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最小的行政村在哪?

昌黎最小的行政村在哪?

位于新集镇,这个村庄就是太平庄村。

昌黎最小的行政村在哪?

太平庄村民冬储的大白菜

昌黎最小的行政村在哪?

太平庄村民大街上,旧时民居的青石构件

太平庄村位于新集镇政府驻地西8公里处。东与西荒草店村相邻,南与常陈庄村接壤,西至厚甸村,北与东大水泡村相连。

明朝年间,山东张姓移民到此落户建村,因村小偏僻、安宁、很少受外界骚扰,故得名太平庄。清同治年间,太平庄村属套里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太平庄村属第六区(套里街)。1949年10月~1953年5月属昌黎县五区,1953年5月~1956年8月属大周乡,1956年8月~1958 年8月属崖上乡,1958年8月~1961年5月属新集公社大周庄管理区,1961年5月到1963年7月属崖上公社,1963年7月~1984年3月属大周庄公社,1984年3月~1988年2月属大周庄乡,1988年2月~1996年1月属崖上乡,1996年1月至2015年属新集镇。

太平庄村地处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以黑土土壤为主。全村77户,215人。在新集镇,属于最小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共有耕地470亩,农作物一般每年经营两茬。上茬为玉米,下茬为白菜、菜花、大头菜。全村约有20亩大棚蔬菜,包括西红柿、芹菜等。

本世纪约六七十年代,为了提高村民收入,太平庄曾有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柳编厂。厂内有十几名工人,都是村里的年轻小伙子。其中,有柳编师傅张殿俊、张万海两人,还有他们的几个徒弟,这些徒弟中,健在的有张俊详、王玉生、周长林、张俊胜等。我们的采访对象就是当时在柳编厂的学徒张俊详,柳编厂关闭后,他先后在太平庄、厚佃、常陈庄任教,可谓当地名副其实的一文化人。

当时的柳编厂规模不大,厂址主要在村中张洪泰的两间半老宅子里。编织需要的柳条多数从临县的乐亭收买,少量出自本地。将柳条的白条浸泡在水里,约一小时后,取出,闷上一宿,第二天就可以拿来使用了。当时柳编使用的主要编制用具有:径棍、刮刀、砍刀、镰刀、线锥、勾锥、钳子等。生产的产品包括成品和半成品。成品多为常用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比如簸箕、笸了、柳条包等,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半成品为具有一定装饰作用生活用品。产品完工后交往县土产公司,之后销往日本、韩国等地。

简单询问了一下编制的大致程序:先刮出舌头,之后割柳条,柳条比舌头长约两公分,用径棍放线,插条,插完后借助线锥上下翻编。一般来说,一个成手,编制大、小两个簸箕需要一天半的时间。据说当年沿滦河的不少村庄都有柳编的副业,各种产品除了满足日常生活外,还经由当时的外贸公司出口到南亚等国。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用具这一块逐渐被塑料用品所代替,柳编用具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出口的工艺品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逐渐没落了。看来,每一件工艺的兴衰,都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衔接,否则,就只能被淘汰。在我们文化行的过程中,大多数民间技艺的被淘汰,都是这样的原因。所以,要保留住我们民间的剪纸、麦秸画、木刻、根雕和各种传统技艺,就必须紧紧与市场相联系,如此,单纯的谈保护只能是一句空话。

太平庄柳编厂关闭之后,1991年,村集体在当时支部书记张树民的带领下又建了一个皮革厂,主要从事皮革、皮衣加工、皮手套加工等,后因市场变化,于1993年倒闭。

太平庄所说是靠天吃饭,但是村民的生活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上世纪60至70年代,村里基本是“土坯房砖头筑,补丁衣裳家纺布”,到了80至90年代变成了“三间瓦房灰打顶,棚子猪圈压水井”。进入21世纪,是“北京平,小洋楼,轿车停在家门口”。这三句顺口溜真实的反映了各个年代农民生活的变化,如今是:吃穿不愁,应有尽有,日子甜蜜,生活幸福。

1980年,村民人均收入120元,1985年,村民人均收入300元,到了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000元。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新集镇最小的村庄,人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