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把没结婚女子叫黄花闺女?而不叫红花或绿化呢?

长安龙


未出嫁的女子通常被称为“黄花闺女”,这句被民间广泛使用的俗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不叫红花也不叫绿花,是因为黄花有着特殊的文化含义。

1、古代的黄花只直向一种花

在古代,所有黄花只直向一种花:菊花。无论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也不管是“篱外黄花菊对谁,跂马望君非一度”……全部指的是菊花。

菊花被称为黄花,自然是缘于它的颜色。黄色在古代中国具有特殊地位,明快、辉煌,让人眼前充满光亮。何况在悲秋的萧瑟之中,黄色的菊花盛开,给灰暗天地和即将到来的冬天,涂抹了一片炫目色彩。因此古人口中、笔下所称的黄花就是菊花的代称。

2、菊花为何与未出嫁女子关联

黄花即菊花,那么菊花在有什么象征意义呢?“秋霜降草,菊吐黄花”,菊花可用形容人的性情高洁、孤傲、不与世俗为伍。明代文人冯梦龙的话则解释得更清楚:“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

古代的菊花又被称为“女花”、“女儿花”,就是这种文化传统的一种表现,意思就是希望未出嫁的女子,能如同秋天的菊花一样,洁身自好,保持忠贞,不要被“秋寒严冬”所折服。所以黄花闺女的叫法从隋唐时代流行开来,明清时得到进一步强化。

3、为什么不是红花、绿花

古人把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腊梅、杜鹃、玉兰列为花中上品。细看名单你会发现,有红花、白花但是没有绿花。这是为何?其实很简单,红色象征富贵、详和;白色象征高雅……

古人通常把色彩分为正色、间色(民间称贱色)两类。其中正色有红、黄、黑、蓝、白。而绿、紫、青、褐是间色,正色高贵,间色卑下。因此,如果用绿色来形容一个人,只能说明其是低贱的。

4、黄花还有其他含义吗

菊花绽放于秋冬,在百花调零里不畏严寒,一身傲骨,迎风独立。古人对菊花的性情百般崇敬,纷纷以花喻人,抒写了很多咏菊诗。传说朱元璋也曾写过一首咏菊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首诗明显化于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看来在不同人的眼里,黄花(菊花)的含义也是不同的。不过,作为普通人来说,还是更喜欢这样的黄花:当然一任狂风寒彻骨,寄人篱下不低头。


指动济南


李清照曾说,人比黄花瘦,还有一个成语叫明日黄花。这里的黄花是指菊花,黄是菊花的容貌。从梅兰竹菊四君子可以看出,菊花代表高洁。



如果将“黄花”颠倒过来,就成“花黄”,这是古代女子的化妆品,还挺流行、时尚,是由黄色花粉制成的粉料,如果用腊梅花制成,用它花的妆,叫做“梅花妆”。但腊梅花有季节限制,所以常常用黄色的花粉代替。



另外,“花黄”还指女子头上的装饰物,也是由黄色的花粉粉刷的。在木兰诗里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的“花黄”就是指装饰物。

加上,这种妆饰和装饰都是些未出阁的女子在用,因为出嫁又是另外一番装扮。正是:

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

所以就把“花黄”颠倒成“黄花”,指高洁,对象又是未出阁的女子,于是称“黄花闺女”,寓意贞洁。也就成未婚少女的代名词!


非常茴香豆


黄花闺女,就是没出阁的姑娘,没开面,没盘头,保有贞洁。

北朝长篇叙事诗《木兰辞》中,即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描写,没嫁人的姑娘,没有盘头,头发是松散的云鬓;额头上贴一副花黄,漂漂亮亮的明示自己还是大姑娘的身份。

南朝刘宋有位寿阳公主,生来美貌,爱捯饬自己妆容,少女时代的她有一次睡卧花间,醒来时有片片梅花落在自己额头,揭去后,点点花痕犹在,谁见谁爱,这种意外发明的梅花妆遂在宫廷被效仿,直至流传于坊间,被称为“梅花妆”。

“梅花妆”好看,但得分人,脸上肤色太深,与梅花相近,是看不到梅花的,一张粉嫩的少女脸蛋配上迎春花、菊花等黄色调的花朵,更是横生娇氛、相映成辉。于是,慢慢的,黄花开始流行起来,被称作“花黄”。没有黄花的时候,少女们用黄花的汁液和花粉调制成粉料,一样也能画出精致的“花黄”妆。

