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鄔先生敢代剛登基的雍正發號施令,這是為什麼?

娛之愚味


鄔思道這是在替雍正發號施令,同時也是在自保呀。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或許雍正殺鄔思道的心意需要觀眾的揣測,那麼在小說中就是“司馬昭之心。”鄔思道在雍正登基以後下了兩道命令,一個是五路兵馬保護雍親王府,另一個就是拒絕了十七阿哥的求見。

五路兵馬兩猜測

先說五路兵馬的事情,雍正回到潛邸第一件事就是去見鄔思道,第二件事就是和鄔思道吐槽五路兵馬太多了,十三阿哥真的太過小心了。鄔思道立馬說“四爺,是我……”然後立馬改口說“臣讓這麼做的。”估計鄔思道心裡也是捏了一把汗,幸好改口快。雍正此時是心裡不快的,不鹹不淡的回了一句“你的功勞,我會安排的”從這裡我們可以有兩個猜測或許雍正本來相殺鄔思道,覺得鄔思道安排了這麼多兵人多眼雜的不好動手,反而落下了個殺功臣的罵名。另一個就是從雍正的語氣中,他沒有把鄔思道完全當自己人,鄔思道輔佐自己登基,不過也是為自己求得一份功名利祿,好洗刷自己原來“蹲大牢的黑歷史”。


一開始鄔思道也沒有剎住車,但是聽到雍正的話以後,鄔思道立馬錶達了自己要半隱的想法。或許鄔思道前邊那個口誤也是在故意試探雍正登基以後是否變心。但是他確實變了 ,雍親王的時候,一口一個鄔先生,平起平坐,飯酒同食。這次回潛邸的第一句話居然是不鹹不淡的一句“你我會安排的。”

怎麼安排?安排死?還是安排活?

這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對於鄔思道這個人精來說,應付這個局面,也要小心謹慎了,或許一個口誤,自己今天晚上就交代在這裡了。當雍正問到

“你想怎麼隱,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鄔思道就出其不意的說了一個半隱。接著他陳述了微臣有三不可用,又感人肺腑的說道,我們會互相想念,我也需要養老,那我就找個你能找得到我,又可以讓我養老的地方。這裡鄔思道透露出自己是有需求的,我得養老。然後又打出了一張感情牌我們相識15年,風風雨雨都過來了,年紀大了互相想念,這是肯定的。最後鄔思道放了一個定心丸,我走不遠,我就去李衛那裡。李衛你還不知道,那可是對你最忠誠的人,當初監視年羹堯的時候,他就做得十分出色。

這時候我們看電視劇中的雍正眼含淚光,他明顯是被鄔思道所打動了。

拒絕十七得自保

接著我們再來談談第二道命令就是拒絕十七阿哥。理由就是公事的話,政治上的找張廷玉,軍事上的早十三爺如果說是私事,那就說天子沒有私事。電視劇中十七阿哥作為四爺黨一直沒有在明面上出現,直到登基當天突然出現了這個細節,雍正當時欲言又止,只說了“他是朕的兄弟”。我們不妨做個猜想十七阿哥在幕後幫助雍正做了很多見不得光的事,或許此次來就是解決鄔思道的。鄔思道好不容易感動了雍正,萬一十七阿哥一來,聊兩句就變卦了,努力豈不白費了。所以鄔思道最後替雍正說這句話,估計心也提到了嗓子眼。還好最後雍正同意不見了,這或許更加印證了這個猜測吧。




紅雨說歷史


“王爺,決大事就在今晚!”康熙即將大限的當晚,鄔思道催促四爺決斷。但此時的四爺和自己所說的一樣:“心亂如麻,沒了主意”。與此同時,布軍衙門來接四爺去暢春園的人已經到了門外,這種千鈞一髮的時刻,鄔思道替四爺拿了主意。

鄔思道替四爺拿了主意,一切照計劃進行。兩個時辰後,當康熙爺貼身侍衛張五哥拿著“金牌令箭”出現在鄔思道面前時,鄔思道就已經明白:奪嫡真的成功了。圖為雍正


隨後,已經是皇帝的四爺再次見到鄔思道時,鄔思道雖然改了口,但是他還是沒有改變先前替四爺拿主意的毛病:

當張五哥奏報說“十七爺胤禮求見”時

,沒等雍正開口,鄔思道就直接給張五哥安排事了。照舊,安排完,他問雍正:這樣安排行嗎?

