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的中心是在苏州还是无锡?

扬眼


吴文化的中心在哪里?这还真不是个问题。中国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告诉你,在苏州。

苏州是吴文化的代表,是吴文化的中心,这个没有异议。无锡为了提高城市文化感,发掘历史事件,提出泰伯在无锡停留,即使是真的,那也只是发端而已。发端到成长到繁荣,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这一走就走到了太湖东岸,就成了历史上的苏州。

今天,所有的城市都在谈文化,但像苏州这样从名字到建筑都透着文化感的城市并不多。无锡,这个名字,离文化就有点距离了。但这个也没有办法,历史形成的。无锡实在没有和苏州争文化的必要。

无锡有无锡的优点。这个优点就是工业化,而且无锡曾经比苏州洋气。所以,无锡的当政者要找准方向好好发展无锡才好。

苏州无锡同为江南重镇,应该好好合作而不是争斗。其实,苏州无锡太近了,几乎连成一片了。如果有一天,苏州无锡合并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样中国就会产生又一个超级城市。

苏州无锡合并成超级城市苏州,无锡直接称为锡山区。这样,就没有人再问吴文化在哪里的问题了。本来就是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呢。


江南听风庐主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要搞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吴文化”?其实,任何一种地域性文化,都在时间上是不断流变的,而且在空间上缺乏清晰的边界。吴文化也是一样,从泰伯奔吴的传说开始到春秋末期吴国灭亡,这一段应该是所谓的吴文化的核心时期。那在这700年左右的时间里,吴国前期中心在梅里,也就是今天的无锡梅村,后期中心在吴,也就是今天的苏州。

其实春秋时期,吴国国都一直迁徙,木渎(在苏州)、阖闾城(在无锡)也曾经是国都,所以吴文化那个时期的中心也应该是一直在变动的。核心点不是在无锡就是在苏州。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吴国春秋末期就灭亡了,可是吴文化绵延不绝并发扬光大。大众概念里吴文化和学术概念上的吴文化还是有区别的。很多人说的吴文化主要应该指明清时期的江南士子文化,这种文化在世俗上很有吸引力,涵盖富足优雅的生活、恬淡悠闲的追求、风花雪月的享受、以及墨香氤氲的氛围。

主要标签有江南才子、琴棋书画、奢美园林、精致家具、文人名作、经典戏文等。可以说,宋以后国人世俗生活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江南文化里都能找到具体镜像。这就为什么有那么句俗话“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一语道出人们对以苏南浙北为代表的富足生活的认同和向往。

苏州长期以来带一个“吴”字,以前有吴县,现在有吴中区,天然的离人们心中的吴文化中心近一些。可是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而如今有后来居上之势,可以说是“两头翘”,不仅有吴文化公园、吴文化节,还有了新吴区,更发现了阖闾古城以及鸿山遗址。苏州无锡两地就像江南的双子星,从竞争来说又瑜亮情结,可实际上难分难舍。

那么到底谁是吴文化的中心呢?只能说他们是吴文化留下的孪生兄弟,非要分出个大小嫡庶来,似乎不必要。就让他们在竞争交流中,继续上演苏锡版“双城记”吧。


无锡eTV全媒体


很长一个时期,苏州一直自认为且被认为是吴文化的中心,这是因为在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之后,苏州一直是著名的大城,与它行政级别对应的常州与它没法比。而无锡在秦汉至明清始终是常州辖下的县城,文化影响力当然比不过苏州。

2005年之后,无锡吴文化研究成果大爆,阖闾都城被发掘认定,无锡作为古吴国的发祥地理所当然成为吴文化的中心之一。

2008年,无锡人主导的文化纪录片《说吴》在央视播出,很清晰的解读了吴文化的发生发展,地域影响和动态变化。其中讲到苏州的部分多于无锡。此片当年获国际纪录片十大金奖之一。播出后反响强烈。此片投资仅200多万元。

时隔数年,苏州官方主导拍摄了纪录片《回望勾吴》,据称花费2000多万元,先在省台播出,后在央视播出,反响平平。此片的视野以苏州为主,把吴文化大体界限在苏州范围。

吴古国的范围南至钱塘江北至淮河流域西至安庆巢湖一带。从泰伯至夫差共二十五位君王,500多年,至阖闾后期才在苏州建城,末代国君夫差定居于此并与越激战十多年,败死于西郊阳山。

古吴国最杰出的文化名人,无疑是季札。季札成年后在常州时称延陵生活。今墓地在无锡江阴境内。

历史学家、苏州人顾颉刚先生认为现苏州城就是吴国都城原址,考古发掘却认定苏州古城是汉代之城。其实,无论阖闾夫差能没能力建如此大城的。

吴歌的观点是:苏州无锡常州都是古代吴文化的中心。就地域文化而言,它们血脉相系,虽然在历史过程中,文化中心有所转移,但它们都有精彩呈现。

比如,苏州有吴中区,常州有中吴路,无锡有吴都路和新吴区。

不过,梅里与泰伯是吴文化的发端哦!


