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与荷西上世纪70年代的爱情,现在看为什么仍旧令人感动呢?

梵西说


初中的时候读三毛的书,有一篇叫做《一个男孩子的爱情》,当时把一段话摘录在本子上了。

“如果他继续活下去,我仍然要说我对这个婚姻永远不后悔,所以我认为年龄,经济,国籍,甚至学识都不是择偶的条件,固然对一般人这些条件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彼此的品格和心灵,这才是我们门当户对的东西。”

十二三岁的我一心向往自由,不谙世事。所以理所应当的认为,年龄啊外貌啊经济水平啊外在因素都这些都不是两个人是否在一起的硬性条件,三观和有趣才是最重要的。

慢慢经历的事情多了,发现两个人亲密关系里,如果涉及到关乎一辈子的结婚,其实很难不去考虑这些现实的问题。在网络的热帖上,经常会有人发相亲帖求助,内容很直接的指出对方的学历,经济水平,身高年龄,让网友们衡量是否般配。

每逢看到诸如此类的帖子,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看摘抄过三毛的那段话。

70年代的三毛的思想真的太超前了。因为无法预知的现实,坚守浪漫比想象中的难。

三毛和荷西还有一篇文章,从小喜欢到现在,叫做《不死鸟》,三毛说她自己愿意在父亲母亲还有荷西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一个离世的,因为啊,这样他们就不用分担她离世时的痛了。

看到的时候很感动。

不考虑一切外在条件,只在意是否心意相通,交往时,不自私不自我,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这份爱不简单,现在很少人能坚守这样浪漫的爱,外在现实因素和人那份趋利避害的私心是最大的阻力。

对于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在我们这些外人眼中,一切都是雾里看花,但正因为如此,才会显得那么让人着迷吧。


鲁中晨报李沫霖


无非是现在的爱情大多充斥着许许多多的利益关系。就以前三毛和荷西有一段经典的对话(下一段为复制)

荷西问三毛: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三:看的顺眼的,千万富翁也嫁;看不顺眼的,亿万富翁也嫁。荷:说来说去还是想嫁个有钱的。三看了荷一眼:也有例外。那你要是嫁给我呢?荷问道。三叹了口气:要是你的话,只要够吃饭的钱就够了。那你吃得多吗?荷问。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

而现在太多的爱情却不像三毛荷西之间这么纯粹的了,而是被车,房,各种物欲所充斥着。而我们心中却又向往着那种简单的只有彼此的爱情,可能这就是让我们感动的原因吧


宁不懂


我是80后,虽然接触三毛的作品是学生时代,但是对于他们美好纯粹的爱情,仍然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样的爱情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在荒凉的沙漠里,两个为了爱情的人把平实、枯燥演绎成了精彩绝伦,他们的故事浪漫得让人甚至有些眩晕。在相对闭塞的环境里,人其实并不容易掌控自己的情绪。有的人说,换成别人,一样可以做到;对此,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浮躁的人心,丑陋的灵魂,比比皆是,这才是真相。君不见,如今很多人打着“个性”的旗子,以“行为艺术作为皇帝的新衣”来掩盖自己的躁动与不安,其实根本做不到在沙漠里能活得通透又精彩。

同时,一个男人为自己深爱的女人编织一个美好的梦,这也是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今天,如果你说想去沙漠里生活一段时间,你的另一半或者男朋友,一定会认为你“脑子进水了”;荷西所做的,却是和三毛一起为这个美好的诉求在努力。

这样的爱情,这样的纯粹又美好,怎么会不让人感动呢?


侠女画


纯粹的爱情都是令人感动的。

现在的所谓的爱情已经充斥着太多的物质的东西了,人们仍然对纯粹的爱情向往,但仅仅只是向往而已,就像一个梦,梦都是美好的,然而,梦不能当饭吃。纯粹的爱情不能当饭吃,只有物质能满足欲望。所以,纯粹的爱情是人人向往,而几乎是很少人能得到的。

所以,除了感动,也只能感动了。因为,为了纯粹的爱情,所要付出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