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深圳發展篇

  1.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廣東省省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定位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
第一章 深圳發展篇

截至2016年10月,深圳下轄9個行政區和1個新區: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寶安區、龍崗區、坪山區、龍華區、光明區、大鵬新區,下轄57個街道辦事處、790個居民委員會。

深圳地處廣東南部,珠江口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接壤。全市下轄9個行政區和1個新區,總面積1997.47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252.8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34.72萬人,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城市化率100%。

深圳是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已發展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享有“設計之都”、“時尚之城”、“創客之城”、“志願者之城”等美譽。

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前沿,是連接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紐帶和橋樑,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外貿出口、海洋運輸、創意文化等多方面佔有重要地位,在中國的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肩負著試驗和示範的重要使命。深圳水陸空鐵口岸俱全,是中國擁有口岸數量最多、出入境人員最多、車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

2018年10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並獲評健康中國年度標誌城市。

深圳市,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也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這個曾以農田和荒山面貌呈現的邊陲小鎮,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迎著改革的春風而一躍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最年輕的、現代化的城市之一。

第一章 深圳發展篇

第一章 深圳發展篇

中國最年輕的一個城市

20多年前,深圳還是廣東惠陽地區小縣寶安的一個小村莊,1979年深圳開始建市,1980年8月26日,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8月26日”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

都說上海年輕,晚清還是個小縣城,但比起深圳,上海已經像徐娘半老的貴婦了。而深圳,則名副其實一個珠光寶氣的小姑娘,年紀輕,天生麗質,卻綾羅綢緞,珠光寶氣。

同是國際化的大城市,深圳不像北京那樣洋溢著古老氣息。深圳最老的建築,是海邊的大鵬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為了抗擊倭寇,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禦千戶所及大鵬守禦千戶所。大鵬守禦千戶所佔地約11萬平方米,被評為“深圳八景”之首。深圳今又名“鵬城”即源於此。深圳自建特區以來,借東風扶搖直上九重天,有如大鵬展翅,騰飛而起,搏擊風雲,遨遊長空,舉世矚目。

作為華南中心城市,廣州因為文化積澱而富有底蘊,深圳因為創新開放而充滿活力。在深圳市府的大門外,有一尊名聞遐邇的“拓荒牛”石雕,這具形神俱佳的雕塑是深圳特區的城徽,它不但是無價可估的藝術珍品,而且成為深圳建設者“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創業精神的真實寫照。

深圳速度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深圳好像是一夜之間拔地而起。三十而立,2010年是深圳特區建立三十週年,年輕的深圳剛滿三十歲。三十年時間,歷史的一瞬。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漁村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令人驚豔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1979年鄧小平注意到南海邊的這個小漁村,就在這裡劃了一個圈。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到深圳後,深圳又開始了新的騰飛。80年代,160米高的國貿大廈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創造了“深圳奇蹟”;90年代,383米高的地王大廈又以“九天四層樓”刷新了深圳速度。

在花園錦簇的深南大道上,有一幅國人盡知的鄧小平巨型畫像,畫像上的世紀偉人高瞻遠矚,笑面對人,既顯示充盈的親和力,又具有無尚的崇高感。它曾無數次的被攝入熒屏、銀幕和畫冊,像深圳的名片一樣,被五洲四海的賓朋廣泛接受。

中國最南方的北方城市

第一章 深圳發展篇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是一個外來人口為主的城市,它的包容性很強,這裡的人來自五湖四海,從大專生到本科生,上至研究生下至中專生,什麼學歷的人都有。深圳彙集了中國乃至世界各方的人,外省人很容易地就融入其中,不像在廣州外地人會被稱為“撈仔”,在上海還會被稱為“小赤佬”。在深圳看不到明顯的嶺南文化的痕跡,不像廣州有滿街的涼茶鋪子和燒鵝仔,這裡遍地都是川湘等北方菜(相對於深圳而言)。

