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犯过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豆浆泡芙


韩信最大的错误在于小看的刘邦。

他小看了刘邦的野心与私心,以为刘邦不会把天下变成一己之私。他小看了刘邦的军事能力——他觉得刘邦这家伙打仗不行,击破项羽统一天下,全靠各路诸侯的鼎力支持。因此在韩信看来,刘邦即使想去除异姓诸王,也做不到。最后,他小看了刘邦报复心里——他觉得自己始终是刘邦手下一等一的大将、诸侯,很多事情可以跟刘邦讨价还价了。

韩信攻入齐国之后,他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韩信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以齐地民心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这个小小的假字是关键:字面上说,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的意思。但这里至少有两层深意:

表面上看,刘邦自己不过是个汉王。垓下之战歼灭项羽以后,刘邦才从汉王即皇帝位。如果真即齐王,表面上齐王和汉王平级。

更进一步说,秦末各地起兵,陈胜就曾封吴广为“假王”,既表示尊崇,又强调二者之间的统属关系。而当时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大将领兵掠地,最后自立为王。比如陈胜派手下武臣(这是一个人)经略赵地,他到了那里以后自立为赵王;武臣又派韩广去经略燕地,结果韩广自立为燕王。对此,武臣、陈胜也无力控制,起义军集团就从内部瓦解了。

因此,韩信求假齐王,其实是参照当时世界正反面的例子,他试图跟刘邦说:

——我知道武臣、韩广这样的人,带领军队出去打仗,后来就自立为王了,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坏了!我韩信不这样做。我参考陈胜封吴广的先例,请求做你手下的一个假王。这样,我的功劳得到了承认,就会继续为你卖命——天下英雄也会跟着为你效力。同时,我还是你手下的假王,我对你忠心耿耿。

一言以蔽之,韩信觉得自己可以和刘邦讨价还价。刘邦的阴险之处,在于他假装和韩信讨价还价,让韩信觉得,这些都可以谈,并且他还谈成功了。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已经在等待时机把韩信干掉了。


在野武將


韩信一生中犯的最大的错误是活生生的活埋了自己的母亲。

故事是这样的。韩信的出生不好,家境贫寒,常常吃不饱,穿不暖。韩信父亲去死的早,与孤寡的母亲相依为命。可想而知生活的艰辛。韩信凭借自身的天分,练就了一身武艺。有一天,韩信练武的时候,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白眉老道,问韩信,能不能撼动眼前这座山,韩信摇头道,不能。他便问老道,如何才能撼动此山。老道人说,需要把父母的遗体都有葬在此山中,才能撼动此山,有一番作为。韩信,信以为真,于是挖了自己父亲的骸骨,迁坟到此,然后骗自己年迈的母亲去吊念,当母亲走到新挖好的坟地后,韩信把母亲打晕,推进坟里活埋了。这就是韩信埋母的故事。

石家庄白鹿泉莲花山传说是当年韩信“背水之战”观察赵军的草山,有韩信寨之称。百姓人人均知韩信埋母的故事。

我觉得,韩信征战一生,取得再多的辉煌,也抵不住老百姓的口碑。活埋母亲的人,还是人吗?至此,我觉得,韩信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杀了自己的生身之母。


户外浪漫


很多人对韩信的军事天赋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韩信跟随刘邦到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这四年的时间,韩信帮助刘邦平定五国,扫平了西楚霸王项羽,成功荣盛功臣之首。

曾经的国士无双,这位无双战神曾经穷苦漂泊的时候忍受过胯下之辱,即使如此他一生所追求的春秋战国时代的骑士精神,那便是你给我百万大军,我还你一座江山。

而这座江山,韩信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给了刘邦,但是韩信始终在追求者平等,从被人帮助他的时候,他说的那句一定报答你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渴求一中平等的地位,无论是在帝王的脚下做一朝臣子。