原本一切妥當,但鄔思道沒想明白的是,此時四爺已經不是四爺,他已經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了,所以,此刻,他已經不需要任何人給他安排指示了。換言之,鄔思道此舉在幾個時辰前還是妥當,在今天就成了“不知死活”了。

雍正一句:他是朕的兄弟!鄔思道才明白,他犯忌諱了。而就憑著這個忌諱,雍正就可以直接讓自己腦袋搬家。此時的鄔思道才真正明白自己的處境:可以和四爺同富貴,卻絕不可能與雍正共榮華,因為自己知道的秘密太多了。

在四爺還是四爺的時候,知道四爺的秘密,那叫做親信;而當四爺成了雍正,知道雍正的秘密,那得叫把柄。皇帝會允許拿著自己把柄的人活著嗎?天天看著把柄在眼前晃,長久能不生疑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鄔思道是聰明人,他立馬明白了自己的處境,而這一天也是遲早要來的,為了這一天,實際上鄔思道早已做好了安排。不然,在犯忌諱替雍正拿主意後,他就不會看起來“還算從容”。

鄔思道立馬提出自己要“半隱”,隨後鄔思道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向雍正闡述了自己的“半隱”。鄔思道知道,此時雍正對他還沒有起殺心,畢竟二人的感情深厚。

果然,雍正被他打動了。但鄔思道明白,能成功逃出一條小命,僅僅是開始。

隨後,聰明的鄔思道將自己的路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去李衛那裡,這樣自己能夠足夠安全,而且皇帝又能監視自己。第二步:離開李衛,恰好田文鏡在河南需要幫助,李衛也不想身邊天天有個這樣的人,就儘快把鄔思道送了出去。第三步:只拿錢不幹事,田文鏡本來就是個清官,自己沒有太多的錢財,長此以來,徹底激怒了田文鏡,就把他趕走了,當然這正是鄔思道想要的,拿了錢就走,從此銷聲匿跡。

也就從這三步之後,鄔思道徹底實現了“歸隱”。說來,鄔思道能在雍正奪嫡後躲過一劫,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他懂得,世間有一個普遍的規律:共患難的,往往不能同享福!



記者李滿


鄔思道在雍正進宮以前曾跟雍正有一番對話。那就是在當天晚上,康熙下令將所有皇子押進暢春園時,雍正懷疑康熙可能會傳位八爺,擔心自己進宮會被殺。這時候鄔思道給他出了一計,讓雍正把還沒來得及上交的欽差官防印信交給自己,一旦算準時辰沒有得到雍正的消息就拿這枚印信去宗人府赦放十三爺,由十三爺拿著欽差印去接管豐臺大營。這是兩人事先商量好的,只是拿欽差關防印信在這個時候就有點假扮欽差的味道了。鄔思道願意賠上一次假扮欽差的罪名來扶雍正,雍正怎麼可能不去相信他!

其次,鄔思道還是挺注意分寸的,當時雍正要張五哥把金牌令箭交給鄔先生讓他依計行事。可是鄔思道並沒有伸手去接令箭而是讓張五哥馬上拿著令箭去宗人府赦出十三爺,然後把令箭交給十三爺讓十三爺接管豐臺大營。整個過程鄔思道就沒有一個越權的舉動,自然談不上替雍正發號施令。

雍正派遣張五哥拿金牌令箭來給鄔思道並令他依計行事的意思就是,計謀還是按事先商量的去做,只是用真令箭去做就行了,不需要用到假欽差的身份去做。


優己


《雍正王朝》裡胤禛從中午被張五哥帶走到暢春園,再從深夜返回潛邸。胤禛已經變成了雍正。


這個過程變化太刺激,中午不過還是一個“不太受重視”的親王,晚上已經成為一個龐大帝國主之君,億兆生民的主宰。這變化實在太快實在太刺激!雖然為了這一天,整個雍王府上上下下為此準備多年,殫精竭慮。

然而一朝成真,雍正顯然還沒有適應,沒有完成角色轉換。至少”朕”這個字還沒用順溜!