吴歌说事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吴文化的起源中心在无锡,发扬光大的中心区一度在苏州,当然也包括上海、南京与杭州。其实,起源地与往后多少个辉煌地区应该有本质区别的。这就是无锡与苏州以及周边吴文化的根本区别。

吴文化在无锡起源最主要的两个比较有力的证据是:

第一,司马迁的《史记》中三十世家,泰伯位列"第一世家",东汉恒帝敕令建墓立庙。如今无锡梅村的泰伯庙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而且每年正月初九,世界各地的吴氏宗亲纷纷都来到“江南第一古镇”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形成了闻名于世的泰伯庙会。加上国家级非遗“泰伯庙会”是江南地区每年开春的第一场庙会,也是江南地区诸多庙会中最具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庙会之一。

第二,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阖闾城,也为无锡以及相连的常州部分提供吴国起源的有力证据。经考古占地约100万平方米,为春秋中期城池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800米。这个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建筑研究所和江苏、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东等地1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定阖闾城遗址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

从民间到专家、从考古到文史记载,一切事实都毋容置疑。

吴文化在苏州发扬光大也可用两个简单事实说明:

首先,在吴国的中心迁到苏州以后,吴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个最有力的事实是,吴文化的崛起是伴随着吴国在军事上的霸主地位而来的,这个南方小国,竟能以3万之师,打败20万之众的楚国,占领其郢都。后来吴又战败齐军,威震晋国,夺得天下之霸主地位。充分说明苏州这个中心都市的形成,在兵器、工艺及经济上的技术进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综合国力得到大大提高。

其次,从现代地域范围来看,吴地一般是指宁、沪、杭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一带。无论农业、商业、手工业、丝绸、纺织、冶金、航运等,还是经济、文化、人才等方面吴人都善于谋划谋进,大量吸收了国内其它地区的先进文化。习惯上把苏州的历史文化称为吴文化的精华代表。比如苏州的农业、丝绸、饮食、刺绣、工艺美术、昆曲、评弹、书画、中医、商业等,都曾名扬海内,有着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个发扬光大中,整个吴地文化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他们与苏州吴文化一起有异曲同工、各显神通之妙。这从宁、沪、杭太湖流域的文化变迁发展中就可以看出全部来……。

吴文化属于一个地域,也属于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为一二个城市所拥有。


朱锡北


都是吃饱了撑的,当年泰伯和他弟弟一路走到江南,走一路玩一路,走一路玩一路,后来生了孩子,在旁边啊,慢慢地开枝散叶,有得去了常州,有的在无锡,有的到苏州,有的到上海,有必要去抬杠哪个是吴文化中心吗?是吴文化中心又怎么样?不是文化中心又怎么样?我就姓吴,无锡苏州上海淮南合肥宁夏都有亲戚,传承发扬吴文化就可以,人为的割裂吴文化,有什么意义?泰伯来到江南的时候,有无锡常州苏州这些地名吗?泰伯有户口吗?研究继承发扬吴文化才是正道。


飞仔


现在已经发掘的阖闾城遗址(常州无锡交界处)是最早的吴国附属都城,吴文化的发源地是在无锡梅村古称梅里(靠近苏州不远),吴国在无锡定都近600年的时间,直到阖闾夫差时期才迁往苏州,但是吴文化真正发展起来达到高峰是在苏州,伍子胥在苏州城造了大的阖闾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城盘门 水陆城门等,可惜夫差迁都到苏州以后没有多长时间就被越国的勾践给灭了,阖闾死后葬在苏州城外的小山上,三日后有老虎盘踞在阖闾坟墓上,后人起了名字叫虎丘山,总结起来吴文化的发源地是无锡,发展是在苏州,但是好像无锡的风水好一点,吴国定都无锡的时间长一点,古书也记载过梅里是商末周初吴国之都。梅里所在地,《吴越春秋》、《越绝书》及《皇览》等先出的书;《括地志》及《吴地记》等后出的书则认为当在无锡县界梅里村,该地存在太伯冢等遗迹。约梁武帝天监中前后在世的无锡令刘昭,他在注《后汉书·郡国志》中首倡梅里在无锡说,现在无锡梅村附近的鸿山还有泰伯墓,还有横穿无锡城的伯渎河


