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歷史起源是怎樣的?

yufengguanyun


普洱茶當時是曬青,有時候遇到雨季茶葉受潮溼就會在馬背上自然發酵成熟茶,這就是熟茶的來歷,後有人便於攜帶,就按照計量單位做成2.5公斤一桶,每片357克,這就是七子餅的來歷。

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清朝的時候全國都要往朝廷進貢茶葉,雲南的茶葉也要進京,一般都是曬青茶。


有一年也和往年一樣用馬幫運茶葉,茶葉用竹樓盛著,周圍用桑皮紙包起來頂上用油布蓋起來。這一年春季多雨,沿途全部是下雨到京城客棧的時候打開一看,茶葉已經變色發黑,有的還黴變了。


貢品茶壞啦是要殺頭的,所有人都在客棧不敢交付貢品,就等死啦。

這個時候一個押運的官員就說,大家把茶葉涼幹,就對皇上說這是今年的新品,反正都是死。



大家也只好這樣做,在客棧把茶葉曬乾,就去交貢品茶。接到貢品的官員不敢怠慢,留給皇上泡上茶葉送上去啦。


這幾天皇上吃的太油膩,胃腸也不舒服正在犯愁,太醫也沒有辦法。聽說雲南的貢品茶到了,還是新品就喝啦。看到茶葉湯色如琥珀色,還有一種醇香味,皇上就喝下去啦。喝下去不就胃腸開始蠕動,感覺渾身舒服,龍顏大悅就問這是什麼茶?

隨行的官員面面相覷,不敢說話,以為皇上降罪。旁邊的大臣看在眼裡,馬上出來解圍,啟稟皇上這是新品還沒有名字,請皇上賜名。


皇上沉思一會,好茶普度眾生,就取一個普字,雲南有洱海,取一個洱字,就叫普洱茶吧。

從此這種茶葉就叫做普洱茶。


荒草林


關於普洱茶的歷史起源,各類茶書都有論述,不再一一列舉,只針對其中有爭議的一些觀點說說我自己的一些淺見,供大家討論:

1、歷史上普洱茶,不是現代以雲南大葉種為原料,以曬青及渥堆工藝製作的普洱茶,多指以“普洱”冠名的滇茶的一種籠統稱謂,一段時期甚至將全發酵的滇紅,和炒青、蒸青、烘青、曬青的滇綠、滇青包含在內。所以,現在談及普洱茶的歷史,實際上也就是滇茶的歷史。

2、最早記載雲南茶歷史的是唐代的樊綽,他在《蠻書》中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的文字,但沒有“普洱”。

3、直至明萬曆年間,謝肇淛在《滇略》中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才第一次見到普洱茶文字的雛形。

4、無論在此之前或者之後(現代普洱茶誕生之前),所謂普洱茶,是滇茶的一種籠統稱呼。

5、歷史上,雲南地處邊疆,和中原文化的交流既晚又少。雲南各地少數名族雖然喝茶歷史悠久,但製茶技術普遍落後,還停留在“散收,無採造法…”階段,日曬便是最簡單直接的乾燥方式,因此曬青這種獨特乾燥方式,既是古代普洱茶傳統加工工藝的傳承,又是現代普洱茶特質形成的關鍵。

6、清代,普洱茶成了貢茶,進入最輝煌的時期,但此時,其原料可能是大葉種,也可能是小葉種,其工藝可能是曬青,也可能是烘青或者其它,與現代所定義的普洱茶不是一個概念。

7、清代設置了普洱府,但普洱茶的概念早在明代就已遍傳九州,並非設了普洱府之後才得來。

8、關於普洱茶的得名,有人認為因地名而來(普洱府),有人認為因茶山(思茅普洱山)而來,有人認為雲南人而來(濮人),至今仍未有確切證據得到確認。

9、大多數人認為歷史上普洱不產茶,只是個集散地,集散地名氣擴散的較快,故因地出名。集散地對普洱茶的傳播作用我是認同的,但實際普洱當地是產茶的(有困鹿山、板山和普洱山為證)。


普洱茶吧






圓融茶房之博物堂


普洱茶,源於清朝設普洱府而列為貢茶,並在此後有更大發展。《普洱建置歷史沿革》載,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獨立設府也無“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為名。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20年)改稱“普洱”。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普洱設元江分府,管轄思茅、普洱等13個版納。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實施“改土歸流”後設置普洱府(府臺駐今普洱縣城),這是普洱茶的名字歷史

至於工藝,過去雲南地區比較落後,製茶工藝及設備自然比較簡陋,再加上雲南的氣候條件,陽光充足,氣候乾燥,為曬青茶提供了先天的條件,曬青茶由於工藝簡單,成本更低,成為了少數民族牧區的首選茶葉,在長期的長途運輸過程中,為了降低運輸成本,發展出了緊壓工藝,到了現代社會,由於普洱茶工藝和原料更原始,契合了現代人追求綠色環保的心態,再加上普洱茶的越存越香的特質,符合了一部分商家炒作的前提,最終,把一款普通的茶葉越炒越高,我個人覺得已經偏離了茶葉的初衷了


大理-阿呆1


比較贊同樓上觀點。以前的茶都是綠茶,那麼邊遠地區並不需要級別很高的茶,那麼用尾料價格低廉,做成茶葉運過去,經過馬幫的運輸,時間的沉澱自然發酵,本來是不能再喝的,但是天氣的原因,反而沒有生成有害菌,口感變得醇厚。少數民族反而更容易接受。那麼黑茶就來了。嗯,就吹五毛錢的🐃吧。



無訫寀_


普餌茶的起源有很多版本。但是我不信。我認為普餌茶就是馬幫的人發明的,因為要便於攜帶,保質,保存,囗感。等等一系列問題。馬幫的人出生入死就是為了吃好一點,喝好一點,賺多一點。把普餌茶製作工藝沿途傳播,才有了現在的局面,有生普和熟普通話等多種普餌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