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文化水平按现在来看是什么水平?

sgill-理


我也是知青一员,1975年3月乡下农村。看到这个问题是问学历的,真的有点尴尬。

像我这一代人基本是文革中的学生,已经下乡了,文革还没有结束,未来是什么样,一点想象都没有。

我们那个时代,你就是想读书,也是无书可读的。书店里根本买不到你想读的书。有书,基本“走后门”了。

那时高中快毕业了,看看什么也没有学,将来怎么为社会服务?心理很担心,一不小心,学习绘画了。可是一本绘画的书都没有。买了一套书法字帖,那就高兴的不得了了。

高中我们班的同学,一次上语文,老师问了一个字的拼音怎么读,没有一个知道的!

当然,我们在当时也是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下乡做不了多少事,但是主要的事情,还是知青做。

1977年,我们赶上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但是,我自己都不敢考,因为感觉差的太远,尤其是我自己,属于偏科的。但是,也混入集体参加了高考。

1978年我们进入工厂。那也是最好的工人,学习技术又快。

我个人主要是不想考大学,但是,喜欢学,于是我进入真正的自学。

几十年过去了,我的自学,我还是非常满意,因为我也写出了具有先进学术水平的文学研究和绘画研究著作。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能够在学术领域取得非常满意的,在国内领先的水平,我也是很自豪的,作为知青,我也觉得对得起我们这一代人。

如果仅仅是说,我们自己这一代的文化水平,真的也就是初中吧。因为我们的学习确实不完整。

假如我们有完整的学习历程,尽管只有九年在校生活,也会很扎实的,问题是,我们的文化课学习,基本是断断续续的。所以,连汉语拼音都不会,一点不奇怪的。

我乡下后,因为画画做了村里的小学教师。当时,村里的教师也没有一个是会汉语拼音的,他们听说我还能凑合,就请我教汉语拼音。可能,这算是我最大的贡献了。

但是,我们是17岁的初中生,要比现在的初中生能力好一些。

知青还有“老三届”,他们是完整的初中生和高中生,这一批知青属于40和50人。改革开放以后,他们才迎来了大有作为的好时代。

知青们的下一代,普遍比较优秀。这应该与知青的经历有关。


千千千里马


"知青",是66,67,68届初中、高中在校学生,在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代名词。之前的上了大学或参加工作,之后的年龄太小没有这个资格。


我今天只说的都是知青大众。这是因为我和这些人,打的交道最多,可以说是同时代人。不同的是我是回乡知青,他们是下乡知青。

如果只从文化教育这个角度讲,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巅峰。从49年开始,教育先是绝对的"一边倒",从学制、教材、教法,绝对的全盘"苏化"。口号就是"一边倒"。以后经历57年反右,58年跃进,开始反思,才有了60年代初期从经济到文化教育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从教育讲,这一时期的初中、高中,从生源到师资都是最好的。而且从61年起,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是49年以后最正规的一段时期。所以老三届的语、数、理、化基础十分扎实。这一批学生也是解放后,第一批学习英语的学生。以后不少人从事教育工作,无论你安排那门课程都可胜任。特别是文革后期,由于十年断层,教师乏人,这些人都成为当时中学教师队伍中的骨干。


特殊的年代,特殊经历,是老三届身上最可珍贵的财富。这在解放以后的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人在参加工作以后一般都表现出:知下情,能吃苦,敢为劳动人民说话;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始终能够站在工农大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没有知青这一段经历的人是很难有这种情结的。


李彬文


路过,忍不住扯几句。知青的文化水平按現在看是咋样水平?准确讲所谓知青,一个是上山下乡时候的文化程度,另一个是在广阔天地里重新上学,和自学。

我只想说说,知青上山下乡时文化程度。说北京吧,大部分上山下乡,去兵团,插队发生在三届,(中学)66届,67届(当年初二,或准初三)69届(小学毕业后老初一)70届是一部分人。总之基本是小学毕业,准初二水平。因为各种学校安排学习进度不同,差异很大。66届,67届准初二插队是

主要方向,69届基本全部去了北大荒,就是初一状态。68届都会在城里进了工厂。

社会本身就是一所读不完的大学,主宰命运更多是杰出的性格和能力,知识才能更好更多的用处。


山人品茶


不过,在上山下乡期间,许多同学还是孜孜不倦的自学,特别是在文学方面比较容易进步。还有就是历史、政治等等方面也比较容易自学提高。数理化和外语就看各人的爱好了!