在2000年進行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深圳市總人口700 .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24 .9萬,外來人口577 .0萬,佔總人口比例82 .1%,其中戶籍人口中的深圳本地人就佔更為小的比重,可以說深圳的主流聲音本來就不是數量上顯得勢單力薄的的廣東音。深圳是中國唯一的沒有方言的城市,在這裡滿城都講普通話,偶爾你也可以聽到各種南腔北調的鄉音。

深圳在南方,DNA卻很北方,可以用一個充滿矛盾的比喻稱之謂:中國最南方的北方城市。在許多深圳人的眼中,深圳是直接受中央指揮,屬於全國的特區,是全國的深圳,而非廣東的深圳。

深圳是充滿陽光和活力的現代化城市,深圳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成千上萬的人滿懷理想奔赴在這片熱土。他們憧憬過、感嘆過;他們也曾豪情萬丈、也曾傷痕累累……今天,又有多少人能懂得,那些曾以立交橋下為家……而今天卻做在自己公司明亮的辦公室裡雄心勃勃的創業者們,又有多少拌著方便麵度日而今天卻西裝革履自信馳程海內外的人,活在當下,活在深圳,或從深圳出發,這裡有太多歡笑和淚水所不能承載的幸福或辛酸……這裡更有太多的故事,每天都在這個年輕的城市上演,也正因著這處處充盈著活力,鑄就了多彩而魅力的深圳。

有人曾說過:深圳是最沒文化的城市。這裡是年輕的城市,或許這就是深圳文化,深圳所獨有的文化。

深圳是全國第四大城市,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深圳是中國口岸最多和惟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

有人說,深圳是個會變魔法的城市,小變大給深圳變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這裡你感到自由但也覺得無助,愛看電視的理由之一就是想忘記現實壓力。沒人好奇你的隱私,維持現狀的比結婚和離婚的都多。也有人說,深圳是個適合室內活動的城市,即便是月亮,也像室內的月亮,像用白紙剪出來的。

一個在深圳打工、來自西部小城的大專女孩寫的《深南大道走九遍》,文中的一句話讓我印象特深:“深圳的形成方式註定它會是一個充滿遺憾的城市,因為它在每個人的夢裡都太美。”

深圳是一個很不錯的城市,有山(梧桐山)有海(大小梅沙、海岸線)。另外,作為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各地精英在此聚散,除了帶來鉅額的財富和先進的理念外,也帶來了眾多美女:視線所及,若市中花草,隨處可見,秀色可餐,甚為養眼。雖然“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普通話”,雖然市內的“瘋狂小巴”經常如摩托車般地橫衝直撞,但咱總不能“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非君子之為也!

在深圳,可以不去“世界之窗”,也可以不看“地王觀光”,但有個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深圳餐飲業的明珠——“麵點王”!在深圳,提起“麵點王”,幾乎家喻戶曉,因為它已與麥當勞、肯德基平起平坐了。“麵點王”的待客“三道”:“做人要厚道,飯菜要地道,價格要公道!”

民諺雲,廣東三樣寶:燒鵝、荔枝、涼茶鋪。喝涼茶是廣東的風景線,無論是深圳土著還是移民,都有不少人專挑那最苦的喝,什麼苦瓜乾茶、葫蘆茶、王老吉等。

2010年6月初,中央已經批准了深圳擴大特區版圖的申請。特區範圍延伸至全市(六區),特區總面積將由現在的95(公里X公里)擴容為1948(公里X公里),接近香港面積的兩倍。特區擴容後,為深圳發展和港深合作開闢了廣闊前景。 也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深圳特區的建設迎來新一輪狂潮!