而雍正此時返回潛邸處理“私事”。按照原著小說,是回來清理那些替自己做秘密事情的人。人之常情麼,畢竟鄔思道是運用“陰謀”的高手,雍正是不可能放心的。

可是此刻貴為天子的胤禛還能有什麼”私事”?天子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天子無“私事”。想著處理“私事”,那不應該是天子所為。


鄔思道之所以敢繼續”替雍正做主”,去安排各類善後事宜,他做事的根據就在那句“天子無私事”上面。

炒米試從鄔思道內心獨白,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整個過程。

作為一國之君,雍正必須稍作休息,便立刻動身去皇宮,那裡才是你的歸屬。而所謂雍王府,龍之潛邸已經完成了他的使命,與你雍正無關了。


鄔思道一而再提醒雍正不可善聽善見,要立刻進行角色轉變,剩下的善後事宜,你應該相信我鄔思道這個“白手套”,畢竟我才是行“陰謀詭道”之人。既然皇上你走的是“光明正道”,那麼我一個玩弄陰謀的人就不適合呆在你身邊了。雖然我行的是“陰謀詭道”,但是你看,我都是一心一意為你的,對以前的四爺現在的皇上都是忠心耿耿的。所以如果你重感情,看在我忠心耿耿的份上,你是不會忍心殺我的。


而且我主動提出“半隱”,給自己安排好去處。這就避免了你麻煩,難以委決。

做謀士做到這份上,我這職業道德那槓槓的!

所以您勞駕您雍正空回一趟潛邸,所有善後事宜,我都替你安排得妥妥當當的了,就不用您擔心了。您現在既然已經當了皇上,那就要坐手穩固權力,實施改革,澄清吏治,匡扶社稷。那才是你應該操心的事情。

而我功成之後,懂得身退,絕對不會成為您的後顧之憂!這些您就放心吧,趕緊回你的宮去吧!


炒米視角


為什麼鄔先生敢代剛登基的雍正發號施令?


第一個號令:關於府邸安全的號令,鄔先生調配了三路人馬,互不認識,統一歸十三爺統領。

第二個號令:關於十七阿哥見雍正的事,鄔先生替雍正回絕了,告訴老十七天子沒有私事,國事上朝再說。

先分析第一個號令:

1.、鄔先生是雍正的謀士,畢竟暢春園的事也是驚心動魄,萬事得小心。雍正忙了一夜,未必考慮周全。這也是出自一個謀士的職業道德,也可以說是自然反應,四爺能最後繼位,鄔先生是最重要因素,從四爺變成雍正皇帝,鄔先生全程參與策劃,這也是鄔先生最後一次為雍正做主,因為越是最後越得小心,畢竟八爺黨也不是吃乾飯的。否則功虧一簣。鄔先生因為率五百舉人抬財神大鬧貢院,被先帝關進寧古塔。所以不能走仕途,能幫助四爺登基,也是成全了鄔先生自己。

2.、雍正不守靈急匆匆回府邸,鄔先生心裡知道雍正要幹嘛,回府處理掉一些替他辦事的人,把屁股擦乾淨。畢竟八爺黨,還有老十四都心有不甘。雍正剛登大寶,心裡不激動是不可能,人在精神亢奮的時候容易疏忽大意。也明白往往的成功都倒在了最後一刻。所以鄔先生要確保萬無一失。

再分析第二個號令:

1.、鄔先生深諳帝王心術,通曉帝王之道。回絕老十七就是給雍正強調皇帝本質上就是個孤家寡人,不能與平常人一樣胡亂交朋友、套兄弟情。皇帝必須把全身心投入江山社稷的建設,不容許有私人感情的存在。想當皇帝,卻不想做孤臣,這是不行的。皇帝沒有“私事”,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子民,包括萬物眾生都是皇帝的,這些是“私事”嗎?

2.、告誡十七阿哥要學會明哲保身,天子沒有私事。其實也是在告誡他,要與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緊事上書房找張廷玉,軍事找十三爺,不能事事找皇上。雖然是親兄弟,也有遵守君臣之道。從四爺繼位的那一刻,四爺已經不是你四哥了,他是大清的雍正皇帝。


