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常说的“出五服”是什么意思?

老农民说事


农村常说的“五服”属于古代的一种“丧服制度”,即通过性别、长幼、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设计出的一种出丧时穿的服饰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对服饰的质地有要求,对出丧的时间也有要求,这五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丧服制度最早成型于西周, 《仪礼·丧服》中作了制度性的规定,但“五服”的作用并不局限于丧葬时使用,因为“五服制度”按照血缘关系详细列出了家族中人员,给“亲属”这一社会概念规定了一个相对明确的界限,也为当时的律法或宗亲制度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所以“五服”在过去一直是一种显学,例如魏晋以后的律法中就开始出现了“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即用五服的关系来明确人们的宗亲关系,进而确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西周最初“五服”的丧礼含义渐渐的被弱化了,渐渐成为一种确定“宗亲边界”的工具。

现在农村说的“出五服”就是指亲戚关系很淡了,各种婚丧仪式都不用去参加了。我们常说“血浓于水”,随着后代旁支的延续,血缘关系总有弱化的时候,这“出五服”就是最后的临界点。

但这种在弱化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弱化,因为农村的社交圈子很小,这种小规模的社交圈子既能提高沟通、协作的效率,又能通过明确的边界来割断某种“血缘上的责任”,来降低日常生活中的负担。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大乡


看看这张表,您就知道什么叫九族,什么叫五服,什么叫出了五服了。

五服,按过去就指的孝服,丧服。对逝者不同辈份的人穿的丧服是不一样的,越是跟逝者血亲关系近的(比如儿子)穿的孝(丧服)越重,隔辈人(孙子)就次之,再往下又次之,数到五辈即是五服。当五服往下横向关系之间就叫出了五服。


符165229060


大家好,我是三农知识全明白,不明白也给你整明白的唐大明白!

俺们村儿叫“都挣钱村儿”,请点右上角关注俺们。

俺们不一样,专做短视频30年,唠老百姓的嗑,东北地气儿接起来!老铁走起!


要想知道什么是“出五服”,要先知道啥是“五服”。

所谓“五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特定亲属范围的一种称呼,“出五服”就是范围之外的亲属。“五服”简单的说就是同姓同宗按血脉传承顺序的五代人。

再简单点儿,就是你祖太爷、你太爷、你爷、你爸、你,这之间你的大爷二爷叔叔大爷还有他们的孩子,你和他们都是五伏服之内。

许多地方都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


三农大明白


五服: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封建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农村,如果几个人是同一个姓,一般都喜欢分出个远近,看看谁跟谁更近。这里说的远近并非谁和谁的关系怎么样,而是指的在家族中的远近。通常以出没出“五服”判断,五服以内是不论远近的,看做是一家,五服以外就显得有点远了。

也就是说和本人是同父母或同祖父或同曾祖父……同一高祖的人 都是未出五服的亲戚。
/



不同的地方对于“五服”的解释是不同的,有的“五服”指的是一代一服,有的则是五代算作第一服,第六代算作第二服,依次类推。一代一服比较好论,从高祖父开始算一服,到自己就是第五服了,凡是跟自己是一个高祖父的都算是没出五服,即在“五服沿上”。



出五服的意思是: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现代人多认为五服是五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依照古人的说法,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姚子扬


首先,得弄清楚五服是什么意思,在我们这里,五服就是近门子的意思,就是一个家族,红白事都要参加,出了五服,就不近了,疏远了,可以不行来往不随礼钱了。


五服,往上推是自己这一辈、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往下推是自己这一辈,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所以五服就是九代人。


五服,其实是老祖宗定下的关于白事上的规矩。古时候,古人对于丧事看得很重,孝子一般都是在父母墓前搭个草棚,住满三年,称为守孝。逝者其他的亲属,根据亲疏远近,穿的孝服也不同,所以形成了五服制度,慢慢的就以五服来形容亲疏远近的关系。

以前,一个家族内,是很看重五服关系的,现在则看淡了,是因为很多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俺这个家族,有考学出去的,有经商出去的,有当兵出去的,这些人定居外地不回老家,时间长了就没有来往了,还有现在的小孩,常年上学,别说五服了,三服内的亲戚都认不全,所以老人常打趣说上憨了,呵呵……


