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

qzuser190404123


这个问题我之前发文说过,原因有二。

第一,诸葛亮给出了自己的理由,魏延脑后长着反骨,日后必反,还拿魏延亲手杀了太守的事作比较,说魏延是个小人,没有忠心之类的话。这显然是借口,因为魏延之前就想投靠刘备,是在刘备护送百姓到襄阳的时候,当时魏延带人打开城门准备让刘备入城,谁知刘备没进去,魏延人少只得去投奔了长沙。这样可以看出魏延对刘备是忠心的,那为何诸葛亮要强加给魏延这些罪名呢?

诸葛亮

我们从两人之前的经历就能找到线索。诸葛亮早年跟随其叔父诸葛玄,而诸葛玄在自己的领地被占领后去投奔了刘表,而当时的魏延起初也在刘表手下担任武将。后来诸葛玄就死了,诸葛玄怎么死的呢,历史记载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刘表任命诸葛玄为南昌太守,而朝廷却任命朱皓为太守,朱皓不服气便从刘繇处借兵攻击诸葛玄,诸葛玄只好退守西城,而后西城发生叛乱诸葛玄被杀。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玄是病死的。

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很好,但是奇怪的是诸葛玄死后诸葛亮直接隐居了,按理说诸葛玄和刘表关系那么好也应该把诸葛亮安排安排一下,但是诸葛亮是的的确确回家隐居了,这是为何?当然是呆不下去了,如果诸葛玄病死的话诸葛亮没理由呆不下去,理由只能是诸葛玄叛乱被杀了,诸葛亮才无处容身。


魏延

这样一来,魏延很可能就是那次反叛的参与者,以至于诸葛亮对魏延恨之入骨,见了就要杀。如果不是刘备拉着,魏延很可能被杀,而在后来诸葛亮死后也没忘了把魏延一块带走,虽然历史说是和杨仪不和,但杨仪毕竟没握兵权,所以说杀魏延的还是诸葛亮。

第二,

就是诸葛亮生病以后,随着病情日渐沉重,诸葛亮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十分不甘心但却是无可奈何。诸葛亮其实最不放心的就是魏延,因为魏延从一开始就十分不让诸葛亮放心,诸葛亮其实是一直想杀掉魏延的,如果自己死后魏延作为蜀国的唯一的大将肯定是要统领蜀国兵权的,蜀国兵权一旦落入魏延手里魏延肯定会被司马懿吊打,到时候蜀国主力被魏延葬送,蜀国也肯定要灭亡。

司马懿

诸葛亮最终决定考验魏延一次,故意说自己要用七星灯续命,而且一下可以续命好几年,而且是当着魏延面说故意让魏延听到。说完诸葛亮就有模有样的点上了灯,还吩咐不让人打扰。按道理说诸葛亮应该在门口放置层层守卫不被人打扰,但是诸葛亮一个都没有放置。

禁不住试探的魏延果然很快就来了,而且是脚步飞快,并没在意诸葛亮放没放置守卫,压根没意识到这是用来试探自己的。而后魏延巧妙的把诸葛亮的灯踢灭了。诸葛亮这时已经确定了魏延的野心,迫不及待得到兵权的野心。

诸葛亮

姜维要当场杀了魏延,因为姜维也不知情,以为魏延让诸葛亮损失了好几年生命,但是诸葛亮却出奇的淡定,让姜维退下了。因为这时候杀魏延魏延肯定会反抗,万一兵变就真的不好办了,所以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来不动声色的杀掉魏延。

后来诸葛亮临死的时候就留下了斩杀魏延的遗计,并且给魏延想好了罪名:反叛。而后魏延在撤退途中被马岱从身后杀死,兵不血刃的杀掉了魏延。而后姜维统领了蜀国的兵权,成功保卫了蜀国几十年。