深圳名片

集錦了神州名勝的錦繡中華、微縮了環球景觀的世界之窗,風種萬物的民俗村,夜來可以隔海相望的香江燈火,南天一柱的地王大廈,紅樓林立的華僑林,曾被視為“購物天堂”的沙頭角中英街……

華強北

中國已經是全球公認的手機制造大國和手機出口大國,華強北不僅是深圳市福田區一條繁華的商業街,而且已經成為手機行業的晴雨表。從華強北並不寬闊的街頭望去,遠望、明通、桑達等大大小小的手機交易市場門前人頭攢動,一個早年間的電子配件批發市場業已成長為成熟的手機及配件交易市場,成為引領中國手機市場發展的風向標。

深南大道

深圳的大動脈、城市的座標軸——深南大道的地位,就像長安街之於北京、外灘之於上海。

沿途景點及商圈:深大北-科技園-世界之窗-歡樂谷—華僑城-錦繡中華與中國民俗文化村-深圳國際園林花卉博覽博藝園-香蜜湖水上樂園-市民中心-華強北商圈-中信城市廣場-鄧小平像-地王觀光深圳之窗-東門商圈

中英街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的英街,長不足0.5公里,寬不夠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街邊商店林立,有來自五大洲的產品,品種十分齊全。因到特區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辦理一張“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中英街以其“一街兩制”的獨特政治歷史聞名於世。“深圳八景”之一。

1898年刻立的“光緒帝24年中英地界第×號”的界碑立於街中心,將沙頭角一分為二,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港)界沙頭角,故名“中英街”。1898年,由於清政府腐朽無能和英國的武力逼迫,中英兩國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據此,英國強租新安縣所屬977.4平方公里土地及廣闊的水域,租期99年。1899年3月18日,中英兩國勘界代表完成勘定"新界"界限,中英街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形成的。

深圳速度

第一章 深圳發展篇

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個月期間,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集團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簡稱國貿大廈)時,創下了三天蓋一層樓的速度。(另一說法:是中國一冶集團有限公司於八十年代建成了深圳第一座高層建築——國貿大廈,並在中國建築史上創下了引以為豪的“深圳速度”。)深圳國貿大廈建成後,是當時深圳的最高樓,成為深圳地標,而且周邊也因國貿而被稱為國貿商圈。當時深圳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快速進行中,國貿的建設過程經報道後,成為深圳城市建設的一個典型被廣為宣傳。因此“深圳速度”、“三天一層樓”是當時媒體提到深圳常用的詞彙。

不過,深圳國貿大廈建設雖然以快速而著稱,但是卻不是所有的施工單位都能模仿的,在某些地方即便是加長每天的工時都不可能達到。其中有些條件是自然因素,有的地方是不能達到的。比如,深圳由於氣候原因,混凝土的凝固期遠短於中國內地很多城市,而且在施工時候加入了加速凝固的凝固劑,因此混凝土在澆鑄後可以更快凝固,以加蓋上面一層。此外,建設中還使用了多層的樓板模板,不必等下面一層完全完成再將模板撤除而加蓋上面一層,節約了不少時間。

地王大廈是深圳最不容忽略一個標誌,它是曾經的亞洲最高,“深圳速度”的最佳代言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內地城市,開始以與深圳相當甚至更快的速度發展。“深圳速度”也就少有人提了。

速度

1982年,深圳市政府開始籌建國貿大廈,最初的目標就是,建一座在全國,乃至亞洲都數得上的標誌性建築。

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是合和大廈,建成於1980年,位於港仔著名的皇后大道東,樓高65層。在內地,南京金陵飯店正在試圖成為當時的中華第一高樓,它計劃建設37層。

為了和香港形成完美對接,深圳國貿大廈的設計一開始就向香港的這個“老大哥”看齊。規劃建設53層,肯定是當時內地的第一高樓。

合和大廈頂部有個圓形的旋轉餐廳,這在當時是一個風靡港島的著名景點。國貿大廈的設計也特意加入了這個圓形的旋轉餐廳,只不過,為了表現中國天圓地方的古典理念,把大樓的身子設計成了方形。

