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司馬遷把《五帝本紀》列為《史記的開篇??》

為什麼司馬遷把《五帝本紀》列為《史記的開篇??》

最近讀書讀不下去,就開始學古人的方法,抄書,抄寫經典,那從何抄起。中華經典帙卷浩繁,就乾脆從自己最感興趣的史學著作開始吧,《二十四史》抄寫之(也不知道抄寫到什麼時候),剛開始就是一部重要著作:《史記》。

《史記》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無需多言。史學上,此書乃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官方正史所繼承。而文學上,它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初中、高中時語文課本中選過幾篇,課外閒時讀過白話版《史記》,倒真沒特別注意並研究之,乾脆這段不知何時結束的抄寫時光,梳理一遍《史記》,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呢!

開頭就是《史記·五帝本紀》。

為什麼司馬遷把《五帝本紀》列為《史記的開篇??》

只是第一篇,就引得後人無數人爭論之。筆者讀書不多,目前最大的兩個疑問:

第一,司馬遷為什麼把五帝本紀放在第一?

第二,五帝版本有多個,為何司馬遷選擇了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這個版本?

此篇短文試圖說明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下篇文章再做解答。

由此看來,司馬遷以五帝作為史記的開篇,是根據孔子所傳的《五帝德》以及《帝系姓》的說法。再對照《春秋》、《國語》。只憑案頭資料可不行,司馬遷還結合了自己實地考察的經歷,認為這些書上說的都不是妄言,才慎重地選擇了以五帝為中華民族歷史的開端。(《史記·五帝本紀》開篇)

司馬遷把五帝作為中華文明的開端,歷代學者都是有異議的,比如東漢的張衡就不太認同,他說

“宓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史遷獨載五帝,不記三皇,今宜並錄”(《後漢書·張衡傳》)

後來不僅張衡,其他不少人都認為應該把三皇加進去。那為何司馬遷要單獨安排黃帝作為師祖呢?

那司馬遷自己是怎樣思考的呢?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由此看來,司馬遷以五帝作為史記的開篇,並不是一拍腦門就定的。是根據孔子所傳的《五帝德》以及《帝系姓》的說法。再對照《春秋》、《國語》。只憑案頭資料可不行,司馬遷還結合了自己實地考察的經歷,認為這些書上說的都不是妄言,才慎重地選擇了以五帝為中華民族歷史的開端。(《史記·五帝本紀》開篇)

為什麼司馬遷把《五帝本紀》列為《史記的開篇??》

除此之外,歷代其他學者也研究了許多,主要有一下幾個觀點,私以為有些道理,現分享之。

1、時代及家庭的影響。

西漢初年,社會上流行黃老之道,一直到漢武帝親政前,黃老思想就是西漢的統治思想。

為什麼司馬遷把《五帝本紀》列為《史記的開篇??》

而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旨》文章中,就完全肯定並讚揚了道家,司馬遷受父親的影響,在《太史公自序》引用父親的這段話,儒家“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墨者“儉而難遵”、法家“嚴而少恩”,名家“使人儉而善其真”,唯有道家即可修身,又可治國。是積極進取的學問,是經世致用之學,而當時道家的主流是黃老之學,因此司馬遷將中國歷史從黃帝算起,以示尊敬。

2、構建華夏認同共同體的角度考慮

除了黃帝之外的其他四帝:顓頊、嚳、堯、舜,至於後來的夏商周三代,雖然直系祖先各有不同,但他們在國家祭典中同樣祭祀黃帝,在《國語·魯語》中有這樣的記載:

有虞氏(舜)諦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諦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諦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諦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在春秋末期戰國初年,先民認定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夏先祖。

為什麼司馬遷把《五帝本紀》列為《史記的開篇??》

上古時代乃至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尤其是貴族,是不會亂認祖先的。根據臺灣大學呂世浩的觀點,上古時代一直到春秋時代,社會的統治階層是一群叫“血緣貴族”的人,他們建立了一個以血緣宗法進行同時的新時代,在那個時代,血緣可以決定一切。正因為血緣如此重要,才不會隨意祭祀。可見,黃帝的存在不是信口開河。

除了夏商周三代王室祭祀崇拜五帝外,春秋戰國時期,被中原諸侯國認為是蠻夷的諸侯國也開始稱自己為五帝后代,比如楚國自稱顓頊之後,越國則被認為是大禹子孫的後代。

這種觀點發展到後來,在史書中屢屢可見這樣的記載,甚至在《史記·匈奴列傳》中,司馬遷就說匈奴是夏朝最後一位君主夏桀的後代。

這些材料在司馬遷看來,都表明一個事實:夏商周,乃至之後的春秋戰國,甚至是匈奴,都是黃帝一系。

基於以上這些資料,加上西漢是前所未有的統一王朝,無論疆域還是民族,都空前複雜和遼闊,於國家之長治久安計,要建立一面旗幟來強化民族的主體認同,無意五帝是最為適合的。

司馬遷如此寫,效果也是綿延數千年,證據不就是華人至今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嘛!