豫貓看北京


當初鄔先生從大牢裡出來追隨雍正一是報恩,二是因為他看到雍正是真心為朝廷做事,只是做人比較笨拙,但有一點是雍正當時貴為皇子,一直對自己言聽計從,尊重有佳,這換做什麼人都是一種另類享受,唯一有一次就是鄔先生勸雍正不要跟八爺去查太子花錢頂命一案,結果雍正還是去了,鄔先生打包袱就要走人,被秋月攬下,說明鄔先生同樣也是性情中人,到得知雍正為了得風寒抱恙成熟寒熱之苦在今天看來說白點就是蒸桑拿,鄔先生心裡讚賞孺子可教,到十三第一次被關放出來以後說的那番話裡有一句就是叫雍正爭奪帝位,鄔先生對於協助雍正當皇帝又增加了信心,在眾多皇子裡雍正之所以能當皇帝身邊有幾個人是很關鍵的,一是鄔先生,一是十三,還有一個最容易忽視的就是他的兒子弘曆,弘曆開始是鄔先生調教,射獵一事後康熙開始一手調教弘曆,就是看到了大清三朝盛世,太子不爭氣,八爺黨太功於私利,只好選擇剩下一個又心狠又笨拙的雍正,好在還有個好皇孫。回到十七阿哥求見的事上,鄔先生之所以那麼處理,一是心裡始終想的是告訴雍正你是皇子我能從你手裡伸手要過欽差關防大印助你你當了皇帝我也能即時幫你打開做皇帝的禮面,

雍正也是一個愛才之人,皇帝位子屁股還沒捂熱乎,以後難免還要鄔先生幫忙,鄔先生自己又提出了半隱,這才饒了鄔。


C.zs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有一段情節,就是雍正的師爺鄔思道在雍正剛剛登基的當晚,當著雍正的面,代雍正發號施令處理了老十七請見的事。

這個情節看起來很蹊蹺,一方面,雍正剛剛登基,按道理鄔思道應該很清楚 ,此時的雍正已經不是白天的雍親王胤禛,他和雍正的關係已經由“師爺、朋友”變成了“君臣”,甚至是殺人滅口的對象,鄔思道不該開口乾涉雍正的事物才對。

另外,鄔思道自己“生命危險”的警報並未徹底消除,此時鄔思道的多嘴之舉,似乎有引火燒身的嫌疑。

以鄔思道的精明睿智,應該是很清楚這些,但是,他還是很堅決的替雍正發號施令,似乎並不懼怕會存在危險,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鄔思道還是很理智的。

鄔思道是雍正的師爺,也是雍正奪嫡之爭最後勝出的決定性人物。

我們看看雍正登基當晚都發生了什麼?

雍正登基當晚,宮內的局面得到控制之後,回到潛邸:他需要處理一些不能耽誤的事情,重點是處理不能不立刻處理的人。也就是在雍王府知道太多秘密的人。

這其中包括他的師爺鄔思道。

對於如何處理鄔思道,雍正還是又猶豫,包括究竟是“殺不殺”的猶豫。和任何人相比,鄔思道知道的秘密是最多的,

但是,雍正對殺了鄔思道的後果是沒有把握的。同時,儘管雍正此人寡情薄恩,但是心裡還是很感激鄔思道的傾情相助,不太忍心真的殺了鄔思道滅口。

雍正的心思,鄔思道很明白,所以他一見到雍正,便告訴他自己對雍王府保安護衛的安排,並表示“五路人馬各盡其職,統一由十三阿哥胤祥據中調配”,這個意思就是說,直到目前為止,我鄔思道沒有為自己做一點點的算,還是一如既往的為你四爺的安危操勞。

鄔思道的這一番話,在雍正看來似乎有“表功”的嫌疑,於是雍正也是有一點冷淡:既然是鄔先生的安排那一定是萬無一失的。然後告訴鄔思道:關於如何安排鄔思道的位置容他再想想。

鄔思道等的就是這句話,他馬上提出了自己“三不可用”的理論,算是給了雍正不用他的充足理由,同時提出了“半隱”的要求,並且明確提出到李衛那裡去做幕賓,保證雍正可以隨時找到他,其實是在給雍正不殺他找理由找出路。

為了增加雍正“不忍殺之”的砝碼,鄔思道大打“親情牌”,動之以情:皇上您會想我的,我也會想皇上您的!