摩天大樓事實上是來自美國的特產。1851年,電梯的發明,直至19世紀末鋼鐵工業的發展,使得建築向上走成為無限的可能。

整個20世紀,美國建築向上走的趨勢都是銳不可擋的。直到1973年西爾斯大廈建成之後,美國的建築師終於開始思考,不斷向上突破的成本是得不償失的。

美國的摩天大樓熱開始消退,建築師們開始把更高、更快的理念輸向亞洲,寸土寸金的港島自然成了熱土。

而之於深圳,改革初期這裡並不缺乏土地,建設國貿大廈的一個意義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改革的決心。

當時,包括國內和國外的輿論,都對改革初期的深圳缺乏信心,國內有人把特區比作“租界”,而在國外也有人把這裡大規模的建設稱作“假大空”。

1982年的深圳是個大工地,也是建設者的淘金地。工程師羅君東作為建築大軍的一分子,就是在這一年來的深圳,當時他更多圖的是,每月能夠多拿6塊錢的特區補助和買到便宜的香港貨。

1984年4月30日,深圳國貿大廈主樓封頂,比預計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個月。工程師羅君東回憶,主樓開建後,先是7天建一層,後來速度提升到5天、4天一層。從第30層開始,持續以3天一層的速度蓋樓,當時香港的最快速度是5天一層,美國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層。

“深圳速度”自此叫響,國貿也成了這個城市的第一個地標,當時有句話,不到國貿,不算來過深圳。

1984年,比“深圳速度”更快的是“蛇口速度”,他們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第一章 深圳發展篇

氣候

深圳位於廣東省中南沿海地區,珠江入海口之東偏北,所處緯度較低,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由於深受季風的影響,夏季盛行偏東南風,時有季風低壓、熱帶氣旋光顧,高溫多雨;其餘季節盛行東北季風,天氣較為乾燥,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4℃,最高氣溫38.7℃(1980年7月10日)、最低氣溫0.2℃(1957年2月11日)。雨量充足,每年4~9月為雨季,年降雨量1933.3毫米,年降雨量最多紀錄2662毫米(1957年),年降雨量最少紀錄913毫米(1963年)。日照時間長,平均年日照時數2120.5小時,太陽年輻射量5225年兆焦耳/平方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偏東風,平均每年受熱帶氣旋(颱風)影響4~5次。

深圳仙湖植物園

深圳依山臨海,有大小河流160餘條,分屬東江、海灣和珠江口水系,但集雨面積和流量不大。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深圳河、茅洲河、龍崗河、觀瀾河和坪山河等5條。

截至2017年底,深圳有水庫24座,其中中型水庫9座,總庫容5.25億立方米。位於市區東部的深圳水庫,總庫容4000多萬立方米,是深圳與香港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

地下水資源總量6.5億立方

第一章 深圳發展篇

米/年,年可開採資源量1億立方米。天然淡水資源總量19.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500立方米,約為全國和廣東省的1/3和1/4。

自然資源

截至2017年底,深圳耕地總資源2446.7公頃,水果種植面積9946.7公頃,林業用地7.97萬公頃。盛產龍崗雞、南頭荔枝、南山桃、石巖沙梨、金龜桔和龍華方柿等農副產品。沙井蠔是深圳的另一大特產。棲息、繁衍的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有虎紋蛙、蟒蛇、獼猴、大靈貓、金錢豹和穿山甲等;經濟價值較大的兩棲類動物5種、爬行類動物23種、鳥類30種、獸類33種。

貢獻

深圳在25年的歷史上作出了其應有的貢獻:一是殺出了一條血路,積累了創新發展的經驗;二是探索了改革開放的路子,創建了比較健全的市場機制;三是創立了深圳速度的經濟發展模式;四是以鐵的事實證明創建經濟特區的正確性。———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