也许那个曾经的西楚霸王项羽没有重用他的时候,他的内心铁了心的要把这位不可一世的项羽送回江东,让江东成为他的一生的宿命之地。

也许回到淮阴他想报答那个曾经帮助他的人,重重的感谢了那个人。

也许曾经让他遭受胯下之辱的少年,他现在已经不再仇恨。

当他登上大将军祭坛的时候,才是一位25岁的布衣少年,这个年纪的他连一场仗都没有打过。

当他暗度陈仓、平定关中的时候,才是一位26岁的少年。

当他渡过黄河,横扫五国的时候,才是一位28岁的少年。

当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的时候,他也仅仅才29岁。

而这四年的时间他封王拜相,独揽军政大权,大将军、丞相、封侯、封王,似乎这一切都是他应该得到的,四年的时间能够做到这一切,韩信这个人简直太可怕了,功高震主的韩信也许至死都没有想到刘邦会对他痛下杀手。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这或许是君臣之间最为残忍的一次对话了,这个36岁的年轻人望着大汉王朝的帝王他在想些什么?他能够想到的仅仅只有四句话,韩信过人的军事天赋让刘邦感到恐惧、害怕,韩信首封齐王,再封楚王,对于新一代的帝王刘邦来说他能够给与韩信的都给了,可是他不明白韩信想要的是什么?

韩信去世的时候36岁,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刘邦去世的时候61岁,他的人生已经结束。

白马之盟,异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同讨之,异姓王在刘邦的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阴影,杀韩信的时候刘已经60岁了,试问这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还有谁能够镇的住功高震主的韩信,韩信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耗,也有大把的时间侵吞刘氏的江山,即使他并没有夺取刘氏的江山。

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他的威望,让刘邦感到恐怖,没有任何东西再给韩信了,封侯、封王已经做了,难道给你我的江山,给不了我的江山,就送你上天!

萧何月下追韩信,我们再也回不到君臣初见的那种感觉!


历史总探长


韩信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拥兵自立!

一、刘邦,从来就没有把韩信当做自己人:

(1)刘邦在汉中自立以后为了招揽人心,加之萧何的推荐,顺水推舟,拜韩信为大将,但是韩大将上位以后并没有受到重用,暗度陈仓,围困雍城,彭城之战对韩信都没有记载,可见韩信这个大将有名无实,并没有进入刘邦集团核心圈子。

(2)彭城之战失败以后,韩信及时出手收集溃兵,把楚军拦截在荥阳,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华,刘邦这才开始使用韩信。睢水之战可以看做是韩信的立威之战,他巧计读过睢水,平定魏国。刘邦尝到甜头,他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计策,给了韩信三万精兵,但是当韩信以少胜多,打下赵国以后,刘邦立刻翻脸,把韩信的精兵全部收回,就连收服的李左车也一起调走。

(3)荥阳之战失败后,刘邦故技重施,和夏侯婴赶到修武,突然袭击夺走了韩信的兵权,韩信打下的家底被一扫而光。

(4)打下齐国以后,刘邦不愿意封赏韩信,纵然是韩信要,刘邦也是大发雷霆,要不是张良劝阻,双方当时就要撕破脸。

潍水之战后,项羽败局已定,此时项羽派来使者,希望韩信能够拥兵自立,三分天下,部下蒯彻也以“鸟尽弓藏”来劝诫他,无奈韩信看不透形式,犯了一生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直接决定了他命运。

二、在韩信看来,他并没有野心,充其量不过是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封赏,而他军功盖世,纵然有过分的要求刘邦也应该答应。

但刘邦和吕后却不会这么想,站在他们的角度,韩信必须死。

(1)韩信年轻,韩信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五岁,而此时刘邦已经六十岁,吕后四十五岁,张良五十四岁,萧何六十一岁,一旦这些老人故去,无人可以压制韩信。

(2)韩信能力太强,汉家的江山一多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刘邦账下无论是灌婴、曹参,还是樊哙、周勃,都不是韩信对手。

(3)韩信威望很高,《史记》记载,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樊哙见了还是一口一个大王,韩信反倒觉得与樊哙等人为伍很羞耻:生乃与哙等为伍!

宁可负韩信,也不可让韩信负自己!七年后,在长乐宫,韩信被吕后萧何联手杀死!