乡村大嫂


要知道“出五服”是什么意思,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五服”。

“五服”制度出自周礼,是中国传统的礼制,是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五服”中的“服”在这里是指“丧服”的意思,它根据血缘关系亲疏不同,按服丧期期限及丧服布料粗细的不同,分为五个等级,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在传统礼仪中,亲人逝世,皆要守孝,守孝期从一个月到三年,这五个等级中,越亲孝服布料越粗,孝期越长。

五服之外,即所谓“素服”,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我第一次体验到这个"五服"问题,是在我母亲的葬礼上。

在租借的一堆白色孝服中,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穿的是一丝丝垂着的破破烂烂麻布衣服,和破麻布袋没什么两样,表姐妹们穿的是医院淘汰下来的旧白大褂,我们头上要戴麻绳做的花,手臂上都戴的粗麻袖章。

其他的亲属则是,女性头披一块前面缝成三角的白布,男性头戴白色四角帽,手臂上戴黑袖章,这都是请几个老人临时缝制的。再疏一点的,则什么都不用戴,发一条毛巾绑手臂上。

虽然没有真正的五等,但是我能看出四等。还有一个很久没有来往的表姨,非要按要求穿白大褂,而我们没有准备她的,她还非常的生气。

出葬的时候,披麻的先男后女按长至幼走最前面,手里还要持一哭丧棒,戴孝的跟后面,所有送葬的人按穿丧服的等级依次走。

从葬礼上的丧服可以看出家族之间的亲、疏关系,界定亲属远近问题,这就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五服”。

五服本来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来慢慢演变为也指代五代人。凡是血缘关系在五代之内的,即出自同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

更通俗易懂的算法就是从同一个爷爷开始,父亲与叔伯一辈、自己与堂兄弟姐妹一辈,儿子辈,孙子辈。实际上现代社会中,儿子辈与他的堂叔伯辈的子女会熟识的已经不多,有多亲真说不上,到孙辈基本上就不认识了,所以这个五服规定还是合理的。



五服以内的都算是本家,凡是有个婚丧嫁娶的事都要去帮忙的,特别是在丧事上,要主动前往还要披麻戴孝。

还有些地方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种算法缘于以前的“四世同堂”,一大家的住在一起,再往下分家了一辈才算一服,故五服变成了九代。



“出五服”的意思是:亲属关系超过五代,在传统丧葬礼仪中不要穿孝服行孝仪,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

换个说法:爷爷的爷爷是同一个人,没出五服;爷爷的爷爷是兄弟,出了五服。如果是算九代的,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才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

总的来说,农村地区常说的“五服”是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近亲属,“出五服"则是远亲了,以此来划分自己与同姓的远近。也可以避免了近亲通婚带来的遗传危害。

在历史上,西晋时期,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则。

从西晋到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它不仅适用于亲属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出五服″了就没有赡养义务。


有书肖潇傻洒2018


所谓的“出五服”,意思就是这个人和你不是五服之内的亲戚了,五服意思就是包括自己往上数五代,五代内同一个祖先的就是五服之内,包括: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历史上五服最开始代表的就是一个人去世后,他的亲人们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所穿的五种孝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孝服为五种亲戚关系,以平辈的来说的话,斩衰是亲兄弟穿的,齐衰是堂兄弟穿的,大功是再远一层的堂兄弟穿的,后面两种依次再远一层的堂兄弟穿。在远一层的同宗之人,就可以不用穿孝服来吊丧了。

后来这五服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宗族关系,即相同祖先内,包括自己往上数五代,五代内同一个祖先的就是五服之内,包括: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现在的农村,比如山东、河南等地,所谓的“近门子”,基本就是五服之内的亲属。这些人算是一个家族,平时上林祭祖都是一起去的。

《礼记.大传》里有句话:“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所谓的“五世”对应的就是五服,这句话的意思是五服之后就可以分家另过了,就是说,不在五服之内,就可以不算亲戚了。


渔樵侃史


“五”服其实讲的是父系社会中的血缘亲疏关系。

具体说来“出五服”的意思是: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现代人多认为五服是五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你了解了吗?


