惊世骇俗”的神功怎么能体现出来没有更夫的存在,案子口破不了了!

所以说,更夫的存在,是为了让电视剧更有看头!



好吧,开个玩笑,还是来说点正经的。

打更这一行为,最高可能不是用来报时的,而是用来驱邪驱鬼的,而手中的梆子则是驱邪的法器。所以在比较很长的时间,更夫都是由巫师来担任的,地位那是相当之高。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打更的作用开始了发生了变化。驱邪的作用在淡化,计时的作用开始凸现。因为打更要从一更天(晚上7点)打到五更天(凌晨5点),整夜不能睡觉,所以非常辛苦,更夫的地位也不高。


古代没有手表之类的东西,计时主要靠日晷、沙漏和燃香。但是晚上没有太阳,日晷不能用;晚上也不可能守着沙漏〈沙漏的沙子只能流固定时间〉;香则是燃完了就没了。所以到了晚上的时间就难以把握。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夫了!

晚上打更主要方便人们明确时间,根据时间来安排自己的作息。封建时代的城市往往都会存在宵禁,比如说到了晚上几点就不能外出晃荡,而晚上的时间只能通过更夫打更的声音频率来判断。

打更都是有讲究的:

一更天,咚、咚……二更天,咚咚、咚咚……三更天,咚咚咚、咚咚咚(一慢两快)……四更天,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慢三快)……五更天,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慢四快)。

与此同时,更夫还要身兼着巡逻的任务,集报时员和巡逻员于一身!


胡史乱翔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在一些古装剧里面听到过,无论哪朝哪代夜晚都是有更夫的,更夫的任务有很多,可不只是报时间这一个,只能说报时只是他众多任务之一,除此之外他夜晚还有很多的职责。

众所周知,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到了夜晚都是会紧闭城门,实行宵禁,到了时间谁也不能上街,如果被捉到不免就要挨一顿板子,说不清为什么上街那可就惨了。打更的同时更夫相当于是在巡夜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法的事情,更夫如果遇到违反宵禁的人会立马捉住他,然后联合专门巡夜的人对其进行审问。

更夫每晚走街串巷,他们还要负责防火防盗,古时候可不像现在,百姓们无论是取暖或者是照明都是要用火,古代房屋全是木质结构,就容易引起火灾,如果睡熟了真的有火灾不能第一时间发现,那损失可不小。更夫在巡夜的时候如果发现有火灾,可以早早处理。

古时候夜晚还是有盗贼出没的,这种问题即使现在都没有彻底根除,如果有巡夜的会发现,其实更为重要的作用是震慑这些小偷,让他们不敢去盗窃。有的时候更夫还会喊平安无事,百姓们听到这句话会睡得更加踏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古人非常迷信,认为打更的拿着火烛和铜锣会有驱鬼的作用。

那么打更的在夜晚怎么确定时间,每隔一更就出去敲锣呢?第一种办法是滴漏,第二种是沙漏这两个原理都是相同的,相当于是一个时钟。第三种办法是用香,古时候一直有人在形容时间的时候说半柱香的时间,报时的香都是专门制作出的,香上有刻度的花纹,这种香叫做百刻香,造价相比普通香略微昂贵。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