如果韩信拥兵自立,也许《三国演义》就要提前四百年上演,以当时的形式,谁胜谁负难以预料,但有一点可以确认:韩信不会死的那么窝囊!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日慕乡关


韩信,一代名将,汉初三杰之一。

背水一战,以劣势之兵击败秦军20万之众;

十面埋伏,逼得西楚霸王自刎乌江……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被刘邦的老婆------吕后诱杀于长乐宫,令人不禁嘘唏。

韩信的错误,有人说在于功高震主,有人说在于叛乱时的犹豫不决。而我觉得,韩信所犯的最大错误在于:过分卖弄自己的文学才华,竟然由他而产生了几十个成语,这让草莽出身的刘邦情何以堪?
以下列举几例,仅供娱乐消遣:

1,胯下之辱


2,一饭千金
3,解衣推食


4,国士无双
5,十面埋伏


6,背水一战
7,拔旗易帜

8,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还有哪些?您知道吗?


上下相连


韩信和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

三杰中,仅韩信一人被封王,也仅有韩信一人由王位上跌落,成为一个形同软禁「淮阴侯」,也只有韩信一人没经过任何正常的司法程序,便被一个妇人杀了。

另外两个从不曾被封王的萧何与张良,都寿终正寝,哀荣备至。为什么同样名列三杰,另外两个人的结局都很完美,偏偏韩信死于非命,三族被夷呢?韩信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犯过哪些错误?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从整篇《淮阴侯列传》上来看,韩信的一生,既是开挂的一生,也是让人警醒的一生。

作为执戟郎的韩信,不甘于平凡,总想走点终南捷径,折腾出一番事业来,最终也没能得到项羽的提拔,灰心丧气的韩信只好转投项羽曾经的友军,如今军事实力第二的军阀刘邦;在刘邦的队伍中,韩信仍旧没得到自己想要的位置,便连夜出逃,幸得萧何月夜相追,终于幸运地捞到大将军的职位。

韩信开挂的一生从此开始。先是给刘邦分析了天下大势,让刘邦茅塞顿开,后又收散卒,开辟第二战场,基本上为刘邦打下了半个天下,当韩信打到齐地后,昔日项王帐下的执戟郎韩信竟然拥有了可以跟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的实力,刘邦不得不答应他的封王请求,项羽也主动派来使者谋求联合。

但此时的韩信或许还不知道,这将是他人生的至高点,要不了多久,他就会从至高点滑落。

对比三杰中的萧何和张良,韩信犯的最大错误不是不表忠心,而是没在关键时刻表忠心,不但不表忠心,还以市井之心和刘邦讨价还价,把自己置于刘邦君臣的对立面。

楚汉之争中,刘邦以身为饵,在荥阳一线吊着项羽的主力部队,作为大将军的韩信独自开辟第二战场,当韩信接连攻下魏、代两地后,韩信的军事实力已然很强了,但他却丝毫不理困守在荥阳一线的刘邦,恼怒的刘邦派人收走韩信的精兵。

这是韩信第一次没有表忠心,让困守于荥阳一线的刘邦君臣怀疑韩信有二心,精兵被收的韩信依旧故我,拿下赵地后,只顾操练,不管荥阳城中的刘邦。

为了逃出荥阳城,刘邦搭上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将军纪信,刘邦回到关中招募的新兵依旧不是强悍的楚军对手,无可奈何的刘邦只好独身来到赵地,夺去韩信的精兵。

这是韩信第二次没有表忠心后受到的惩罚,韩信也开始反击了。

韩信的第一步,是破坏刘邦谋臣郦食其跟齐王齐相定下的汉齐联盟,擅自带兵偷袭了齐国,占领齐地后,韩信变本加厉,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国假王,韩信此举,是拿刘邦给他的兵权和将军,萧何给他的粮草和汉王刘邦的信誉以及汉臣郦食其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刘邦怒了,刘邦也忍了。

但或许就是这一次,刘邦对韩信起了杀心。或者念在韩信有功于汉,又是难得的军事家,所以才放韩信一马,仅在项羽失败后把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

如果韩信能像萧何一样顾念刘邦,刘邦缺什么他就给什么,韩信日后也不会混得那么惨吧?