至此,雍正基本上算是打消了要殺了鄔思道的想法。

可是鄔思道還是不太放心,他還是要試探一下雍正的想法,觸碰一下雍正的底線。同時他也想用接下來的行為告訴雍正,他鄔思道無論何時都是忠於“四爺”的,無論這個四爺是不是當上了皇上。

於是,當張五哥通報“十七阿哥有事求見”的時候,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幕:本來雍正已經答應見這個十七阿哥了,鄔思道卻把張五哥叫住當著雍正的面發號施令:去告訴十七阿哥:如果是公事去找張廷玉,如果是官防事物直接找十三阿哥胤祥,如果是私事你就告訴他:天子無私事。

鄔思道對張五哥說的這一番話其實是有那麼幾層意思的:

首先,相當於給雍正“打個樣”。目的是讓雍正儘快熟悉和習慣皇帝這個“孤家寡人”的角色,算是最後一次作為師爺盡到自己的責任。

第二,讓雍正明白,自即日起,新的局面開始了,他這個皇帝不會再有什麼“私事”,一切都會重新開始,從零開始,那些過往的“私秘”,永遠也不會有了。相當於給雍正遞了一句話“我會守口如瓶”。

第三他這個師爺是一個純粹的師爺,就是遠離朝政,也是可以幫雍正辦點出主意想辦法的事。今後也許用得著他這個師爺。

鄔思道這麼做是在是風險極大,但這也是表現出鄔思道膽識過人的一面。

冒著殺頭(僭越之罪是要殺頭的)的風險,來演這麼一齣戲,鄔思道的確算是拿命賭了一把,只有這個戲演好了,才能真正落實自己的命究竟能不能保證。

如果代天子行令都可以不追究殺殺頭之罪的話,那麼還有什麼是不能饒恕的?


步武堂


最近由於失眠,無意中看到了很多網友對雍正王朝中很多情節與人物的分析,可謂是百花齊放,各有各的理解。我個人認為沒有對與錯,只有理解的深度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就在這個月月初,雍正王朝再一次被央視重播,可以看出這部戲在老百姓心目中是相當認可的。畢竟政治鬥爭就是這樣殘酷,沒有對與錯,只有你死我活,只有勝利與失敗。這部戲不僅滿足了我們對宮廷政治鬥爭的好奇心,而且特別的貼近現實。

言歸正傳,整部戲如果有你細細回想你會發現每個鏡頭,每場戲都不是多餘的都有他背後的深意與所指,今天要說的這場戲也是我最喜歡看的,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駕崩,四爺從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以勝利者的身份完成了從胤禛到雍正的轉換!從小受皇家教育的他深知一個皇帝現在最應該去做什麼事,電視劇中我們看見了他回到了府邸。第一句話就是問高勿庸,烏先生在哪,他要確定他跑了沒有是否還在府上,也說明了他這次回來的目的,也是從這之後我們再也沒有看見過這個總管高勿庸,因為他被雍正殺了,他是除了烏先生之外知道最多秘密的人,也幫著辦了那麼多事,當初看到他去給坎送毒酒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這一天。那麼自然而然烏先生就更不能留了,他從被四爺從監獄中救出來,為了報答四爺的知遇之恩去輔佐他,每一步都是按照他的思路,每一個環節都參與在其中!雍正深知這個道理,他要去擦乾淨他的屁股,但是烏先生更知道這個道理,他深知帝王心術,所以在坐等雍正的同時命令十三爺調來五路人馬,接著這場看似波瀾不驚,實際波濤洶湧的對話開始了!雍正先是看似很輕鬆的說出突然當皇上,住在宮裡心裡不踏實,也想讓烏先生放鬆警惕,無非你別太緊張我不是來殺你的。同時有個細節他有很多小動作,用手搓腿,然後又搓手,這些細節證明其實他知道他瞞不過烏先生,這也是政治家都具備的特質,明知道說出去人家知道他在撒謊,但就能心平氣和的說出來。而烏先生呢,他直接了當的解釋了為什麼十三阿哥調來五路兵馬,是他讓的,因為五路人家平時誰都不認識誰,十三爺居中指揮,一路兩路兵馬想造反是不可能的,表面是為你好。實際要表達的是讓雍正知道,這麼多雙眼睛盯著,如果殺了他,難免傳出去。十三阿哥看見我這個和他一樣為你賣命的被殺肯定也會兔死狐悲,收斂鋒芒,對雍正將來開展工作不利。第二,你不知道哪路里面可能就有烏先生的人,畢竟雍是烏先生安排完了雍正才回來,他在四王爺府上這麼多年交下了誰雍正不知道也是正常的。第三,我不想死,咱們看看怎麼來解決我的去處!最後說了句這個時候越小心越好啊,給人無盡的想象空間