花黄妆如此流行,以至于在民间,黄花闺女逐渐成为未嫁少女的独有称谓。

到了出嫁之时,少女们只好走出自家的阁楼,出阁成为别人的新娘;以线“开面”,去除脸上的汗毛,以后不能再当自己是个黄毛丫头了;把松散的云鬓盘起,这种新发型将更加有利于从事夫家的家务劳动;洞房之夜,礼献自己的贞洁,黄花遂已成昨日。

古人缺乏妇女解放的旺盛斗志,一经嫁人,开面盘头,自甘“堕落”家庭妇女,倘若重贴花黄,定被封建礼教所不容。这种不健康的理念早已被现代女性摒弃,倘受挫折,八十块钱,定还给你一个修复过的少女。


历来现实


中国民间常把待字闺中未出嫁、没有性生活的少女称为黄花闺女,这里的“黄花”一般是指菊花,用来比喻待洁净的处女,把黄花比作处女的原因是菊花品质高洁,象征着女子贞洁。

”黄花闺女”一词最早源自于北宋年间的《太平御览》一书,但最初的黄花并非指菊花,而是指腊梅花。

据记载,南朝刘宋时期,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与宫女嬉戏玩乐,累了躺在檐下小憩,微风拂过,一树腊梅花落英缤纷,有几朵落在公主额头上,留下淡淡的黄色花痕,如同美妆,显得公主更加娇柔妩媚,后来爱美的寿阳公主时常将几片腊梅花贴在前额作为装饰,这一妆容很快就流行起来,被称为“梅花妆”。

但梅花是季节性的,无法四季常开,于是有人想出法子,采集黄色花粉制成粉状用于化妆,这种化妆品被叫做“花黄”。由于使用这种妆饰和化妆品的大多是未出阁的处女,慢慢“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处女的专有称谓了。

随着贞操观念的不断强化,黄花逐渐与菊花联系起来,用于表达一种贞洁,而非最初那种纯粹的审美观念了。

古代把女子贞操看得极重,女子的贞洁往往与男子的气节相提并论,用青松、翠竹比喻男人坚贞不屈的品行,用菊花形容女子守身如玉的品格。女子若是出嫁前破瓜,会被谴责为伤风败俗,视为家门不幸,甚至连累家人;若是婚后丧夫,妻子要守节不改嫁,官方为其立贞节牌坊,谓之“一女不侍二夫”。

如今虽然仍用黄花闺女用来指代未结婚的女子,但随着社会风气的不断开放,真正的黄花闺女已属稀缺品,男士们也无需纠结了,毕竟男人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黄花指菊花,意指贞洁,黄花闺女就是贞洁女子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少女的额头处的头发是黄色的,意为黄花。

中国人说话和外国人不同,性格都比较含蓄,喜欢托物于人,历来诗词、音乐、书法、绘画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含蓄婉转表达。比如说“我想你”,可以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等。

尤其在情和爱、男和女方面,描述词语就会更加隐晦,比如结婚送枣、花生、桂圆、莲子,意思是早生贵子。绣蝶恋花、鸳鸯戏水、鱼戏莲的图案,意指夫妻恩爱,总之能用其他事物扯上关系,就坚决不直述。

黄花闺女的由来至今无法查证,但是在东晋《木兰辞》中就有女子头戴黄花以示贞洁,可见黄花一词由来已久。


平民对对话诗词


最早的时候古代女子喜欢画一种叫做“梅花妆”的装束,后来慢慢演变成菊花,花黄,再后来便成为了黄花,并且以黄花闺女代指未婚少女!


梅花妆主要是腊梅,但是腊梅不是什么地方都有,也不是什么季节都有,于是,梅花妆开始演变,各种各样以梅花妆为基准的装束便出现了。

颜色有黄色,还有绿色红色,形状也不止梅花状了,雪花、小动物之类的都有,材质上,开始有纸片,金箔,甚至有玉片。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这几句诗歌就是描写女子早晨起来画上梅花妆,思念远方情人的,爱意缠绵!

再往后,这种妆只适用于未曾婚嫁的女子,而已经嫁人的女子,要画另一种妆。

古时候民间谚语: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

未婚女子,在用黄色花粉在脸上制作花纹,或者用黄纸剪成花,叫做“贴花黄”,《木兰辞》里“对镜贴花黄”就是指这个。

后来这种花又指菊花,比喻有节操,表示处女,再后来有人把花黄叫做黄花,念着顺畅,于是便流传开来,黄花闺女便成了未婚女子的代名词!