备备哟说文讲史


诸葛亮死前交代马岱和几个忠将配合,说:我死后,如果魏延谋反,哥几个就杀了他,最后教他们几个怎么有效成功执行!所以说杀魏延是有前提的,就是谋反才杀!回到诸葛亮临终前的情形,那时魏延知道诸葛亮快不行了,诸葛亮是有意隐瞒实情的,而魏延还不断打探消息,很多军令已经当耳旁风了,多数违背诸葛亮的命令,诸葛亮很耐心跟魏延说利害关系,他还是不一而再再而三的犯,最后诸葛亮点蜡续命时期,也是测试各个大将的心思,强调了很多次、偏偏魏延就反着来,这样的将员能力再强,品德不合格,也可能成为祸根了,回来再说诸葛亮死后还是给魏延最后一次机会了,偏偏他还是在诸葛亮意料之中,起兵谋反了,所以说魏延是活该死了……


杰作良品


魏延从刘备创业初期一直都兢兢业业的辅佐刘备,作为开国功臣也算智勇双全。最后落得悲惨的结局和他高自大的性格离不开关系。除了关张马黄赵以外,刘备麾下的将军也能排的上魏延。


刘备在位期间,作为权力的核心。从白手起家一直到坐拥天下,从底层做起,所有的将领都是自己一点一点拉拢过来,他活着的时候自然能够驾驭得了所有将领。平衡各派系之间的关系,保持朝堂之上的和平与稳定。在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已经看魏延不顺眼了,在三国演义中记载魏延此人有反骨,未来会成为反朝廷的人,所以才不招诸葛亮喜欢。那只是小说编撰罢了,两人气场不合倒是真的,魏延升官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向对这种傲气的人不对盘,作为蜀国的第二把手,想要抑制魏延的发展,还是轻而易举的。所以魏延的地位一直都不如关张马黄赵,没有进入权利的核心圈子。活的时间比较久,总有一天能熬出头。刘备集团手下能够重用的将领都去世的差不多的,魏延的地位就逐渐显露出来。作为开国元勋,朝堂之上能够比的上她资格老的人已经不多了。随着地位的升高,魏延此人忍不住就飘了,形式作风越来越高调,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包括一直和他不对盘的诸葛亮。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本着谨慎的原则将他的提案给否了。魏延愤愤不平,又不能奈何诸葛亮。魏延将怒气撒到了杨仪身上,杨仪负责把北伐的军队带回成都,心高气傲的魏延不服杨仪的调度,被人诬陷为造反。魏延有口难辩,有国难回,最终在众叛亲离中遭杀害。


品读武器装备


诸葛亮并没有想杀死魏延,他也是想在自己死后魏延能继续发光发热,只是魏延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我来告诉你历史上真实的魏延。


魏延祠位于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地处山间的魏延祠,有些落魄,有些荒凉,游人罕至,这对勇猛忠诚定汉土的征西大将军魏延来说,有些悲凉,有些凄惨,有些不公,这样的祠堂,亦是难得的一种纪念。

一直以来,魏延是一位身上承载着太多争议的名将,尤其是“子午谷奇袭”的军事战略,更在千年以后充满了无数的争论。

魏延建安19年参加刘备军,(魏延初投刘备帐下时并不是演义里所写是韩玄的手下,而是直接领了些乡勇来投靠刘备的)在刘备入川前仅是个牙门将军(团营级),只过了五年,建安二十四年跃升镇远将军(军区司令员),领汉中太守(市委书记)。当时刘备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毕竟魏延当时的官职堪比关羽。

上任后政绩如何呢?

《三国志》记载: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军委副主席);而就是这个郭淮,却让诸葛亮的继承人家姜维束手无策。

魏延有胆识,有谋略,勇猛过人,善养士卒,也就是士兵们喜欢为他卖命,会打仗又身先士卒,哪个兵不喜欢。依《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后来邓艾阴平奇袭灭掉蜀国和魏延子午谷奇袭的谋略如出一辙。

魏延在蜀汉官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持节领凉州牧(省长),进封南郑侯,属于国家和军队的首席领导人之一。蜀军上下也就是在诸葛亮之下,魏延就是蜀军中的第二人。所以诸葛死后魏延理当接任。但是,结果很无奈,却成了悲剧。

