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驾崩了,妃子是什么感觉?

金木看看


一旦皇帝驾崩,妃子们则命途多舛,殉葬、被杀、出家,最好的则是升为太妃。

皇帝驾崩,后宫妃嫔的处理方式和朝代有关,基本上是无子嗣的妃嫔比较可怜,有殉葬或者出家。有子嗣的则是根据子嗣的地位,来决定妃嫔的地位,最好的是皇太后,最次的是太妃,再不济则因陷入权力之争而被杀。

清朝历史上最出名的莫过于孝庄太后,经历四朝,辅佐过顺治和康熙。

还有一位不为人知的后妃,经历五朝,她便是端恪皇贵妃,从咸丰到宣统。


五味社


皇帝驾崩了,妃子们肯定是哭作一团,但是内心的小九九肯定不一样,这就要看下一任皇帝对她们的安排了。

这个题目比较宽泛,没有指明朝代,各个朝代对皇帝死后的妃嫔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面对不同的未来,妃子们的心境也会不同。有人说最得意的就是下一任君主的生母了,稳妥妥的太后,终于可以从心惊胆战的后宫生活之中解脱出来了。不管皇帝死了之后她难不难过,但是将来是有的她高兴的。其实在中国的某些朝代之中曾有过“立子杀母”的制度,就是为了避免外戚干政。西汉汉武帝有一例,北魏拓跋氏一直将这种制度沿袭着。

春风得意的太后身后也会有一群跟着过好日子的太妃,她们平日里与太后交好,或者在太后的争权斗争之中帮过一把手,太后得了势,自然不会忘了她们。虽然没有了丈夫的庇佑,但是生命无忧,可以安度晚年了。

与之相反的就是和太后有着直接冲突的妃嫔,或者曾经参与过皇储争斗的皇子的生母,这些妃子后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皇帝一死,她们一定非常绝望,没有了皇帝在,当年的敌人一定会肆无忌惮地报复她们。比如当年的吕雉对戚夫人,是何等的残忍,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看不下去。

还有一批倒霉的妃嫔就是选来为皇帝殉葬的妃嫔了,基本上这些妃嫔都比较年轻,在后宫没有权势,也没有给皇帝生下一儿半女的。新上位的皇帝不会顾念旧情,只会遵循祖制让她们去殉葬。当年秦二世登基的时候,曾经下令所有没有皇子的妃嫔都要殉葬,所以秦始皇陵附近发现了一百多座妃子的陵墓,可见当年的殉葬场景是多么血腥残酷。对于这些妃子来说,真是日日夜夜都要祈祷皇帝好好活着,拼了命也要生个孩子,如果皇帝有一天突然驾崩,直接就宣布了死期,心中一定十分绝望。

心态最为平和的大概就是元朝的妃子了,蒙古族新王不仅仅能继承父亲的位置,还能将年轻貌美的后妈也收了过来。还有一些妃子可以在皇帝驾崩之后选择出家,比如武则天在被李治接回皇宫之前就一直住在尼姑庵里面,这些妃子基本上没有怎么被皇帝宠爱过,对皇帝感情也不是很深。但是她们普遍年轻轻轻,突然从皇宫进了尼姑庵,心里肯定非常不平衡。与其说她们为皇帝的死伤心,不如说是自己为自己的青春难过了。

不过到了清朝对于太妃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清朝康熙帝彻底终止了殉葬制度,太妃们在皇帝死后让出自己的宫殿,然后住进紫禁城中专门给她们安排的养老院,也就是慈宁宫为首的一系列的建筑,比如寿康宫、寿安宫,听这些名字就知道是给老太妃们养老用的了。这些太妃们做什么都跟着太后走,只要不得罪太后,安度晚年还是可以的。这些太妃们在皇帝死后会伤心一阵子,然后投入到新生活之中。从一个宫殿搬到另一个宫殿,不过也是笼子中的金丝雀罢了。最终她们也是心静如水,最多的时候大概就是焚香礼佛了吧。


木剑温不胜


皇帝驾崩,反应最大的新皇的生母,恐怕是那些受宠的妃子了。



一,新帝得母亲。皇帝驾崩了,除了新登基的皇帝,以及追随他的人高兴以外,新皇帝的母亲也是非常高兴的。从此以后,她就是宫中的老大啦,即使皇后,在她面前也要矮下几分。

二,受宠的妃子。不管是凭着家族还是子女或者美貌,而得到皇帝宠幸的妃子,但皇帝驾崩的时候,如果继位者不是自己的儿子,他们的感觉就是天塌了。 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原先说凭借的一切,在新皇帝的眼中都会灰飞烟灭。从此属于他们的荣耀就一去不复返了。

