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帥的搖籃,與黃埔軍校齊名,走出兩位元帥還有一位韓國總理

文| 解宏乾

在昆明市翠湖的西岸,矗立著一座青瓦黃牆的老洋房。這是一棟極其標準的走馬轉角式的正方形建築,分東、西、南、北樓,各樓對稱銜接,並設有通廊,中心是一萬兩千平米的院子,總佔地二萬多平方米。這便是與黃埔軍校、保定陸軍軍校齊名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現在這裡免費對外開放,遊客在風景秀美的翠湖畔賞玩之餘,行至此處,可以遙想百年前校園中軍歌嘹亮的別樣景象。

1909年建成後,從雲南陸軍講武堂中相繼走出二十多位上將,兩位元帥,以及越南、朝鮮兩國的三軍總司令和一位韓國總理,可稱為名副其實的將帥搖籃。雖然,與建成之初相比,講武堂僅留存下這座主體建築,但它仍然是目前國內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著名軍事院校。

將帥的搖籃,與黃埔軍校齊名,走出兩位元帥還有一位韓國總理

清政府自救建軍校

雲南陸軍講武堂始建於1907年。當時,清政府為了挽救垂亡的命運,在甲午戰爭後,提出“振軍經武,以救危亡”的口號,在全國組建新式陸軍。1903年,袁世凱統領北洋軍六鎮(師),在天津小站督練新軍。清政府便以“小站練兵”為標誌,嚴令全國各地編練新軍36個鎮,同時開辦一系列軍事學堂。雲南地處邊陲,國防需要,計劃建立新軍兩鎮。

但在新軍編練過程中,軍官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當時需要。而且,軍中一些士官“皆目不識丁之武人”,“所帶之兵,非盜即賊,滋擾地方”,素質相當低下。因此開辦陸軍軍事學堂,以培養人才,勢在必行。雲南陸軍講武堂成立之前,曾辦過武備學堂、新操學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小學堂以及第十九鎮(雲南新式陸軍番號)隨營學堂,但皆因不正規、設備差等原因未見成效。

雲南陸軍講武堂之所以選擇了昆明的承華圃為校址,是因為相傳明代雲南鎮國公沐英在此“種柳牧馬”,並效仿漢朝名將周亞夫屯兵細柳,修建“柳營”。吳三桂入滇後將這一帶闢為“平西別苑”。康熙年間,除了正殿外,其亭臺樓閣與雜群房屋全被拆毀,並於雍正初年闢為校武場,正殿則改作演武廳,稱為“洪化堂”,這裡正式成為一個練兵習武之地。雲南陸軍講武堂之所以選此設址,意在秉承先人之志:“明恥教戰”,練兵強軍。

1909年,雲南陸軍講武堂竣工,大約佔地七萬平方米。東起翠湖邊,西至錢局街,南靠洪化橋,北臨西倉坡。其東、南、北樓各兩層均高十米左右,南樓上有一座閣臺為檢閱之用,面對著講武堂原來的那個大操場(現為省科技館處);東側樓曾為校本部辦公所用。四面樓房渾然連為一體,層高通透,錯落有致,各長120米,周長480米,佔地寬大,四面都有拱形門洞出入。二樓上那條貫通東、西、南、北的長廊,全長480米,稱得上是中國最長的樓中通廊。中國傳統式的整體設計搭配西洋式的拱形窗戶,恰好應和了講武堂中西合璧的精神。

將帥的搖籃,與黃埔軍校齊名,走出兩位元帥還有一位韓國總理

沈秉堃

革命的熔爐

雲南陸軍講武堂落成之際,正好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中國留學生畢業回國。護理雲貴總督沈秉堃及雲貴總督錫良便從中物色人才,任命大批迴國留日學生為講武堂的骨幹和教官,李根源就是其中之一。1909年8月28日,李根源從日本回到昆明。次日晨,他被沈秉堃專門接見,當晚八時,他便接到雲南陸軍講武堂監督(相當於主管教學和訓練的副校長或教務長)的委任狀,併兼任步兵科教官。第三天,沈秉堃再次傳見李根源,要求他從速籌辦,中秋開學,並且一再申明,一切由李根源主辦,決不牽制。

沈秉堃對他如此重用,是由於雲南籌建新軍急需人才,殊不知此時包括李根源在內的大批日本留學生,早在東京時便已加入同盟會,成為革命黨人。在這種情況下,大批留日學生被任命為講武堂教官,除李根源外,還有李烈鈞、方聲濤、趙康時、沈汪度、唐繼堯、顧品珍、劉祖武等人。據統計,講武堂開辦之初的47名教員中,同盟會會員17人,革命分子11人,傾向革命者8人。

將帥的搖籃,與黃埔軍校齊名,走出兩位元帥還有一位韓國總理

李根源

清政府創辦雲南講武堂的目的是為新軍培養新式軍官,但是事與願違,雲南陸軍講武堂為同盟會提供了重要的活動場所,革命黨人事實上掌握了講武堂的大權,使之成為雲南革命的重要據點,成為西南地區團結革命力量的核心。朱德元帥稱之為“中國革命的熔爐”。

1910年5月9日,李根源任講武堂總辦,沈汪度為監督,張開儒為提調。至此,講武堂的一二三把手全為同盟會會員所擔任;各班班主任、各兵科科長、主要教官、執事官等也都是同盟會會員或革命分子。講武堂內還秘密發展了一批同盟會員,朱德就是在講武堂學習期間加入同盟會的。

在講武堂的課堂上,李根源以及革命派教官們利用各種方式宣傳反清革命思想,造就了一批優秀的軍事骨幹和反清英雄人物,從而領導雲南地方軍隊為辛亥武裝起義和護國首義建立了歷史功勳。辛亥革命爆發前,在雲南陸軍講武堂接受過軍事訓練和民主革命思想洗禮的有近八百人。

李根源曾親自為講武堂校歌填詞:“風雲滾滾,感覺他黃獅一夢醒。同胞四萬萬,互相奮起作長城。神州大陸奇男子,攜手去從軍。但憑團結力,旋轉新乾坤……”1941年,朱德在延安《新華日報》著文回憶道:“滿清政府對於革命力量的壓迫,是極端殘忍的;對於講武堂的摧殘,是非常嚴厲的。李根源先生對於學校的維護起了很大作用,憑著他的革命熱忱與靈活手腕,任勞任怨的精神,這個革命熔爐才得以保存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