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步兵聯隊,到底有多少兵力,怎樣評價他的戰鬥兵力?

___Mary


聯隊是舊日軍中單一兵種最大的作戰單位。一般來說,聯隊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團,聯隊長的軍銜一般為大佐。日軍的步兵聯隊有軍旗,這個和騎兵聯隊一樣,其他的兵種聯隊沒有軍旗。

日軍的步兵聯隊編制在整個戰爭中基本固定,沒有太大的變化,標準的步兵聯隊有3800人左右。包括聯隊部,一個運輸隊,一個彈藥小隊。3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中隊6門92步兵炮,有的聯隊是一個炮兵大隊,8門炮。反坦克中隊,6門37反坦克炮。通信中隊等支援兵種部門。

這種步兵聯隊一般是隸屬於早期的那種4個聯隊的師團,日軍後來成立的3單位師團中的步兵聯隊就沒有3800人這麼多,一般只有3000人左右,這種步兵聯隊基本結構和原來的聯隊差不多,不過這中聯隊的步兵大隊比原來的步兵大隊少一個步兵炮小隊(2mp門92步兵炮)。這種聯隊和後來海洋師團的聯隊差不多。不過,到了1942年底,日軍把所有的師團都改編為3個聯隊,原來的3聯隊師團也都充實了了其他兵種部隊。聯隊的兵力也就增長到了約3700人和原來的聯隊相差無幾了。

日軍的步兵聯隊還是屬於騾馬化部隊,早期都有500-700匹馬,不過到了後期的三單位師團,聯隊裡邊就只有179匹馬了。

日軍的聯隊自身的火力不足,聯隊長手裡只直接掌握一個炮兵中隊和一個反坦克炮中隊,不過日軍的大隊一級兵力雄厚,可以承擔很多作戰任務,後來日軍在統計參戰兵力時經常把大隊作為統計單位。

日軍的聯隊在對付國軍的正規戰時,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在師團加強炮兵的情況下,一個聯隊可以獨立行動,但是沒有上級單位加強部隊的時候,自身的火力不足,靈活性不夠。

不過在對付敵後的八路軍時這種步兵聯隊就顯得有點高不成低不就,對付八路的時候,一個大隊就可以單獨行動,而一個聯隊顯得有一點兵力太多不夠靈活,可是人數又在哪裡擺著,所以日軍在對付八路軍時大部分使用那種2旅團制的治安師團,收到的效果不錯。

日軍的聯隊在當時世界上來看,火力不足,雖然有超強的步兵,但是支援的火炮不多,但是對付中國軍隊是沒有任何問題,通常日軍是按照日軍一個聯隊相當於國軍一個師來計算雙方的兵力對比。


有痰


首先糾正一下關於日軍師團的常識性錯誤,日軍所謂的“甲級師團”並非僅有全面抗戰爆發前的17個“四單位”的常備師團(即下轄兩旅團四聯隊),而是在戰爭進程中有所調整。

到1942年前後,日軍將大部分的甲級作戰師團、乙級支援師團和丙級後備作戰師團都改組成“三單位”師團,取消野戰旅團建制,增設領導三個步兵聯隊的“步兵團”一級指揮機構,“步兵團長”為少將軍銜,但其實際職能為師團的步兵指揮官,而非中國軍隊傳統意義上的團長。



比如“南京大屠殺”元兇的第六師團,1937年侵華時轄二個旅團,設有第13、第23、第45和第47四個步兵聯隊,而當它在1945年投降時,只有第13、第23、第45三個步兵聯隊。

在此期間,若干乙級支援師團、丙級後備作戰師團根據部隊實際情況,被日軍大本營增強為“甲級作戰師團”,包括侵華前才恢復番號的第13師團,乙級的第27師團,以及特設的第116師團等,其標誌為增加步兵聯隊的人員編制,同時增加相應的火力配備。



比如這個原駐安徽安慶的第116師團,原屬駐上海的第13軍,增強為“甲級師團”後調入武漢第11軍,成為1942年以後“常德會戰”、“長衡會戰”以及“湘西會戰”等戰役中的一等主力師團。

根據日方資料,1944年1月,在華師團數為25個(不含關東軍),其中甲級師團8個,番號分別是第3、第13、第22、第27、第39、第47、第104和第116師團,即轄有野炮或山炮兵聯隊的三單位師團(非甲級師團只有炮兵大隊)。

