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蒋显礼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曹操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大枭雄,势比天高却始终不称帝,有人说曹操是奸臣,但在曹操自己来说,也许是忠臣难做,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先说曹操哭没哭的问题,按道理来讲曹操没有那么脆弱,更不会动不动就要学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哭鼻子抹泪,能让曹操哭,必定是触及到了曹操心灵深处最脆弱的地方,作为一个封建臣子,最大的本分莫过于忠诚忠心,然而就当是来说就是人来说,曹操怕是最不忠不义之人了吧。

曹操哭蒙恬,蒙恬临死前说的一番掏心窝子的话的确道出了曹操面临的同样的处境,秦始皇死后,秦朝内部在都城的胡亥与在边关的公子扶苏就皇位继承问题发生了争端,胡亥在丞相李斯、赵高的协助下成功上位。


接着就是肃清公子扶苏的势力,而蒙恬也在肃清之列,当蒙恬接到胡亥的赐死诏书时,蒙恬就说了:“我家效忠秦王三世,如今我掌兵三十万,我要是有叛逆之心,谁能拦得住我?我选择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道路,以证明我的忠心!”

曹操估计是觉得自己的遭遇与蒙恬太像了,要造反的话谁又能拦得住他,但他又为蒙恬的结局黯然神伤,如果说忠诚的结局是死亡,曹操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但不死又变相印证了自己不忠的一面,两难境地下曹操只会里外不是人。

曹操不死其实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和最终选择,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也许就是曹操的回答了吧!


历史三日谈


蒙恬死前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蒙恬罪当万死,从临洮至辽东修了万里长城,不可避免地破坏了风水,这是蒙恬的大罪。这段话不足以使曹阿瞒大哭,但足可以使曹操引蒙恬为知音:因为曹操曾亲率大军穿越沙漠北击乌桓,威振匈奴!此战后北方的蛮族皆不敢南下牧马,魏、蜀、吴三国可安心内斗而无外患之忧。

真正使曹孟德大哭不止,悲伤不能自已的是蒙恬的这一段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这段话中蒙恬说他拥兵三十万,有反叛秦朝的资本与实力,但是他考虑到蒙氏家族三代有功于秦,秦王室待蒙氏极厚,特别是秦始皇视蒙恬为兄弟,选定为托孤之臣。故蒙恬宁愿死也不愿意背叛秦朝,也不愿意辜负秦始皇。

曹操本为热血青年,一心匡扶汉室,少年之时就谋刺于汉贼董卓,失败后又纠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曹操的内心里,他不想做大魏皇帝,他想做的是大汉丞相,想在青史上留下汉朝忠臣的名号。乃何时局混乱,群雄割据一方,不以雷霆手段,不独撑大权则无法平定各路诸侯,则大汉不能复兴。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朝野,以国家公器为重,不以天子权威为重。天下群雄为了自己割剧一方,故称曹操为汉贼,纷纷自立,曹操心里苦,莫有人之!

曹操心怀天下,欲平定各方诸侯后还政汉室,但是汉献帝急于收回权力,以汉献帝的能力必然无法平定天下,天下仍会是四分五裂战乱不休,故曹操始终没有还政于汉献帝。于是汉献帝通过衣带诏号令忠义之士诛杀曹操,先后有董承、于吉、马超、伏寿、刘备等人封诏诛杀曹操。当然曹操命大,手段也狠,想杀他的人除了刘备外,其它的人都被他给杀了。

蒙恬在上书胡亥的表中写道: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在这里蒙恬将自己比作周公旦,希望继续为胡亥效力,以保大秦江山。曹操亦将自己比如周公旦,他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旦是西周王朝的重要人物,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辅助年幼的周成王,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周成王的叔父,被封为周公,故世人谓之周公旦。姬旦代王行政,平定了管蔡之乱,制定礼治稳定了西周江山,但是权势太大,大臣们都说周公旦会谋反。后来周成王猜忌周公旦,意图杀害他,于是周公旦逃到楚国。周成王将周公旦的留给他的遗书拿出来后,才发现周公旦是忠臣,是真心辅助他,于是封周公旦于鲁国。

曹操与蒙恬都曾击败过外族,但都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被大臣们说成是反贼,蒙恬以死明志,曹操忍辱负重。天下万民皆曰曹操为国贼,纷纷欲杀之而后快,但是没有曹操,可能北方大地仍然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不知多少民众会死于战乱。因此曹操引蒙恬为知音,以周公旦自比,他忍辱负重就为平定汉家天下,知音少弦断谁人听,故曹操每次读《蒙恬列传》皆会大哭不止。在曹操心中,他希望自己死后墓碑上写着“汉故丞相曹操之墓”而不是“魏太祖武皇帝之陵”!