他有一个致命的性格缺陷,恃才傲物并且很直率。但凡能力超出常人的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点傲,但性格里稍加一点内敛,就足以调和并规避,也不至于致命,偏偏他又很直率。魏延善攻,而“诸葛一生惟谨慎”;魏延好出奇兵,而诸葛步步为营;魏延“性矜高”,而诸葛善以“平易近人”面目出现;魏延本可独当一面,而诸葛却强令其为前锋,笼于麾下。因性格,政件都与诸葛不合,诸葛自然就不会让他接班。

恃才傲物使得他不能与同僚好好的相处,性格很像关羽,所以老罗在小说里让他长得也是红脸长须。有个叫刘琰的是随刘备起家的元老级人物,这位想为军队增加一些精神文明建设,就找来了歌舞团给军队助兴,可是魏延见了却非常不爽,觉得军队是打战的,这莺莺燕燕的成何体统,就对刘琰破口大骂。怎么着刘琰也是元老级的人物,怎能受次屈辱,就去诸葛亮那告状,谁知道诸葛亮并未将魏延怎么样,还训了刘琰一顿打发回成都养老了。就如很多抗战剧中军事会和政工干部不和一样,魏延也和蜀国的随军文臣不和,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杨仪。《三国志》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毎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

可是这些人都拿魏延没办法,谁让诸葛亮不说话呢。

所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对魏延的保护,基本上得罪了蜀国文武大臣的魏延,肯定会被人用手段给弄死。

而诸葛亮根本上就没有遗计马岱杀魏延,相反还想到了死后也要保住魏延。他先是让魏延断后,让他不要随杨仪等人一同,以防被害,又有遗书飞鸽传信给刘禅,让蜀军成功退回蜀国后方后,就剥夺杨仪的权利(“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为尚书令,仪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

可是魏延呢,人家诸葛亮都只是让他断后而已,他却自以为诸葛亮死后他就是老大,要继续带着军队北伐,于是就给了杨仪等人口实,称他要把持军队,说他要谋反,最终面对杨仪、王平的堵截,魏延的手下将士又不愿意内战,纷纷逃散,魏延不得不在亲信的保护下撤回了汉中,到了汉中就被马岱所杀。三年后,丞相蒋琬来汉中考察,为魏延立碑,也算是平凡了吧。当地人为表其功德向政府申请为魏延建庙立祠,想来刘禅还是很厚道的。


给历史卸妆的汉子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便已料到魏延会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马岱准备杀他,在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之后,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头,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神奇特点再次显现。

然而在正史并未如此,诸葛亮临终遗言让姜维、杨仪等人在自己去世后便带兵撤回,让魏延断后,并明确表示:“(魏延)或不从,君自便发。”也就是说,魏延如果不听的话,你们就自己带着军队往回撤,不用管魏延了。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杨仪等人商量,让谁去跟魏延说让他断后,结果让费祎去,费祎向魏延转达了诸葛亮让他断后的命令,魏延非但不听,反而嚷嚷道“我凭什么给杨仪断后?丞相死了我魏延还在,应该让我继续带兵北伐。”魏延本身与杨仪就有很深的积怨,一听到诸葛亮安排他给杨仪断后更加火大。


费祎一看不对劲,说是回去商量下,费祎便离开,结果魏延发现杨仪等人要先撤回,便提前先他们撤回,而且烧光了路上的桥和路,并且上奏“杨仪欲反”,同时杨仪也上奏“魏延欲反”

两道奏折同时到达成都,后主刘禅拿不准谁造反,便去问蒋琬,蒋琬说杨仪是个文人怎么可能造反?但魏延不好说。于是刘禅下命令让蒋琬带兵拦截魏延,杨仪等人的军队也前往拦截魏延,王平也带兵拦截魏延,并且策反魏延的军队,说:“丞相既亡,尔等如此?”魏延手下的兵一哄而散。



魏延一直向南走,企图进入成都直接面见刘禅,当众揭发杨仪谋反事实,结果到达汉中就被马岱斩下首级,并且给了杨仪,杨仪一拿到魏延的首级就扔到地上狠狠地踩,并且叫骂到:“庸奴还敢作恶否?”

