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问答》|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26-30问)

《佛教常识问答》|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26-30问)

26.问:什么是大乘佛教?

:大乘Mahqyqna和小乘Hinayqna是佛教的两大宗派。

27.问: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著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著重自己解脱。

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

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

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

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28.问: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的简称。

简单地解释,凡是抱著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

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29.问:什么叫做六度?

:‘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

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S]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

第三是忍(Kh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

第五是禅定(Samqdhi) ,

第六是般若(Pa``q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30.问:什么是四摄?

:摄(Sangaha-vatthu)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

第一是布施;

第二是爱语(Peyyavajja),慈爱的言语和态度;

第三是利行(Atthacariyq),为大众利益服务;

第四是同事(Samqnattatq),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

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

文字来源:《 佛教常识答问 》-赵朴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