我們就以第116師團的兵力變化來探討一下日軍步兵聯隊的兵力。



第116師團是日本京都第16師團(也參加了南京大屠殺)的特設師團,顯著特徵是番號後面+100,初始為特設師團時該師團步兵聯隊兵力為3500人,到1943年5月正式增強為甲級師團,聯隊兵力增加到4098人,到1944年執行“一號作戰”時再次增加到4218人,師團轄第109、第120和第133共三個步兵聯隊。

其中聯隊所轄的曲射步兵炮中隊更換為山炮中隊,裝備四門“四一式”山炮;步兵炮中隊更換為速射炮中隊,轄2門速射炮和2門曲射步兵炮;新設通訊中隊一個,騎兵小隊一個,火力得到很大加強。所以日軍的滿編聯隊,無論是甲級師團的4000餘人,還是普通師團的3500餘人,都等同於中國軍隊一個加強團的兵力和火力。



考慮到日軍的單兵素質、後勤保障能力、戰時配屬的裝甲兵和炮兵、空中支援等諸多方面的優勢,一個日軍的步兵聯隊完全可以對壘國民黨中央軍的一個師,還得是主力師;而雜牌部隊或非中央軍主力的一個師,是不能硬抗日軍一個滿編聯隊的,這已經在八年抗戰的戰史中得到充分的印證。


度度狼gg


二戰時期,聯隊是日本陸軍戰鬥單位,有步兵、炮兵、騎兵、工兵、航空兵、輜重兵聯隊等。

其中,步兵聯隊,是單一兵種最大的作戰單位,旅團和師團編制,都是由若干個聯隊所組成,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聯隊,大概有3800人左右。日本陸軍步兵聯隊,編成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團級,但人數卻大大超過,一般其他國家團級作戰單位,大概有1500人左右,頂多不會超過2000人,而日本陸軍步兵聯隊作為團級作戰單位,擁有兵員的人數卻是其他國家半個師的兵力。

日本陸軍步兵聯隊兵力構成,包括1個54人的指揮部;1個121人的由大車和騾馬組成的運輸隊,攜帶聯隊部和直屬各中隊若干日的給養,以及可能配廚師的野戰廚房。

3個步兵大隊;1個81人的彈藥小隊,攜帶若干日的彈藥;1個122人的炮兵中隊,包括1個25人的中隊部,1個觀察分隊,1個31人的彈藥小隊,3個31人各裝備1門70毫米九二步兵炮的炮小隊。

極少數聯隊有1個364人的炮兵大隊,編有2個170人的中隊,裝備各4門70毫米九二步兵炮;1個聯隊122人的直屬反坦克中隊,20人的中隊部,21人的彈藥小隊,3個33人各有2門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小隊。

通訊中隊有1個電話小隊,4-6個電話班,每班3步電話,一個交換機,1個無線電小隊,5-8臺電臺,在戰鬥中電話和電臺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

聯隊另有2名醫生和2名衛生員,大隊有3名醫生和4名衛生員,中隊有4名衛生員。

綜上,日本陸軍步兵聯隊步兵數量相當充裕,但一般只有一個炮兵中隊4-6門70毫米九二步兵炮的火力支持,所以日軍陸軍步兵聯隊儘管戰鬥力頑強,但卻非常缺乏重火力的掩護。

在攻城拔寨時,步兵聯隊必須藉助師團炮兵聯隊為數不多的重型榴彈炮,或陸軍航空兵的火力支援,否則,僅靠幾門九二步兵炮,顯然火力遠遠不夠,聯隊步兵在進攻時,明顯消耗太大。

在國內戰場,日軍步兵聯隊經常孤軍作戰,一般戰鬥力遠在國軍步兵師之上,能對付數個國軍步兵師,其戰鬥力應對農業國的軍隊,還是綽綽有餘的。

但在太平洋戰場上,對付老美這般工業化國家,裝備了單兵半自動和自動兵器的軍隊時,日軍步兵聯隊就力不從心了,只有捱打的份。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對本文有不同意見,歡迎參與討論,發表您的高見。