后蒋琬赶到,才了解到魏延并未谋反,杨仪也并未谋反,只是因为魏延杨仪两人的仇恨太深所导致的摩擦,懊恼不已。

虽然杨仪未谋反,但因其狠踩魏延头颅叫骂的行为,也导致杨仪再没受到过重用。


八风秀


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将军,演义中一出道便被诸葛亮污为头生反骨,是个叛徒的材料,但他一生随刘备南征北战,并深受刘备重用,乃至超过义弟张飞,从未起过叛变之心。及至到最后,他也没有北降曹操,东降孙吴,却被马岱杀死,还被夷了三族,成为三国时期千古第一大冤案,他就是蜀汉大将魏延。

魏延,字文长,河南桐柏人。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魏延便是“中国盘古之乡”诞生的英雄,身体里流淌着战天斗地的血液。说魏延头生反骨,是罗贯中演义中言,史无记载,而且,诸葛亮说其头生反骨,恰恰这“反骨”表现的,正是魏延对刘备的忠诚。诸葛亮为什么说魏延头生反骨呢,因为魏延办过两件事,第一件:刘备与曹操大战时,被追的妻死子失,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意欲襄阳一避,但襄阳守将文聘拒不开门,原来他早与刘琮投降了曹操。魏延久慕刘备仁德大名,此时正在襄阳,因此私开城门,并与文聘大战,打算放刘备进城,建一大功。功高莫过救驾,刘备此时并未称帝,且被曹操的虎豹骑追得草木皆兵,但魏延在刘备最落魄时慧眼识主,这份心还不够真诚么?

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下,刘备并未进城,与魏延失之交臂。魏延无奈,失去了在襄阳的这份工作,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赤壁之战后,刘备派关羽进攻长沙,韩玄派部下黄忠迎战关羽,黄忠与关羽本是敌手,但二人却英雄惺惺相惜,黄忠马失前蹄,关羽不忍乘人之危杀之;黄忠有百步穿杨的箭术,却为报关羽不杀之恩,不忍射之。对于韩玄来说,黄忠显然有通敌之嫌。大战在即,与敌人关系暧昧,岂是为将之道。韩玄于是果断判黄忠死刑,斩立决。此时魏延正在长沙,听说刘备的军队来了,正是第二次投效明主的机会,因此斩了韩玄,救了黄忠,献城投降。他虽不是刘备部下,但对刘备的这份忠心,惟天可表。

但魏延对于刘备的这份忠心,却被诸葛亮污为“头生反骨”,按诸葛亮的逻辑,魏延既便伺侯的是一个废物,是一个昏君、暴君,是一个国家蠹虫,也应为其尽忠,否则就是“头生反骨”,天理何在啊?三国时代,良禽择木而栖,臣择主而事,为选择明主几次背叛的战将谋士比皆是,就连刘备本人也降过公孙瓒、袁绍、曹操等人,忠义如关羽,也曾投降过曹操,赵云也曾几易其主,诸葛亮怎么不说他们头生反骨呢?所以,说魏延头生反骨,实在是先入为主,对魏延的偏见、成见了。

当然,这是我们按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实际上正史并没有这回事。正史中刘备大军一到,韩玄太守就投降了。韩玄非但不是“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的昏庸残暴之主,反而是“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困为其“宽厚爱人“,深得民望。韩玄主动投降了刘备,自然关羽与黄忠并未交战,魏延也并未斩杀韩玄。说他背主卖城,是罗贯中污韩玄,捎带脚污魏延的结果。

比诸葛亮高明的是,刘备是慧眼识人用人的帝王之才。刘备看中了魏延是个人才,破格任用;看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我们分析刘备的用人之术。当初选派汉中太守时,人们皆认为必是张飞,汉中要地,派自己的兄弟去镇守,既有守的能力,又忠诚无二,非张飞为何?但刘备不这么看。张飞好喝个酒,喝了酒又爱鞭打士卒,岂是守城之才?之前他早犯过因酒醉丢失徐州下邳之过了。最合适的人是魏延。刘备重用魏延,史载“一军尽惊”。所有人都很吃惊,自然也包括诸葛亮了。刘备委任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问魏延:“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端的是气壮山河,豪言壮语哉!魏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还真不是吹牛逼。魏延镇守汉中十余年,有如蜀汉长城,曹操攻之不动。