【我是颍州小史官,喜欢文史野趣的朋友们别忘记右上角关注哈!】


无笔史官


我国古代的确称未出嫁的女子为黄花闺女,至于为什么不是红花闺女或者绿化闺女,没有明文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遗留下来的其他记载来推测。

关于黄花闺女的来源,最为广泛的说法跟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一位公主有关。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曰: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说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天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

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皇后见了,非常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着它,三天后才将其用水洗掉。

此后,爱美的寿阳公主便时常摘几片腊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以助美观。宫女们见了,也都跟着仿效起来,寿阳公主一时间竟成了时尚达人。

寿阳公主的这种打扮被称为"梅花妆"。不久,"梅花妆"传到了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就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被称作“花黄”或“额花”。

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但是这种说法漏洞很多,为什么一定要用黄色的花粉制作粉料,红花和绿花难道不行?是黄色花粉更易得?并不见得。

而且史书并没有记载寿阳公主是谁,普遍猜测是刘裕嫡长女会稽宣长公主刘兴弟。不过“花黄”这种东西不仅见于南朝,在南朝诗词中多次出现,在北朝也同样出现,如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而北朝与南朝对立,南朝宫廷妆容要传到北朝并被普通民间女子采纳,显然很不容易,更可信的推测应该是这种妆容在晋朝即已出现。

未婚少女好打扮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为什么偏偏是黄花,可能跟文化涵义有关系,在古代,黄花不是今日百合科的黄花,而是指菊花。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素有傲立霜寒的高洁之意,所谓“此花开后更无花”事业,称未婚女子为黄花闺女,应该跟贞洁有关,在后世理学盛行的明清时期,这种趋向应该更为明显。


平沙趣说历史


没有结婚的女子叫“黄花闺女”,这里的“黄花”实际上是指菊花,至于为什么用菊花而不是其它的花来比喻没结婚的女子,我想可能是与菊花的品质有关吧!


自古喜爱菊花的诗人很多,但最出名的当属陶渊明了,陶公之爱菊、咏菊、赏菊,已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黄巢的“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菊喻志,借物抒怀。而正是因为菊花有着凌霜不屈的高贵品质,所以才把没结婚的女子比做菊花,意思就是希望女子都能像菊花那样坚贞不渝,那是因为在古时封建时代,女子的“贞洁”是比生命还重要的。

因为菊花花色是黄的,所以又叫黄花,于是这就有了黄花闺女一说了。


诗画人生相约篁岭


在民谚传说中,黄花闺女一词与南北朝时期的寿阳公主,或是《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历史上,于明代才多见‘黄花闺女’的确切记载,比如《三刻拍案惊奇》。在此前的元代叫‘黄花女儿’,比如《窦娥冤》和明代的《封神演义》[注1]。


《窦娥冤》成于元初,而关汉卿出身医户,到大都后才开始杂剧创作,因此黄花女儿一词,应已在民间流传,并且是北地方言的可能性更高。于是便想到南北宋的问题,这样就想到了‘黄花晚节’的典故,与可见宋代黄庭坚的“黄花白发相牵挽”的诗作。‘黄花晚节’于宋代多见表述,不仅黄庭坚,也可见韩琦的“且看寒花晚节香”。于此处黄花、寒花指菊花,而晚节则是说到晚年仍可保证自身的气节操守。

通过这点,对比黄花闺女的待字闺中,或者黄花闺女便是指守节之事。但孤证不举,于是便再举例‘黄花郎’[注2]。总不能说,是男子也“对镜贴花黄”,这就成像姑了……可是在黄花郎此处,所提的重点并非气节贞操,只是年长无妻,等若今日的单身狗。而说到无妻,那边是鳏夫,与寡妇相对。


于今日鳏寡多指丧偶,可在古时并不是。《孟子·梁惠王下》说的是“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无分丧偶与否,只要没有就是鳏寡,端的是粗暴简单。因此或可说,黄花闺女的待字闺只是说未嫁人或嫁不出去,贞操倒成了次要问题,因此才可见《封神演义》中的六十八岁黄花女儿。可惜若真是如此,那可就远不及‘对镜贴花黄’的故事那般美妙动人了……

[注1]:《窦娥冤·第一折》张驴儿云:“这歪剌骨!便是黄花女儿……”又《封神演义·第十五回》:“人家六十八岁的黄花女儿(指马氏)”。

[注2]《醉醒石》第十三回:“这来嫖的几个黄花郎,年长无妻。”


毅而三思吴六奇


所以,这也许就是黄花闺女的由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