大秦铁鹰剑士


当胡亥使者前来杀蒙恬之时,蒙恬曾说道两句很经典的话,即:“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题主应该指的也是这个,蒙恬大致意思就是自己如今统帅三十万大军,其实要反你随随便便,只不过蒙家祖祖辈辈都为大秦效力,受了先主恩情,我只能守义而死,不能反叛。

蒙恬有能力谋反,但由于世代忠心于大秦,依然不能反,只能选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终慷慨赴死。

曹操对于这的记载原话是:“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其实他是哭两个人,不止是哭蒙恬,还哭另一个人,那就是乐毅。当时乐毅因被新燕王猜忌,逃到赵国,而赵王后来要乐毅去伐燕,乐毅认为自己受先燕昭王之恩,因要尽忠不忍伐赵,因此垂泣而辞。



曹操为什么哭他们两人?因为他们两人都有一个品质那就是忠心。想到这两人事迹,曹操就会被他们的忠诚所打动,对他们的做法不仅感动,还有敬佩。

蒙恬有能力反,但依然选择尽忠而死;乐毅赵王给了他机会去报新燕王害他之仇,但他选择忠于燕,而不去攻伐。

这种以德报怨的尽忠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这两人做到了。曹操身处权力顶峰,自然也认为做不到他们两这层面,对他们只剩下敬佩,当然也有对他们如此忠心,但最终却这番结局的感伤。

想到这两人,我想曹操也会感同身受,联想到自己吧!曹操本来就是一矛盾的人,对于这事,估计他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的。他或许会想如果自己处在他们那个情况下,他自己会如何抉择呢?

曹操想像乐毅、蒙恬那样忠于朝廷,但自己又无法做到他们那么彻底,彻底到可以以德报怨。

对于他们二人,曹操是发自内心的佩服,曹操认为他们才是忠臣的表率。但二人结局是曹操无法接受的,两人的结局让曹操很难过,难过到潸然泪下,不禁心想难道这就是忠臣的下场吗?一个逃亡异国,一个被杀。


夏目历史君


蒙恬愚忠,不仅害了自己,更败了社稷,虽是一代名将,然后世少有知音!四百余年后,一位英雄却独独青睐于蒙恬,他便是曹操,每逢回忆起蒙恬死前的壮语,曹阿瞒都悲伤不已,潸然泪下,也许这便是“英雄惜英雄”吧!

英雄的悲歌

当年蒙恬之弟蒙毅因罪被秦二世胡亥囚杀,后以连坐之罪,遣使者前往阳周赐死蒙恬,当时蒙恬面对胡亥派来赐死自己的使者,曾说下这样一番话: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我蒙家世世代代出生入死为秦国效力,如今我手握着30万重兵,就算被囚禁了,反叛仍然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我之所以不反叛是情愿坚持守义,以死明志,不辜负先皇的厚爱和祖上的教诲。”!

当年北驱匈奴,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代名将蒙恬,终含恨自尽,命陨阳周。

英雄惜英雄

话说蒙恬这两句话为何会让曹操有如此深有感触,每逢读起都不禁潸然泪下呢?所以我常认为曹操确实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而并非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奸雄”。其实曹操和蒙恬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曾为江山社稷作出过巨大贡献,蒙恬北驱匈奴,曹操亦北击乌桓,在汉室衰微之际,打消的外族的野心。不过最让曹操感慨的还是自己当时的处境,其实曹操早年和蒙恬一样都是有着一颗忠君报国之心,反董卓,迎立天子,整治朝纲,后诛袁术,平吕布,灭袁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最初迫使他做这一切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匡扶汉室之心,不过曹操所做的这一切貌似并不受时人所认可,也许他确实过于压制天子,不受时人所理解,为此曹操自己内心也是特别矛盾,他希望自己是大汉的忠臣,他渴望得到时人的认可,然董承,刘备,马腾等一批反对之人层出不断,曹操内心也愈发纠结,但他不能做到像蒙恬那般忠义,能以死明志,故每当看到蒙恬的遗言都深有所感,这便是英雄惜英雄时的感触吧!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墓碑上书“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其实曹操和蒙恬一样,都不受后人所理解,人们认为蒙恬愚忠,害了自己,败了社稷,而曹操更是一代奸雄。