緊接著雍正站起身來,轉過身去。此刻他應該他不想讓烏先生看見他表情的變化也感受到了被人看穿是多麼可怕!還有就是怕自己拿不定主意,安排十七弟來是多麼正確(十七阿哥比他晚來是事先安排好的)這個咱們後面再說。第一條應該是他最不能忍受的,封建王朝君主都認為上智下愚才好管理,你什麼事都揹他看的透透的!你卻不知道他想什麼多嚇人。

以後我們看到,雍正把球傳給了烏先生。畫外音無非是你不想死總得給我個合適的處理方案吧,於是說你的名分容朕再定。這時候烏先生按照之前想好的直接就說出了他的三不可用。烏先生不虧為劇中Bug般的存在,他猜到雍正心裡想他輔助雍正有功,官封小了難免有怨氣,再被其他阿哥趁機拉攏對他這個剛登機皇位都沒坐穩的皇帝來說威脅太大。封大了自恃公高難以駕馭,對統領別的大臣沒有利,為了讓雍正放心!緊接著烏先生在雍正的大隱,中隱,小隱的回答中給自己求得了生路!這幾個選項無論哪個雍正都不會允許,唯獨他的半隱雍正沒有想到,既留下了他的命,還能讓雍正對他放心,後來他去李衛處也正是因為在李衛能使雍正打消這些顧慮!也就有了既能讓皇上找到我,又能讓我吃飯。。。這段話!之後說的在一起這麼多年彼此想念也能找到就是在打感情牌,因為他根本不想他們再見面,去李衛那只是他今後打算的第一步!

這些話一說完,再看劇中二人的眼神,這部戲之所以這麼經典,離不開對這些細節的把控!

烏先生本以為安全著路的這個時候,這時候張五哥進來說皇上你十七弟來了,老十七允禮劇中沒有太多出場,但瞭解歷史的都知道他和十三阿哥允祥早就站在了四阿哥胤禛的陣營中,並在雍正爭奪帝位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是雍正為數不多得到善終的兄弟之一。他的到來我認為是雍正早就安排好的,十七阿哥也深知烏先生知道的事情實在太多,如果導向別的利益集團對他們有利無害,當上皇上的四哥也不是離不開他了!這次來就是怕雍正最後下不了決心替他動手。依據是雍正看了下表看看和他約定的時間差多少,和他那已經有了答案感覺他來不來都可以了的語氣,再一個就是後面烏先生替他下命令之後雍正的神情!

不管我的想法是否被認同,但是烏先生真意識到這點了,以至於說話都走嘴了,連忙站起來說:四爺,不是皇上!今非昔比,此時此刻不宜擅聽擅見!並給出了十分合理的處理辦法,讓雍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他是真害怕就是為雍正處理他這個麻煩來了,他要把這個未知的危險直接處理掉,不給雍正機會!後來我們隨著劇情也看到了烏先生一步步的脫離雍正的監控,逼田文鏡趕自己走,實現了真正的自由!(十三阿哥和他四嫂送給照顧他的丫頭,實際是監視他,他收下的時候心知肚明,但離開田文鏡的時候也一定被他策反成功了,不然也不會直接走)

基於這些我認為他兩次替雍正做主其實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命,事實證明他憑藉自己的學識和智慧做到了,沒有像其他擁立他的人(年羹姚,隆科多,高勿庸,坎兒)一樣,獲得了善終!

以上是我的理解,失眠原因腦袋總是迷迷糊糊,可能會有很多錯別字,望見諒








士瓔


《雍正王朝》中,胤禛能夠最終登上帝位,每一步都離不開鄔先生的輔佐,鄔先生對帝王心術研究實在是精深,次次都能把康熙的心思分析透徹,這就讓胤禛能夠最準確的應對和佈局。

康熙駕崩之前,專門召見四阿哥胤禛,告訴了他對每個皇子的看法,其實這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真是良苦用心,為了避免眾多兒子之間的互相殘殺,他必須用這些謀略,以保江山社稷,以保皇位傳承。

四阿哥費盡千辛萬苦終於登上了皇位。

夜晚,雍正皇帝回到府邸,接受眾人的參拜,他第一個問的就是鄔先生呢!可以看出鄔先生對他的重要性,而此時雍正皇帝內心開始有了很多的念頭,這個念頭裡面有感激,有懼怕,有猶豫!

