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唯一出現的定遠人

堂堂二十四史,能夠在裡面露過一兩次臉的,一定是某個時代牛人中的牛人,在大名鼎鼎的《史記》當中,露過臉的就有三個小人物。說他們“小”,是因為他們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百姓。然而,如果沒有他們三個,中國的歷史一定會受到不小的影響。三個小人物中,就有定遠縣的田父。

田父是《史記·項羽本紀》中一個種田的老頭。項羽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被劉邦的軍隊圍困後,元氣大傷,兵少糧盡,四面楚歌。但項羽畢竟是個身經百戰、剛烈勇猛的驍雄,他趁著深夜帶著八百壯士突出了重圍。劉邦發現後讓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追殺。項羽一路疲於奔命,當他渡過淮河時,八百壯士只剩下一百餘人。

在茫茫的田野上,一位老農——“田父”出現在他們面前。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當項羽渡過淮河到達陰陵(今安徽省定遠縣)時,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就向一個田父問路,田父欺騙了他,漢軍因此才追上了他們。最終,項羽自刎而死。

陰陵曠野上貌似隨意的一指,就是壓在項羽心頭的許多稻草中的一根。那農夫在史書中唯一的一次露面,卻有意無意間加速了項羽的崩潰。令人遺憾的是,無論《史記》還是《漢書》,在提及這位農夫時,都以“田父”指稱,沒有留下名姓和其他任何信息。“田父”的命運終局如何,司馬遷隻字未提。

然而,這個被史書一筆帶過的人,卻在民間長久地“活”了下來。

如今的定遠縣永康鎮古城村(古陰陵——古九江郡所在地),世代居住的村民大多姓陳,村中有一所陳鐸祠遺址。現在,這座祠堂只剩下幾處殘垣斷壁,村民們說,陳鐸就是給項羽指路的田父,全村人都是他的後人。

其實,陰陵這一仗,除了楚漢兩軍的傷亡,當地農民還死了三個人。這三個人就是田父(具體姓名叫陳鐸)以及他的妻子,還有他妹妹。這點在《定遠縣誌》和陳家家譜中都有記載。項羽陷入沼澤地後非常生氣,一氣之下轉回頭殺死了陳鐸以及他的妻子和妹妹。劉邦就帝位後,以陳鐸有功,乃封之為陰陵忠義王,封其妻為一品夫人,封其妹為忠貞姑,建祠以祀。

陳鐸的祠堂位於村頭小學校旁,根據《定遠縣誌》的說法,祠堂系明清時代建築,房間很多,正殿有陳鐸的坐像,廂房有陳鐸老婆和妹妹的塑像,室內牆壁上還有壁畫。如今祠堂荒廢日久,雜草叢生,只有幾堵殘牆孤零零站立。小學校的孩子們時常把這片廢墟當做戲耍的樂園,四處翻尋,彷彿裡面藏著什麼秘密。

廢墟中沒有秘密,秘密在陳氏的族譜中,在陳鐸那一頁,那些對先祖飽含仰視之情的文字,折射出後人對先祖的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