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有的有目标和追求的后来赶上开始高考,所有的辛苦也有了用武之地。反观我们一起上山下乡时的同学,后来不少人都上了大学,那时候国家也给了不少机会。有的是上的工农兵大学,有的是上了电视大学,有的是通过高考上的大学。总之,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只要你努力了,总会有很多机会的。不是有一句话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那些不了解那个年代的人有点用。


芸五


1968年毛主席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贪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我们要把大学,高中,初中毕业的子女送到农村去,各地农村的同志,要欢迎他们去”。毛主席的讲话开启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至1978年停止上山下乡,大约共有一千七百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下乡知识青年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几个段:

1.1968年上山下乡的大学,高中,初中毕业学生,被称为老三届,他们在下乡时也掌握了与毕业证相对应的文化程度。

2.1968年到1970年毕业的上山下乡知青,均不具备与毕业证相对应的文化程度。

3.1970年到1978年毕业的下乡知青,只是拿到对应的毕业证书,实际文化程度相差甚远。





軍歌响亮


我是67届初中毕业!文革来临只上到初二没上完!那时学得基础扎实。我从小学四年级即立志将来要考清华北大,从没有想过要考其他高校。至六六年六月份,我的学习成绩已达巅峰状态,几乎是门门全优!而且从来就没有上过什么补习班,放了学就打乒乓球练田径看小说。世界名著几乎看了个遍!也没有死啃书导致近视熬坏身体这回事!至今我视力仍在1。2以上!如果不是文革停课,我考清华北大应该没有问题!诚为可惜!1978年,我在撂掉书本12年后参加高考,录取普通高校,也算有幸吧!总之,少时打下的文化基础受用终身!所以我对现在倡导快乐教育,小学生不布置家庭作业较反感!不吃苦,不反复练习,不可能有扎实基础!例如我六年级为小升初冲刺,一天竟然要写两三篇作文!虽然苦,但幼时的努力受益终生。总之,从小一定要打好学习基础!


非孟勿扰


文革时期的“知青”,文化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一般的认定就是初中以上至高中毕业。

六六年文革发起,高考停止,这个阶段的六六,六七,六八的高中毕业生就统称“老三届”,其中六六届的是文化水平最高,他们在中学阶段受到了完整的,正规的,全系统的授知教育,其它两届就停课参加运动了,文化程度相差一大截。

上山下乡运动从六八年底开始,大批的应届和往届的毕业生都被激情奋发而奔赴至全国各地边疆的农垦农场,农村生产队的知青点及散落在农户家中的单个知青,这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初中毕业或未毕业的也在其中,总数近两千万,年龄最小的十四,五岁至二十出头,这就是当时被称之“知青”的来源和去向。

在这近两千万的知青群里的精英,后来都成了国家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的生力军,历史和政治的承前启后参与和主导者。


江阴姚万里


我是初六六级的下乡知青,69年4月下乡,在农村十年,结了婚,79:年出来工作,说文化知识一般,当时因家庭政治条件不好,父亲是右派,根本没想工作,升学,便自学中医,学了几年,但谁也不会用我这右派子女,但工作时,贫下中农给我监定说我学医给贫下中农治病,到商业部门卖药当抓药匠,后主要就是专研中药材。对农村养殖,种庄稼也行,这就是我一个普通知青的水平,不好意思。


草药黄晓敏


提这个问题的人,大体上是对“知青”,感陌生的。知青,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文革前毕业的。这类人当中,大部分是初、高中毕业,或拥有初、高中学历的非农业人口。注意,知青,都是拥有“非农业人口”的上等人(农业户口的叫“回乡青年”)。这类人的初、高中教育大体是规范的,文化水平比较高。

一类是文革后的初、高中毕业生的非农业人口。当时是不用考试,都能毕业的。这部分好像是到七六届为止。七七年毕业的,好像就不上山下乡了。其实,这部分人是最苦的,生长于困难时期,求学在文革时期。企业改革、下岗职工他们也有份。


rnmh


知青这一特殊年代的群体,现在来看,己逐渐退出社会主流了,己后的人们,得从词典上的词条解释才能了解知青这一概念。现在多讨论一下,让后代时不时的想起先前还有这样一群人,是有意义的。

问知青的文化水平,我的理解,应由两部份组成:1、66、67、68届己毕业的初高中生,2、78届己前的毕业生。

应该说,老三届的水平比以后的各届还是学到一些东西,总的来说,知青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当现在初中左右。正处文革后期,文化贫乏,找到一本以前教课书都不容易,自习谈何容易!所以到77年高考的时候,空有报国之志,而无腹中之物!录取率百分之一,现在来看,都是不可想像!

所以说现在的学生,应该说是赶上了好时代,有书可读,有学可上,这都是我们这辈知青人梦想的天堂!孩子们,努力吧,别辜负了这大好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