感激鄔先生是因為鄔先生對自己的一路輔佐,才讓他登上帝位;

懼怕鄔先生是因為鄔先生心機太深,對皇帝心思瞭如指掌,對自己以後執政也是威脅;

猶豫是對鄔先生的留或去難以抉擇,內心想留在身邊但是又不能留,怎麼處置鄔先生也是一個問題。



雍正也是城府極深之人,但是鄔先生謀略更高一籌。當他看到雍正回來之時,他就明白他已經是皇帝了,既然他實現了自己目標,達到了人生巔峰,身份已經變了,那麼他就不再是雍王府的那個“四爺”,而是一國之君。

所以,鄔先生立即改口稱“皇上”,因為不改口就會犯下大忌。

而後,張五哥進來稟告說十七阿哥求見,雍正看一下表,就說讓他進來吧!但是,鄔先生卻把他制止了,他沒等雍正反應過來就立即交代張五哥:

一,要是公事就找張廷玉處理,要是急事就找十三阿哥胤祥處理。

二,要是有私事,就告訴他:天子無私事!

然後,鄔先生又覺得這樣說沒有顧及到身邊的雍正皇帝,畢竟說的太急了,這就算是代發施令了,這樣也是犯了大忌,於是趕忙補一句:皇上,你看這樣安排行嗎?

雍正皇帝不置可否,內心卻是在想其他的,此時的雍正已經對鄔先生動了殺機,因為他感覺鄔先生樣樣比自己想的全面,而自己是皇帝,卻被別人樣樣想在前面,這對自己的執政來說,絕對是個威脅。作為一個皇帝,雍正是絕對不願意看到別人當著面指出自己的過錯,那是對自己顏面的羞辱,更是對自己執政的威脅。

接著,雍正就問鄔先生的打算,此時雍正就是試探了,一旦回答不好,鄔先生自然是吃不了兜著走。而鄔先生畢竟也是老江湖,提出“半隱”,也算是別出心裁,卻也讓雍正無話可說,只有讓他走。



“伴君如伴虎”,沒有誰比鄔先生更懂這個道理。

四爺身份的變化就意味著考慮事情的角度不一樣。

以前,四阿哥依賴鄔先生,因為鄔先生能夠輔佐他成為繼承皇位;現在他已經繼承了皇位,天下都是他的了,有了文武百官,離開了鄔先生也照樣可以治理天下。

所以,胤禛以前不敢對鄔先生無禮,可是現在,鄔先生就不是他所必需的,可以留也可以殺。

鄔先生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從他吩咐張五哥“天子無私事”開始,他就明白,自己必須要抽身了,不抽身就是死路一條。

他也明白,別人需要你時,別人肯定會留著你,但別人不需要你時,自己就應該離去,免得惹人嫌。畢竟自己知道新皇帝的私事太多,那麼自己始終都會讓新皇帝如鯁在喉,總會讓新皇帝在自己面前做了虧心事一般,那麼終有一天,新皇帝就一定會讓他徹底消失。

鄔先生豈能不知道危險,所以他就給自己留了後路,趕緊打包走人。

鄔先生對自己認識很深刻,他知道自己該如何進退,他能夠把握這個時機,故而他才能保得一命。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歷代不變的道理,古往今來,總會有很多人不知進退,最終導致無路可退。鄔先生是幸運的,當然幸運的人畢竟是少數。以後照樣還會有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認識不夠清楚,故而繼續走前人的老路,繼續被殺。

鄔先生在臨走之際,告知十三爺,千萬要拒絕“鐵帽子王”,因為他知道與君王相處,“共患難易,共富貴難”。唯有及早脫身,才是唯一的選擇。




忠肝義膽嶽老三


康熙在駕崩前,曾對雍正說:“朕不放心的是你常常過於急躁,待人有欠寬和”。

一個皇帝,如果經常急躁,那麼他就會失去理智,被人當猴耍。如果待人有欠寬和,他就會聽不進別的提的意見,變成孤家寡人。



雍正的這種性格缺陷,他自己並不清楚,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嘛。康熙倒是很清楚,但是老皇上眼瞅著就要嚥氣了。那麼誰能在關鍵時刻提醒雍正呢?只有一個人——鄔思道。

