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急轉彎,“甩下”騰訊系

騰訊急轉彎,“甩下”騰訊系

2011年馬化騰組織16名高管一起討論了一個問題:“什麼是騰訊開放能力”,會議的最後,17個人定下了兩個核心能力:一個叫作資本,一個叫作流量。次年,騰訊正式進行了重大架構調整,也是從這個時候,開放的騰訊不再是那個“狗日的騰訊”,而是“友好的騰訊”。

時隔六年,騰訊再次來到拐點,這次要甩掉的“包袱”,一個是遊戲,一個是投資。前者以一種“牟取暴利”的外界形象,加固著投資財技所帶來的“沒有夢想”的標籤,而後者所牽連的騰訊系,正處於股市的水深火熱之中。

馬化騰曾在2015年的中國IT領袖峰會上發表過著名的“半條命”理論,如今伴隨遊戲、投資這兩個攸關身家性命的業務核心,被迫順應架構調整,騰訊交給合作伙伴的“半條命”似乎不可能獨善其身。

騰訊雖對內動刀,但不一定會切著誰。

開放或不開放的騰訊系

9月19日,《華爾街日報》一則“騰訊首席投資官Jonathan Lai離職”的消息,或許成了騰訊收緊投資戰略的一個預兆。

雖然2015年加盟騰訊的Jonathan Lai並不隸屬投資併購部,但他在互動娛樂事業群所負責的正是海外投資,更確切的應該是遊戲娛樂。在騰訊架構調整這一特殊關口的前夕,一個互動娛樂事業群總監所作出的離職選擇,可能透露雙重意義,騰訊同時收縮了在遊戲和投資兩條線的投入。

這和騰訊轉彎的方向不謀而合,如果說馬化騰每次架構調整,“褪掉”的都是騰訊此前最難堪的一層“外衣”,現在它急於擺脫的應該就是“功利和短視”的投資公司標籤。由此,在不觸動投資併購部這一大本營的前提下,“修剪”各事業群內的“枝節”便理所當然。

據36氪從多個信源處得知,今年下半年起,騰訊投資業務顯著收緊,步調放緩。具體表現為:與業務弱相關的項目幾乎暫停接觸,已投項目因不符業務需求跟投停滯。錢要花在刀刃上,直白來講,日後以投資為媒抱上騰訊的“大腿”也就難上加難。而且不只是日後,當前靠著股權投資維繫的龐大騰訊系,也必然要隨開放原則的不確定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騰訊開放原則的變化已經有所預示。其一,在這次架構調整中,中臺體系至關重要,它意在打破騰訊內部各個業務在數據上的隔閡,而一旦這一戰略理念有所成效,由內向外滲透不無可能。在這點上,騰訊投資近來的行為已暗含這層意思。據36氪的消息顯示,投資併購部正在加強投後服務,計劃以數據平臺的方式加強騰訊與被投、被投與被投之間的資源整合。

目前雖無法預測這種改變給騰訊繫帶來的具體影響,但不能忽視一種可能,騰訊投資範圍內有直接或潛在競爭關係的企業,並不樂意走向資源整合這一步,這難免造成騰訊和合作夥伴之間滋生嫌隙。而為避免這種狀況,騰訊投資範圍不得不進一步收緊。

其二,產業互聯網比消費互聯網有更加精細的要求、更加繁密的數據交互,這些需要騰訊主動探索如何搭建好產業生態,如何制定被投方都同意的、基於數據流動的互惠體系。故而,騰訊與合作伙伴的關係不能僅僅停留在股權上。

騰訊此次架構調整,整體上可以說是一次大型反思,如今其投資的企業在股市大多正經歷“價值迴歸”的難堪,“騰訊系”的標籤推高了某些企業的估值,這或許也是騰訊應該反思的。

流量的投資回報,轉為業務導向型投資

前段時間,騰訊投資的收緊,其實已經開始甩掉了小部分騰訊系公司。

據一位財務顧問所說,“他們只對和自己業務強相關的感興趣,以往偏財務投資也能投的一律不接、不看,原先以財務投資為主要目的、投過的公司也不願再跟”。 而且據說有投資人原本和騰訊在談好幾個被投的下一輪融資,現在“說不談就不談了,完全停滯”。

而今面對變化的開放戰略,一旦被投方與騰訊架構調整的方向不能協調一致,跳下這條“大船”的將會更多。這不僅僅是因為喜好買下整個賽道的騰訊,很難調和被投者之間的關係,關鍵是原本流量牽引所形成的龐雜紛亂的投資體系,很可能要轉變為業務導向型投資。也就是說,如果一項投資不能被證明有益於騰訊內部業務,那很有可能會被放棄。

