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期成語故事——正龍攝虎 臥槽泥馬 蝸角之爭

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變得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瞭解歷史、通達事理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每天更新三個成語故事,下面一起來學習吧!


145期成語故事——正龍攝虎 臥槽泥馬 蝸角之爭




正龍攝虎

zhèng lóng shè hǔ

【成語故事】七年冬,周伯正龍攝虎於秦,獻於克,天下譁。初,偶有疑者,正龍證以顱,克攜黨羽鎮之,官昧而民惘,及年畫為所覓,始曝。君子曰:贗虎,蔽何?現何?笑何?君子不知。

【典故】① 《史記R26;周正龍列傳》: “周氏正龍者,秦地金州鎮坪人也...正龍置彼畫於深山密林中,遮淹修飾,遠近數數攝之,得虎照數十副.照中虎臥於林下,雙目炯炯,儼然真大蟲也.歸而獻之縣官,官喜,以呈上官,州府臺閣皆不疑,布之互聯網,傳告天下,厚賞正龍.網民見之,鹹以為假,竟相怒罵之,有好事者遍搜天下舊年畫,果得虎照原版畫, 多不可數.正龍之謀遂敗焉,天下皆以為恥.”② 《正龍列傳之龍克贗虎》第一篇:“嗚呼!彼以其偽虎詐利為可恆也哉,是囚災物也!只增龍克贗虎笑.” ③ 《謅氏全書R26;正龍傳》:“古有武松打虎,今有正龍拍虎,更有關克挺虎” ④《天涯史記之周正龍大傳》:“太史公曰:陝府本民情純樸,素為文重德厚之地,奈其民周正龍者,心術多邪,妄以一己之智,愚天下士人,自是愚不可及,然天下愚者,又何止周正龍耶?”

【釋義】① 意指某人或某集團為利益驅動做假,被揭穿後還抵死不認; ② 社會公信力缺失;

【用法】作定語、賓語;指社會公信力缺失

【近義詞】正龍拍虎、實事求是、光明磊落、腳踏實地

【反義詞】實事求是、光明磊落、腳踏實地



145期成語故事——正龍攝虎 臥槽泥馬 蝸角之爭


臥槽泥馬

wò cáo ní mǎ

【成語故事】

且說那康王的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上的,兀朮為何看他不見?因有神聖護住,遮了兀朮的眼,故此不能看見。康王騎在馬上,好比霧裡一般,那裡敢開眼睛,耳朵內但聽得呼呼水響。不一個時辰,那馬早已過了夾江,跳上岸來。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處,那馬將康王聳下地來,望林中跑進去了。康王道:“馬啊!你有心,再馱我幾步便好,怎麼拋我在這裡就去了?”

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頭來,見日色墜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來有一座古廟在此。抬頭一看,那廟門上有個舊匾額,雖然剝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卻是五個金字,寫著“崔府君神廟”。康王走入廟門,卻發現一馬槽,槽內臥著一匹泥馬,顏色卻與騎來的一樣。又見那馬溼淋淋的,渾身是水,暗自想道:“難道渡我過江的,就是此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聲道:“那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麼不壞?”言未畢,只聽得一聲響,那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舉手言道:“我趙構深荷神力保佑!若果然復得宋室江山,那時與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也。”說了,就走下來,將廟門關上,旁邊尋塊石頭頂住了。然後走進來,向神廚裡睡了。此回叫做“泥馬渡康王的故事”。正是:天樞拱北辰,地軸趨南曜。神靈隨默佑,泥馬渡江潮。

【典故】伯樂多良馬.其有鄰亞犁.曾與人言."我亦善識馬.有一駿馬.伯樂不及."人皆疑.欲觀之.亞犁恐.乃以草泥置一臥馬於槽中.眾人視之笑其蠢.皆曰:"此何良駒.臥槽泥馬爾. 《戰國策.楚策四》

【釋義】①形容識人不明,表示明明其能力不足,但上位者因為種種原因或糊塗,任其肆意妄為。②形容虛有其表,竊居名位者,表示即使給某人相應的地位,但其能力不足是無法改變的。③形容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近義詞】癩狗扶不上牆、沐猴而冠



145期成語故事——正龍攝虎 臥槽泥馬 蝸角之爭


蝸角之爭

wō jiǎo zhī zhēng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有一隻蝸牛的兩個觸角上有兩個小國,左邊的叫觸氏國,右邊的叫蠻氏國。兩個國家因為爭奪地盤而經常發生戰爭,有時竟伏屍百萬,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蝸牛因此而喪失觸覺功能。

【典故】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莊子·則陽》

【釋義】比喻為了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

【用法】作賓語;指為極小的事而引起大的爭執

【相近詞】蝸角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