事实上,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在历史上对魏延都是非常重用的,刘备称帝后,加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北方是曹操,刘备用魏延镇曹操之意也。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加封魏延为都亭侯。武将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封侯吗?李广一生战功,老了也未封侯,深以为耻。魏延在刘禅继位后的建兴元年就封侯了,可见朝廷对他的重视,自然这是与其战功显赫分不开的。诸葛亮驻军汉中时,对魏延也是相当重用的,任命魏延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后又升职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为南郑侯。司马在三国是公府,将军,校尉的属官,主军事,诸葛亮是丞相,他把丞相府主管军事这个重任交给魏延,应该是对魏延非常倚重的。诸葛亮本人就是军师出身,他当丞相后,升魏延为“前军师”,前军师是干什么的,相当于丞相府的参谋长,筹划军机。所以诸葛亮不但用魏延的勇,还用魏延的谋。为何封魏延为征西大将军?因为魏延率一只偏师远征凉州的曹魏大将郭淮,大胜之。郭淮是谁?曹丕深为倚重的大将,曾平定安定羌大帅辟蹄的反叛,威镇边疆,胡人视之若神明,后来还打败过诸葛亮的高徒军神姜维,但他为魏延所败,可见魏延军事指挥艺术水平之高。

魏延是有“假节”之权的,假节代表一种权力与名望,魏延有假节之权,说明不管是刘禅皇帝,还是丞相诸葛亮,相当一段时期是非常信任魏延的。所以魏延与诸葛亮的合作,也有一段“蜜月期”。魏延与诸葛亮的分歧,反映在伐魏的战略战术上出现不同。魏延主张出奇兵,诸葛亮主张谨慎稳重用兵。史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魏延只是诸葛亮的参谋长,诸葛亮是前敌司令员,最后的采用权与否决权都在诸葛亮。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合理化建议”,魏延非常生气,深以为恨。他恨什么,他恨自己是个韩信式的天才,却在诸葛亮的部下。而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敢大胆用兵,自己又没有独立指挥权,专长发挥不出来,不能施展平生报负。因为路线分歧,魏延与诸葛亮渐行渐远,乃至到了诸葛亮快去世时,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竟然不请二把手魏延参加,且防备魏延有变,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魏延的性格,颇象关羽。关羽是“为世虎臣,刚而自矜”,魏延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二人其实同败在“自矜、矜高上”。因为这个性格缺陷,关羽有朝廷中没有什么好朋友,除了刘备、张飞以外,所以最后他败走麦城时,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刘封、孟达见死不救,诸葛亮竟也未发一兵。魏延也是一样,当他与杨仪发生意见分歧时,各自上表状告对方谋反,但朝中大臣却没有一个替他说话的。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这些诸葛亮向刘禅推荐的忠臣,“咸保仪疑延”,魏延虽然军事上行,但在朝中没有得到“人心”,他人生的失败,就在于此。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认为自己等来了机会,他是军事上的二把手,诸葛亮死了,他认为凭自己的资历、威望、军事指挥艺术能力,代替诸葛亮的地位理所应当,他这么认为,很多大将也这么认为。但最后诸葛亮却让他的政敌杨仪自代,这给魏延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矜高的性格,让他失去了理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但这时失去理智的魏延不再服从,杨仪按诸葛亮临终前的命令撤军,魏延却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魏延不但不服从杨仪的命令,而且公开蔑视主帅,“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不但是这么说的,而且将自己的愤怒落实于实践,“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魏延虽未投降魏国,但所作所为,形同“造反”。你再看不起杨仪,那是国家的军事统帅啊,杀杨仪等同抗旨不遵,所以他的部下军士们都认为魏延疯狂了,没有跟着他造反,所以一轰而散。堂堂大将魏延,最后竟然成为了孤家寡人,被马岱所杀。

魏延冤吗?一点不冤。在人生的最后,他因为个人私怨,虽未投降,形同造反。他不是死在投降曹魏上,而是死在军人不执行命令上,死在抗旨不遵上。这样的军人,岂不令皇帝担心?不但害了他自己,而且害了家人。魏延被夷灭三族,成历史最大遗憾。(本文作者:孙玉良 陆弃)