若是与新帝或新帝之母有过矛盾,他们会更担心,害怕新帝会趁这个机会让她们殉葬。虽然徇葬制度后来废除了,但是仍不乏有些皇帝趁这个机会惩治某些妃子。比如朱元章时代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三,那些年轻貌美,很有受宠潜力的妃子也是非常的悲痛的。那些入宫不久,颜值又高,可能自以为有些手段,又有家族后台的妃子,也许正要大展身手,却忽然一下子没有了战场。心里恐怕也是很难接受的。

四,不被皇帝宠爱而有儿子的妃子。这样的妃子一般暗地里都是高兴的。因为有儿子,就可以跟儿子住在一起了, 再也不用担心宫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可以松松快快的过日子。

五,不被皇帝宠爱有没有儿子的妃子。对她们来说,皇帝的死活基本不关她们的事情。皇帝活着他们那样过,皇帝死了,他们还是那样过。无论谁做皇帝,他们的日子都不会改变。只不过同样的日子,由后宫时的装金戴银,转移到寺庙中削发为尼而已。



六,对那些没有被宠幸过的妃子,则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可能会因此被送回家去,重新过回寻常的日子。


萍风竹雨123


皇帝驾崩了对于妃子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历史上有的皇帝很变态,他们在死的时候,要施行人殉。

这时候曾经服侍过他的妃子们可就要倒霉了,这些妃子们,很可能是要跟着他一起归西的。至少朱元璋死后,就用了大量的“人殉”。

但是,大部分皇帝还是正常的,他们不会轻易拿人的性命当儿戏。

虽然这些妃子们能够活下来,但是,他们的下场并不怎么样。

我们说几个历史上的事实吧。

唐太宗李世民,在自己的死后,他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至少有上百人,那些为他生儿育女的还好,都去地方和儿女团圆了。

但是,没有生儿育女的就惨了.

他们并不是被遣散回家,而是直接给送到了庙里当尼姑去了。

这些人中最典型的就是武则天,她在唐太宗死后,被送到了感业寺。

只不过后来唐太宗的儿子李治,因为和她有私情,又把她给接回了皇宫。才有了她后来称帝的机会。

若是唐高宗李治,没有爱上过她。那武则天的命运,只能是在庙里孤老终生了。

武则天是幸运的,但是,唐太宗的其它的妃子们,可就没有武则天这么幸运了,他们多数人是,无儿无女凄惨而终的。

还有汉朝的时候,刘邦死后,他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就很惨。

吕后当政之后,把戚夫人给折磨而死,手、脚、眼、耳、鼻能割掉的全部给割掉了。然后又给丢到了厕所。

真的是惨不忍睹呀,但是,同样是刘邦妃子的薄姬,命就不错,她是被吕后遣送到儿子那里,他的儿子在后来还当了皇帝,这个皇帝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汉文帝刘恒。

还有汉武帝死后,他生前最宠爱的妃子钩弋夫人,也是年纪轻轻就给处死了。只不过钩弋夫人,不是被人害死的,而是汉武帝把她给处死的。

因为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当上了太子,是未来皇位的接班人。

所以说汉武帝必须要处死她。

历史上已经有无数经验告诉汉武帝,子少母壮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最危险的,无论是秦王嬴政小的时候,他母亲赵姬的当政,还是刘邦死后,吕后当政都一样。对自家的江山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的。

因为他们当政,所以,肯定是会对自家的人造成不小的损害的。吕后的时候,可是差一点就把刘邦的皇子皇孙全部给整死。

汉武帝怎么可能让这种事情重蹈覆辙呢。

当然像这样活生生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一个皇帝的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所以跟随这个皇帝的无论是女人,还是大臣,该凉的也都要凉凉了。


史学达人


皇帝死后妃子们无论如何至少在表面上是要放声痛哭,至于这哭声背后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可就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了,因为她们各自和皇帝的感情以及等待她们的命运是完全不同的。

