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开始投靠了项羽,为何后来离开,转投刘邦?

官风


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投奔刘邦。

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刘邦问韩信有什么高见。韩信把刘邦与项羽进行一番对比,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不同,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可以得天下。而且刘邦手下缺帅才,就像诸葛亮投靠刘备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得到重用。韩信说:项王言而无信,赏罚不公。失去人心。

再一个刘邦知人善用。又有萧何的推荐,萧何和刘邦是老乡、老同事、老战友。所以,韩信最终可以官拜大将军。


熙说历史


韩信是韩国贵族后代虽然家境落迫到靠漂母赠饭的地步,但他是饱读兵书腹有良谋渴望建功立业的,陈胜吴广起义后加入项梁的队伍不被重用。项梁在定陶战死后,韩信跟了项羽做执戟郎中,可能是项羽大帐前的护卫。韩信人微言轻,他的话没有人听,计策不被采纳于是就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开始当个小官还被同事牵连要被斩手。等十二个人都被斩首轮到韩信了,他对监斩官夏候婴说:汉王不是要争夺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夏候婴见韩信说话气宇不凡经过谈话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就引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给他个治粟都尉的官做,就是管理后勤粮食供应的。刘邦来到都城南郑以后,手下的将领大部分都是关东的人思乡心切,都不愿在这个荒避的地方待跑了十几个。萧何在这期间也何韩信交往知道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将,同刘邦谈了几次都没有得到答复。韩信见在这里也不被重用想另选明主也跑了。萧何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去追韩信了,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千里马长有而伯乐不长有,萧何的极力引荐成就了韩信的赫赫威名,打下了汉室四百多年的江山。





关东侠客


项羽身经百战,有万夫不敌之勇,项羽傲气冲天,从不听它人劝说,谋略不够深刻,视韩信是一个不中用之人,手无擒鸡之力,又受夸下之辱,有何用处,所以放弃韩信,韩信回头再投靠刘邦,刘邦开始也是与项羽同样对韩信的看法,韩信走了,萧何疼惜,萧何是刘邦得心人物,怎可让韩信走了,千兵易得,一将难求,韩信留用,用则重用,不重用就把韩信杀掉,免留日后祸根,刘邦信了萧何劝言,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拜相韩信,兵马大权交给韩信,楚汉相争正式拉开,韩信围攻项羽至乌江边,在张良协助下,张良谈散项羽军兵,项羽到了乌江边,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由舍不得妻子虞姬,情况紧急,项羽不肯过江,虞姬怕连累项羽,想让项羽过江,虞姬自杀,项羽也不肯过江东,自杀乌江边。

李清照日诗,

生作当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老道石敢當


韩信跟随了项羽一年多,却始终是个执戟郎,他的才能不能被赏识,一度很郁闷。过了一段时间后韩信不甘心就离开了项羽转投刘邦。

韩信跟在项羽身边很憋屈,他认为自己是日奔千里的良马,但项羽不能识才,把他当无足轻重的役马。其实据民间传说韩信在当时不被项羽重用有多重原因,当时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其中一条,还有一条原因是项羽当时的本事要比韩信大,自然是不把这个小喽啰放在眼里。

当时韩信用兵如神,但一直没得到赏识。这样一个有野心抱负的人一次次失望肯定是会再一次寻找机会的,于是韩信便找到了刘邦,但刚开始也没立马就被重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韩信得到了机会,为刘邦鞍前马后指挥打仗,赢了多少场战役。不得不说刘邦的成功绝对有韩信的功劳,可就是这样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被自己的主子给杀了。


SanMeng散梦


这个问题,个人以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韩信个人的追求;二是项羽并不能知人善用;三是刘邦有长者之风,能用人。


首先是韩信个人追求,也就是理想和抱负。

这个问题跟韩信从小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韩信年少时,大家都清楚,又穷又没品行,是吃百家饭混日子的(放到现在就算是36K纯屌丝青年了),为此,背地里还不知遭人翻了多少白眼,还被当地小流氓当街羞辱,逼着钻裤裆,可以说年轻的生活过的非常悲惨了,此时的韩信心里疾呼:迟早有一日,我会让你们刮目相看的,今日之辱,暂且记下了;

韩信剧照


后来日子也不好过,就投军了,在项梁跟章邯开战的时候,韩信就跟着项家军冲锋陷阵,但混的不太好,也没什么人知道他,估计也就觉得他长的壮一点,个子高一点,有时候莫名其妙的嘀咕,反正大家都是粗人,也听不懂,就这样,由一个新兵蛋子,变成了一个老兵油子;


