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該不該把“教育”推給家長?兩千年前有人給出答案,卻被忽略

自家孩子剛滿一歲,我現在卻已經開始為了孩子的教育而發愁。為啥?原因來源於辦公室裡的一位大姐。

這位大姐和她老公都是大學本科畢業,知識水平應該算是社會中上游水準。然而他們卻天天為了自己9歲女兒的教育而發愁著。為啥?原因百分之九十來自學校。

他們女兒就讀的是我們這個小城市最好的學校之一。這個學校生源極為強大,帶動了周圍房價蹭蹭漲,讓我們這個四線城市房價踏入了二線城市的節奏。


老師該不該把“教育”推給家長?兩千年前有人給出答案,卻被忽略


但是,這不代表一切。學校的老師多數和我們一樣,八零九零後,很多是剛剛走出家門踏入社會,也有一些剛剛脫離“孩子的身份”,卻直接開始教育孩子。

這倒也不是關鍵。辦公室這位大姐經常在工作之餘吐槽孩子的老師,這不前兩天,因為老師佈置作業,要求家長給孩子聽寫,並且簽字,否則就在微信群裡通報。我一聽,挺新鮮啊,什麼時候九十年代老師的工作,二十年後反而佈置給家長了。

於是我稍一打聽,直接打開了辦公室大姐的話匣子。比如“三年級孩子作業能做到晚上十一點”,“很多作業就是給家長佈置的”,“老師佈置作業就是微信裡一張圖片,還得家長自己打印”等等等等,聽得我是冷汗直流。難道我和我的孩子將要面對的是這樣一種教育模式嗎?

辦公室大姐還說,她剛剛參加了一堂陪聽課,也就是坐在自己孩子旁邊,聽了一上午的課程。結果她發現,講臺上那位不到三十歲老師的講課速度,根本讓一半以上的孩子望塵莫及,那電子課件翻的頻率,和看網絡小說一樣。大姐看著課堂下面孩子的面部表情,除了茫然,還是茫然。


老師該不該把“教育”推給家長?兩千年前有人給出答案,卻被忽略


但是講臺上的老師好像沒發現一樣,按照自己的速度,程式化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拍拍書本,走人了。

聽到這裡,我已經不單純是出冷汗了,心裡還有隱隱一絲的憤怒。如此的教育,如何能給那些剛剛接觸知識海洋的孩子,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

還記得自己上學時期,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如一個拿著鞭子的牧羊人,趕著自己班上五六十隻小羊,生怕有一隻掉了隊。老一輩的教育雖然被稱作“應試教育”,但是現在回憶起來,卻滿滿的都是責任心。

反觀現在,連作業都成了微信裡的一張圖片,需要每家每戶自備打印機。老師授課成了程序化的流程,而課堂上的學生成了流水線上的零件。


老師該不該把“教育”推給家長?兩千年前有人給出答案,卻被忽略


也許我看到的是個例,但是媒體渠道時不時的曝光,關鍵詞無外乎“學校”、“老師”、“家長”、“微信群”、“作業”等等,我隱約覺得,現在的教育,和我求學時代相比,已經大不一樣了。

就如我辦公室那位大姐說的,老師現在的指導思想,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所有家長都感覺的出來:孩子是你們自己的,教好教壞關鍵在家長。

這句話本意上我舉雙手贊成。但是如果一位老師的行為,能明顯的表達出這種意思,那他同時也把“學校教育”的一部分責任,推給了“家庭教育”,比如微信裡的作業圖片,比如回家後讓家長給孩子聽寫。

原本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確實有一部分重合之處。

先說“家庭教育”,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孟母三遷”的典故。《列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三字經》裡“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說的就是一位平凡的母親,用自己的方向和決斷,為孩子選擇良好的教育環境,最終讓兒子成就了一位光環閃耀的大家。


老師該不該把“教育”推給家長?兩千年前有人給出答案,卻被忽略


孟母的決斷成就了孟子,但是孟母可曾教給孟子任何的書本知識?翻遍典籍,似乎沒有提到這一點。她給予孟子的,是環境,是慎始、勵志、敦品、勉學,把握的是孟子人生的方向和方法。而書本的知識,孟子靠誰?依然是他的老師還有自己的勤勉。

也許在孟母身上就能得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界限。知識的積累還是需要老師帶進門,如果把這一部分責任過多讓家長分擔,實在是不能苟同。

沒錯,當今提倡一個“家校合作”,但這絕對不能超過一個度,成為少數老師向家長分攤工作的理由。老師給與家長的,應該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如何把握孩子人生輪渡的方向,而不是微信裡的試題圖片,還有本該在課堂上完成的聽寫任務。

寫出了這些,肯定有很多人要噴我了。只是自己的孩子即將進入如此的教育環境,沒辦法不提心吊膽。

但是在這裡,仍然有一些文字要替老師寫出來。

教師這個職業,如神仙后花園的園丁,辛苦而神聖,只是現在的家庭環境,讓很多老師大概也有些迷茫吧。尤其對孩子的寵愛,是集祖輩父輩兩代於一身,一點點委屈也不願意讓自己孩子承擔。之前新聞報道的那位老師,只是讓遲到的學生罰站半分鐘,就被孩子當派出所長的父親拘留了大半天。這讓老師何去何從?

猶記得小時候,家長對老師一般都會這麼說:“這孩子就靠您費心了,該打就打!”現在還敢打嗎?先不說制度不允許,家長就會先跳起來吧。

家長寵孩子,老師也許會說:回家寵去吧,順便把聽寫作業一起做了。

所以老師和家長兩方面原因一相遇,就如火上澆油,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如深冬北方的霧霾,讓人看不清,讓人躲不開。


老師該不該把“教育”推給家長?兩千年前有人給出答案,卻被忽略


我或許沒資格評論當前的教育,但是我卻能猜到所有家長的心聲:希望孩子接受適合的教育,希望孩子快樂的成長。或者老師和家長都該再看一看兩千年前孟母的教育,答案也許很明顯了,不僅僅是“孟母三遷”分別遷往哪裡這道題的答案,更有容易被忽略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所在。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您是怎麼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