春秋史社


魏延,三国名将之一,蜀汉后期当之无愧的国防中坚。史载他性情剽悍,武艺娴熟,更难得的是此公胸藏韬略,智勇双全,绝非骁勇寡谋的匹夫一个,因此将他比作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似也不为过。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是个反面角色,虽然他武功精湛,悍勇绝伦,但常怀不臣之心。极善相术的诸葛亮是何等乖觉精细之人 ,他早就看出魏延的脑后长有“反骨”,心细如发的他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在临死前将军权授予长史杨仪,并暗自嘱托马超之弟马岱,让马岱待魏延谋反证据坐实后,将其一举诛杀。

正史《三国志》记载的魏延出身低微,身为军中部曲的他随先主刘备入川,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升为牙门将军。后刘备得了汉中,引大军还治成都,要攫拔一将留守汉中,大家都以为张飞是不二人选,张飞也认为此任非己莫属,谁料刘备居然破格提拔了彼时还默默无闻的魏延。很早就追随先主艰难创业,上过刀山,下过火海,自诩为万人敌的猛将张飞,和被誉为战神的关羽一样,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老成宿将。这时关羽正率兵镇守荆州,那么,以资格而论,汉中太守一职自然是张飞的了。即便张飞落选,还有“一身是胆”、劳苦功高的名将赵云,按理说咋都轮不到资历尚浅的魏延。然而,独具慧眼的刘备却破格攫拔了魏延,将留守汉中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有人分析,关、张、赵都是冲锋陷阵的将才,然而,论起奇谋将略来,则远逊于魏延。所以,在分兵把守汉中一事上,先主弃张飞而用魏延,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韩非子曰:“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此说几乎是真理。其实,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在知人善任、拔人于微贱上,刘备远强于诸葛亮。

称帝不久的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的劝阻,亲自率兵东征孙吴,因战略、战术失误,在夷陵被吴将陆逊击溃,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战”。蜀军声势浩大的东征以大败亏输告终,谁知这一败,导致刚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内部骚乱、反叛、内讧此起彼伏,北边强大的曹魏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侵犯汉中。魏延统兵有方,谋勇兼具,攻守得当,使得曹军无机可乘,长期不敢图谋汉中。魏延在汉中干得有声有色,不光让曹魏不敢窥视汉中,为稳定蜀汉国势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用事实证明当初先主力排众议重用自己是无比英明之举。

魏延的谋略,从他在诸葛亮出兵伐魏时献出的一条“子午谷奇计”上可见一斑:“魏国的安西将军夏侯懋,是曹操的小女婿,此人既无谋又无勇,而且纳妾很多。你只要拨给我五千精兵,吾等自带粮草,自秦岭以东子午谷衔枚向北疾进,不出十日便可抵达长安。好色胆怯的夏侯懋见我神兵天降,必然仓皇弃城而逃。夏侯懋一逃,城中便只剩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了。即便曹丕亲率驻扎在魏国东部的兵马救援长安,最快也得二十余日才可抵达,丞相你所率的蜀军主力定可先期到达。如此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矣”《魏略》。许多后世军事家对魏延这条奇计推崇备至,认为他对彼时的敌我态势以及对当地特殊地形的预判与妙用无比精准,假若依其计而行,或能产生事半功倍之奇效,成功的可能性极大。遗憾的是,诸葛亮却认为此计太过冒险而拒绝采纳。

《三国志》里透露出的信息表明,魏延并没有谋反的意图,他只是对诸葛亮病殁后由杨仪独掌兵权有些不满。史载魏延、杨仪一贯不和,二人犹如针尖麦芒,缠斗不休。而且心气颇高的魏延认为杨仪不懂军事,因此他消极怠工,拒绝引兵断后,并处处与杨仪作对。由此可见,魏延自恃功高,有些舍我其谁的意思,但他反的是杨仪,却并没有背叛蜀国的念头,否则难以解释他为何不率兵北上投降曹魏,反而南下归蜀,大概他不过是想沿路追杀杨仪而已。