爱农帮


“五服”这个词现在说的人比较少了,就算说也很少有知道具体意思的,但是但在传统文化里,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词,咱先弄清楚五服,再解释“出五服”。“五服”有以下三种意思(前两种与“出五服”关系不大,赶时间可以跳过):
1、吉服
吉服之五服,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装样式。
这五等服装样式,主要是根据衣服、配饰的颜色、以及衣服上的图案数量来区分,比如按汉代衣服上有十二章,也就是十二种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一说为五色之虫、另一说为雉)、藻(水草)、火、粉、米、黼(半黑半白的花纹)、黻(黑与青相间的花纹)。
天子十二种图案都有,诸侯用龙以下八种图案,卿用藻以下六种图案,大夫用藻火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
2、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中的五服是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

上面五服这种说法只适用于周朝之前,周朝之后,由五服扩充到了九服:
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3、凶服(划重点)
凶服之五服,是指五种按与死者亲疏远近关系分出来的五种丧服。
这五种丧服有:
① 斩縗(cuī),用最粗生麻布制作,丧的服上衣叫“縗”,不缝衣旁及下边,因此叫“斩”縗,与第二等的“齐”縗对应。
穿者: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子死后留下的长子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穿。(以上所述不全,仅举有代表性的关系)
现代丧礼中,亡者儿子的孝服都开口,甚至裤裆都是开的,谓之“丑孝”,个人觉得就是由斩縗演变过来的。

② 齐縗,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因此叫齐縗。
穿者:在父已先卒的情况下,子及未嫁之女、嫁后复归之女为母,母为长子穿。
父在的情况下,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长子以外的众子以及兄弟之子;子、未嫁之女、已嫁复归之女为母,夫为妻穿。
看与斩縗的区别,系带和腰带斩縗是粗麻,齐縗是细麻。

③ 大功,用粗熟布为丧服。
穿者: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姊妹、已嫁的姑姊妹等,又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穿。

④ 小功,用稍粗熟布为丧服。
穿者: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姊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穿。

⑤ 缌麻,用稍细熟布为丧服。
缌麻是最轻的服,边缘亲属穿。
看颜色已经接近漂白了,应该就是现在的亡者女婿、孙女婿这类外姓人所穿的了。

以上五种孝服,每种根据与亡者的亲疏关系不同,穿的时间也不同,最长三年,最短仨月。
丧服的五种等级说到底还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的,五服之内即为九族,古代犯重罪要被“诛九族”,意思就是把下图中与罪犯有关系的这些人全杀干净(这个说法只是其中一种,也有说是杀掉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计九族),有个被“诛十族”的人叫方孝孺,他和燕王朱棣叫板,于是朱棣连他学生都杀了,凑齐了“十族”。
说到“诛九族”,顺便提下“满门抄斩”,这俩的区别很大,“满门”说的是罪犯家里的所有人,除了有血缘关系的,连丫鬟,老妈子,厨子,管家,花匠,师爷,养马喂牛的、看家护院的这些人都杀干净……
所以“出五服”也可以叫“出九族”:

下图是五服之内的亲属,所着丧服的规矩:

现在农村的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五服”这种说法,其实不光农村,城市当中也有一些人还保留这种概念。
过年的时候,我会去给我家一个亲戚拜年,这亲戚比我大5、60岁,比我爹大将近30岁,可是他喊我叫“兄弟”,喊我爸叫“三叔”,
我问我爸:“我和这大爷,到底从哪论上哥们儿弟兄的呢?”
我爸也说不清,他说:“咱两家已经出五服了,只是因为以前关系走的比较近才论上的亲戚。”
所以人们说自己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时,有时会说,我们两家已经出了“五服”。
这意思就是说,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至少已经是五代之前了。

丨谈古论津丨


通俗易懂的讲,出五服就是关系比较远了,也可以理解为基本没有血缘关系,和平常的街坊邻居一样,不再是“自己家人”了。

那么,到哪一服就是出五服呢?我们一起看一下,从自己开始算,自己要占一服,儿子是第二服,孙子第三服,曾孙是四服,玄孙就是第五服了,在下一代则是“出五服”。同理也可以往上数五服。这样一说是不是非常清晰明了呢。

一般在农村对“服”还是很看重的,五服之内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大家族,同根同源,出五服后就比较远了。但是,不论是不是出五服,只是代表血缘关系的远近,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长走动、互相帮衬,是不是在五服都不会影响人和人之间的亲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