当年,刘邦在荥阳一线抗击项羽,萧何坐镇关中,经营关中、汉中和巴蜀,刘邦没粮草了,萧何便送粮草,刘邦没兵了,萧何便在后方征兵,萧何担心刘邦认为自己不忠,便把子侄送到前线,名义上为大汉社稷建功立业,实际上是让子侄去做人质。

凭借这份忠心,天下大定论功行赏时,刘邦才力排众议,把萧何记作首功,并抛出「功人功狗论」,可见,付出是有回报的。

讲完萧何,我们再讲讲三杰中的张良。

张良在革命早期和刘邦相遇,以不凡的才华打动刘邦,二人可算是惺惺相惜,后来,张良拥立韩王,刘邦为报答张良讲解《太公兵法》的恩情,替张良拿下了韩地十余城,而后,张良被刘邦从韩王身边借调来,鸿门宴前后,赖于张良的社交关系和机智周旋,刘邦得以安全脱身。

天下大定后,刘邦让张良自己挑封赏,张良却只要了他和刘邦相遇时的留县作为封地,这张视富贵如浮云感念君王厚恩的感情牌,一下子就把张良置于绝对安全地带,张良的这种操作,也在日后成了周勃在汉文帝时表忠心的模板。

而韩信呢,从来都不曾在关键时刻表过忠心,除了拒绝楚国使者时的那套公关言辞外,没在任何时候打过感情牌,这样的一个韩信,怎么能让刘邦放心呢?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遥望燕园


提到韩信的为人及能力,可以借用龙且的一句话形容:“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但要说韩信一生最大的错误应该就是他对刘邦想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帝国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不知道刘邦需要什么,害怕什么。按照韩信的做派,或许他认为刘邦想要建立的是一个想周朝那样的国家,在此基础上,他韩信怎么也能坐到等同于姜子牙的封赏吧。但刘邦的野心不比秦始皇要小,他想的是在秦帝国的基础上完成大一统的梦,这与他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可是话又说回来,刘邦也不是周文王武王那样的君主,也不是世代显贵,他有的只是贫穷中多年的积淀。而作为祖上显贵的韩信,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是无法清晰得理解刘邦的本性的。



刘邦曾两次设计夺取韩信的兵权,而韩信却傻傻地相信刘邦会让自己安享晚年。或许这是韩信太过重义气造成的,那谁有能说重义气是个错呢?何况韩信到死不过才三十五岁,刘邦只不过比韩信多活一年,则以刘邦这种心态他定不会让惠帝这种弱君面对韩信如此之能臣。故而韩信在刘邦第一次夺取兵权时尚可说“推食食我,解衣衣我”这种话。


同时期的马援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韩信马援俱为名将,但马援对君主的认识却要高过韩信。由此也可以说,一位成功的将领要拥有的不仅仅是出色的领军能力,同时也要知道帝王的心思,知道他想要什么,甚是去思考担心什么。因此,可以说韩信一生的最大失误就是没能清晰地认识刘邦的担心之处。


竹林老屋


韩信犯的最大错误是,不该太浪去反野。

开玩笑的,下面我们开始正经的聊韩信这个人

韩信这个人一生犯下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知功高震主,擅自请封王。也许韩信此举是为了向刘邦证明自己没有别的野心,但是别人就高明的多。王翦灭楚,跟秦王要的是土地金钱。韩信要的可是王位啊,要知道当时刘邦也不过是汉王啊,你韩信为齐王是不是要和汉王平起平坐啊。刘邦当时是用的到韩信,才没爆发,事后肯定是要算账的。

第二,用兵如神,察人不足。韩信觉得自己受刘邦知遇之恩,没有尽早的离刘邦远去。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的时候,韩信就应该明白刘邦并不是什么重情义的人。自己手里的权力已经威胁到刘邦的统治,自己要么大方的造反,要么辞官还权养老去,不应该对刘邦有什么幻想。

第三,不改在那个时候谋反。韩信用兵如神是不假,但是你手里得有兵啊。当时的淮阴侯韩信,戴罪之身,手里又没兵权,你私通什么叛乱啊。韩信再怎么战神,在没有兵的时候也不是被几个宫女给刺死了吗?人不能不识时务


