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評職稱很難?到底有多難?

教師,其職業道路上,除了要傳道授業解惑、滋潤下一代的知識之田,自身也有職業規劃的需要,會有自我進步的需求。教師職稱評定,就是教師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一大方面。

然而,在很多人的評價中,這一評定在現實中很難,真的很難嗎?到底有多難呢?我們來聽聽這些聲音怎麼說。

教師評職稱很難?到底有多難?

聲音一:

個人做了好幾年的高職評委,對高中的職稱評定較為熟悉,因此說說這個話題。

倘若是四年本科畢業就到高中任教的教師,自動就是中教二級,且按照規定,工作六年就可以評中教一級。所需的條件是教育方面:必須擔任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或擔任高水平運動隊教練三年以上。教學方面:教學課時滿,成績不能太差(有教學處開的成績條)。教科研方面:要有省級核心刊物發表兩篇,或省級一篇市級兩篇。有綜合表彰可以加分。

評上中教一級之後六年可評高級職稱。教育方面:評上一級後再幹三年班主任。教學方面:課時滿,成績突出。教科研方面:省級核心刊物三篇。有綜合表彰可以加分。

補充說明:以上發表的文章需要在知網上能查到,現在發表論文成了教師評職稱最困難的一環。另外不是到年限和條件符合就可以評的,要看當年你學校裡的職評數。現在經常有十幾個人同時報高級,但職數只有兩個。所以評職稱的過程可以用“殘酷”二字來形容。有的學校還有暗箱操作,這就更麻煩了。

不少教師年紀很大了都無法解決職稱問題,本人在做說課評審組長時就遇到過比我年紀還大的老教師評高級,很是難啊!

聲音二:

評職稱難,難於上青天。如今學校中有這麼一個群體的教師:從入職的第一天起就決心專心上課、認真教書,不評職稱。這個隊伍越來越大。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評職稱,歸根到底是因為評職稱太難了:

第一難:指標難。每到職稱評定季,上面會給各學校單位部門分晉級的指標。許多時候是指標太少或者沒有。三五個人得一個晉級指標是常事,十來個教師一個指標也不希奇。有的規定,退休一個高級才能晉級一個高級,致使有的學校多年無指標。

第二難:論文難。一線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教學任務重,每天都在教學,多沒時間,精力去寫論文。但無論文,不能參加職稱評定。致便許多老師只能花錢買版面發論文。

第三難:證書難。評職稱,必須有各種各樣的模範,先進榮譽證書,而這些證書,多被學校領導和領導的紅人截獲,把持,根本無緣一線教師。無證書,哪能有職稱。

評職稱是教師管理中的一個問題。指標,論文和證書,是教師評職稱中的三大。所以,一年過了又一年,許多教師只能望職稱興嘆。

聲音三:

主要說說評高級職稱有難。

教師評職稱有多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論文,是課題,是繼續教育,是班主任經歷等等,這些固然都會消耗老師太多時間和精力,但這些,都不是評職稱最難的,只要努力,這些條件都可以達到,儘管某些東西並無多大意義。

評職稱最難的是什麼?是你覺得自己年齡足夠大了,教齡足夠長了,材料也準備齊了,覺得自己條件滿足了,但是,你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機會,因為你的學校根本沒有高級教師的名額,而讓人悲涼的是,你可能等到退休那天,也根本沒有機會評上高級職稱,不管你自認為如何盡職盡責。

這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學校現在就是這種情況,很多45歲左右的中年老師基本沒有評上高級職稱的希望。我們學校有23年的歷史,學校老師的平均年齡達到47歲,高級教師名額早已經用完,而且還有高級教師名額被長期佔用,一線老師想到評上高級職稱,真是難於上青天。由於沒有高級教師名額,而且高級名額已經超編,我們學校基本上要等3位高級教師退休後,才會有1箇中級教師評上高級,這不僅嚴重挫傷了中級教師的積極性,也挫傷了年輕老師的工作積極性,讓年輕老師看不到希望。

這樣的情況對老學校、對中老師教師是極其不公平的,一些剛成立的新學校,由於高級職稱名額充足,有老師30多歲或者40出頭就能評上高級教師,而一些老學校,象我們學校,很多老師到50歲也評不了高級,甚至退休了也評不上高級。高級職稱的名額應當全區統籌,不應當分配到各個學校,這樣對老學校、對老教師才公平,雖然我們反對論資排輩,特別優秀的年輕老師是可以評上高級的,但那些為教育付出更多時間,付出青春的汗水,默默無聞踏踏實實的老師,理論上是應當更早評上高級的。

這樣的情況,不知道其他學校有沒有,你們有解決的辦法嗎?真希望職稱評定簡單一點,再簡單一點,讓老師多些時間靜靜地教書。

教師評職稱很難?到底有多難?