所謂的鄔思道對雍正“發號施令”,也無非就是兩件事。第一件是告訴雍正,自己的安排了五路人馬,各不認識,可保你的安全;第二件是告訴雍正“天子沒有私事”的道理,希望他能在後面的路,走的更平穩一點,不要受人擺佈。



每一個讀書人都有建功立業的雄心,鄔思道最大的功業,就是輔佐四爺登基。現在眼看要功成身退了,他還不能走。因為雍正的性格缺陷太明顯,他還需要繼續在後面添磚加瓦,盡最後一點綿薄之力。

問題是,一個人的缺陷,哪能在短時間就扭轉過來呢?鄔思道離開後,雍正果不出其然的翻車了……

雍正登基後辦了三件大事,無一例外全部辦砸了。先是新鑄造的雍正通寶,被孫嘉誠捅出了歷朝造幣的潛規則;接著冊封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被田文鏡爆出是一起烏龍事件;第三是恩科考試,考試還沒開始,題目就洩露了。八爺黨在看他的笑話;百官也在拿他和聖祖爺做對比;張廷玉、胤祥這些忠臣,攝於雍正的淫威,也不敢出面糾正。

康熙老爺子果然沒有說錯:雍正性子急,猴急猴急的,八字還沒一撇就敢昭告天下;待人有欠寬和,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動不動就跟託孤老臣摔杯子,給臉色。


雍正看著自己搞出來的爛攤子,一怒之下將自己的茶杯摔了個粉碎(一件現在能拍出幾千萬的官窯沒了)。張廷玉默默的說了一句,唐太宗能有貞觀之治,是因為他能聽得進魏徵的諫言。言外之意,您要是再這麼專橫,以後怕是沒人再陪您玩了。

雍正的表情,貌似很委屈……


皇帝當成雍正這樣,三個字——很失敗。也難怪胤祥會不假思索的當著他的面說:“如果這個時候鄔先生還在的話,就好了”。



雍正回給了胤祥一個大大的瞪眼,淨特麼的胡說八道!朕不要面子啊?鄔先生在這裡就能避免這些事,豈不是更證明寡人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了?

皇上當不好,可以慢慢學,但是鄔先生是不能留的。畢竟鄔思道這個BUG,總能看穿人的內心。雍正在他面前,就像赤身裸體一樣,沒有任何秘密可言。

作為BUG的鄔思道,他難道不知道雍正對自己的猜忌?並不是,他太清楚了,否則他也不會在雍正繼位的當夜急於跑路。但是,輔佐雍正登基,畢竟是自己的傑作。十五年的心血,怎麼能看著他摔更頭呢?

原著小說中,對鄔思道離開雍王府後的心理感受,有過一段描寫:

屋子裡只剩下了他一下人,他默默坐著,想入定,但今晚改了積習,再也靜不下來。從康熙四十六年夏入京,到現在整十五年半。孤身一人進來,轟轟烈烈做了一番事業,如今又剩下孤身一人,真像一場光怪陸離的夢!一幕幕往事湧上來又壓下去,壓下去又泛起,再也不得平靜。

人的一生有多少個十五年?鄔思道在自己最意氣風發的年華,得罪了官僚集團,被通緝了整整十年。又在步入中年之時,選擇了進京輔佐四貝勒爭儲。離開雍王府時,自己已經是五十多歲的老頭子了。

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前五十年,鄔思道也是很惆悵。一個本是國士無雙的奇才,卻因為懷才不遇,於國於民都沒有任何作為。好不容易在雍王府能發揮自己的才華了,現在又要被人攆走了。

他對雍正說的三不可用,只是一種為了脫身,自汙的說辭罷了。



他不希望自己輔佐的人摔更頭,哪怕這個人在繼位當晚要殺了他。他必須要再送四爺最後一程,然後在深藏功與名,這是他建功立業的夢想,也是一個謀士的職業道德。作為回報,他希望雍正能給他一條生路。瘸子已經盡心盡力了,希望你能夠實現諾言,讓我能夠體面的離開。




鄔思道的前半輩子,真可謂是看透了世間的百態。前二十五年醉心於功名,一心一意讀聖賢書;中間的十年因大鬧科考,被官府通緝,不僅腿被打折了,未婚妻也嫁給了別人;後十五年寄宿於雍王府,眼看要熬到頭了,結果又看清了四爺鷹視狼顧的本性……

他對雍正最後的“發號施令”,不為別的,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功業,更圓滿一點,不希望留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