项羽不能知人善任,韩信的才能无处发挥

不久后,项梁因中了章邯的骄兵之计,战败身死,韩信也因这样,分配到了项羽手下继续打工,估计项羽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点墨水,身板也够结实,偶尔还有一些古怪的想法,就提拔做了自己的护卫陪从(就是个身边使唤打杂的),韩信开始内心肯定是狂喜了,觉得肯定迟早有一日能出人头地,毕竟大领导面前也混了个脸熟啊。

韩信-执戟郎 剧照

在做项羽跟班的这段时间里,每天尽心尽责,他可能真的把项羽当自己的伯乐了,每当有新的战事,总是会摩拳擦掌,不像其他将士整装待命,而是拿起地图,向项羽分析自己的看法:

韩信:“大将军,依卑职所见,该战应该避其锋芒,借地势埋下伏兵,并由一队人马引敌军入围,再围而歼之,如此,既可大获全胜,又可让我军损失最低,请将军定夺!”项羽:“嗯!敌军虽蜂拥而至,但我军战意正盛,宜正面挫败敌军,如此可打击敌军的士气,又可打出我楚军的威风,让其他秦军闻风胆寒,不必再劝,正面迎战!”

各说各有理,当然最后结果是以项羽的意见为主了,即使是这样,韩信依然每次都会向项羽献计献策,但最后结果往往都以失望告终,慢慢的,那颗曾经火热躁动的心,开始变的冰凉......


经过仔细分析后,当今天下十八路诸侯,只有刘邦那比较适合展现他的抱负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后,韩信已经对这份工作不抱任何希望了,项羽仍然只是把他当一个可有可无的侍从看待,可放眼天下,谁又是项羽的对手呢?

章邯,司马欣,董翳,彭越,英布,魏王豹,申阳,司马卬,赵王歇,张耳,吴芮,共敖,韩广,臧荼,田市,田都,田安,刘邦。

刘邦 剧照


十八路诸侯王一个一个在脑海中略过,思来想去,觉得刘邦风评不错,看起来也像个长者,他手下能臣勇将也多,或许是个好去处,从封地来看,也占尽了地利,从以往的信息分析来看,不残暴,也是个好的长官,就是手下没有什么出名的大将,如沛公能慧眼识珠,那就正合我意了,于是“信亡楚归汉”。


三元奇才


项羽给的官太小了,他才不在乎,更不想吊死在一棵树上。

所以韩信就走了,走得义无反顾。

秦末乱世,群雄并起,各自逮住机会就拉队伍,占地盘称王。六国后代自不必说,象陈胜,武臣,臧荼之类,自称为王。韩信也想干一番大事。但他手中无人,他就光棍一个,连书生张良谋事,好歹也有百号人跟随,就不要说项梁,刘邦,彭越这些大头了。韩信找到声势正旺的项羽,他也积极建言献策,但项羽不喜欢。给个小官"郎中"当当,让他扶把长戟站岗放哨。韩信自然是"胸中有才就要鸣"的自视甚高何的人。所以,跳槽到能人刘邦手下。沒人推荐又犯了事,生死之间碰上太仆滕公,总算接近汉王身边的人了。滕公引见后,汉王沒反应。韩信又跑,跑哪儿去后人不知道。反正是跑了。萧何与韩信有几次交往,知道这人有能耐,就去追。追回来,强烈要求汉王重用。汉王没见相国这样反常,就见了韩信一次,觉得这人有点意思。就给他个平台,让他去折腾。这韩信有自己喜欢干的工作,就在汉王手下打工,再不跑了。

如果汉王不给大点的平台,韩信还要跑,跑上哪儿,没人知道,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乱世还怕没事干?





劉一千五


早期无依无靠贫民百姓出身的韩信,身无长技,为了活命,他只好四处吃白食。时间久了,人们都很讨厌他,想方设法避开他的纠缠。

没有地方可以混饭吃,韩信只好到家乡附近的淮河岸边钓鱼谋生。但狡猾的鱼儿偏偏戏弄这位钓鱼人不肯上钩,其中有一漂母见韩信饥寒交迫,每日都给韩信带饭吃,韩信感激万分。

韩信虽身无分文,却拥有一颗不肯屈服的心和凌云干日的豪情壮志。他目睹秦王朝横征暴敛和严刑苛活带给人民的苦难,敏锐地觉察到即将要爆发一场反秦烈火,因而一直在暗暗地习文练武,等待着大展身手的有利时机。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点燃了反秦的烈火。四方豪杰云起响应,天下大乱,韩信盼望已久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其中在楚地兴起的一支起义军特别引入注目。这就是项梁、项羽叔侄率领的义军,在楚地有较大的影响。因而韩信投入项梁帐下。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项梁被秦将章邯杀死,于是韩信又跟随项羽南征北战。

