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寫作素材中有一類素材,是具有文化因子、富含文化底蘊的素材

。這一類素材把古典的意境、閃爍的古詩詞、熟悉的歷史名人、精緻的文言句式集中在一起,從歷史的隧道、文學的天空、民間的集市、語言的棧道、詩詞的音律中,直奔一個主題,那就是讓它們的組合形成一種強烈的氛圍:文化氛圍,讓文化的芳香蒸騰成一種絢麗斑斕的祥雲,成為與個人思想結合的有機載體,成為考生寫作作文的一種鮮明特色。這樣的素材教材中隨手即可拈來,是高考作文制敵取勝的又一絕招。

文化符號:漢字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名作鏈接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託。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麼也好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靂,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臺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聽聽那冷雨》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材料講析

《倉頡造字》《語言的演變》

1.漢字與愛國情懷。漢字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構成。戰爭時期,一個被侵略的民族,往往會被剝奪學習和使用本國語言的權利。因此,漢字作為一個民族溝通交流的工具,更體現了一種對自我身份的認可和對國家的愛。

2.漢字體現民族性格。漢字“橫平豎直”,這是每個初學漢字的人都知道的要訣。中國字講求四平八穩,這正體現了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積澱下來的沉穩和大氣。細細解讀漢字,不管是象形字還是形聲字,筆畫裡記錄了中國人的生活經歷,蘊涵著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3.漢字與傳統文化。漢字,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基本構成。從《詩經》到元曲,從戲曲到流行歌曲,中國人以漢字記錄著自己的發展史,也記錄著這個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文化。每一首唐詩,都是漢字奏響的絕唱,每一句唱詞,都是漢字表達的心聲。

4.漢字形體與性格的聯繫。通過書寫漢字,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你信嗎?歐陽詢行事端莊謹慎,於是行楷書嚴謹工整。唐伯虎為人風流倜儻,於是其字豐潤優雅……別懷疑,漢字,就是這麼奇妙!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佳作展示

哭泣的倉頡

我一直堅信,語文是天國的水。據說,文字是由黃帝命倉頡造的,那麼,說語文乃至文學是由倉頡造的也不為過。最早的文字是祭祀用的,這就使語文沾染上神聖的氣息,成為天堂的聲音。請注意,我所說的語文,是具有淨化人心作用的文字精靈,不是束縛或者說陪伴了我九年的語文教科書上的辭條。

撫著書脊,文字就在身邊“麥斯威爾”的霧氣氤氳中染上甜香。時間在手指間似水流過,我乘著文字的翅膀,在空氣中捕捉每一絲感動:忽而是屈原的《天問》悲慨的泣聲,忽而是曹操《觀滄海》激昂的餘韻,忽而又傳來曹子建在洛水邊讚歎“皎若太陽出於朝霞,皓如芙蓉出於清波”。突然,又聽見杜甫對公孫大娘劍舞的描繪:“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語文,該是東坡“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感嘆,是陸放翁的“身在天山,心老滄州”,是杜工部的“叢菊兩開他日淚”!語文,是精靈!是偉大!是天國之泉……

似水流年,白駒過隙,精靈,變了。

如今的語文,不是悸動,而是方格紙,是主謂語,是依附在皮膚上的咒語,連細胞的生長都被扭曲。不見了“幾處雲龍飛舞”,唯有語法束縛;不見了“水草牽風翠帶長”,只剩寫崴了的作文樣式;不見了《家》《春》《秋》的暖意,只有老師不斷嘮叨的“中心意義”……

神的精靈啊!你為何如此滄桑……

如今的語文,沒有維納斯“不完而美”的意境,沒有聖馬麗亞般的神秘,它被語法、文體、結構所代替。語文,不僅僅是分析一個句子的主、謂、賓,不僅僅是一個詞到底解釋為“回來”還是“迴歸”,不僅僅是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僅僅是為一個說明方法的好處費上半天勁。語文,應該是自由,是每一句都不需抽取時態、語法,是自由地寫出所要說的。語文,是上帝眷顧的。

