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大膽的退休計劃:為濰柴再幹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2018年1月,王傳福和徐和誼在百人會論壇上進行了一場史詩級辯論賽。辯題是:誰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扛把子。

徐和誼說,2017年北汽純電動車產銷破十萬輛,成功登上中國電動汽車冠軍寶座。

王傳福聽後極為不高興,認為老徐這是在鑽空子,純電動+插混,比亞迪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老大。

這一來一去很是唬人,臺下居然有人為此拍手叫好,稱看得很“提氣”,因為彼時很多人都心安理得的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領先全世界了。

這個足以讓人捧腹一年的大笑話,終於在不到一年的時候被打破了(同時也迎來了一個更大的笑話)。

中國發動機大亨濰柴動力,要到國外去買新能源技術了。

2018年11月13日,濰柴動力以1.64億美元(相當於11.38億人民幣)認購加拿大巴拉德動力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拉德”)19.9%股份完成交割,正式成為巴拉德第一大股東。

促成這筆交易的關鍵人物是濰柴老總譚旭光。江湖人稱,譚大膽。


譚大膽的退休計劃:為濰柴再幹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今年57歲的譚大膽,還有幾年就要退休了。在他退休之前,決定要為濰柴再幹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把氫燃料電池搞起來。

要知道,在譚大膽決定幹這件事兒之前,濰柴在氫燃料電池方面沒有用任何技術儲備。買,是唯一捷徑。這也是譚大膽在業內名聞遐邇的一貫手段。

不過,他的這一舉動,被那些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是王者”的死忠粉罵了個狗血淋頭:為什麼新能源汽車也要買外國技術?難道我們一直鼓吹的彎道超車,超的是自行車嗎?

譚旭光能成為今天的譚大膽,有一個人對他的影響很深,海爾老總張瑞敏。

1985年,山東青島,張瑞敏操起一柄大錘,伴隨著陣陣巨響,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也砸出了一個金字招牌。從此,在家電行業,海爾人砸毀76臺不合格冰箱的故事轟動了全國。

濰坊柴油機廠裡的一名年僅24歲的普通試驗工聽聞此事,感佩之心油然而生,就此悟出一個人生真理:欲成大事,必先有“自殘”之勇。並將此真理深埋於心。十三年後,這個名叫譚旭光的普通試驗工成了濰柴歷史上最年輕的廠長。

1998年初,擁有上萬員工、建廠50多年的濰坊柴油機廠已6個月發不出工資,由於欠息、欠稅、欠費,廠裡經常斷水、斷電、斷原料,人心渙散,瀕臨倒閉。當時沒人願意去接這個爛攤子。用譚旭光的話講,自己也是稀裡糊塗被推上了廠長這個位置的。他上任後,想到了自己多年前參悟的那個“真理”,第一件事就是效法海爾張瑞敏,一口氣砸掉了100臺有質量問題的發動機。那一砸,讓濰柴起死回生。此後,濰柴發動機的不合格率從最初的5%—10%,降到後來的1%—2%。

譚旭光一戰成名,從此肩負起了復興濰柴之大任。也為他後來的“膽大妄為”打下了堅實基礎。此後的譚旭光,行事風格變得愈加張揚,在業內也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和重汽的那段長達十多年的恩怨情仇。

2004年,重汽與沃爾沃談判發動機項目,因發展理念不同,譚旭光與時任重汽老總馬純濟發生不愉快。2006年,雙方分家,濰柴脫離了中國重汽的“管制”。

接下來,雙方真正的鬥爭發生在杭發的爭奪戰中,重汽之前把杭發放到濰柴託管,之後反悔,閃電收回,據說這讓譚旭光大為惱火,把馬純濟堵在杭發的辦公樓,馬純濟從後門才得以“逃脫”。

譚旭光確實很張揚,中國重汽總經理蔡東前往濰坊去找他談事,他故意不見,說自己到了青島,蔡東又連夜趕到青島與他見面,這讓蔡東後來想起來極為不爽。

講述這樣的故事的還有華菱星馬的老總劉漢如,2010年,重卡市場最火爆的時候,濰柴發動機一機難求,他前往濰坊去“求”譚旭光,等了好幾天都沒等到見面。

譚旭光的“狂”已經到了痴迷境界,不光是對人。在他眼裡,不管什麼事他都覺得能幹成。

從與重汽分家實現濰柴獨立,到收購“湘火炬”實現企業轉型,再到後來對國外企業的一系列收購,譚旭光每一步都走得很大膽,同時也伴隨著很大爭議,尤其是他的不計成本。

如今濰柴要乾的是此前從未涉足過的燃料電池領域,還為此花重金入股了一家怎麼看都不划算的國外公司。業內人士認為,濰柴這一舉動很不理智。甚至有人認為,濰柴收購巴拉德將會造成國有資金流失(向外轉移?)。呸!這話你都敢說。可我TM居然信了。