作为太子的母亲这时应该是正暗自偷笑——自古以来太子和太子之母就是所有后宫妃嫔、皇子羡慕嫉妒恨的对象,而在每一位皇子的背后又各自有负责伺候的太监、宫女、侍卫、老师,于是在每个皇子周围都形成了各自的利益圈子。这些人巴不得有朝一日太子出点错,然后被皇帝废掉,而自家主子恰好就是新一任太子,所以太子和太子之母尽管在人前风光无限,其实却是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随着皇帝的驾崩意味着争宠夺嫡的游戏game over了,太子即将成为新的皇帝,作为太子之母也即将荣升太后,从此再也不必提心吊胆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阴谋诡计,她能不偷着乐吗?不过有一个朝代可能例外——这个朝代就是北魏,这是因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立下了立子杀母的祖制,也就是说如果某位皇子被确立为太子,那么他的母亲就会被杀掉,以免造成外戚干政的现象。后宫本来就是女人之间凶险万分的战场,而北魏的妃子可能是最纠结的——如果放手去争宠,那么当自己成为太子之母之日就是自己的死期;如果不争宠,保不齐哪天自己成为别人争宠夺权的牺牲品。

那些平日里素来和太子之母交好的妃子这时的心态应该是相对较为平和的——尽管后宫是一个凶险的战场,但身处其中的后妃中也不乏就想着明哲保身而没什么权力欲的。由于太子和太子之母始终处于政治漩涡之中,所以太子之母也需要在自己身边有一群关系比较好的“闺蜜”,一则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培植势力,二则也可以在长期高度紧张的政治斗争的间歇有几个能放心说话的人,那些没权利欲的妃子恰好适合扮演这样的角色。对这些妃子而言:她们本就没争权夺利之心,她们更多是把皇帝当成自己的丈夫侍奉而不是当成一国之君。皇帝死后她们也许会伤心一段时间,待心情平复后再投入新的生活。由于昔日里和太子之母相处不错,如今已升级的太后和新帝也不会为难她们。

那些直接参与到争宠夺嫡之中并因此和太子之母矛盾尖锐的妃子这时的心态是忐忑不安的——本指望着独占皇帝的恩宠并把自己的儿子扶上帝位,现在皇帝一死就再没指望了。不仅没了指望,还必须提心吊胆地面对来自新帝和太后的报复。汉代戚夫人的下场将成为她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恶梦:戚夫人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宠妃在刘邦死后遭到吕后的疯狂报复——先是被囚禁在永巷舂米,后来她所生的刘如意又被吕后毒杀,她自己被砍掉双手双脚、挖掉眼珠、毒哑熏聋后扔进厕所。退一步讲即使新帝和太后不打算用如此残忍的手段除掉她们,可至少借机报复一下是免不了的。

那些新入宫的年轻貌美的有争宠之心,但还没来得及被皇帝宠幸的妃子这时可能会欲哭无泪——本指望着凭借自己的高颜值和好手腕宠冠后宫,这下皇帝一死不仅没了争宠的可能,自己的后半生都只能在孤寂的深宫之中了此残生,日日夜夜与青灯古佛为伴,想必这绝不是一件令人快慰之事。

以上情况是一般朝代妃子们在皇帝驾崩后各自的心态,如果是在有殉葬制度的朝代,那么妃子们首先关心的就是自己是否会被列入殉葬名单。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历经永乐、洪熙、宣德各帝分别有后妃38人、16人、5人、10人殉葬。当年秦二世登基后也曾下令所有没有皇子的妃嫔都要殉葬,以致于秦始皇陵附近发现了一百多座妃子的陵墓。对生活在有殉葬制度的朝代的妃子恐怕日日夜夜都要祈祷皇帝长命百岁,至少活得比自己长,以免自己被活活殉葬。所以当她们得知皇帝驾崩时恐怕会有顿时天塌地陷之感。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古代帝王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权力,所以为了皇位的继承,通常会挑选大量的妃嫔充实后宫,用来延续子嗣。而皇帝驾崩后,这些妃嫔的处理也是多种多样,因此他们的感受必定会有所不同。



无所谓的感觉

对于妃嫔的处理最好的方法就是母凭子贵,从而晋升太后或者太妃。这种情况下,先皇的妃子成为了太后,或者太妃,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和先皇在世时的生活基本没有变化。

当然汉朝时先皇妃嫔的儿子受封外地为为王,这些妃嫔也会去儿子的封地养老。或许会比这压抑的皇宫过得更快乐些。



这里要说一下,大多数妃嫔对皇帝是没有感情的,很多时候都是被迫入宫服侍皇帝的,就连武则天入宫前,她的母亲杨氏都哭哭啼啼,非常不愿意武则天入宫,奈何官府有命令,自己也无能为力。再有古代皇宫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妃嫔过50岁就不再侍寝了,所以大多数的妃嫔对帝王没有感情。