韩信多次向项羽提出重要的建议,项羽却都不理解而未采纳,韩信不被重用,不能施展自已的才华,韩信大失所望。

秦亡后,项羽分封诸侯,韩信从项羽分封不公已预见到其必然失败的命运,于是,韩信毅然离开了项羽投奔刘邦。




与世无争209485491


韩信投奔项羽,没有得到重视,发现自己的军事才华得不到施展。随便一个有抱负的人都会这么做,所以韩信自然而然就离开项羽,转投明主去了。结果被刘邦捡了个大便宜,虽然刘邦刚开始看人不是很准,也差点错过了韩信。不过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自己手下萧何的顶级推荐下(萧何月下追韩信),态度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对韩信立即委以重任。

这件事只能说刘邦知人,所以信人所言,做事当机立断,不拖泥带水,敢于大胆尝试。而反观项羽,言路不通又或者说优柔寡断,错失一员大将,为日后自己的覆灭埋下了种子。





新姿态君


看了其他的回答,大致都说的差不多。首先指出其他的回答中错误的观点,这就是其实韩信不论投靠项羽或者刘邦,按照这两个人对韩信的使用方式来看,最终的结局应该是一样的,因为项羽和刘邦都是对韩信及其的不信任,并不存在什么刘邦慧眼识珠的说法。

其实重用韩信本身就是是一个极其大胆的选择,韩信早年出身贫穷,随身佩带一把剑,并且靠邻居的救济过活,并且之前从来没有带兵的经历,但是为什么韩信最终被封为大将军,起了关键作用的人就是萧何,感兴趣的人可以搜一下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典故。

再说一下为什么韩信追随了项羽又要去追随韩信。首先韩信是一个胸怀大志,并且自信到自负的一个人,韩信早期投靠的是项梁,但是那几年都是默默无闻,终于到了把项梁熬死了之后,受夏侯婴的推举到了项羽的军队里当郎中。期间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所以韩信就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就索性逃出项羽的军队。

之后韩信并非直接投靠了刘邦,一开始韩信觉得刘邦不是一块当皇帝的料子,但是机缘巧合之下萧何与韩信结识,一番交谈之后萧何觉得韩信是一个天下无二的军事奇才,并且向韩信保证,让他进入刘邦的军队之后当上大将军。萧何开出的条件直接俘获了韩信萌动的“春心”,试问还有什么条件对此时的韩信来说更加诱人呢?所以他直接加入了刘邦军团。

加入刘邦军团之后,韩信还是过着和项羽军队中差不多的怀才不遇的对待,但是之后萧何向刘邦立下军令状,极力推举韩信,才让韩信当上了大将军,在这期间韩信也有过逃走的决断,但是被萧何及时制止(月下追韩信就是出自这里)。剩下的发展就是很理所当然的,韩信掌管军权之后,统帅三军所向披靡,推动了楚汉战争的提前结束。(图片有彩蛋哦)

以上图片摘自网络


博侃历史


韩信是一个有大才的人,他也一直在寻找明主,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就看这个明君有没有一双发现良才的慧眼了。同时历史总有一定机缘的。与其说韩信投靠刘邦,与其说刘邦选择了韩信,拜其为大将军,倒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韩信。

在投靠刘邦之前,韩信先后投靠过项梁、项羽,一直得不到重用。历史先后将这两人抛弃了,韩信自然和他们无缘。韩信是时代赋予的、要改写历史的人。后来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项羽进关中时,虽然拥有40万精兵,但没有得到关中任何利益派的支持,他火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和秦朝贵族,自然会招致这些旧势力的不满和憎恨;他如此残暴,关中老百姓看在眼里,自然也不会买他的账,失了民心的项羽已经败了一成;鸿门宴上,项羽该断不断,犹豫不决,错过了杀刘邦的最好时机,在这上面,项羽又输了一次;项羽打发刘邦去汉中,可见他目光短浅,完全没有考虑到给了刘邦一个可以坐拥天下的基地,另外他不听部下建议,深耕经营关中,坚持要衣锦还乡。

这样的项羽,历史怎么会选择他做开国之君呢?反看刘邦进关中,优待秦朝王室旧人,还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且刘邦从善如流,听得进去下属的意见,破格提拔了韩信。再加上身边大将、谋士如云。历史的天平当然会倾向刘邦。同时,刘邦带过来的关中子弟思乡心切,都想早日回去,当刘邦起兵打回关中时,这些军人是热烈响应的。

所以说,历史抛弃了项羽,而选择了刘邦,韩信这样一个英雄自然也会被历史选择而投靠刘邦,成就一个新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