濰柴的目的很明確,收購巴拉德就是為了拿到其燃料電池技術。先不論這筆買賣值不值,單從戰略決策上來說還是極為精彩的。

巴拉德在燃料電池領域已經深耕近30年,燒了幾十億美金的研發經費,積累了極為深厚的技術沉澱,在全球來說是相當領先的。

如果濰柴能通過引進加拿大燃料電池最先進技術轉移和全球資源整合,很有希望大大縮小中國燃料電池汽車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差距,助力實現我國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如中國高鐵一樣,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支柱產業。

不過,如果濰柴在收購巴拉德之前做足了功課的話,不會不知道巴拉德對中國公司的合作戰略是一女多嫁,同一產品多家授權,任其內鬥,坐收漁人之利。

從2013年起,巴拉德便多次與中國公司合作,包括大洋電機、廣東國鴻、南通澤和以及碧空氫能,在他們身上已獲得了至少4.4億美元的收入。

其中,通過技術轉移授權獲得了1.7億美元的收入(基本是純利潤),中國公司對巴拉德的股權投資達到2.1億美元,而模塊銷售0.6億美元以上。

有人說,巴拉德公司裡一定有個“中國通”,並且深諳中國企業之間爭強好鬥的微妙關係,寧願自相殘殺,也不願一致對外(我可沒有暗指長城吉利,人家已經握手言和了),不然巴拉德也不會策劃出同款產品多家的技術轉移戰略。

比如,HD-85這款85kW模塊產品分別被授權給了四家中國公司,30/60kW模塊產品被授權給了兩家中國公司。按照常識判斷,這幾家中國公司不可避免會陷入殘酷的價格內戰,而巴拉德則可通過銷售組件和抽取專利費的方式旱澇保收。

而無論是模塊組裝這種勞動密集型技術轉移,還是雙極板和電堆生產的高科技技術轉移,巴拉德始終把核心的膜電極技術握在手裡,並不開放。

濰柴顯然已經摸清了巴拉德的套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濰柴施展了一個有可能淪為該公司併購史上最大笑柄的計謀,成立合資公司。濰柴通過幾輪談判(犧牲)說服了巴拉德,並決定雙方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濰柴51%,巴拉德49%。

合資公司將支付9000萬美元技術轉移費獲得巴拉德下一代LCS燃料電池電堆在中國的獨家生產和基於LCS電堆的燃料電池模塊的組裝權利。

濰柴認為這是一個天衣無縫的技術轉移戰略,甚至還為此設想了一個高於投資十倍的回報計劃。

可是,在巴拉德網站上,並沒有任何關於下一代LCS電堆的產品信息。換而言之,濰柴花近億巨資購買的是一個尚未成型的產品技術。

燃料電池電堆裡面有兩個最關鍵的核心部件技術:雙極板和膜電極。此前,巴拉德雙極板的生產技術被廣東國鴻花費2000萬美元購買,萬臺級生產線已經建成且達產,產品質量完全已經達到了巴拉德的品控要求。

而另一個最關鍵的核心技術是膜電極,相當於燃料電池的芯片,廣東國鴻和濰柴均採取的獨家向巴拉德採購的模式,並未獲得巴拉德最核心的膜電極技術授權。

跟中興事件一樣,核心芯片還是靠進口,怎麼會不受制於人。

綜上所述,濰柴花了9000萬美元,很可能只是買了巴拉德下一代LCS電堆雙極板的設計圖。不知道是巴拉德的營銷能力太強,還是中國的韭菜太好割。

沒有燃料電池研發基礎和對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深度理解的濰柴,能撐得起其承擔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振興重任嗎?即便拿到了巴拉德的燃料電池的核心技術,毫無技術儲備的濰柴也要消化很多年,可是,很多年後人家也許又有新技術了,難道還要再去買嗎?

譚旭光一定明白,如果此次投資合作拿不到巴拉德燃料電池的核心技術,那麼這將是濰柴併購史上一樁巨大的賠本買賣。

同時,還存在國有資金面臨極大的實際流失風險。也因此,有人建議相關部門對這起併購合同進行安全風險審查。

以往的經驗教訓已經印證,這種類似的拿來主義,不但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很難有決定性幫助,而且還有可能落個通過“技術轉移”實現“洗錢”的不好名聲。

當然,譚旭光對此也許並不擔心。因為在跨國併購中有一個“七七定律”,即70%的併購沒有實現預期的商業價值,其中又有70%失敗於併購後的整合。

如果濰柴此次併購的結果失敗,“七七定律”應該是很好的一個藉口。

不過,對於這樁買賣,業內幾乎一邊倒的認為:不值!

這就跟十幾年前,濰柴在買“湘火炬”時外界的反應一樣。當時其他買家最高出的價格是6.4億,可譚旭光不顧眾人反對,一錘砸下10億元,拍得了瀕臨倒閉的“湘火炬”。

雖然後面的發展印證了買到湘火炬是正確的選擇,但還是有很多人對譚旭光當初為什麼要多花3.6個億表示不解,至今也不知道當初多出來的哪些錢去哪了。這就好比巴拉德跟濰柴要九百萬美金。濰柴說可以,但你得給我開張九千萬的發票,一個道理。

當然,濰柴收購巴拉德到底“值不值”,或許等過幾年譚大膽退休了才會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