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人士共話經濟危機十週年:全球發展首先應推國際合作

政经人士共话经济危机十周年:全球发展首先应推国际合作

11月24日,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5屆全球年會在廣州開幕。全球200多位財經政要、金融領袖、行業專家圍繞年會主題“新全球化·未來之路——走向共同發展的新型經濟全球化”展開探討。圖為IFF第15屆年會全體大會領導成員合影。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中新社廣州11月24日電 (王慶凱)國際金融論壇第15屆全球年會正在廣州舉行。24日,與會多國政經人士就全球經濟危機十週年後的金融問題探討時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基本面正在發生變化,這為世界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各國應齊心協力尋求解決方案。

距離上次經濟危機已過10年,但全球在如何長期推進金融改革、協調金融發展合作方面仍存困惑。短期內,全球也面臨很多挑戰。比如,發達國家正逐步退出超寬鬆的貨幣政策,致使新興市場國家發生不同程度的貨幣危機等問題。

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危機10年後,整個世界都發生了變化,而且變化還在持續。李揚將這種變化總結為五個方面:全球金融結構發生鉅變;全球真實利率持續走低;通貨膨脹持續走低;國際收支格局發生變化;美國貨幣政策正在改變。

李揚認為,從當前世界經濟真實利率和通貨膨脹均持續走低的指標來看,全球可能尚未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而是進入一個長期低迷的時期。此外,美國多次加息等貨幣政策的變化,可能會令新興市場國家發生貨幣危機,進而對世界各國金融市場貨幣政策產生影響。

同樣,在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副行長祝憲看來,近些年,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面臨重大挑戰,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還在減退,貧富分化加劇,金融市場出現波動,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思潮在抬頭。

10年來,世界許多國家仍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試錯,但由於各國資源稟賦不同,政治經濟體制各異,許多國家還在模仿試驗中,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祝憲認為,總體而言,新興市場國家已不能根本上改變美元週期脆弱性的增長。今年4月以來,隨著美元指數超預期上漲,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阿根廷、土耳其、巴西相繼出現金融動盪,資產價格大幅度調整。

10年後,當初導致經濟危機的許多根源問題雖然已得到緩解,但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祝憲認為,傳統的全球化動力已在減退,急需通過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變革注入新的經濟全球化動力。但是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必須得到多數國家的認可。他表示,在全球金融前景尚不明朗的時刻,國際多邊開發金融機構在引導基礎設施投資、幫助成員國進行逆週期調整、穩定預期、提振市場信心方面可以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2015至2016年,在國際多邊開發金融機構領域,成立了兩家新機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對此抱有很大期望。

西班牙對外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認為,在全球基礎融資需求巨大的情況下,兩家機構應探討開展包括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聯合融資等在內的多種業務模式,共同促進新興市場國家的基礎設施、融資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全球經濟復甦。

“實現全球發展的解決方案,首先應是國際合作。”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指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如果要發展,就必須謹慎制定政策,且不斷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使世界經濟能夠防範未來衝擊,“必須使用技術實現目標,以技術管理各國的經濟方式,這和10年前不一樣,但也別無選擇”。

墨西哥央行副行長Javier Guzman Calafell在討論中呼籲,在當前新興經濟市場和發達國家經濟聯動增強的背景下,未來發達國家確定貨幣政策和其他經濟政策時要充分考慮政策外溢效應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