魏延死了,死于杨仪的栽赃构陷,和脑袋后面长有“反骨”被诸葛亮看破无关。虽然他死在自己人手上,但也必须要盖棺定论。宣布魏延罪状时,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诬他图谋造反,然后是率部降魏。在彼时,这两条罪状随便哪一条都是要掉脑袋的。其实,这里头的疏漏一眼便知。假设魏延真的要降魏,他不向北逃窜,却偏偏向南折返,须知秦岭南边便是蜀境,这明显有悖常理。陈寿在《三国志》里写下了这么几句耐人寻味的话:“魏延不北降魏而南还,乃是要除杀杨仪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这明明是在替魏延鸣冤。即便魏延真的要造反,后被杨仪剿灭,这本是大功一件,谁料杨仪回师后却并未被重用,最大不过做了一个中军师,手中并无实权,而诸葛亮生前的职位却被好好先生蒋琬承袭。此事确有蹊跷,杨仪诛灭反贼魏延,不论怎么看都是大功一件,不赏也便罢了,却将他排斥于权力核心之外,赐个闲职与他,种种迹象表明,魏延根本没有谋反。

作为两朝重臣,魏延一片忠心,一身本领,他的伐魏决心,至始至终是坚定不移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后,魏延却不肯全军退回,还是执意北伐,可见他的意志之坚。他是诸葛亮身后最合适的接班人,假如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给他,或许总不会像蒋琬、费袆、姜维那般因循守旧,患得患失,乃至于徒耗无数人力物力劳师远征,最终还是落得个徒劳无功的悲催结局。所以魏延之死,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不论于公于私来说,他的冤死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

图片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诸葛亮临终前内心里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仅因为北伐大业未成,他的心里感到焦虑,更重要的是面对当时蜀军内部的情况,他心里十分不安。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军内部杨仪、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杨仪是丞相长史,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魏延兼任着丞相军司马,相当于武职的长史,一文一武,是诸葛亮以下蜀军的核心人物

,但他们二人素怨极深。

诸葛亮在的时候,二人的矛盾还不会破裂,诸葛亮不在了,这个矛盾就有可能瞬间爆发,对诸葛亮来说,为避免日后的局面不可收拾,必须生前要做出安排,明确支持哪一个。

杨仪和魏延各有优劣,他们对蜀汉也都是忠心的,分歧更多是出于性格,还有就是争权,对此诸葛亮应该很清楚。魏延的优势是军事才干突出,对汉中的情况熟悉,又是刘备生前破格提拔的人,杨仪的优势是长期跟随诸葛亮,行政才干突出,诸葛亮更放心。

选接班人不是选最可爱的、最有能力的,而是要选最可靠的、最不会产生的变数的,所以诸葛亮肯定更倾向于选杨仪。而且,从蜀汉内部的情况看,支持杨仪的占大多数,汉中前线的主要人员如费祎、姜维等都站在杨仪一边,成都方面的蒋琬等也支持杨仪,诸葛亮要做选择,得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

如果选了杨仪,诸葛亮就得处置好魏延,防止他因不满而生乱,所以诸葛亮临终前召开了魏延没有参加的会议,会上对如何退军做出了安排,预设了两种情况:一是魏延服从退军的命令,那就按次序退军;二是魏延不服从命令,那就分头退军,把魏延甩开。

诸葛亮大概已经预料到后面会发生的事,蜀军的分裂虽然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但现在他也无法避免,只能最大程度地止损。

所以,诸葛亮放弃魏延并不是魏延真的有反心,而是两难之下的痛苦决择,诸葛亮必须为北伐的数万蜀军将士选择一条最可靠、最保险的道路。

后面发生的事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是正确的,魏延接到诸葛亮去世并要求退军的命令后,第一个反应是不能退军,因为诸葛亮虽死,但他还在,他要领着大家继续跟魏军打。

但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会封锁不住,蜀军本来士气不就高,后勤压力也大,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对蜀军又会造成新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以魏延的能力要带领大家战胜魏军实在谈不上有把握,只能是一种冒险。


