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規劃:木桶原理與十字圓環理論(下)

智庫研究員簡介:

黃銘峰,通識教育戰略研究院院長,通識智庫研究員。戰略史學與應用心理學專業背景,通識教育機構創辦人,校長。資深教育規劃師、生涯規劃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測評專家。

主要研究領域:錢學森教育“世紀之問”的研究與探索,中外教育智庫運營模式、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青少年生涯發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規劃、職業規劃等。

前一小節中,已經談到文化十緯度的問題。

十字圓環理論:宗教、哲學與藝術領域筆者把它們代表為“天”的部分,指人的精神層面的思想活動。把歷史、政治、文學領域代表為“地”的部分,指人所處的現實世界環境部分。而經濟、軍事、科技與社會處於天與地的中間屬於“人”的部分,指人是如何通過這些具體社會活動和實踐。

人的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靠人在現實中的努力進取,不斷創造去完成天地精神的轉換,以此證明人之所以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終達成人的精神與天地精神相往返的自我實現的終極目的。

從心理測評的角度講,做心理測評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找到自身的短板,看到自身的長處。

長處要繼續保持並提到,而短板必須及時加以彌補。一般情況下,最短的那塊板往往是每個人最忽視的,或者說是最不願意提高的那部分能力。

職業規劃:木桶原理與十字圓環理論(下)

比如一個喜歡做藝術設計的人,就最討厭那些邏輯推理的事物,對那些需要用到邏輯分析的工作往往會有強烈的排斥心理。

職業規劃:木桶原理與十字圓環理論(下)

一個理性思維占主導地位的人,也非常不習慣帶有太多感情色彩的溝通方式,總是習慣於就事論事,用非黑既白的思維看待問題。

一個喜歡靈活變化,不希望受太多拘束的人,對於那種講究系統性和流程化的工作模式,也會感覺到做出改變非常難受。

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想到,與其加高長板一尺,還不如加高短板一寸。只要在短板上下很小的一部分功夫,每次做一些小小的改進,木桶裡水的蓄積量就隨著木板的加高,而相應增加了體積。先做哪個更划算,一目瞭然。

職業規劃:木桶原理與十字圓環理論(下)

當我們清醒地看到自身的短板後,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從以上不同學科領域的特點入手,找到適合自我訓練的途徑。

比如一個人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弱,看問題缺乏客觀性,就可以選擇哲學、經濟、歷史、政治等人文典籍閱讀,增強這方面的思維訓練。

如一個人缺乏想象力,思維靈活性程度不足,那宗教、藝術、文學領域的經典閱讀,也許可以幫助其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再如,一個人行為上缺乏自制力、個性比較散漫自由,那閱讀軍事、科技、經濟及社會領域的著作,可以幫助其樹立嚴謹的態度和自律的行為。

總之,哪塊板比較短就先補哪塊,但最終還是要漸次發展、均衡發展、全面發展,關心涉足的領域越多,知識體系就越全面,看問題就有更多的視角和聯想,找到更多可借鑑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職業規劃:木桶原理與十字圓環理論(下)

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歷來都比較重視通才和通識培養,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品德的樹立。

但是發展到現代,由於國家建設的需要和行業崗位的日趨細分化,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專業化和細分化的傾向。

所以,往往培養出來的人只是在某個專業領域的能力,但其人文素養和各領域知識的全面性上缺乏融匯貫通的知識交匯點,這才是錢學森的世紀之問“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創新型的人才?”的問題核心。

職業規劃:木桶原理與十字圓環理論(下)

因為,在各領域的發展到最高階段,必然是可以相通的,可以說就是一個哲學感悟的境界。

在各領域要實現創新,必須要靠其他學科領域的交叉研究和思維啟發,來推動本領域的借鑑和發展。

特別是對一些基礎學科的研究,我們還是缺乏足夠的人力和資金的投入,缺乏細緻耐心的工作方式,因為基礎學科研究不是投入就馬上能看到成效的,這是需要時間和經驗來積累的。

現實中,往往中國的一流頭腦都去了最熱門的應用型的學科領域,忙著賺錢和享受生活。

而進入基礎學科研究的可能只是二三流的頭腦,他們可能是進入不了熱門的專業,被調劑到了基礎專業,而這個結果並不是他們自願選擇的,從事該專業的主觀能動性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專業上要出成果的概率要遠遠低於國外同行。

而國外的基礎學科發展與我們相反,頭腦第一流的學生都去了基礎研究的學科領域,而且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資金來持續地搞探索研究創新,往往只有二三流學生才會去應用型的學科。

職業規劃:木桶原理與十字圓環理論(下)

在筆者看來,應用型學科發展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基礎學科的理論儲備水平。

往往國外的政府或者企業家,在一個基礎研發項目上會花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投入巨量資金,而一旦項目成功,那將是形成具有經濟壟斷性的產業,這個回報是長期的。

國家的學科發展如此,人的發展同樣如此。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從端正自己的態度,少一些浮躁和功利,把自身最優質的資源(精力、時間、熱情)用在最值得投資的地方(人文學科),假以時日這種長期的投資一定會到來驚人的回報。

職業規劃:木桶原理與十字圓環理論(下)

這就是“好鋼用在刀刃上”的道理,有沒有投資意識?知不知道往哪個方向投?怎麼投?是否敢於堅持投下去?這是對我們每個人心理承受力的極大考驗。

現實中,大部分人缺乏這種前瞻性的眼光和投資的魄力,這就是為什麼成功的總是屬於很少的那部分人。

但是,不付出艱苦的努力,確實不可能有大的收穫。不願意改變原有的思維習慣,改變就不太可能產生。

人之所以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在於“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挑戰自己、發展自己”,這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努力進取,不斷遇見真實自我的探索之旅。

人生重要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如果只是為了一個明確的目的去做,那這個結果往往會另我們失望的。

如果我們帶著一種享受過程的快樂心情去做,那很有可能會有一個驚喜的結果出現。

所以,中國人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至理名言,高明的生存智慧。

“盡人力,聽天命”才是做事情的態度,把“過程留給自己,把結果交給上天”是筆者人生經歷中最大的精神感悟。(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