空氣中瀰漫著死屍的味道。語文已被擊打得千瘡百孔。

又有一本叫《版語文》的書被炒得火熱。

又出了一本權威教輔名喚《語文語法全覽》。

老師又向我們推薦應付中考的書籍。

剎那千年,我彷彿成了造字的倉頡,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悲慟著,一滴淚滑下……

【點評】

國學之美源於漢字之美。倉頡是漢語創造者,也是傳統語文偉大而神聖的象徵。“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作者還引用陸游等人的詩作表明了語文的真諦:“是精靈!是偉大!是天國之泉……”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針對弊端,文中痛下針砭。語文的真諦在於傳情,在於言美,但在功利主義的摧殘下,語文日益失去了往日的靈性,“連細胞的生長都被扭曲”,豈不令人痛心!作者將理想與現實相對比,筆調感傷,對比鮮明,凸顯主旨,也發人深思。

給漢字的“情書”

親愛的漢字:

您好!我是你忠實的粉絲,可以說,我非常非常愛你,每天都在想你,描繪你。從而,我要寫一封情書給我最愛的你――漢字。

從我出生開始,我就愛上了你,可謂是對你一見鍾情。與你接觸,與你談笑風生,與你學習,我非常快樂。在我眼中,你具有無比的魅力,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你的美,在名家的筆下,你的魅力可謂是綻放到了極點,不能不令我銷魂。

在書聖王羲之的薰陶下,草書的你濃纖折衷,行書的你遒媚勁健。在顏真卿的渲染下行草遒勁秀挺,莊重勁美,氣勢雄厚,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在歐陽詢的指導下險勁而又平穩,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在柳公權的培育下,體勢勁媚,爽利挺秀,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唐伯虎的描繪下圓轉遒麗,豐潤優雅。在豪情的蘇東坡筆下,酣暢淋漓,縱逸豪放。在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筆下,搖曳多姿,詭譎有致。在劉墉的感染下,略作柔婉,精華蘊蓄……那麼多的人因你而出名,那麼多的人為你而折服,我一個柔弱的平凡女子,能不被你的魅力所折服嗎?

歷經萬代的滄桑,你依然極具魅力,古風依存。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隸書到草書再到楷書最後到行書,你在先人的渲染下歷經萬般變化。無論是哪個時候的你,我都愛你,愛你的變化多端和美麗的身軀。

雖然你不是“S”形的標準身材,可是你的身材不僅令中國人銷魂,也令外國人折服。田字格里,方方正正,突顯中國人的方正,正氣渾然,正義凜然。筆畫之間剛勁有力,露出結實的臂膀,突顯中國人的豪放強壯,堅強不屈,非凡的毅力。你臉上那神秘的面紗被揭開,筆捺之尾顯露你秀麗而又妖嬈的一面,描繪了中國美麗的山水情調,一絲絲溫柔的撫摸,實是令我銷魂啊!

何日無你?何處無你?在學校,在街上,在家裡,在公司,在車上,在商場,在書裡……每個角落都有你的身影。腦海中時時浮現你的身影,揮之不去。因為,我把你深深地刻在了腦海裡,刻在了心裡。

我每天都在描繪你,想象著你。家裡已沒有了白紙,只因為,我在紙上畫滿了你,變化多姿的你。給我上萬張白紙,我也能在全部的紙裡畫寫滿你,你令我每一刻都在描繪你。只要給我一支筆,一張紙,我就能把你畫在紙上。畫滿你的紙,我從不丟棄,只會找一個可以安心的地方,好好地一直珍藏著。

寂寞的夜晚,只要想起你,我就不會孤單。我的夢裡,每次都有你。我想,只有在夢裡,你才會真正的只屬於我一個人,那種幸福的感覺亦是無法言語的。我的書中有你,我的文章中有你,我的這封情書中更有你,我的生活中總是有你。

沒有你,我真的會瘋掉,放棄一切去尋找你,去一切可能有你的地方找你,直到找到你為止。有你相伴的日子我不再孤單,我的生活充滿了色彩。我不想再用過多的語言來描繪,寫了那麼多,就只想告訴你:我真的真的很愛你!