國平軍史


一個標準日本步兵聯隊擁有3800人,屬於日軍單兵種作戰單位中,最大作戰單位。我們先通過日軍聯隊編制組成,瞭解下日軍聯隊的實力如何。

在聯隊之下,日軍還有四級編制:分隊


很明顯,日軍分隊的人數和武器優於國軍12人的“班”,我軍就算是中央軍也達不到每個班都有輕機槍。更別說擲彈筒了,那是隻有日軍才有的。

三個分隊和一個裝備三個擲彈筒的擲彈筒分隊,可以組建一個小隊。三個小隊,又是組成日軍中隊的戰鬥力量,全員181人,擲彈筒九個,輕機槍9挺。有時候,日軍中隊還裝備兩門迫擊炮或者九二步炮。



日軍大隊包括4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一個55人的炮小隊,全員1100人。我軍“營”級單位才650人,團級單位不到兩千人。

三個日軍大隊(裝備108挺輕機槍,36挺重機槍)組成一個日軍聯隊,外加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裝備4門75毫米野戰炮或者70毫米步兵炮)。

日軍這樣的火力和人數已經超過國軍一個團的編制。再加上日軍單兵素質高於中國軍隊,國軍要想阻擊日軍聯隊的進攻,就需要師級單位出動。


第一,日軍單兵身體素質超過中國軍隊。雖然日軍平均身高不到一米六,我們都叫它小日本。但是,日本士兵營養跟的上,耐力好。而中國軍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士兵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根本沒法和日軍比耐力,一遇到長途奔襲就要遭殃。

第二,日軍文化素質高,槍法好。三八式步槍是日軍標配武器,射擊精度準,有效射程超過460米。日本對普通士兵的訓練要求是,300米內擊中人形目標。700米內能夠擊中集群目標。



這樣的槍法是非常恐怖的!國軍戰士曾回憶說,我軍打第一槍日軍就會臥倒;打第二槍,日軍就能判斷出位置;打第三槍,日軍已經開始準確還擊。

日軍擁有如此精準的射手,再配上每人120發子彈,真是不容小覷。如果是我軍“攻城”,日軍“守城”。我軍速來缺少重武器,靠步兵硬衝的話,傷亡必然很大。

有朋友會說,我軍有馬克沁重機槍,比日軍92士重機槍火力猛。我軍重機槍確實比日軍猛,但是,日軍分配到各小隊的擲彈筒卻是我軍火力點剋星。只要我軍機槍陣地開火,不久就會被日軍擲彈筒或者迫擊炮“照顧”。



也是因此,才會有"關家堖戰役"10000多人消滅不了500日軍的慘敗!

也是因此,蘭封會戰時,才會有薛嶽12個師,就是吃不下日軍土肥原賢二5000殘兵!氣的蔣介石下手令,說:“蘭封附近之敵,最多不過五六千之數,而我以12師兵力圍攻不克,不僅部隊複雜,彼此推諉,潰敗可虞;即使攻克,在戰史上亦為一千古笑柄。”

總之,沒有一個師,是阻擋不了一個聯隊日軍進攻的。而且,這個師還必須是蔣介石的嫡系(甲級)師。要是換成雜牌師(包括八路軍),一個團只有兩三挺重機槍,一個師只有一兩門炮,肯定是打不過日軍聯隊的。



也是因此,日軍在華北經常派一個五百人日軍大隊做誘餌,到根據地掃蕩。只有大隊,我軍才有吃掉他們的想法。日軍也好趁機從外層反包圍我軍。

要是日軍派出一個標準聯隊來掃蕩,我軍肯定早撤走了。在沒有充足的武器裝備時,與日軍硬鋼屬於“賠本的買賣”。


勇戰王聊歷史


二戰日本一個步兵聯隊總步兵力在3000至4000人之間,幾乎相當於國軍一個旅團的兵力,一般都配置一個直屬180人左右的炮兵中隊,聯隊長一般由大佐擔任。1944年9月的貝里硫島戰役,美軍先後投入了兩個步兵師四萬餘人,在海空火力的支援下圍攻佈防在貝里琉島的一個日軍步兵聯隊,打了兩個多月、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拿下貝里琉島。