高兴的感觉

这种人很少,但是也有一部分,比如武则天就是属于这一种人。她入宫12年,没有获得李世民的欢心,反而在李世民晚年和太子李治勾搭到了一起。

等到李世民去世后,虽然武则天被发往了感业寺,但是李治经常来探望武则天,在这期间,武则天甚至怀上了李治的孩子。最终武则天被李治带回了皇宫,成为了皇后。相比跟随李世民而言,跟随李治的武则天显然更加幸福。



悲伤痛苦的感觉

悲伤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失去爱人,而是因为自己的命运遭到了不测。

古代皇室对待有子嗣的妃嫔比较客气,但是对待没有子嗣的妃嫔那就比较狠毒了。通常会派这些没有子嗣的妃嫔去守陵,直至终老。或者安排到寺庙去为先皇求经念佛。



最残忍的就是殉葬。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把秦始皇掳掠的六国妃嫔全部处死殉葬。明成祖朱棣死后,明仁宗下令30多名妃嫔自缢殉葬,当时诸多妃嫔恐惧不已,跪下来祈求皇帝放他们一条生路,其中还有一个朝鲜籍的韩丽妃,因为自己是被迫来到明朝宫中,家中老母尚需要照顾,所以苦苦哀求,但根本没有获得准许。最终被迫自缢身亡殉葬。




在男权社会中,帝王权力至高无上,妃嫔只是帝王的附属用品。双方只是为了各自利益走到一起,当皇帝死后,妃嫔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如果受到损失必然痛苦,如果获得的利益更多必然高兴。倘若没有失去也没有得到,大部分会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是越关


害怕!

因为大部分妃子,至少在清朝前,先皇的皇妃很多没有好下场。

一部分妃子要殉葬。能不害怕吗?还想安享晚年么?不可能的。例如明朝初年,包括明太祖朱元璋死后都要有后妃殉葬。

据统计,明朝初年,从明太祖洪武朝开始,历经永乐、洪熙、宣德各帝,分别有38人,16人,5人,10人殉葬。都是后妃。所以当皇帝的女人,太悲惨了。

除了殉葬的还有当尼姑的。比如武则天,唐太宗死后,他就跟着太宗的部分后妃到长安感业寺出家为尼姑。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给皇帝留下子嗣。

所以,如果是给皇帝生过龙子龙孙的后妃,处境就好的多了,有的还母以子贵,做了皇太后,皇太妃等等。

我觉得大部分皇帝的妃嫔在皇帝死后,害怕多于伤心。因为先皇一旦驾崩,自己的命运就随着要发生大的转折,而且是朝坏的方向。


西堤君


皇帝驾崩,不同的妃子们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感到大喜有的感到大悲,也有的人对此没有太大的感觉。下面咱们来看看,不同的妃子会怎样想此事。其实大多数的妃子们,即使对皇帝有很深的感情,但是当皇帝去世后,也根本来不及想此事,她们更多的心思在想自己以后要怎么生活,要知道后宫尔虞我诈是经常的事情,一不留神你就活不成了。

最高兴的人是太子的母亲。我们都知道皇帝去世后,太子一定会上位,俗话说母凭子贵,一旦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自己也就成为太后,手中握有重权,自然没有谁敢欺负,而最难管的后宫,也是太后一手操纵。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女性争着抢着想让自己儿子当太子的原因,不仅仅是为孩子考虑,也为自己考虑。

有子嗣的妃子们比较高兴。当年她们生下孩子的时候,皇帝就已经给了这些孩子们封地,一旦皇帝去世后,他们可以选择回到自己的封地上,而他们的母亲也可以随着儿子去到那里。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在后宫中败下阵来,最后被处死。因此这些妃子们也是比较开心的。

需要陪葬的妃子们内心畏惧。我们知道在古代有这样一种制度,那就是皇帝比较尊贵,他们去世后会需要一些妃子们陪葬,这对于那些妃子们是十分不公平的,本来自己活得挺好,但是却要被埋了。只是封建时代的皇帝说的话就是权威,没有人有权利反驳。幸运的是朱元璋统治时期,人殉制度被废除。

没为皇帝生下孩子的那些妃子们对此事无感。有一些妃子说起来比较悲哀,被皇帝娶进宫,但是多年也没有被宠幸过,这些人等皇帝去世后,她们会得到一大笔钱开始过自己的生活。而有一些人虽被皇帝宠幸过,却没有生下孩子,这些人大多数当了尼姑,毕竟皇帝用过的人,不愿让她们嫁给普通男性。

原来古代的皇帝去世牵扯着这么多女性的利益。


奇点历史


怕,忧,喜,悲

大多数妃子,尤其是刚进宫年轻的妃子主要就是怕,因为前方一片黑,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自己会被如何处理,孤独终老?殉葬,还是送到皇家的某个庵孤独终老?这是人数最多的。