愛你的××

××××年×月×日

【點評】

中國古文化源遠流長,作者在此選擇了“漢字”這一具有典型中國文化內蘊的事物著筆,由點及面,又聯繫到了書法、文學等由漢字構成的傳統文化,視野寬泛,素材運用靈活自如。更難得的是,作者講漢字的形象特徵與中國人的性格特徵聯繫在一起,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對傳統文化的讚美和麵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這種在積累大量素材的基礎上,對素材的聯想、遷移、組合能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文化符號:民間傳說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名作鏈接

相傳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王母娘娘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牛郎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談談民間故事〈牛郎織女〉》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材料講析

《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迢迢牽牛星》

1.關於幸福。如何理解幸福?牛郎織女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見,全年裡其他的364天都要忍受孤獨,他們幸福嗎?這個故事流傳了上千年,至今他們仍然隔著銀河相守。於是,我們明白,“兩情若在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對相愛的人們來說,那種期盼就是一種幸福。這個道理也適用於其他領域,比如你有一個尚且未能實現的理想,而你執著於這理想,這執著就是你的幸福。這種期盼與執著中的幸福雖然帶著苦味,但那苦中的一絲甜卻更加迷人。

2.關於星空。星空中不僅藏著美好景緻、天文知識、個人思緒、好詩好詞,也藏著浪漫的傳說。銀河是夏日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帶,而每看到銀河就會想到牛郎織女的故事。

3.關於願望。窮困的青年遇到美麗的仙子,並且結為伉儷,這在現實中是可遇不可求的。在講究門當戶對的古代,對大多數困頓的青年來說,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文學故事往往使我們內心深處的願望得到補償,可以給我們以安慰,但是要使願望成真,卻要付出真實的努力。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佳作展示

幽夜

我,一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女孩,總會在夜裡望著那滿天的星星幼稚地笑,傻里傻氣地聽著風聲……

這樣的一個夜晚星星閃爍著明亮的光芒,一點,兩點……就像一個個淘氣、幼稚的孩子的眼睛。銀河像一條白綢子橫貫天空,小時候聽外婆說在銀河兩邊的牛郎織女只有在每年的“七夕”相會。在那一天,地上的喜鵲都被召到天界,為他們搭起一座“鵲橋”。今天正是他們相會的日子,突然一顆流星在天上劃過,似火焰,似閃電,一瞬間便消逝了。我想這流星就是天上的信使,為星星傳遞著無數個美麗而神奇的消息。

不知過了多久,月亮像個害羞的姑娘才從雲朵的後端探出半個臉,偷偷地瞧著人間,而先前那些活潑得像孩子一樣的星星也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使人只能看到一個飄渺的影子:有的閃著眼睛,躲在一個角落裡偷看著什麼,有的像調皮的男孩,扮著鬼臉,不停地擠弄著小眼睛。而我卻沒有見到牛郎織女星,他們也許躲到一個地方悄悄地說情話吧!慢慢地月亮終於從雲端露出整張臉來,滿盆清輝,是那樣的純潔那樣的美麗。

皎潔的月光傾瀉下來,大地成了銀白色的世界。一時間星星都害羞似的躲了起來,只有一兩顆大膽的星星仍勇敢地站在天幕上,我想它們也許是與月亮做伴也許是與月亮媲美。總之這一切似乎在夢幻中,顯得那樣幽靜和神秘。萬物似乎睡了一般,聽不見一絲風吹草動。

夜靜了,我驚異地發現,那天空中零零星星的閃爍著寶石般的光澤,多迷人!在那深藍色的天空中,懸著半明半暗的星星。它們與月亮把光都給黑夜,那幽靜的光似乎是黑暗裡唯一的生機。

就這樣一個柔柔的夜!美麗!