时也!势也!命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我知道我有实力,但是为了国家我选择死。

蒙恬从小习武,立志保家卫国。蒙恬和弟弟蒙毅在军事方面天赋异禀,加上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威名。

秦国统一六国后。蒙恬又带着部队北上抵御匈奴。蒙恬犹如神一般存在镇守边疆,保境安民。蒙恬不仅收回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还打的匈奴不敢再来犯。



当一个人站的越高,也就越容易被小人妒忌。蒙恬一次不知怎么得罪了赵高,赵高得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铲除蒙家兄弟。尽管蒙恬有能力躲过这一劫,但为了不辜负自己对国家的忠心,最终还是选择一死,来表明对国家的忠诚。临死之前说了两句话【我知道我有实力,但是为了国家我选择了死】


这话为何对曹操的影响这么大?让曹操久久不能忘怀呢?

站在人生巅峰的曹操回想一下蒙恬,回想一下曾经的领导皇甫嵩,他们都是风靡一时的人物,但最终都为了国家而选择了死。

回首曾经的自己,意气风发、满腔热血,誓要剿除汉贼,匡扶大汉。这一路走来,却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不禁黯然神伤。


左将军


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写道,“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此二人即指燕国乐毅和秦国蒙恬,他在文中引用蒙恬事例,“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蒙恬说以他手下三十多万兵力,还有先祖在秦国的余威,要背叛秦国并非难事,可以不听诏令自尽的,但还记得先皇恩德和先祖教诲,不敢当反贼,所以束手听命受死。每读必哭泣,是曹操以蒙恬的忠自比,说他家也受汉朝数世恩泽,不会当反贼。不能以他权重而怀疑他。


蒙恬祖父蒙骜在昭王时位列上卿,父亲任内史,累世将门虎子,他在统一六国中有破齐之功拜为内史,与弟弟蒙毅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尊宠。(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让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又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是开发宁夏第一人。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路上崩于沙丘,赵高李斯密谋拥立胡亥,忌惮掌兵在外的蒙恬与扶苏,矫诏杀害二人。扶苏先自杀,使者要蒙恬自尽时,便有了上面一番话。以个人的忠诚和家族的沐受国恩有能力反而不反,以成忠臣孝子之名。


《让县自明本志令》写于210年,当时曹操正官居丞相,又封武平侯。为了释疑和凝聚人心,出台了该文,“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它详尽地叙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和平生志向与心路历程。运用各种历史事实来烘托主题,生动的叙述和详尽的表白自己的政治抱负与远大志向。其中引用乐毅蒙恬故事,说明他权势虽大,但也认同上下之份,尊崇先贤以大事小的品德,故不能私自揣度他有异心。(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篇令文,既对内也对外,既对敌也对友,感情真挚,直抒胸臆,事例生动,说理逼人,有实事例证也有虚文修饰,道出不能相忘于江湖的苦衷后,再用承诺结尾,“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以推辞减少封地表决心,至此完成对内对外的统战任务。


南方鹏


看了蒙恬的两句话对天长叹:可怜的始皇,悲哉也秦国!蒙恬舍大义以死成小忠,使秦二世而亡。以蒙恬之能,当时完全可以杀赵高扶太子扶苏豋位,继承始皇遗志保秦江山。赵高能篡权,是蒙恬的糊涂和李斯的自私造成的。曹公(曹操)为什么每读一次流一次眼泪?哀惜秦国心痛蒙恬,大一统江山拱送刘氏。曹操在三国乱世中对蒙恬的处境身受同感:小忠不能成大义,心弱不能促霸业:不可沽名学蒙恬!


情欢江川


蒙恬的愚忠害了大秦,但也侧面说明始皇大帝的人格魅力!蒙恬明知道圣旨是假的,也慨然赴死,那是他知道始皇已死,甘愿随赴而已!


追梦丨先锋


大致意思是:我蒙家世代为为将,故里遍布天下,我是有能力反秦的,但是那样我就不忠了!所以我选择从义而死。世人把这理解为愚忠我觉得不对的,历史上每一位皇帝倒台都是腥风血雨的到来,对于利己者是对的。


哦——呵呵


我简洁明了的说几句!曹操为什么哭,就是哭给放下的人,告诉他们要以蒙恬为榜样,不要老想着反叛!后世的朝代为什么夸诸葛亮而不夸司马懿,把诸葛亮写成神话般的人物,也是要给当世的人要忠诚,以诸葛亮为榜样,不要想着叛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