意義

“深圳速度”是改革開放中國建設發展的象徵。它是一個時代快速發展的符號,代表了30年來中國建設發展的速度。“深圳速度”是深圳建設者在建設深圳國貿中心大廈時創下的“三天一層樓”的紀錄。深圳國貿中心大廈高高聳立,直插雲霄,到深圳來的中外人士,總要登上樓頂的旋轉餐廳,遠眺深圳城市的景色。 “深圳速度”使深圳特區的發展日新月異。東濱大亞灣、西臨珠江口、南接香港的深圳,從1979年創建以來,短短28年已發生了翻天驗地的變化。這個昔日的小漁村,得改革開放之東風,成為中國內外矚目的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在短暫的時間裡,深圳人口從一個只有2.5萬,發展到已經超過1000萬,城區面積也從最初的3平方公里擴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從1979年的1.79億元增長到了2007年的6700多億元,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2007年深圳人均GDP達到10628美元,成為中國大陸首個人均GDP過萬美元的城市。此外,深圳還是中國主要的外貿口岸,其進出口總額連續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深圳實現了經濟上的超常規發展,創造了“深圳速度”。深圳創造的“深圳速度”,已經成為一個高速度高效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概念而深入人心,激勵著大家爭分奪秒地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

演繹

“深圳速度”又演繹出“深圳質量”。“深圳速度”不是建立在高指標、國家大量投資、行政命令、人海戰術等方式的基礎上的,而是積極運用商品經濟內在規律的結果。“深圳速度”是立足市情,求佳不求大、求優不求全、求特不求同、求精不求多,走精品化、集約化的發展道路。有一組數據為證:深圳每萬元GDP的能耗僅為0.43噸標準煤,低於世界0.65噸的平均水平,更低於中國1.4噸的平均水平;深圳每萬元工業總產值的耗電量為350千瓦時,比上海低100千瓦時,比北京低70千瓦時,比周邊城市也要低許多;深圳2006年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產生GDP1.5億元,2007年將提高到1.6億元以上;深圳每2平方公里土地上可產生1億元的稅收;深圳在中國第一個實現工業汙染全面達標排放;儘管私人小汽車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但道路交通狀況仍維持在一個較為平穩的水平。另外,還有一組數據是:2002年,深圳轄區共實現全口徑稅收800多億元;2003年這一數字已接近千億元。在全部稅收中,上劃中央的比例由10年前不足40%上升到去年的近70%,即約700億元。更有統計顯示,深圳已累計上繳中央財政超過3200億元。

前一組數據表明,進入新世紀,深圳進入更高一級的發展平臺後,將優先考慮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共進,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性和可持續性。這將和“深圳速度”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高度。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資源節省型轉變,深圳經濟總量的增長和質量、效益的提高逐漸同步,正效應的增長和負效應的削減也日益同步,經濟增長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相對減少。後一組數據表明,深圳在自身經濟實力不斷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水漲船高的同時,為國家作貢獻的能力正逐年增強。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了深圳經濟發展的高質量與強大活力。兩組數據闡明瞭“深圳質量”的主要內涵——基於更宏闊的視野、有著更遠大的目標,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既做到“節流”,也做到開源,同時堅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不但要與兄弟城市比對國家的貢獻,還要比創新、比效益、比特色、比人居環境和社會人文發展指標。優先考慮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共進,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性和可持續性。不僅要看經濟規模增長了多少,還要看代價有多大,要看正、負效應相抵之後的淨效應。

含義

“深圳速度”的含義絕不僅僅是一個“快”字。深圳人堅持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行,打破了經濟發展帶來環境惡化的“怪圈”。在加速推進深圳建設過程中,深圳不僅對所上項目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而且制定並頒佈環保法規12部,再加上政府有關環境保護的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的建立和健全,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地方環保法規體系,使水、氣、聲、渣等環保的各方面都處於“硬約束”之下。當深圳在中國首批戴上“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國際“花園城市”等桂冠時,人們對“深圳速度”有了更新的認識:有質量的速度才是有效益的,深圳發展經濟堅持走出了可持續發展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