【點評】

這是一篇寫景的佳作,作者恰當地引用了“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令幽夜的星空更加神秘而浪漫。而這種關於外婆講故事的回憶,也給幽夜增加了一份來自心底的溫馨。“今天正是他們相會的日子”又於不經意間點出了文章寫作的時間。一個傳說的運用,竟然一舉三得,使這篇寫景之作擁有了更多景外之意,令人讚歎。


在記憶深處消逝

從小聽大人講“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看紙鳶飛翔於藍天的動人畫面,聽“貴妃醉酒”的京劇片段……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此清晰地刻在我的記憶裡,彷彿是一篇銘文,心靈上毫無保留地接受著東方文化的洗禮。

而如今,我卻更陶醉於“亞當夏娃”的飄逸浪漫,更迷戀於奧斯卡金獎的雍容華貴,也更沉醉於迪斯科的動感十足……在某一個角落,被遺忘的文化在不知不覺地擱淺,我欣然接受著西方文化的高貴典雅,卻忘記了東方文化的深沉韻味。

有一天,當我猛然想起在那個憂傷的江畔,屈原飲恨投江,今天我們用龍舟去悼念,在那個繁燈的夜晚,我們吃著粽子品味過去的時光……我才意識到,記憶深處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在不經意間離我而去了。

看著聖誕節張燈結綵,看著情人節浪漫溫馨,看著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麥當勞、肯德基,我的心裡不禁感到一陣悲涼。不知道有誰還能靜靜的聆聽“牛郎織女”,有誰還在興致勃勃地賽龍舟……傳統文化的消逝,恐怕感到悲哀的不只是我一個人,但願歲月的長河衝不盡她的繁華,還留給後人一片天空。

我們丟了什麼?

又是一年春柳綠!在這個如此現代的時代裡,又有多少人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或許,更多的是哼著“我的心太亂”,跳著迪斯科在狂歡吧?

中國文化?已經在慢慢被人淡忘了吧!如今,端午節的龍舟,依舊在劃麼?清明時節的行人,依舊斷魂麼?故鄉里的社戲,是否還在演呢?中秋節的親人,依舊會團聚嗎?或許已經淡忘了吧,那什麼漸漸濃了呢?聖誕節的街燈,徹夜明亮;情人節的鮮花卡片,到處飄香;麥當勞這個異族傢伙,也在中國安了家,買了新房……或許異國文化的魅力的確巨大,但一箇中國人不應當把自己的文化發揚光大嗎?吸取國外文化,卻怎能以犧牲本國文化為代價?我們怎能丟掉自己而去學別人呢?

又是一年春柳綠!但願此時的人們少扮些牛仔,多穿些唐裝;但願此時的國人少聽些流行,多看些京劇;但願此時的孩子少聽些“亞當夏娃”,多聽些“牛郎織女”!

【點評】

作者通過強烈對比,巧妙地將中西方文化做了一次小小的碰撞,在深味中,引出一個沉重的話題: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傳統的文化正在迅速消逝的現實。“牛郎織女”正在被麥當娜所取代,不知道有誰還能靜靜地聆聽“牛郎織女”,有誰還在興致勃勃地賽龍舟……作者列舉的事例典型,讓人震撼,發人深省。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文化符號:民間工藝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名作鏈接

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裡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隨後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櫃檯結賬。

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摘自《俗世奇人〈泥人張〉》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材料講析

《核舟記》

1.傳承文化,美化人類家園。五千年中華文明,積澱了許多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泥塑藝術,是這些文化遺產中的重要一支。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傳承它們,不僅有助於輝耀人類文明,而且可以裝點美化我們的家園。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人類文明,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2.弘揚傳統,古老文化發春華。傳統節日,是我們民族的古老文化之一。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人類文明,推動了民族進步的車輪。這是我們民族為世界留下的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子孫後代的我們,不僅要保護好這些遺產,還要發掘它,弘揚它,利用它豐富我們的社會,促進我們進步。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佳作展示

