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江必守淮,為什麼東吳沒有淮南,曹魏還是滅不了?

自立124


長江—是流經大半個中/國的世界第三長河,中/國人自古沿江造就了無數大小的城市鄉村。

隨著中/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逐步南移,長江沿線特別是江南地區更是成為世所矚目的財賦重鎮。

歷史上,因為天塹浩蕩,長江成了很多割據勢力天然的“馬奇諾防線”,引得古往今來南渡的小朝廷和偏安本地的割據政/權費盡心機想要以長江為限分割南北。比如,三國。

長江雖然險峻,但是如果直接守長江的話,那就沒有軍事緩衝地帶了。長江很寬,但長江太長,不可能每個點都能布重兵防守,所以,一旦發生戰爭,長江總會被突破。

而守淮就不同了,——古代河流的寬度是很重要的,淮河寬度在500-1000米左右,兩岸還佈滿大量湖泊,這會對入侵者會造成很大的阻礙。

退一步說,就算淮河突破了,淮河和長江之間還有個東西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佈滿河港湖汊,北方騎兵不適水戰,而且北兵深入南方,後勤供給困難,所以難以繼續向南侵入。

歷史上,一般守淮的朝代壽命比較長,比如南宋,守淮,壽命152年。

直接守長江的朝代就短壽,比如南朝陳,僅32年。

而且,古代真正的戰略,不僅要守江、守淮,還要擁有荊州之地。

如果沒有控制荊襄,那江淮旦夕可破。偏安江東,最起碼要坐擁荊襄、兩淮,否則根本守不住。

坐擁荊襄、兩淮,退可守江南半壁,進可攻略河洛徐泗。而且荊襄兩淮向來擁有銳兵勁卒,南宋數次北伐中原,靠的就是荊襄、兩淮作為後盾。

朱元璋北伐成功,靠的也是淮西精銳。

沒有荊襄的江南割據勢力,如南陳、南唐、太平天國,根本沒有形成真正的割據力量。

守江、守淮,擁有荊州之地,如果加上川蜀、漢中,那才是完美的割據局面。

東晉齊梁南宋,就是靠著這條完美的防線和北方爭霸數百年。

劉宋甚至佔據青徐之地,是歷史上南方割據政/權中唯一強過北方的政/權。

荊襄兩淮,在當時劉裕手中是前進的基地,但是大多時候,荊襄兩淮不過是南方政/權的保命防線。

三國時期,曹操一直沒有控制住荊州,所以,也就沒有真正對孫權勢力造成威脅。

守衛長江必須要先防守淮河流域,因為守衛長江的直接目的是保住長江中下游的武漢、上海、杭州、南京等重要城市,而淮河流域是這些城市的門戶,如果淮河流域丟掉了,那麼這些城市將會無險可守。

而且淮河流域有豐富的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如果丟掉了也是一件極為可惜的事情。

因此,如果淮河流域被來自北方的勢力奪取了,而這個勢力又想向江南進軍,那麼南方的勢力一般來說就只有招架之功,甚至會隨著長江防線被突破而迅速崩潰。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隋文帝滅亡陳朝、宋太祖統一中/國、元朝滅亡南宋等等。

看似天險的長江,實則處處都是漏洞,所以欲借長江從北平南的真正英雄們,大都不太看重長江天塹的作用,正如《三國演義》中荀彧為曹丞相劃策所云:“先滅袁紹,後滅劉備,江漢可一掃而平矣”。

滅孫權,必須先滅劉備。


王俊傑猛


守江必守淮是對的,問題是曹魏身處三國鼎立以及司馬篡權這個偌大的背景裡,極大的牽制了曹魏的精力和資源,無法一舉過江,消滅孫權。也正是因為如此,三國才能鼎立了那麼多年,保持著微妙的制衡。當然,曹魏的實力畢竟是強大了的,在和孫權的淮南之爭的博弈中,其實是佔據著上風,根據就是曹魏一直控制著淮南的兩個重鎮,壽春和合肥,導致孫權在江北防務的緩衝地帶,嚴重不足,更別提北伐了。



孫權偷襲了荊州後,就擁有了整個長江流域,但是要長治久安,就需要在江北陸地上擁有更多的緩衝地帶。好在孫權擁有半個江夏郡,半個廬江郡,東線擁有廣陵,曲阿等地,唯一的麻煩就是中路的淮南一帶了。所以,孫權幾次攻打合肥而不得,無奈聽從呂蒙的建議修築了濡須塢。濡須塢的建立對東吳防務的意義是很大了,遏制了曹魏可以直接從合肥舊城出長江的戰略便利。所以,曹操在213年南征東吳,攻濡須塢時,都讚歎孫權。還有一個攻打濡須是發生在,曹丕三路大軍攻打東吳時,濡須是作為中路軍曹仁的主要目標,結果被孫桓打敗,進而影響到了東路軍曹休的撤軍。而當時,曹休一度攻下徐陵(京口),對東吳的威脅最大。



曹魏的東路軍之所以威脅最大,就是因為壽春,壽春是戰略基地,向西可策應合肥城,還控制著南征的水路通道,向南可以輻射著居巢,歷陽等通向橫江渡口的通道。所以,即使孫權拿下合肥,也不能無視壽春而北伐。所以,曹丕三路大軍攻打東吳,曹休,臧霸直接兵出長江,隨後攻入東吳的腹地鎮江(東吳別稱為徐陵,西晉改京口)。但是,因為中路軍在濡須塢的失敗,只好撤軍了。曹魏如此優勢的情況下,依然不能滅了東吳的原因,除了孫權善於防守之外,曹魏對東吳的軍事往往受到蜀漢和其他因素的制衡。比如,曹操在217年拿下東吳居巢時,就因為劉備攻打漢中,只好留下夏侯惇,張遼守城,自己就去對付劉備了。夷陵之戰後,蜀漢和東吳更是在雙方攻守上都進行密切合作,曹魏無法集中精力,這就是三國鼎立的基礎呀。

(淮南第三叛)

到了曹魏的實力更加強大,大步甩開蜀漢和東吳之時,由於司馬家族掌握曹魏大權,引發了內部矛盾,導致了“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具體過程,筆者寫過很多了,這裡不囉嗦。總之,這三次叛亂中,東吳深度參與了後二次,即使如此,還是被強大的司馬家族給平定了,東吳反倒損兵折將。顯然,淮南三叛已經影響不了三國一統的大局,不過也讓被司馬家族控制的曹魏,沒有精力和條件主動消滅東吳,所以,這也是曹魏得淮卻沒有滅東吳的重要因素之一。淮南三叛後不久,司馬昭就開始策劃消滅蜀漢,先讓東吳失去這個盟友,跨過長江天塹的日子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