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都是土葬么?有没有选择火葬的?

张明扬不说话


只能说,题主问了一个非常罕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问对了。

按照我们现代人先入为主的想法,清朝皇帝和历朝历代皇帝一样,都是去世后搞一个棺材,用土葬的方式埋在皇陵里。

但实际上,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满族是一个崇尚火葬的民族,而且是从上到下,从皇亲贵族到平民都是如此。

埋葬清朝皇帝祖先的永陵,埋葬努尔哈赤的福陵,埋葬皇太极的昭陵,地宫里放的都是骨灰坛,而不是棺材。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用得是火葬的方式。

而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建国后曾对永陵进行过考古发掘,挖开了一位郡王和一位贝勒,墓室里放得都是骨灰坛子。

即使当清朝入关,生活方式逐步汉化后,一开始流行的仍然是火化。比如,葬在清东陵的顺治,也是火化。

事实上,直到康熙开始,清朝皇帝才开始转向火葬。随着清朝皇室被儒家正统观念的“改造”,清朝皇室率先开始移风易俗,向汉人的土葬靠拢。康熙自己就是清代第一个选择土葬的皇帝。

不过,在康熙时代,也只是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严格执行土葬,其他的皇室成员仍然偏爱火葬。

据考古发现,雍正的长子弘晖就仍然执行的是火葬。皇室成员尚且如此,其他的满族贵族乃至广大的满族平民就更不用说了,都是火葬。

直到乾隆即位后,登基不满三个月就颁布了一道言辞严厉的上谕,严禁满族平民火化。在严刑峻法下,满族的火化习俗才改为土葬。

而讽刺的事,乾隆身后,棺材被孙殿英的部队盗开,遗骨被丢弃,十全老人尸骨尚且不全。


张明扬不说话


实际上,从康熙开始,清朝皇帝才开始土葬的。

(影视剧中的顺治)

皇太极、努尔哈赤、顺治、多尔衮,都是实行火葬。火葬之后,会把骨灰安放在“宝宫”中下葬。

现在已经发掘的清永陵武功郡王、恪恭贝勒两座墓中,就没有发现棺椁,只有装骨灰的瓷罐。这就说明,在努尔哈赤时代是非常流行火葬的。

雍正皇帝曾经谈过为什么要火葬,他说:“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护卫,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

按照雍正的解释,入关之前他们属于游牧民族,四处迁徙。亲人去世之后,尸体不能携带,更不忍心随便扔了,火化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再来看看《清稗类钞》中的记载。

寧古塔人家有喪事,將斂,其夕戚友咸集,曰守夜,終夜不睡,主人待以盛饌,殮後方散。七七內必殯,火化而葬

宁古塔是清代东北重镇,努尔哈赤时代曾驻军在此。这里的丧葬习俗,就有“守夜”,然后“火化而葬”。

蒙古無棺槨衣衾,其喪葬之禮凡三種:一,獸葬。普通人死,裸載牛車,馳於荒原,其顛撲之地,即為葬身之所。子孫一無戚容,疾馳而回,尸任鳥獸啄食。一,土葬。富者以板製方櫃,白布纏尸,坐置其中,浮土壓之……火葬。惟大富貴者始行之。潔其尸,纏以棉布,塗以羊油,架乾柴焚之。檢其遺燼,送入五台山佛前儲藏。然不納多金,山僧拒不使入也。

这是蒙古丧葬习俗,三种方式:兽葬、土葬、火葬。

兽葬很简单,就是普通人死后裸放在牛车上,车在荒原上奔跑,遇到颠簸尸体掉在地上,就是“葬身之地”,任由鸟兽啄食。土葬是稍微富一点的人,简单制作一个方柜,遗体缠上白布,坐在里面,用土埋上。

火葬是“大富贵者”才能享有的,遗体缠上棉布,涂上羊油,然后用干柴火葬。骨灰可以送到寺庙,但是必须要多交钱人家才收。

新疆之蒙古人尚火葬,貴人歿,浴尸,韜以白布縢囊,舁至高原,平奠柴上,喇嘛誦經,舉火焚之。

新疆的蒙古人也是一样,富贵的人架上柴堆火葬,还有喇嘛诵经。


所以,不仅是早期的女真人,后来的满族,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有火葬的习俗。

(影视剧中的康熙)

一直到康熙朝以后,疆域扩大,战乱减少,老百姓生活安定。再加上满清统治者大力学习汉文化,在各方面都深受影响,丧葬习俗也开始改变。

雍正、乾隆时期,曾明令禁止火化,改为土葬,“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

可以说,清朝皇帝的土葬,是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才改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