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思维与策略


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所以能否在课堂上高效率听课,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好坏。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呢?

方法一:明确目标听课法

有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教了四个基本概念,并明确的告诉学生要当堂检查。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都确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要当堂搞懂和记住所学的内容。经出题检查,全班40个人,得100分的有32人,得90分的有4人。这说明90%以上的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是比较高的。

课堂上,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的学生,之所以容易走神,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思维没有方向,不知道应该干什么。

因此,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制定明确、具体的听课目标,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一定要考虑个人的实际情况,避免压力过大或一无所获。


方法二:记好课堂笔记法

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记好笔记。笔记能防止遗漏重要的知识点。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课堂上应该记些什么呢?一般应记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记知识结构。老师系统的板书、重要的图表等,记下来有利于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更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2、记重要内容和典型事例。老师所讲的重要内容,例如:重要的知识点、重要的思考方法、重要的注意事项,或者是典型的例题、新颖的解题方法、独到的见解等,都应该尽可能的记下来,有利于把握重点提高能力。

3、记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有时为了能更系统,更深入地讲解某个问题,老师往往会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材料。把它们记下来,有利于课后复习,有利于深入理解某个问题。

4、记不懂的问题。课堂上对某个问题一时听不懂或理解模糊,把它记下来。便于课后自己深入钻研或请教老师和同学。

5、记听课的心得体会。例如,对某个问题,过去不理解,现在突然明白了,由此产生的一些联想。或者,对某个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些新想法、新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稍纵即逝,及时记下来,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方法三:“五到”听课法。

课堂上,要做到精力集中、认真听课,就要力求做到“五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耳到:就是注意听老师讲授,听同学提问,听大家的讨论;听同学的不同见解,听老师答疑。

眼到:就是认真看教材,看必要的参考资料,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看老师的板书。

口到:复述老师讲的重点,背诵一下重要的概念、定理,大声朗诵老师指定的段落,大胆提问,大胆回答老师的提问。

手到:写老师讲授的重点,抄有价值的板书。听课时,边听边在教材上圈重点,批注感想,划一划难点。

心到:就是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如果能够有效的做到以上三种听课方法,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提高听课效率,取得满意的成绩。


思维与策略


给你一些实际的上课经验,针对初高中课堂,以理科为例。

上课第一步,做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游戏。目的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把心收回到课堂中来。这样的小游戏网上多的是,随便查。

上课第二步,明确今天的教学主题。先明确主题,再进行导入。如果有条件,让孩子们头一天预习一下(留成家庭作业),效果会更好,孩子们会知道今天到底学什么。

上课第三步,讲课不要满堂灌。孩子的专注力大概从上课铃响的第五分钟左右开始,到大概二十分钟至二十五分钟,这是大部分孩子能够专注听讲的时间。也就是说,留给一个老师一节课的授课时间大概也就十五到二十分钟,这段时间内必须要完成导入,引题,提出主题,破题,例题讲解等全过程,实际时间很少。按大纲要求,一节课解决最多三个知识点以内的内容,再多了,孩子未必能接受的很好。这就需要备课的功夫了。

第四步,如果做课前游戏,注意控制游戏时间,上课后的二十分钟至二十五分钟之后布置课堂习题和课堂作业,基本一堂课就这样过了。

之后,理科还需要准备复习课、习题课。在复习课上架构知识体系,在习题课中讲解作业问题和考卷。

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流程。

还有,上课要随时注意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如果大部分孩子普遍抛锚,可以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也可以讲讲老师身上的故事,孩子们都喜欢听这些,然后迅速收回,这个要考校老师的授课功力,慢慢练吧。

小学课堂可以将内容与游戏相结合。


孔祥安说


参与式课堂

让孩子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我们学生的听课效率肯定是高的。我在此分享一个经验,其效果还是挺好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让学生上讲台!

操作步聚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让学生上讲台就可以了。

首先是老师的讲解,是示范,这时学生目标任务就是听讲,但是并不代表着孩子已经学会知识了,需要一个中介,就是在学生中找代表。找什么代表呢?成绩好的与成绩太差的都会有偏见,一般是学习成绩中等的,要求他准备上台来作学习示范。

第二步就是学生上台讲解,或是数学的板演,或是实验的操作讲解,或是回答思路的分析,或是习作思路、素材安排的分享。因为是学生讲,在台下的孩子都有这样的一些心态,1看他讲得怎么样,讲好不,我得提出意见;2看他是怎么学习的,我的思路与他是否有相似性,下次,我是不是也可以上去讲;3看同学上台讲,有点想看笑话的期待,就是带着笑脸看为多。

第三步,让台下的同学与台上的同学互动,在互动中及时表扬他们听得认真,他们思考得积极,当然,老师要及时为台上的同学解围,否则会影响台上孩子的自信表现。

这样三步下来,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已经完成,同学还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参与课堂,当然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的认真,老师要加强巡视,要增多随机点名的机会,使得孩子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游离到课堂之外,真正体现课堂的学生主体性,老师的主导性。

当然这样的形式,也有他的不足,例如选择上台的同学有很重要的作用,他的能力,他在班级里的学习层次水平;其次对问题的选择也是要讲究的,太简单了就是浪费时间;最后是老师对课堂的操控主导能力。

当然,只要我们老师随时地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参与主体,他们的学习效率就是高的,最起码不会坏到哪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