3、構建政權合法性的需要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司馬遷在介紹黃帝的時候,開頭就說黃帝“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這種說法帶有鮮明的西漢色彩,這種說法對應漢武帝時期欽定漢朝為“土德”之說,從而構建西漢政權的合理化。

為什麼司馬遷把《五帝本紀》列為《史記的開篇??》

漢朝的建立,與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不一樣,它的建立者,出身相比之前的朝代甚是不如。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說道:“直至漢興,始為中國史上平民政權之初創。”

首先西漢高皇帝劉邦的出身就很明確。其生身父母連名字都沒有,其父叫劉大叔(高祖父稱大父,無名),其母叫劉媼(劉老太),而劉邦也不是一開始就叫這個名字的,一開始叫劉季(劉老三),直到擁有天下才改的劉邦。

其次劉邦的小夥伴們,大多也是中下層官員,都不是什麼血緣貴族。蕭何早年是沛縣縣吏,曹參原來是管理監獄的。

與之相對應的是,夏商周三代以及後來的秦朝,其建立者無不是稱霸一方的諸侯。怎樣論證政權的合理性,這成為擺在西漢統治者面前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司馬遷把《五帝本紀》列為《史記的開篇??》

恰好,戰國時陰陽家的鄒衍,其五德終始說可以一用。秦始皇接受了鄒衍的學說,定秦朝為水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水德尚黑。

漢承秦制,漢高祖對五德也沒什麼推敲,初定漢同為水德。這裡就有問題了,儒生們不同意,就著手醞釀改革,終於在漢武帝太初年間改制,定漢為土德。作為西漢朝廷的史官,司馬遷總得做點什麼,他自己說:“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五帝本紀》中的土德就對應這一點,由此來論證西漢政權的歷史合法性和現實合理性。

4、為後世帝王樹立典範

《史記》共有本紀十二篇。《五帝本紀》為開篇,而《今上本紀》為末篇。

為什麼司馬遷把《五帝本紀》列為《史記的開篇??》

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武帝喜歡尋仙訪道,希望得到長生。而方士也極力告訴武帝,說當年的黃帝也是仙人一枚,甚至編排了黃帝最後乘龍飛天的故事。漢武帝聽了之後,說:“嗟乎 , 吾誠得如黃帝 , 吾視去妻子 。 如脫躧耳 。 ”

而在司馬遷記錄的《五帝本紀》中,他儘量去除不可信的成分,還原黃帝的人間帝王本色,當敘述完黃帝一生的功業後,太史公最後還加了一句:“黃帝崩,葬橋山”。即便聰明智慧如黃帝,也免不了一死。

這就是太史公的隱筆吧。

另一方面,縱觀《五帝本紀》,裡面的五帝無不天賦秉異,而且具有無私奉獻的品質。東漢鄭玄說:‘德配天地 , 天地不私公位 , 稱之曰帝。”《呂氏春秋》也雲:“帝也者 , 天下之適也”。都認為帝王應該是道德完美、大公無私、眾望所歸的人。

且看黃帝。”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未嘗寧居”。

帝顓頊“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帝嚳,“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帝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

這些在司馬遷看來,才是一個帝王的榜樣。

結語

綜上太史公之用意,頗深焉,

也有可能是後人過度解讀。

張大可. 史記全本新注[M]. 三秦出版社, 1990.

呂世浩. 敵我之間:成在對手,敗在隊友[M]. 接力出版社,2016.

錢穆. 國史大綱[M]. 商務印書館,2010.

徐軍義. 《史記·五帝本紀》的主體性構建[J]. 渭南師範學院學報, 2014, 29(14):8-13.

張新科, 王曉玲. 《史記·五帝本紀》與西漢文化的建構[J]. 求是學刊, 2011, 38(4):110-115.

羅庾嶺. 《史記》的總序——《史記·五帝本紀》散論[J]. 懷化學院學報, 1987(1):37-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