军事历史小能手


在 我看来,韩信并没有犯任何错误,因为他胸怀天下,不愿再起刀兵,他想的是天下百姓,而不是个人利益。

自战国以来,连年征战,始皇统一六国,兵连祸结,秦末群雄逐鹿,战乱不止,刘项楚汉相争,征战不绝,要是韩信再挑起战端,那天下怎么办?从这一点上来,兵仙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想辛苦百姓。

我知道题主问的不是这些,题主的意思是如果韩信起兵的话,会不会赢?那么就顺着题主的意思分析。

其实韩信根本就没有机会起兵,这就是韩信的最大错误,韩信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兵,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楚霸王纵横天下,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武勇和范增的奇谋,关键是他有江东作为根据地,有江东子弟跟随他征战,还可以为他提供后勤保障。

而韩信却是一无所有,他本是布衣,兵全是刘邦给他的,将全是刘邦的部属,他手里有兵符令箭,军队就听他的,要是没有的话,他谁都指挥不动。

背水一战后,韩信大胜,不肯出兵救援刘邦,在大营中休息时,刘邦直接走进大营,拿了他的兵符令箭,韩信醒来后,立刻拜倒请罪。

刘邦

这一段读来让人害怕,一则刘邦走进大营,居然没有人示警,不要说因为刘邦时汉王,想想当初汉景帝巡视周亚夫的细柳营,那将士们根本就不鸟皇帝,还有清朝时年羹尧治军,雍正的圣旨都不顶用。当然,这不可能是韩信治军不严,只能是刘邦在军中遍布亲信。

二则,拿到兵符之后,韩信立即就服了,敢情这么多年,韩信就没有培养自己的亲兵卫队,或者说亲兵卫队里也有刘邦的人。

韩信的亲信也就蒯彻、李左车这么几个谋士,要是没有兵,谋士也没有用啊。

再者就算韩信起兵,后勤谁来保障,萧何当然不会帮他,而他又没有根据地,后来刘邦封他为楚王,楚地可是项羽的老家啊,你杀了项羽,回头还要人家老家的百姓来支持你,这已经是笑话了。

在性格上,韩信最大的缺点是厚道,作为朋友,厚道当然很好,可是作为枭雄,厚道可就是个大缺点了,当初蒯彻劝他独立,他说的是当初汉王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所以我不能对不住刘邦,人家一件衣服,一碗饭就把他收买了,就这性格,怎么争天下。

当了楚王后,钟离昧来投奔他,他居然收留了,要知道刘邦可是恨钟离昧入骨啊,不要问别的,就是他觉得俩人当初关系不错,这就给了刘邦贬他的理由。

韩信还有一个错误就是太年轻了,那时刘邦萧何张良都老头子了,他居然才三十多岁,要不是提前把他收拾了,他们几个死了以后,谁还能对付的了兵仙,就凭周勃樊哙陈平吗?而且那时候他多年经营早就有根据地了。

所以,韩信是不得不死,如果想不死,一个方法是跟张良学,立刻归隐,不过他是穷人家孩子出身,没有享受过富贵,未必舍得世间繁华,不象张良是贵族子弟,早就享受够了,另一个方法就是学萧何,直接假装骄奢淫逸,欺压百姓,这样刘邦会认为他胸无大志,或许会放他一马,但是他还真没有这个心计,要是有的话,天下 早是他的了。


周易学堂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才能杰出,尚不足以掌控全局;蒯通劝他自立时,岂不硑然心动?然部下大将,皆刘邦死党,内部一乱;岂刘,项之对手?!故说出推食食之,推衣衣之,言不由衷之语,,而且,己经封王,万一富贵能保的住呢?

才能杰出,故难,很难做出低眉敛首之举,所谓利刃在手,杀心顿起∵韩信将兵的本领,岂止利刃,称为核弹还差不多。

君王:看在眼里,虑在心头,能否活命,只在君王一念之间,因为你己经在笼子里。至于是否真的谋反,不足道也,,

既便是学张良的大智慧,退隐,也很难,张良貌若女子,弱不禁风,虽有奇谋妙计,然不为人用乃废话;刘邦己经见识了韩信的本事,溃败之际,冒死潜入营,收回兵权,岂能再失!?

所以:君也难,臣也难,,,只好臣受难,,,

韩信死了。

今人哀之,怜其才也!

韩信死于谋反,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