陆哥说电脑


无锡是假的,当时无锡政府为了摆脱自己是个小县城出身,请来一些无良文人,伪造历史,偷盗苏州常州的历史和老字号,是韩国人的先锋。真正的吴国起源在常州淹城,中心在苏州,现在指吴文化,基本上是指苏州。包括杭州等浙北地区也是吴语区,三吴:吴县,吴江,吴州(湖州,嘉兴地区),吴门学派,四大才子,吴门医学,吴门画派。甚至到清未民国初的吴语小说,在全国影响都是比较大的。


山水一洲瓜


看看这是在什么地方



夜色09


在江苏的几个地域文化区中,吴文化是研究著述最多的,学术讨论最热闹的,也是分歧意见最多的,其中就包括吴文化区的中心在哪儿在一问题。

苏州

这种意见认为苏州位居吴地中心区域,是吴地文明精华集中地。吴文化是以先吴和吴国的文化为基础,以苏州市为中心,兼收并蓄周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乃至海外文化等,以优秀人才群体为代表而创造的高度文明的总和。

虽然说太伯奔吴的地点不在今天的苏州,但是吴文化直到春秋时建都姑苏的吴国才基本定型,之后的发展也一直以苏州为中心。苏州是最能彰显吴文化特色的城市,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有:苏州园林、吴门画派、吴歌、苏绣、宋锦、苏扇、评弹、桃花坞木版年画、昆曲、苏菜、苏灯、苏式糕点、吴门医派、红木雕刻、缂丝、苏式家具、民乐器等。苏州保留了吴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东西。吴文化的特征: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在苏州表现得最典型。

这种意见的支撑要素是目前苏州保留的地域文化资源相当丰厚,而且现时的经济实力也是强势的,能够代表吴文化的活力。不同意见主要认为苏州对整个吴文化区的影响力还不够大,而且觉得苏州本身对于吴文化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太高,从方言到风俗都在迅速地上海化。

无锡

无锡对吴文化的品牌是相当重视的。无锡于1984年修建了吴文化公园,以丰富的资料和各种表现手段,形象地展现了4000年来吴地生产、人文、民俗的壮丽画卷;无锡从2006年起每年4月10日举办吴文化节。这种意见认为:3000多年前太伯奔吴,首先定都梅里,建立了勾吴国,因此无锡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持不同意见者认为:无锡梅里并不是吴太伯南奔所在地,这是唐代史学家张守节在对《史记》的注释时,错把丹阳(江宁小丹阳)梅里误读为无锡梅里。而且历史上无锡在吴文化区的地位一直不高,地域文化资源明显不如苏州,自我定位吴文化中心,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可。


扬眼


问题是个选答题,我打酱油看热闹。但有人说镇江没资格说话,我就说说,问几个问题。

镇江在商周时就有长江“古渡口码头”,朱方要地之称,具有3500年以上历史,史称是吴文化发祥地。

问题一:吴国存在700年的后期才有些记载,国都在苏州是顶峰到灭亡较短的一段历史,汉司马迁《史记、世家》中说“泰伯、仲雍出奔、荆蛮”,荆蛮在什么地方,见解多样。

问题二:54年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国宝重器“宜侯簋”青铜器有铭文126字记载西周分封宜侯,据今三千多年历史,经郭沫若和唐兰两专家考证是周天子封吴侯周章的铭文,宜指朱方,是吴国第一铜器,沉睡三干年,一醒惊世人,从此勾吴己被西周王正式封为吴国,证明吴侯在镇江。

问题三:镇江有着丰富的吴文化遗存,镇江博物馆己收藏着全国吴文化青铜重器80%的遗存。镇江不是吴文化发祥地?

问题四:2007年镇江丹阳发现葛城遗址。经省文物专家和国家高层论证一致认为葛城遗址是吴国第一城,远大于常州淹城遗址。镇江境内还发现:吴家墩、乌龟山、断山墩,鹿鼋墩等勾吴人高台形聚居地。

问题五:镇江大港发现西周春秋时吴侯古墓群,有周章(泰伯四世)、熊遂王(泰伯五世)、吴王余昧墓,“青龙山”大墩墓可能是寿梦王之墓,还有丹阳“延陵”季子庙有孔子碑文的季札之墓。从以上吴王古墓不难看出、古城镇江在西周春秋时,有相当长的时间曾是吴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物是无言的历史,是有力的证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