捏彩泥的老爺爺

在語文課本上得知有個叫“泥人張”的老前輩,捏泥人的手藝相當精湛,但一直無法親眼瞧見。“十一”期間看了一位老爺爺的彩泥手藝,才深深體會到了我國民間藝術的魅力。

老爺爺看上去早已過了古稀之年,但身子骨卻很硬朗,他坐著個小馬紮在路邊支起個小攤,上面插著五顏六色的各種各樣的彩泥作品,煞是好看,吸引了不少圍觀的人們。只聽得圍觀者你一言我一語地讚歎著一件件傑作,好奇地睜大眼睛,想看個究竟。

老爺爺可奇怪了,一言不發,價錢只寫在一個小木板子上,旁邊放個鐵罐,這是什麼意思啊?老爺爺嫻熟地拿出一塊彩泥,不緊不慢地捏了起來。據說這些作品的原料居然是上了色的糯米制成的,這可真是太神奇了!這時,圍觀的人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個個都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在手中不停變動的彩泥。那彩泥是從一個小鐵盒中拿出的,揪下一點,放在掌心搓成條,滾成圓,攆成片,在一陣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地操作後,一件作品又誕生了。這是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妮妮,雖然不過六七釐米,但有板有眼,栩栩如生,引得旁邊人的們一陣陣叫好。

這時,老爺爺開口了:“這些小玩意兒啊,定型後三五年都不會裂開,老祖輩傳下的手藝不能扔了,但咱也得與時俱進啊!這些福娃就是我老頭子對奧運會的祝福了!”這一番話博得了在場所有人的掌聲和喝彩。

接著才知道,原來看好哪個作品,就把錢扔在鐵罐子裡,帶走就行了。老爺爺不是為了靠這個賺錢,而是真心希望捏彩泥的手藝可以傳承下去,不會被人們遺忘。後來,老爺爺還說如果真能那樣,他也死而無憾了。

過了幾天,老爺爺就走了。應該是到別處去傳揚這種民族精神了。有了新一代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這種種令人拍案叫絕的手藝絕不會消失,它們將越來越紅,越來越火。中華民族的傳統民間藝術將會在華夏大地的每個角落裡生根開花!

【點評】

這是一篇寫人的佳作。作者抓住了捏彩泥的老爺爺“熱愛傳統手工藝”這個特點,將寫人與寫文化融為一體。文章由課本中關於泥塑的內容引起對“十一”期間見聞的敘述。然後由遠及近地重現這個老手藝人在街頭捏彩泥的景象。最後又借人物的語言,表達了泥塑這種傳統工藝技術的精湛,以及對保護這種民間工藝的美好願望。

這篇文章既可以說是借刻畫人物展現了文化,也可以說是將文化元素融入了人物刻畫。這種對於文化素材的活用方法值得參考。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文化符號:風土人情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名作鏈接

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賣大小金魚兒的就該出來了,我對賣蛤蟆骨朵兒(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裡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麼沒在我肚子裡變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製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該賣“樹熟的秋海棠”了。賣柿子的吆喝有簡繁兩種。簡的只一聲“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實滿夠了。可那時小販都想賣弄一下嗓門兒,所以有的賣柿子的不但詞兒編得熱鬧,還賣弄一通唱腔。最起碼也得像歌劇裡那種半說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蘆兒――剛蘸得”就出場了。那時,北京比現下冷多了。我上學時鼻涕眼淚總凍成冰。只要兜裡還有個制錢,一聽“烤白薯哇真熱乎”,就非買上一塊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燙手的白薯揣在袖筒裡取暖,到學校還可以拿出來大嚼一通。 

