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陵墓中,藏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宝甲,出土后意义重大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的骊山地陵,是华夏大地上最为神秘的地方,因为这座陵墓不仅号称是一座挖不开的陵墓,而且里面文物的价值,根据保守的估计,可以买来好几个国家。这座陵墓,为何没有被挖开,一个是技术手段不够,第二个是工程量太大,第三个作为华夏民族的共尊的秦始皇的陵墓,想要发掘,道理和情感的门槛有些过不去。

秦始皇的陵墓中,藏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宝甲,出土后意义重大

秦始皇的陵墓中,藏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宝甲,出土后意义重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秦始皇戎马半生,可以说是一位上马能陷阵,下马能杀敌的“武”皇帝。在骊山的地陵中,铁定会葬有一副他身穿的宝甲,今天小编就给您分析一下,秦始皇的宝甲究竟是什么模样的呢?

想要搞清楚秦朝的时候,士兵、将军和秦始皇穿什么甲胄,其寻找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古籍,第二个便是陵墓中的出土文物。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部手工业技术文献,在这部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各种工艺的规范及体系。其中《考工记· 函人》篇,就有非常完整的牛皮甲的制作过程。

秦始皇的陵墓中,藏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宝甲,出土后意义重大

在春秋战国时代,除了皮甲,还有哪些防护性的甲胄?

根据考古发现,在殷商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铜盔;而周代时,就已经有了胸甲。这些甲胄中,有青铜甲,铁甲和石甲。还有数量不大,属于小众化的木甲,竹甲甚至是纸甲和藤甲。

经过实战证明,青铜甲和铁甲和石甲,虽然防护力“杠杠”的,可是因为分量较重,穿在身上,严重影响士兵的战斗力,故此,便逐渐退出了甲胄防护领域的主流。

而后面的几种铠甲,比如木、竹、纸甲和藤甲,虽然防护性能可以,穿在身上也轻便,但却不防火,故此,也就没有成为战场上甲胄防御系的中坚力量。

下面,小编就重点说一说秦军的皮甲。皮甲有三种,前两种分别是黄牛皮甲和水牛皮甲,皮甲质量轻,韧性棒,防护佳,经过战争的检验,最后,就成为了甲胄中的“一哥”。

秦始皇的陵墓中,藏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宝甲,出土后意义重大

秦始皇的陵墓中,藏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宝甲,出土后意义重大

秦始皇的甲胄是什么样的呢?难道也是黄牛皮和水牛皮制作的吗?正确的答案是:非也。

在《考工记· 函人》中,有这样一小段,如果不仔细看,极其容易漏掉的重要内容,那就是“兕甲寿二百年” 兕是什么东西?它是犀牛——这句话的意思,用犀牛皮制作的甲胄(是最好的),可以使用两百年。

黄牛皮和水牛皮的厚度,约在1.3到1.5cm之间,而犀牛皮厚度可达2.5cm。而且是地球上所知兽类当中,最最坚韧的皮子,没有之一,不管刀砍斧剁,还是虎豹的利牙,在它面前,全都败北……

秦始皇的陵墓中,藏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宝甲,出土后意义重大

如果非要举一个直观的例子,同等厚度的黄牛皮和水牛皮甲(几块皮子叠合在一起),如果可以被利箭射穿,可是这枚利箭,射在了犀牛皮的甲胄之上,就等于蚊子叮咬磨盘,绝没有对甲胄造成伤害的机会。

秦始皇的确非常任性,在不差钱的情况下,他绝对会用最好的皮子,用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饰料,为自己制作一件最好的甲胄(从修建骊山陵,就可以知道他的一贯作风)。

这副犀牛皮甲,可以说坚韧,轻巧而又防护能力爆棚。这副皮甲,不仅用最佳的犀牛的背皮制作,而且皮甲上面,还会用五色的漆进行彩绘,工匠们在每片皮甲的甲叶上面,都精心地缀上金片,银饰,铜钉,珠宝等等的装饰物。

秦始皇的陵墓中,藏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宝甲,出土后意义重大

秦始皇的陵墓中,藏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宝甲,出土后意义重大

秦始皇本来就对战胜敌人,统一六国信心十足,他穿上了犀牛皮制作的宝甲后,那信心就会“唰唰唰”地爆棚,他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发动了灭六国之战,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视的途中驾崩,死后,归葬在了骊山陵,而这副珍贵的犀牛皮的甲胄,自然成了秦始皇的随葬品。

秦始皇的陵墓中,藏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宝甲,出土后意义重大

由于秦始皇陵墓的密闭性,防盗性和恒温恒湿等等的优异性能,相信这件宝甲一定没有损坏,乐观的小编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秦始皇的陵墓会被保护性的发掘,这件宝甲一定能够出土。

这件宝甲,绝不是普通的甲胄,它代表着大智大勇、砥砺进取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是开疆扩土的铠甲,同时也是一统天下的铠甲。即使我们这代人见不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的灵魂,也会在天上笑出声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