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後,為什麼各國沒有把德國、日本、意大利瓜分?

LengF87


【德國處在冷戰前線】

1、德國。戰敗後被三大戰勝國美英蘇及法國分區佔領,“德屬奧地利”也是這政策。各國心懷鬼胎,東西兩大陣營。蘇聯:要地不要人,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東普魯士都割佔,工業設備運回國內,手錶也要、自行車都要(廣大指戰員),東德扶植親蘇政權。美國:你們別像一戰那麼過分,我要科學家、技術人才(工業設備國內有的是),扶植西德對抗蘇聯。英國:跟美國“穿一條褲子”,自身分量足不足、拉上盟友法國增加權重,但是法國也別太過分。法國:英國不忘盟友,拉一把才當上戰勝國,想讓德國回到“30年戰爭”,300個諸侯國不嫌多,但是美英不讓,德國以後不打我也能接受。於是,出現兩個德國,西德審時度勢,利用列強矛盾,經濟復甦,雖敗而不衰落。

【北方四島——二戰遺留問題】

2、日本。本來美國想邀請英國等戰勝國分區佔領,英國接收緬甸、馬來亞、北婆羅洲顧不過來,其他戰勝國也忙不過來,也不想讓蘇聯參與(談好其他條件),結果美國獨佔,日本反而避免分裂,比較遺憾。

【德國再次統一】

綜上,歐洲是重點,歐洲問題主要是德國問題,亞洲在其次,至於“豬隊友”意大利,主要起到給德國拖後腿的作用,和一戰的表現一樣,認罪態度較好,及時投降,只是部分邊界及小島被調整。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如果我們徹底瓜分軸心國,徹底剝奪德國,意大利,日本民族的獨立主權,那麼我們又和法西斯有什麼區別。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的仇恨,寬恕才能帶來和平。否則仇恨只會帶來無休止的戰爭,我們需要把握的是對未來和平的規劃和展望。

一戰的教訓已經擺在那裡了,連列寧都認為《凡爾賽和約》是對德意志民族敲骨吸髓的剝削,所以才會埋下二戰的禍根,反而給後來的人帶來了更大的災難,否則希特勒也不會有機可乘放大民族復仇主義了。


而二戰後,我們需要的是對軸心國一個適當而不過分的懲罰,比如賠款,割讓領土,軍備限制,奧地利和德國永遠分割等措施,而這些措施也足夠讓他們去反思了。

況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戰爭畢竟是政治家的遊戲,連很多身居高位的軍人都不得不服從政治的指令,更何況那些平民。如果因此而剝奪了他們國家的獨立主權,讓他們成為之前猶太人那樣的沒有國家的民族,或者像今天中東的庫爾德人一樣,那樣只會給我們帶來無休止的和平隱患。

所以說,為了更多人的和平和幸福,為了徹底放下仇恨,我們需要寬恕。

當然,除此之外就是冷戰時期和帝國主義發展規律帶來的一些實際原因。

佔領領土,實施殖民這種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式了,大英帝國發現掌控地區的經濟命脈即可,不需要再走老套的駐軍和政治經濟全面操縱模式,用經濟去操縱某些地區的軍事和政治成了帝國主義國家熱衷的方式。

雖然沒有剝奪軸心國的國家主權,但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在日本建造海軍和空軍基地,用援助貸款將這些國家都拉攏到西方資本主義的陣營中對抗蘇聯也等於是操縱了他們了。


美國之所以幫助二戰戰犯明治天皇開脫罪責就是想要拉攏日本民眾,從而為美國的佔領管制創造有利的政治氛圍。

戰後軸心國實際上成了美蘇兩極爭霸的利益棋子,所以說出於實際考慮也是不會給壯大自己陣營添堵的。


大唐安西節度使


第一,十九世紀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的確立,世界各國的民族意識都覺醒了,各國的民族主義運動高漲。舊的殖民方式管理成本上升,維持廣大殖民地顯得得不償失。

第二,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嚴重。世界各國僅靠內需越來越難以滿足日益壯大的生產能力。資本主義要求更廣泛的市場。貿易保護主義直接導致了兩次,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痛定思痛,自由貿易開始抬頭。在自由貿易下,領土廣人口多市場大的優勢被削弱了,因此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樣控制殖民地以控制市場。

第三,美蘇兩大國博弈的結果。意大利是在戰爭中就倒向盟國的,本身也不重要。德國實際上原先兩大國是希望使其成為互相之間的緩衝國,但由於缺乏互信沒談攏,結果被肢解成東西兩德。日本則是由於蘇聯參戰較晚,在東方蘇聯的海軍也不夠強大無法和美國爭奪主導權,所以退而求其次,迫使美國出賣了中國東北的利益。而當中國倒向社會主義陣營,為了維持美國在東亞的實力以平衡蘇聯,美國需要日本扮演代理人的角色,自然不再試圖瓦解日本。


小白老師


已經分了,多讀點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