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人,你的“前後眼”在哪裡

  隨著小米公司的上市,工號前1000的員工要實現“財務自由”了。記得兩年前,參加兩會的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信誓旦旦的表示,小米現金流充裕,五年內不考慮上市。然而,五年、四年、甚至三年還沒過。今年3月,雷軍的話鋒轉向明顯,他說:“上市不是目標,只是一個階段……何時上市,是一個順勢而為的事情。”

職場中人,你的“前後眼”在哪裡

“剩者”到“勝者”,都經歷了啥

  常言道“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筆者算是管理學、商學科班出身,對於當時進入培訓諮詢行業而言我的內心是“迷惘”的,在我們那個時候,每個人對就業機會是很珍惜的。我的職業生涯近8年,之所以有一半的時間“浸淫”在乙方機構,就是我要把別人“撈錢”的時間換成“挖管道”的時間。筆者曾經不止在一篇文章中提及,“財務自由”只是一個階段性概念,真正能實現的是“職業自由”。就算“雷布斯”也是如此,你如果無法預料到小米的今天,是不是會後悔當初的決定呢?“因為能看得到未來,所以才不會畏懼現在”。有這種“天眼”的人,你的“剩”才有機會轉化為“勝”,否則只能說是白白消遣著時間,成為企業裡的“坐地炮”。還記得那個笑話嗎?面試官為求職者“你能幹到什麼時候?”面試者回答“我能幹到公司倒閉”。想想看,這樣的員工境界要是多高啊。

根結底是“心態”的不同

  在職場中,一個人的關注目標和行為模式是可以靠KPI調整的。一個職業人在跨行的過程中最難調整的是思維方式,然而縱觀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真正改變一個人的在於一個人的“心態”。你有“天眼”,能夠看清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一些事——儘管你不是袁天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徘徊了、放棄了,最終也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剩者為王”歸根結底是對職業本身的堅守,而不是簡單的“財務自由”,從“35歲現象”到“40歲現象”,蒼天饒過誰?有些所謂的“財務自由”無非就是你手中的一張“信用卡”而已,終歸都是要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