很顯然,投資併購部陷在焦慮裡,這個成立於上次騰訊架構調整時期、多年來著手進行了超600家公司投資或收購的“上位者”,如今不得不自證價值。據一位接近騰訊的FA所述,“尤其是對業務側的影響。否則,未來,騰訊業務部門的話語權會進一步放大。”

騰訊之所以有此調整,一方面是認識到 “財技式”投資所帶來的負面標籤,而另一部分也是應對流量天花板的反思。

近兩年騰訊激進的投資步伐,更傾向於利用流量優勢追求財務回報,只要流量穩固,這一做法便可無限複製,但是從今年開始,騰訊的流量優勢正在被打破。微信和QQ的活躍度已經不再增長,從今日頭條到抖音、快手,再到社交產品圍獵00後,新生娛樂平臺的興起不斷侵蝕騰訊的用戶時間,連一向被認為是創業無人區的社交,也開始面臨被鬆動的情形。

騰訊曾靠“流量+投資”構建起龐大的業務網絡,但是如今一個支柱不穩,也必然牽連另一個,這或許就是在為財技式投資買單。

至於業務導向型投資能否解決騰訊投資的困境,則另當別論。站在騰訊內部來講,這關乎投資併購部和業務部門的權力轉移,而站在騰訊系的外部角度來看,以業務為導向的投資風格可能會觸及到對外管理和態度上的變化,比如典型的賽馬機制。

在同一個賽道同時押注多家公司,繼而讓其自由競爭,是騰訊一貫的做法,而若是以業務價值為衡量標準,多馬並跑或許會成為騰訊的負擔。如此一來,騰訊系既有的或未來的組織格局將會被切割。

騰訊系“內鬥”或將不復存在?

2018年以來,直面而來的寒冬、持續下跌的股價,猛然間揭開了騰訊風光無限的另一面,而最先對外暴露的軟肋反而是其原本的舒適地帶,比如遊戲,比如騰訊曾沾沾自喜的與所投企業的和諧關係。劉熾平今年年初還曾強調,“以投資公司為中心,而不是以騰訊為中心;投資的是人,投資的靈魂是人和創意”。

不過,開放固然引領和諧,但騰訊已不再優雅。

近期,在泛文娛領域,騰訊投資加大了對字節跳動的打壓。據一位曾與騰訊合作過的創投圈內人士瞭解:“(騰訊)現在一家家去加的排他性條款,整體狀態也不像以前那麼open”。

排他性條款可能只是開始,面對急剎車式的拐點,騰訊承載騰訊系內部消耗的能力,或許也要伴隨著開放原則的收緊而削減,這是騰訊改變投資戰略後的自主意願,也可以說是騰訊系內鬥進一步激化的選擇。

11月15日,美團官方證實,目前已經暫停共享汽車業務的試點,這是美團此前宣佈不進一步拓展網約車業務之後,再收縮出行業務。而更早之前,滴滴外賣已經沒了動靜,這場曾為業內稱作“世紀之戰”的鬥爭,最終還是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作為共同投資方的騰訊,燒著自家的錢,打了一場“虎頭蛇舞”的戰役。

這只是其一。6月份藍洞起訴Epic Gamis,認為後者旗下的《堡壘之夜》抄襲了《絕地求生》,一旦認定,《堡壘之夜》將失去韓國這一主要遊戲市場。值得一提的是,騰訊早在2012年就收購了Epic Games已發行股本48.4%的股份,而同時,騰訊又是藍洞的第二大股東。相同情況也發生在58同城和鏈家上,這兩家背後都有騰訊的身影,而一場誓師大會將雙方的矛盾上升到正面對抗。

以前騰訊可以置之不理,而如今一面收縮投資業務、一面試圖拉近被投主體的關係,再繼續“袖手旁觀”,既增大內耗的資金壓力,同時也會牽連到與投資未來將更加緊密的內部業務上。屆時,騰訊不得不有所取捨或偏向。而且為了避免騰訊系內鬥頻發,騰訊或許也會從投資的源頭,改變以往買下整個賽道的做法。

龐大的騰訊系猶如騰訊放出的風箏,現在他正在將這些線拉緊,這一過程難免會有人跌落。

回頭再看騰訊和阿里不同的投資風格,投資公司的標籤和難得善終的結局,哪一個更值得詬病很難說,不過他們都在試圖改變,而騰訊的時間顯然更為緊迫。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