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清朝初年科举,共录取373名进士,却有365名是北方籍汉人


你不了解的多尔衮:政治精英

在许多有关多尔衮的影视剧中,他大多是以一个“坏人”的形象出现。历史上的多尔衮,尽管做过不少坏事,可是无法掩盖他在政治上高超的智慧。

富有政治智慧的一面,也是许多历史读者对多尔衮了解较少的一面。

原因?清朝初年科举,共录取373名进士,却有365名是北方籍汉人

剧照:多尔衮

多尔衮是继皇太极之后,第二位对大清推行汉化的领导人。多尔衮在政治上的一些举动,帮助大清在入关后,迅速的弥合满汉的各种差异,以及快速赢得汉人士大夫阶层的认可等。

那么,这位女真部的政治精英多尔衮,究竟是做了些什么呢?

赢得汉人士大夫阶层认可

第一件事情,多尔衮试图让明朝士大夫们相信,大清建立的将是一个由文官集团主导并且掌权的王朝。

如果这么做,大清将非常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和欢迎。因此,多尔衮还没有打进京城的时候,就让大清挂着替明朝报仇雪恨、欢迎明朝官员来大清做官的口号。

根据历史资料,1644年到1645年大清任命的9名总兵中,3人是普通汉人,6人是汉军旗人;1646年大清任命的8个巡抚,3人是普通汉人,5人是汉军旗人。

而在吸引汉族的文人、士大夫方面,多尔衮的操作更是显得手段高明。

多尔衮了解到,明末时,北方的士大夫因为遭遇江南士大夫和阉党的欺压而多数不得志,所以巧妙的先重用北方士大夫,才启用南方一派的士大夫。

原因?清朝初年科举,共录取373名进士,却有365名是北方籍汉人

例如,在1646年由大清举办的科举里,共计373名进士,其中北方籍贯的占据365名,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北方的科举名额榜单。这么一来,北方的士大夫原本的抵制情绪纷纷都降了下来,南方的士大夫看到大清对文人的重视程度,也都愿意投降、赶考做官。

多尔衮的这么一番操作,让汉人士大夫觉得,明末时期,阉党干政、政局动荡,士大夫们都有志难伸,大清入关后日子比明朝过得还有盼头。因此,汉人士大夫也愿意与大清一起建设完整的文官制度体系。

如此一来,原本明朝的士大夫得到了施展拳脚的机会,大清也得到了一起建设文官制度的人才、经验等。

革除明朝时期各种弊政

第二件事情,多尔衮在让大清接受汉化、继承明朝各项制度的同时,也在革除明朝时期不少的弊政。

原因?清朝初年科举,共录取373名进士,却有365名是北方籍汉人

剧照:多尔衮

明末时百姓的税负相当繁重,大清入关后不久,多尔衮便将其减轻。而这个举动,非常能够说明多尔衮的政治远见。当时,江南还有反对武装在骚动,新投降的明朝官员也需要大笔俸禄,敢于在这个时期收紧钱袋,是需要胆量和眼光的。

此外,多尔衮还学习明朝的张居正,丈量土地、兴修水利等。这些繁杂繁重的事,明朝自张居正之后,也就没人再干过了。

明朝时,因为宦官干政的历史,官民上下都一致的痛恨宦官。因此,多尔衮宣布,凡是自己阉割想当太监的,一律斩立决。这也算是,多尔衮在立场上表达了对官民的支持。

多尔衮的种种措施,让明朝官民一致认为,大清表面上是异族,实际上感觉没差别。

清律以明律为基准,允许满汉通婚

第三件事情,多尔衮以明朝律法做为清朝的司法体系,而且允许满汉百姓之间有条件的通婚。甚至清朝新律法与明朝律法里不同的部分,多尔衮还专门的下令,要以明朝的律法为准。

原因?清朝初年科举,共录取373名进士,却有365名是北方籍汉人

剧照:多尔衮

1648年,多尔衮就告诉礼部,满汉之间如果想要联姻,只需要做好报备工作即可,不要阻拦。同时,多尔衮又对满人下令,除了正妻之外,不得利用满人特权强占汉人女子。

这样一来,大清入关以后,汉人们发现除了发型、服饰发生变化之外,其他倒也没什么改变。

从上层建筑的选拔与用人制度、统治方式再到民间的风俗,在多尔衮主政期间,满汉确实是获得了又好又快的融合。

不得不承认,多尔衮是清朝历史上难得的一位政治精英。

(多尔衮对女真族汉化的理解以及政治的基础,都源于前一位领导人皇太极的功劳,例如科举在关外时大清就已经举办了,篇幅原因皇太极的内容就不在此赘述,感兴趣的朋友,我将链接放在此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