南门太守


诸葛亮生前用兵如神,活脱脱一个神机妙算的军师,生前这么厉害也就算了,死后还令人赞叹,为什么,君不见死诸葛尚能吓走活仲达。此外,诸葛亮死后还有一件事情做的绝,那就是杀了魏延。

那么究竟诸葛亮为什么死后一定要杀了魏延,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就知道,其实诸葛亮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对魏延很不看好了,记得魏延当时投降的时候,刘备本来要封官给他,谁知道诸葛亮却叫刘备杀了他,说他天生反骨,将来被反,还好刘备大仁大义,留下了他一条命。

要说诸葛亮对魏延如果真的不看好,刘备在的时候不好杀掉,那刘备死了应该就可以下手了吧,没想到直到诸葛亮死的时候魏延还在蜀国当大将。究竟是何原因呢?刘备死后,蜀国基本都是诸葛亮说了算,但可惜当时的大将并没有几个,魏延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要想统一中原,魏延尚不可杀。君不见魏延破敌立功所向披靡,已令魏国人人见人怕了。

但魏延虽有军事才华,堪当大将,但诸葛亮自知那是因为他尚活着,可以压制住魏延,死后魏延必定功高盖主,意图谋反,如若不尽快解决魏延,那么诸葛亮死后,蒋琬、杨仪柔弱,无法与魏延匹敌,到时候整个蜀国都是魏延说了算,刘氏天下将不复存在。

因此,诸葛死后必杀魏延。本想着死一员大将,换蜀国一世无内乱,谁知道还是被宦官黄皓当权,最终蜀国被灭。


用户64539592593


说诸葛亮杀魏延,真是太冤枉他了。

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三国演义》中有些情节跟正史记载还是有偏差的。正史中,诸葛亮的临终遗言是:“(魏延)或不从,君便自发。”意思是让姜维、杨仪等人在自己去世后带兵撤回,不用管魏延了,随他去吧。

由此可见,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的意思,可以说,魏延的死不在诸葛亮,而是由于自身性格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魏延这个人。

据历史记载,魏延是蜀汉名将,胆识过人又骁勇善战,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与器重。诸葛亮有多器重魏延呢?从一件事中就能看出来。

刘备在迁都成都,定汉中太守一职时,大家都认为论资排辈,这一头衔应该归属张飞 ,毕竟张飞的声望军功以及与刘备的铁杆关系摆在那里,结果,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魏延,致“一军皆惊”。

将汉中太守这样统镇一方军政大权的重要位置交给魏延,可见刘备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此后,诸葛亮一直重用魏延,魏延也很争气,屡立战功,为蜀汉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跟关羽有相似之处,就是高傲自负。古有文人相轻,其实武将也一样,自负的魏延就有些看不起刘备的宗亲刘琰和诸葛亮的长史杨仪,且是互相看不上,这就导致了这三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言,派费祎向魏延转达了诸葛亮让他断后的命令。魏延本想凭一己之力,继续北伐,听闻此消息后怒火中烧,选择先于杨撤退。

返回蜀地之后,积怨已久的俩人先后向刘禅上奏,控诉对方存有谋反叛国之心。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魏延并没有叛国之心,他虽然性格坏了点,但对蜀汉的忠心是不用质疑的。但是,也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平时太高傲自负,导致他不会疏通与君臣、同僚之间的关系,朝中军中很多人忌惮他的军威,继而对他敬而远之。

所以,当他与杨仪互控对方叛国时,朝中大臣都选择了站在杨仪这一边,而他平日只顾闷头研究作战方案,带兵打战,也不跟大BOSS刘禅搞好上下级关系,刘禅当然也不会偏袒他啦。

在这场内部同僚争斗中,魏延毫无悬念地被踢出局了。

杨仪没干掉,反被其算计,还被扣上了叛国的罪名,魏延知道大势已去,凭一人之力也无法扭转局势,于是选择了出逃。

可悲的是,出逃的魏延仅有不到十骑,最后被马岱斩于马下,死得甚是凄惨。

由此可见,魏延之死是他与杨仪私人争斗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跟诸葛亮并没有多少关系,所以题中说诸葛亮杀魏延有失偏颇。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