如果有些妃子生有儿子,但又不是太子,那这些人主要就是忧了,因为儿子的关系,自己的生命安全是有保证的,母以子贵就是这样,忧的是皇上死了,新皇上登机,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而且要随儿子到封地去生活,离开这早已习惯的皇宫生活。

喜的人不会很多,喜的人一定有皇子的,最好还是太子,这种人一般都是多年得不到皇上的宠幸,看着皇上不断的找年轻漂亮的妃子,自己除了忍受皇上的喜新忘旧之外别无他法,由爱生恨,所以这种人得知皇上的死是高兴的,因为自己自由了,可以随儿子过新的生活,不用在谨小慎微的生活在皇宫里,看着那些年轻漂亮的妃子得到报应,他们自然是喜的。

悲伤的一定都是真爱的,能在这么多妃子中和皇上真心相爱,那一定是最真实的爱情,对于这样的妃子来说,是真的丈夫去世了,剩下自己孤独的生活。


风的声音好吗


这要看是什么时代的妃子们,如果是秦始皇的妃子,又没有为始皇帝留下一儿半女,那始皇帝一死,很大几率是会被杀。


所谓殉葬,不是妃子宫女们对先皇有多么浓烈的感情,像秦始皇统一六国,每征服一个国家都要把这个国家最美的女人纳入后宫,很多女人很可能这辈子都没见过始皇帝一面,何来感情。


但是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她们要腾地方,会有更年轻的女人住进宫里来,但是秦二世觉得他爹的女人,放出宫去让那些凡夫俗子娶回家,肆意亵玩好像也不太好,那就给给她们指条明路吧,殉了先王。


其实在古代很多妃子的命运大多如此,乱世如飘萍,和平年代,有的反而能有一碗平安茶饭吃。


如曹操这样临死前絮絮叨叨安排自己女人身后事,让她们织织布干点活,养活自己。


英雄一世的曹操临死前不说什么豪言壮语,没有留下什么名言警句,都是说些分香卖履的话,安排后妃侍女们的住处,后世人都觉得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曹丞相,临死前未免有点不太像英雄。


但是这却是曹操真性情的,我该做的都做了,功业说不说都在那里,反而是这些陪着自己的女人们,要永诀了有点不舍,要为她们的未来多想想。


虽然曹操喜欢人妻,有时候夺人所爱,但是曹操对于自己的女人还是不错的,比方说他抢了吕布手下大将秦宜禄的夫人杜氏,杜氏带着自己的儿子秦朗嫁给了曹操。


曹操对秦朗很好,视如己出,有一次和文武大臣喝酒,喝多了曹操还向别人炫耀说:


“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另一位带拖油瓶的是尹夫人,他儿子是著名的小鲜肉何宴,有傅粉何郎的称号。


何宴和秦朗不同,秦朗比较谨慎,何宴则活的很张狂,有魏晋风度。


因为曹操对他们和对曹丕等人一视同仁,但是在这些亲儿子心中则不一定这么想,曹丕看何宴成天和自己吃穿一样,连开的车都一样,最主要的是他长得比自己还帅,所以从心里对他厌恶,见面不喊他名字,直呼:


假子。


和曹操一样对自己妃子不错的皇帝也有不少,但是他们死后,他们的继承者未必会善待他们曾经宠爱的妃子。


比方说刘邦对戚夫人很好,甚至一度还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皇位继承人,但是刘邦一死戚夫人的下场就不太妙了。


对戚夫人恨疯了的变态女人吕雉立即命人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丢入厕所。


另外一位对家人爱护有加的是努尔哈赤,但是他死后,皇太极为了怕有两个儿子的大妃阿巴亥做大,逼着阿巴亥给自己的老爹殉葬。


年仅37岁的阿巴亥不愿死啊,皇太极让人用弓弦把她给勒死了。


这些其实都是为了政治的利益牺牲的女人。



其实最爽的一种后妃就是老皇帝死了,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她们升级成了皇太后。


这算是后妃的人生巅峰了。


所以儿子被封为太子的女人大约做梦都在期盼升官发财死老公,毕竟老公活着会有很多变数,但是老公一死自己妥妥的就是后宫之主了。


没有野心的女人吃吃喝喝,快乐的过完余生,有点野心的女人会再进一步,玩个垂帘听政啥的,过一把女皇的瘾。


他们对于老公的死,心情大约只有俩字可以形容:


开心~~



=================


文:薛白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