這個步兵聯隊正是日軍的精銳師團第14師團的第2步兵聯隊,總兵力3200餘人,由聯隊長中川州男大佐指揮,外加島上警備部隊和一個獨立步兵中隊,貝里琉島日軍總兵力不足5000人。而第14師團曾經在土肥原賢二的率領下參加蘭封戰役,以兩萬餘人的兵力挺住了國軍12個師的合圍,戰鬥力不言而喻了。

而貝里琉是一個不足20平方公里的小島,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原計劃四天時間內控制全島,結果輕敵冒進首次登島作戰就損失了一千餘人而被迫撤兵,為了減少美國大兵的傷亡,麥克阿瑟調集了十一艘航母幾乎把貝里琉島轟平才拿下整個島嶼,日本第2步兵聯隊和島上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但美軍也付出了15000餘人的傷亡代價。

中川州男大佐指揮的貝里琉島戰役之所以能堅持兩個多月並且給予美軍重創,主要是戰前提前做好了準備,很好的利用了貝里琉島上佈滿的眾多洞穴,並將洞穴進行了聯通進行節節抵抗,包括在海灘美軍登陸處都挖好了不少地洞,再加上日本士兵都經過了嚴格的射擊訓練,到處都是“冷槍”令美軍寸步難行,最終不得不轟平整個貝里琉島。

而日本士兵戰鬥力之所以強悍,是因為新兵都經過了嚴格的作戰訓練,桂系首領李宗仁曾提到過日軍的長處:“日軍訓練之精、作戰力之強,舉世罕見。用兵行陣,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

也許是慄林忠道吸取了貝里琉島戰役的經驗,1945年指揮的109師團參加的硫磺島戰役,也讓美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第145步兵聯隊三千餘人,在聯隊長池田曾雄大佐的指揮下,在元山機場激戰六萬美軍一個多月最終全軍覆沒,可見日軍戰鬥力的強悍了,而縱觀整個抗日戰場,國軍成建制殲滅日軍聯隊的戰役很少(1945年的雪峰山會戰李天霞100軍全殲日軍第109聯隊)。如果把美軍放到在華正面戰場,在沒有海空火力的支援下,美軍與日軍正面對決結果會如何呢?


賽門軍略


盧溝橋事變前,日軍組建有近衛師團和第 1—12、14、16、19、20 常設師團,共 17 個師團。其中近衛師團和第 1、2、3、4、5、6、8、10、12、14、16、19、20 師團為野炮挽馬師團,第 7、9、11 師團為山炮馱馬師團。

近衛師團等14個師團,又稱為甲種挽馬師團。每個師團下轄2個步兵旅團,而每個步兵旅團下轄2個步兵聯隊,因此這17個師團每個下轄4個步兵聯隊(當然師團其他騎兵、工兵、炮兵、輜重兵等單位沒有計算在內)。每個步兵聯隊含有3個步兵大隊,總共有3747人和526匹馬。第 7、9、11師團為山炮馱馬師團,又稱為甲種馱馬師團。而每個步兵旅團下轄2個步兵聯隊,因此這17個師團每個下轄4個步兵聯隊。每個步兵聯隊含有3個步兵大隊,總共有3814人和720匹馬。

在1939年後,日軍還根據《昭和十一年軍備充實大綱》的要求,對所有師團的編制進行調整,師團由4步兵聯隊制改為3步兵聯隊制。同時將卡車等車輛編入各師團,增加各中隊的輕機槍和擲彈筒數量,以提升部隊機動能力和增強步兵火力。整編余出的步兵聯隊新建成數個師團。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開始,日軍大本營為保證對中國佔領,還擴建了10個治安師團,每師團轄2個步兵旅團,每步兵旅團轄4 個獨立步兵大隊,徹底取消了聯隊建制,故被稱為“八大隊制師團”。這些師團沒有直屬的炮兵,難以完成野戰進攻任務,只能執行“掃蕩”和對佔領區的防守任務。

在1942年後,日本在中國關內的軍第3、13、104、110、116師團,被各裁撤2個旅團司令部、師團司令部直轄3個步兵聯隊,每個步兵聯隊含有3個步兵大隊,總共有3928人和683匹馬。各種類師團調整的總體趨勢是減少馬匹而增加車輛數量,以進一步加強部隊的機動能力;增加步兵聯隊的輕武器數量,相應減少炮兵數量,以集中炮兵保障太平洋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