聲音四:

教師評職稱到底難不難?作為已經評上高級職稱的我講講我晉升職稱的歷程。本人從1991年就評上了中學二級職稱,從這一年起開始每年都準備論文、優質課、輔導獎等材料,同時多次創造條件爭取評模範教師,模範班主任等。開始的時候職稱評審方案規定就是各種材料和模範證積分,積分越高,就越有機會提前晉升。

為了能夠提前晉升,本人每項準備的材料都有十幾樣,說實話,雖然有經過自己努力爭取到的,也有部分是掏錢買的。就這樣,每到職稱評審的時候,本來想著很有希望的,但是最後一加分,還是在邊上。看著一個個沒有自己工作時間長,沒有自己成績好的都評上了,自己確實非常心焦。後來,由於領導換了,職稱評審方案也換了,這次是根據工作量和學生成績,不再講材料和證書了,終於在工作十七年的時候,評上了中小學一級職稱。

但是,學校圍繞工作量的計算方法和成績的計算方法,同事們之間,領導和同事之間鬧得不可開交。往往是到上級追著到提交材料的前一天晚上才定下來。後來學校又換了一任領導,比較講究公道,就讓所有教師投票決定學校新的方案。新的方案著重論資排輩,按照教齡、職齡、成績排名,雖然這個方案與職稱評審制度著重實際業績的要求不太一致,但得到了同志們的一致贊同,原因是消除了職稱評審的不確定性,每個人都可以預測自己哪一年可以晉升到上一級職稱。同志們再也不會因為準備那麼多的材料而浪費人力物力財力了,也不會因為成績的計算方法不一致而相互攻擊了,相對來說,關係和諧了。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中間也換過幾任領導,但這個方案一直在實行,且再沒有引起過同志們之間的矛盾。

聲音五:

前面有不少達人回答了關於中學教師評職稱的情況。作為一個在高校從事多年人事人才工作的人,我僅從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都角度談一下這個問題。

高校教師評職稱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我個人也參與過中小學教師的職稱評審,中學教師的量化評價指標不多,一般就課時、公開課、年度考核、資歷等,其他的都很難作為必要的門檻條件,這樣,每次符合條件的人就會很多,競爭會更激烈。而高校教師的業績可量化的項目就非常多,論文、項目、獎勵、專利,隨便一組合就可以成為一個職稱評審條件。這個職稱評審條件會對參評教師進行一輪嚴格的初篩,不比如說要求論文3篇,那你缺了一篇就不行,這樣每次符合條件的人就不會太多。只要你的業績硬指標突出,你就已經戰勝了很多人。

到了評審階段也是有區別的。中學教師條件偏軟,所以在評審時偶然性就很大,後面可做工作的灰色空間比較大,評委更容易“照顧”某人;而高校條件偏硬,在評審時如果材料很硬的人被淘汰材料很弱的卻上了,會引起教師隊伍的普遍質疑,評委可自主判斷和操作的空間會少一些。

說到難度,高校教師也是有的,那就是如何做出成績、達到評審條件、拿到特別硬的業績。相對來說,所在學科比較強、團隊比較好的人更容易出顯性成績,在職稱評審過程中佔優勢,而學科比較弱的,完全靠自己努力去湊條件,會非常艱難。

目前,很多學校採用分類分學科評審,優勢學科和普通學科通常分開給指標,互相不pk(學科之間差距太大的話也沒法放在一起比較)。還有一些學校,開始採用校外小同行評審的方式,不以數量來限制,水平如何完全由專家說了算。這樣的評審方式對真正有水平的有利,但對那些等著按資排輩的教師就非常不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