――摘自蕭乾《吆喝》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材料講析

《端午的鴨蛋》《端午日》《鼓聲》《雲南的歌會》《清明》《土地的誓言》

1.文化無處不在。吆喝也是一種文化,對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對文化的賞析。吆喝聲中包含著語言的藝術,包含著飲食的文化,包含著交際的技巧……生活中的我們,要善於觀察與思考,會從最普通的吆喝聲中品味文化的厚重與多彩。

2.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商販的吆喝聲,這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樂。尤其是隨著歲月流逝,這一切都深深烙進心靈深處成為一種美好回憶的時候。

3.創新就是很好的傳承。街頭叫賣聲,其實也包含著創造的成分,清純悠揚的叫賣聲似乎還包含著創作者的個性:有樸素的有華麗的。具有不同的風格:有簡的有繁的;有寫實的,有誇張的……而現在廣告、肥皂劇、文藝節目中的大呼小叫,又有哪些能讓人印象深刻呢?沒有創新,就沒有個性。

傳統文化鏈接作文素材!材料+講析+範文,不看就虧啦!

佳作展示

京味吆喝何處尋

北京話語速快,連音捲舌音多,略顯絮叨又不乏親切,在音色上可以歸為“油潤”一類:口兒甜,沙脆。

最近的天壇公園,還能聽見“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找到在祈年殿西門下集中晨練的一大群人,而這裡的吆喝已經成為他們的練聲曲了……可那份純正的京味吆喝,那份人文的、歷史的以及人們生活習慣、觀念的規矩難道“科學”不起來了?就算是當今的北京人,也不容易聽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話了,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不過現在,京味兒叫賣“吆喝”已經進入了專家論證階段,下一步將彙集整理各種衚衕叫賣曲譜、錄製現存表演老藝人的吆喝絕段。

蕭乾的《吆喝》中寫道“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文中說,“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製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該賣‘樹熟的秋海棠’了”,多麼令人神往的生活,然而現在的我們也只能神往而已了。蕭乾老先生還談到了賣柿子的簡繁兩種吆喝:“簡單的只一聲‘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實滿夠了。”而冬天呢,那時的人們也別有一番滋味――“葫蘆兒――剛蘸得”出場,還有那“烤白薯哇真熱乎”,誘得蕭乾“就非買上一塊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燙手的白薯揣在袖筒裡取暖,到學校還可以拿出來大嚼一通。”可惜的是,當年的多彩生活,現在已經變得單調許多了。

現在,人稱“京城叫賣大王”的老人臧鴻從小聽著吆喝聲長大,躉過蔬菜,賣過報紙,行遍天橋、廠甸,由於對生意人的吆喝格外著迷,他特意記下自己所聽到的印象深刻的各種吆喝100多種,進行惟妙惟肖的模仿,後來還拜了天橋的民間藝人為師,此後其吆喝成為才藝絕活,被老舍先生夫人、徐悲鴻弟子胡?青先生稱為“京城叫賣大王”並題匾相贈。可臧老爺子也直髮愁,孫子不愛學吆喝找不到傳人,他一直以來在所居住的東花市社區對中小學生進行課外輔導,藉著時不常地去教教孩子來兩句純正北京話的音兒,而這衚衕裡出來的吆喝才是北京地道的母語。

臧爺也說:“叫賣聲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發音不準確的叫賣聲其實是在敗老北京吆喝聲,別人輕易不敢叫賣,一是沒有生活,二是沒有成套的詞,三是沒有好嗓子。有些自稱的叫賣王都不正宗,都沒有真實再現老北京的原汁原味,要想全面推廣吆喝聲,還是要有體驗。這是生活中來的。保存叫賣聲比較困難,現在有很多人打我的主意,我在地壇廟會、唐裝節、大興西瓜節、媒體上露面,主要是讓大家見識真正的老北京吆喝聲。老北京叫賣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寶貴智慧和精神血脈,再不搶救就永遠失傳了。”

然而,臧爺住在首都機場附近的溫榆河邊,進一趟城要坐兩個小時公交車。每次表演叫賣,口乾舌燥,累得不輕。可老爺子說了一天,老也停不下來,因為觀眾圍著不散。雖說這“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錄了音,可像這樣的老爺子還能說多久呢?

【點評】

作者寫的是對吆喝聲中所包含的文化的思考,在當今社會,有那麼多的超市,有那麼多替代吆喝的擴音器,吆喝聲似乎可有可無了,吆喝聲的消失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善於觀察與思考的作者,從中看到了某種文化的迷失,並引用蕭乾《吆喝》中的句子,表現四處充滿吆喝聲的生活的多彩,用“臧爺”的例子表達了為吆喝聲即將消失而感到惆悵的心情。作者在娓娓道來的講述中將讀者的思考引向深入。

文章的語言也頗具“吆喝”的韻味,多處使用獨具特色的京味語言,而且貼切自然,毫不做作。

我看“吆喝”

在電視上見過北京的一個“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先生,會吆喝100多種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賣聲。但凡老字號重張,他都得去給老買賣吆喝兩嗓子。後來讀到蕭乾的《吆喝》,在沉醉於蕭乾比北京的吆喝更具韻味的語言的同時,也體悟到,這看似簡單的吆喝聲中竟然包含著這麼大的學問。

吆喝也非北京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頭巷尾。我的爺爺曾說,五十年代他在徐州,聽見過“炕雞嘞嗨――炕雞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還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綠豆,白麵一勾五碰頭的稀飯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聲,秋冬夜色中遠處傳來的“烤白果嘞――白果!”“裡外青的蘿蔔嘞!”的吆喝聲,聲聲入耳。父親的講述讓我好不神往。我想這其中的韻味,怕是不亞於蕭乾《吆喝》裡的正宗北京吆喝――“樹熟的秋海棠”“喝了蜜的大柿子”“葫蘆兒――剛蘸得”“烤白薯哇真熱乎”吧?

一次,陪爺爺散步,在一個老巷子裡忽地聽見一蹬三輪者用電喇叭吆喝“臭豆乾!”爺爺聽了搖著頭說:“沒那味兒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兒一樣。現在要想再聽,只有去聽相聲了。”

不錯,這種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抑揚頓挫生動風趣的出自小商小販之口的吆喝,確實走進了藝術殿堂,受到藝術家的青睞。傳統相聲《賣估衣》裡就有吆喝的活兒。現代京劇《紅燈記》裡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戧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還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舊事》《四世同堂》等影視劇配過吆喝聲,而十多年前有個小品中的吆喝“賣大米嘞――賣大米!”也著實火了一把。這富有個性的吆喝聲裡,的確隱藏著某種比吆喝聲悠遠得多的東西。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販夫走卒,將販賣貨物用曲藝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來,他們不愧為韻味十足的吆喝藝術家。而時下有些藝術家的“吆喝”卻沒那味了。不信?你打開電視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視星……眾多的星星藝術家在熒屏裡面對著億萬觀眾“吆喝”著“我愛”“用了真的好舒服”“誰穿誰精神”“實惠,看得見――不到一塊錢”……都什麼味兒?空有吆喝的架勢,完全沒有了吆喝的味道,真是可悲!

現在的市場上,四季叫賣的貨色仍然是不同的,而吆喝聲卻相同了,全被簡易的、可以錄製聲音反覆播放的小喇叭替代了,而人們也早已習以為常了。

【點評】

本文由一個電視欄目中的“吆喝大王”入筆,聯繫生活,闡述對“吆喝”的思考,娓娓道來,暢達自然,一步步將讀者的情感與思考引向深入。文中多處使用對比,如北京的吆喝與徐州的吆喝的對比,現在的吆喝與曾經的吆喝對比,平凡的小商小販的吆喝與電視節目、廣告中的“吆喝”對比,在鮮明的對比中闡發了自己對生活、對文化、對創新等深刻問題的思考,也把讀者的思考引向深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